【編者按】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莫提默·艾德勒的成名作,作為該書的姊妹篇,作者在《如何聽如何說》中從“聽、說、讀、寫”四個維度完成了自己主張的論述,主要通過對有效“聽”與“說”的邏輯進行闡釋,并在此基礎上提供了諸多高效能溝通的的方法與技巧。本文摘編自該書第三章《凈是花言巧語!》。
凈是花言巧語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不久,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召集成立了一個世界憲章起草委員會。在這個由聲名顯赫的人士組成的小組中,有兩位性格截然相反的人:一位是芝加哥大學的意大利文學教授、著名詩人朱塞佩·安東尼奧·博爾杰塞;另一位是略顯古板、實事求是的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詹姆斯·蘭蒂斯。有一次開會,我正好在場,博爾杰塞教授就一個他關心的話題同大家侃侃而談。隨著談興越來越濃,他的聲音越來越高亢,眼睛里射出興奮的光芒,言語也越發(fā)鏗鏘有力,既富有詩意,又富有激情,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入了迷——只有一個人除外。在他講話結(jié)束后的一片靜默中,蘭蒂斯院長冷冷地盯著博爾杰塞,并低聲斥道:“凈是花言巧語!”博爾杰塞也十分冷然,情緒中夾雜著憤怒,他拿手做手槍狀指著蘭蒂斯,回復道:“下次再說這話時,笑著說!”
蘭蒂斯院長當時的那番話是什么意思呢?他到底想表達什么?
他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博爾杰塞的言論有語法錯誤或邏輯錯誤,堆砌辭藻,語言表達水準非常低劣。雖然英語不是博爾杰塞教授的母語,但是他的英語水平也是大師級的。我曾多次和他爭論,深知他有非凡的分析能力和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他在修飾自己的語言方面十分有天賦,善于運用意象、比喻、恰如其分的節(jié)奏等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同時將他的觀點傳達給聽眾。
他的言辭里蘊藏著修辭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是那位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一位保守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言辭所一直缺乏的,盡管他同樣措辭得體,邏輯嚴謹。那么這位院長為何反對他的意大利同事的這種講話風格呢?這種風格有什么問題嗎?或許他有意克制自己不像博爾杰塞教授那樣巧妙地雕琢語言,但是二者的性格差異并不能證明,他把博爾杰塞的演說指責為“花言巧語”是正確的。
如果以最大的善意來解讀蘭蒂斯院長對博爾杰塞教授的指責,我們必須理解為,并不是因為后者的言辭是花言巧語,而是因為這樣的言辭對于當時的場合來說顯得過于夸張了。
畢竟,博爾杰塞當時并不是站在演講臺上,去說服一大群陌生的聽眾,而是和同事們共同圍坐在桌前,討論著一個大家都已了解的話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做的是廣泛考察各種各樣的事實,綜合權衡正反兩方的理由。
在蘭蒂斯院長看來,對待這種討論,討論者應該平實冷靜、緊扣主題、直擊要害,濾去一切無關緊要的題外話,以免讓討論過程無端變得熱烈卻毫無意義。因此,蘭蒂斯對博爾杰塞的那句頗為失禮的指責的實際意思是:“別說那么多廢話!”
那些所謂的“廢話”是因為在那種特殊場合才顯得多余,還是在任何場合都多余呢?肯定不可能是后一種情況,否則就意味著我們在說話時,只要符合語法和邏輯要求,就足以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了。事實似乎從來不是這樣。這種說法就像下面的說法一樣不切實際:當你同別人說話時,完全沒必要考慮如何讓對方好好聽你說,如何讓你說的話按照你的預期影響對方的思想和心靈。
語法、邏輯和修辭這三項藝術,決定著語言用于表達思想、感受時的效果?;蛟S,如果只是把個人的思想和感受寫下來,作為私人便函以供日后參考,那么用語法和邏輯這兩項藝術就足夠了。我們在自言自語時,或在僅供己用的書面筆記中,確實不需要使用修辭技巧。這是因為,我們幾乎從不需要說服自己去傾聽、接受自己的想法,也不需要說服自己,我們自己的想法是有充分依據(jù)的,是應該得到認同的。但是,當我們真的需要說服自己正處于正確的軌道上時,在自言自語或筆記中仍只顧語法和邏輯就顯得不夠了。為了能夠讓自己接受某種結(jié)論或想法,我們還必須做得更多。就像我們有時候會說:我們不得不“說服我們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修辭登場了。
盡管在自言自語時我們很少需要修辭,但我們同別人說話時卻很難離開它。道理顯而易見:我們總是需要說服別人,讓別人不僅僅聽到我們說的,還要同意我們的觀點,并按照我們的觀點思考、行事。
說服人的藝術
修辭這一古老而充滿榮光的藝術,本就是一門說服人的藝術。在長達大約25個世紀的時間里,修辭和語法、邏輯一樣,在教育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古希臘和古羅馬, 其地位更加顯耀,因為當時的教育理念更傾向于將人培養(yǎng)成一位演說家;在17—18世紀同樣如此,當時人們不僅重視說話和寫作的內(nèi)容,還十分強調(diào)其形式。
但是到了今天,在年輕人的校內(nèi)基礎教育中,所有這些藝術幾乎已消失殆盡。三者之中,在前十二年的教育里,修辭又是缺失得最為嚴重的。部分人進入大學后,或許還有機會參加一些公共演說方面的課程,但絕大多數(shù)人都沒接受過說服技巧方面的訓練。
在漫長的歷史中,對修辭學的教授,主要涉及雄辯術和語言風格。而一種能夠把實質(zhì)內(nèi)容的交流過程表達得更優(yōu)雅或更高效的語言風格,應該是口語和書面語都需要具備的。優(yōu)雅是否可取權且不論,至少它并非總能使說服變得更加高效。
由于我們對修辭的興趣主要集中在提高說服效率上,我們就無法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在漫長的歷史中,修辭學總是與雄辯術密切關聯(lián)。許多和這一話題有關的著作——比如古羅馬修辭學大師昆體良的那部名著——書名中用的詞都是“雄辯術”而非“修辭學”。在古典時代和現(xiàn)代的早期階段,“雄辯家”和“修辭學家”這兩個詞的意思是相同的,是可以互換的。
這有什么不對嗎?雄辯術的主要目的是說服別人按某種方式行動,雄辯家使用修辭技巧的唯一目的是取得實用效果,比如執(zhí)行某種行動,做出某種價值判斷,或者形成某種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的態(tài)度等。
但是,取得實用性效果卻并非修辭學的唯一用途,甚至不是其最常見或最重要的用途。我們總是希望能夠改變他人的思想,讓他們像我們一樣思考,這同改變他人的行動和感受,讓他們按我們希望的去行動、去感受,是同等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使用修辭的目的就純粹是智力層面的,或者說是理論層面的,而非實用層面的。當我們把修辭用于這種目的時, 我們作為說服者的性質(zhì),就與以實用為目的的雄辯家截然不同了。
另外,把實用層面的修辭術表述為“雄辯術”的問題在于,這樣聽起來和政治舞臺、法庭、立法會議等場合極度相關,但其實這些領域并非人們唯一需要修辭技巧的地方,商業(yè)領域同樣需要,任何為了達到實用目的而需要說服或反駁他人的場合都需要。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包括政治在內(nèi)的所有領域中,其實我們都是在向其他人兜售些什么。實用性說服行為,不管其具體表現(xiàn)方式是怎樣的,本質(zhì)上都是一種推銷術。因此,我采用“推銷術”這一比較通俗的詞,來命名這種為達成實用目的而進行的勸說性話語。
那么,又該用什么詞來命名那種純粹智力層面、理論層面上的勸說性話語呢?“教學”?“指導”?或許都可以,但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指導可以有多種方式。有時候,老師并不是在簡單地面對靜默的聽眾發(fā)表演說;如果是這樣,老師便只是在灌輸知識,不需要向?qū)W生們提問。滿堂灌式的授課實際上是一種演講,好的演講者和好的推銷者一樣,在乎的是說服自己的聽眾。
在指導和銷售活動中都存在著說服行為,前者是為了達到純理論層面或智力層面的效果,后者則是為了達到實用效果。我認為最方便的是采用下面的術語來分別表述:以實用效果為目的的話語稱為“說服性發(fā)言”;以改變思想(沒有任何實際行動)為目的的話語稱為“教育性發(fā)言”。我所謂的“推銷術” 便屬于說服性發(fā)言,而講座則屬于教育性發(fā)言。
說服者既可行善,也可作惡
“推銷術”、“說服”甚至“修辭”等術語,對于那些認為從事銷售、勸說工作或使用修辭手段就是沉溺于詭辯術的人來說,有著令人不快的含義。
幸運的是,持有上述觀點的人是錯的。事實上,如果詭辯術無法避免,那將是非常不幸的,因為將沒有一個誠實或道德上謹慎正直的人,能夠摸著良心去做說服工作。然而,絕大多數(shù)人都傾向于,或者被迫于說服別人按自己認為理想、高尚的方式去行動、去感知。很少有人可以徹底擺脫說服性事務,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在日常的聯(lián)絡中,絕大部分時間都糾纏其中。
很多技能都既可以服務于行善,也可以服務于為惡。人們利用那些技能時,既可能恪守道德規(guī)范,也可能枉顧道德倫理:醫(yī)師的技能,既可以用于治病救人,也可以用于傷人害命;律師的技能,既可以用于促進社會公平,也可以用于踐踏社會正義;技術專家的技能,既可以用于建設,也可以用于破壞;說服者——政治雄辯家、商業(yè)銷售員、廣告商、宣傳員等的技能,既可以用于維護真理、從事善行,也同樣可以成為欺騙、作惡的得力工具。
詭辯術是對修辭技巧的錯用,是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無德之舉。柏拉圖曾在詭辯家與哲學家之間畫了一條明顯的界線。他認為,盡管二者都具有嫻熟的辯論技能,但哲學家致力于追求真理,不會為了贏得辯論而錯用邏輯和修辭,采取欺騙、歪曲或其他形式的詭計。
相反,詭辯家為了實現(xiàn)個人目標,總是不惜采用任何手段。如果有必要,他們情愿把壞的理由說成好的,情愿違背真理。
在古希臘,詭辯家成為修辭學老師,目的是幫人贏得訴訟。那時候,公民一旦惹上官司,只能自己給自己當律師——做自己的控方律師或辯方律師。對于那些以打贏官司為目的,并以此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而不管其是否符合道德的人來說,詭辯式地濫用修辭確實很有用。
正因為如此,修辭學在早期承受著惡名,以至再也無法徹底擺脫掉。也因此,我們應該記住這重要的一點:詭辯術是對修辭學的無恥濫用,但被濫用并不意味著修辭學本身應該被譴責。
在銷售或其他類似的說服活動中,既有誠實的人,也有不誠實的人。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人類的很多其他活動中。推銷術并非只有靠謊言和欺騙才能達到效果,成功的銷售也并不需要坑蒙拐騙的藝術。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其他形式的說服活動和修辭應用。
我明白,推銷術、說服、修辭這些術語在某些方面承受著不好的名聲。但是,一旦理解這些術語同詭辯術發(fā)生聯(lián)系是偶然而非必然的,我就再也找不出任何要扔掉這些術語的理由。這些術語背后的活動,是我們所有人,至少是絕大多數(shù)人經(jīng)常參與的,而且我們完全不需要借助無恥詭計、謊言、欺騙也能做得很好。
《如何聽如何說:高效能溝通的邏輯與秘訣》,[美]莫提默·艾德勒著,王留成譯,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