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郭齊勇:從出土簡帛看經(jīng)學研究的范式與未來

經(jīng)學死亡了嗎?百年來的經(jīng)學研究中有幾種范式?古史辨派、唯物史觀派與現(xiàn)當代新儒學三派的解讀有什么特點與淵源?隨著出土簡帛等新材料的問世和在西方詮釋學刺激下中國經(jīng)典詮釋方法的重新審視、發(fā)掘的討論,經(jīng)學研究

經(jīng)學死亡了嗎?百年來的經(jīng)學研究中有幾種范式?古史辨派、唯物史觀派與現(xiàn)當代新儒學三派的解讀有什么特點與淵源?隨著出土簡帛等新材料的問世和在西方詮釋學刺激下中國經(jīng)典詮釋方法的重新審視、發(fā)掘的討論,經(jīng)學研究有了什么樣的新機緣?關于孔子與六經(jīng)的關系,關于禮樂文明的解讀,有重新認識的可能嗎?與西方經(jīng)典詮釋相比,中國經(jīng)典的詮釋是封閉的嗎?有什么特點?其核心精神何在?本文擬討論這些問題。

百年來經(jīng)學與經(jīng)學史的研究范式

經(jīng)學無疑是傳統(tǒng)學術之最重要的門類。百多年來,傳統(tǒng)學術,從分類到研究方法,都被強勢的西方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的標準、規(guī)范所限制和宰割。這些規(guī)范和標準,以單線進化論為背景,系從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移植過來。此一話語霸權,套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上,這就是今天中國人文學術的尷尬。

中國經(jīng)學自不能以西方宗教、倫理、哲學、歷史、社會、政治、文學、藝術諸門類所限定或裂解。經(jīng)學就是經(jīng)學。經(jīng)學有自身的范圍與內容,亦有自己的歷史。經(jīng)學史有自身內在的發(fā)展邏輯。當然,這一發(fā)展邏輯包括不斷受到秦漢以降以至清末、“五四”等社會政治等外緣環(huán)境變化的刺激而做出的回應,也包括經(jīng)學家們內在的派屬關系、學術取向、師承門戶的糾葛。

就經(jīng)學研究而言,“五四”以降的沉寂是不幸的,但這種沉寂并不是壞事。通過近代的洗禮,籠罩在經(jīng)學上的權威主義、神秘主義、教條主義得到清洗。

饒有興味的是,經(jīng)學(或經(jīng)部)在近世之被冷落,反而比其他未被拋棄而可與西學相類比的學科幸運。比照文學,經(jīng)學所受到的內在傷害并不大,此乃西學沒有可以與中國經(jīng)學類比的東西。西方解釋學傳統(tǒng)來源之一的基督教神學,特別是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與中國經(jīng)學之差別自不可以道里計,而六十年以來,神學在中國不可能特別傳揚,因之也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普遍性的規(guī)范。

經(jīng)學死亡了嗎?范文瀾“山窮水盡的經(jīng)學”的斷言可能在一定的層面上反映了部分事實,但在另一層面上,我們亦可以說“不絕如縷的經(jīng)學”,此亦反映著另一部分的事實。我以為,經(jīng)學還有強大的生命力。

關于經(jīng)學的流派,紀昀、江藩、阮元等主張漢學與宋學兩派說,龔自珍主張漢學、宋學和清學三派說,康有為主張漢學(西漢今文學)、新學(包括古文學)、宋學三派說,葉德輝主張今文學、古文學、鄭氏學、朱子學四派說,周予同主張漢學(包括今文學與古文學)、宋學、新史學三派說。周予同留有余地,說如果加上五四運動以后的,則有四派。第四派大約包括古史辨和唯物史觀派。至于周先生本人,據(jù)他的學生朱維錚先生說,周先生屬于“超經(jīng)學”的研究,由否定經(jīng)學轉而研究經(jīng)學史,清算“封建遺毒”,但認為經(jīng)學在歷史上并非僅有否定意義或反面教員的作用。周先生是一位真誠的學者,把經(jīng)學與經(jīng)學史作為客觀對象來做實事求是的研究,雖是比較傾向于今文的,卻始終堅持從歷史本身說明歷史,在研究上亦超越了漢、宋諸流派的門戶之見。

關于經(jīng)學的分期,有劉師培主張的四期說:兩漢、三國至隋唐、宋元明、清代;有紀昀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六期說:兩漢、魏晉至宋初、宋初至宋末、宋末至明初、明正德嘉靖至明末、清初;有江藩的十期說:三代、秦與漢初、西漢、東漢、晉、宋齊以降、唐、宋、元明之際、清;有皮錫瑞的十期說:孔子刪定六經(jīng)至孔子歿,乃“經(jīng)學開辟時代”,孔子歿后至秦,為“經(jīng)學流傳時代”,西漢為“經(jīng)學昌明時代”,東漢為“經(jīng)學極盛時代”,魏晉為“經(jīng)學中衰時代”,南北朝為“經(jīng)學分立時代”,隋唐為“經(jīng)學統(tǒng)一時代”,宋為“經(jīng)學變古時代”,元明為“經(jīng)學積衰時代”,清為“經(jīng)學復盛時代”。周予同先生肯定皮錫瑞的十期說簡明扼要,但認為只是現(xiàn)象的求同存異,而沒有從根本上探究原因,亦批評了他的今文學立場。周先生提出二期三世說,二期指前期與后期傳統(tǒng)社會,第三世指鴉片戰(zhàn)爭后“山窮水盡”的經(jīng)學,其中包括:第一,外國資本主義侵入,社會性質改變以及議政派出現(xiàn);第二,議政派發(fā)展為戊戌變法;第三,今文學“經(jīng)師派”、古文派在學術史上的貢獻;四、經(jīng)學的終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文化熱中,經(jīng)學中的易學的研究異軍突起,風靡全國,其熱潮至今不衰。這是經(jīng)學復興的最重要的標志。除了《周易》熱(包括易學史與帛書《易》)之外,三禮之學、《書經(jīng)》《詩經(jīng)》《四書》學、公羊學等等的研究熱潮不減,研究方法更加多樣,且均不可以用“漢學”“宋學”加以界定或分類。今天,在這一研究背景下,經(jīng)學研究的范式:既不是漢學的,又不是宋學的,而是漢宋之綜合;既不是“六經(jīng)皆史”,又不是“六經(jīng)注我”,也不是“我注六經(jīng)”,而是三者之綜合。這是經(jīng)學自身發(fā)展邏輯使然,也是經(jīng)學與西學、經(jīng)學與現(xiàn)代學術互動的結果。當代中國學者的經(jīng)學研究將綜合哲學的進路與史學的進路,跳出今古文、漢宋的樊籬,并融合中西新舊的方法。

出土簡帛對經(jīng)學與經(jīng)學史的挑戰(zhàn)

近世以來,隨著地下發(fā)掘的新材料日益豐富,古史研究的方法與成果更加多樣。王國維先生依據(jù)甲骨文考察上古史,并提出地下材料與地上文獻相互參證的“二重證據(jù)法”。目前,經(jīng)學研究復興和經(jīng)學研究范式改良的契機,則是出土簡帛研究的勃興。

中國出土的簡帛展

五十多年來,考古工作獲得重大突破。其中,大量的先秦、秦漢之久已失傳的佚籍的出土,令人嘆為觀止!20世紀50年代,河南信陽出土了有關墨家、儒家內容的楚簡,甘肅武威出土了記載《儀禮》的漢簡。70年代,古代文獻的出土震驚世界,如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中的豐富的兵家叢書,河北定縣漢簡中的《論語》《儒家者言》《文子》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周易》《黃帝四經(jīng)》《五行》《德圣》《刑德》等,安徽阜陽雙古堆漢簡中的《詩經(jīng)》《易經(jīng)》等。90年代,湖北江陵王家臺秦簡中的《歸藏》等,湖北荊門郭店楚簡中的《老子》《太一生水》《緇衣》《五行》《性自命出》《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尊德義》等一批早期道家、儒家文獻以及上海博物館購藏的流失到香港文物市場上的楚簡(其中有《周易》《孔子詩論》《緇衣》《性自命出》《季康子問于孔子》《民之父母》《仲弓》《子羔》《從政》《君子為禮》等孔子與七十子佚書等一大批儒家文獻,以及《恒先》《彭祖》等道家文獻)。郭店楚簡和上海博物館購藏楚簡中的許多內容涉及詩書禮樂、天道觀與心性修養(yǎng)論。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記錄卜筮祭禱等文辭的簡牘和歷代官私文書、秦漢法律文書等。

綜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學者們認為:六經(jīng)之學、之教形成與傳授的時間遠比人們估計的要早得多。六經(jīng)是先秦最基本的教材和普遍知識,“經(jīng)”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共有資源。戰(zhàn)國早中期,孔子已被尊為圣人。儒學分布范圍甚廣,不限于中原,儒學經(jīng)典是列國教育、政治的核心內容。最原始的儒、墨、道家的分歧與對立,并不像后世學者所說的那么嚴重。彼時南北文化的交流互動遠比人們想象的要普遍而深入得多,楚文化中含有大量的中原文化,如齊鄒魯文化的內容。郭店《老子》受到鄒齊學者影響,與稷下學宮有關,因而沒有“絕圣”“絕仁棄義”的主張。《子思子》早已失傳,沈約認為小戴《禮記》中的《中庸》《緇衣》《表記》《坊記》四篇皆取自《子思子》,前人屢有輯錄?,F(xiàn)在在楚地發(fā)現(xiàn)的《魯穆公問子思》、兩種《緇衣》與兩種《五行》,均與子思學派有關,恐非偶然。郭店楚簡和上海博物館購藏簡中均有內容大致相同的《性自命出》。其中關于禮、樂與心性問題的討論與公孫尼子或荀子的思想頗為相近。公孫尼子歷來被認為是《禮記·樂記》的作者?!缎宰悦觥肥瞧駷橹棺钤缱钕到y(tǒng)的心性論著作。而討論子思“仁義禮智圣”關系的《五行》之經(jīng)(郭店楚簡)和經(jīng)說(馬王堆帛書)的道德形上學思想已初具規(guī)模,是孟子學說的先導。今本大小戴《禮記》雖編定于漢代,但其中的一些篇章則出于戰(zhàn)國早期,與孔門七十子后學有關。出土文獻中直接反映孔子的言行、思想的內容亦有不少。

對于經(jīng)學和經(jīng)學史研究來說,出土簡帛中的新材料可以幫助我們取得哪些突破呢?

第一,孔子與六經(jīng),特別是與《易》的關系。

近世以來,持孔子與六經(jīng)沒有關系或關系很少的觀點的學者,甚為普遍,此說幾成定論。周予同先生曾說:“我認為,孔子與六經(jīng)關系很少?!薄啊兑住放c《春秋》跟孔子關系不大?!背鐾梁啿瘏s不斷證實著孔子與六經(jīng)關系密切,周先生如果活到今天,很可能會修改自己的看法。

郭店簡《性自命出》談到圣人與詩書禮樂的關系:“《詩》《書》《禮》《樂》,其始出皆生于人?!对姟?,有為為之也?!稌罚袨檠灾??!抖Y》《樂》,有為舉之也。圣人比其類而論會之,觀其先后而逆訓之,體其義而即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復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边@是講的孔子的詩書禮樂之教。關于這一點,傳世文獻首見于《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庇忠姟肚f子·天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郭店簡《六德》有:“觀諸《詩》《書》則亦在矣,觀諸《禮》《樂》則亦在矣,觀諸《易》《春秋》則亦在矣?!惫旰啞墩Z叢一》有:“《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对姟匪詴沤裰疽舱?。《春秋》所以會古今之事也?!抖Y》,交之行述也?!稑贰?,或生或教者也?!咭??!绷蚊焊呐艦椋骸啊对姟匪詴沤裰疽舱?。……者也……《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洞呵铩匪詴沤裰乱??!?/p>

關于孔子與《易》的關系,《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與《孔子世家》指出:“孔子晚而喜《易》”,“韋編三絕”。近代以來,包括周予同先生在內的很多學者都懷疑史遷之說。馬王堆帛書《易傳》卻為史遷提供了佐證?!兑菲赋觯骸胺蜃永隙谩兑住?,居則在席,行則在囊?!薄翱鬃郁怼兑住罚劣凇稉p》《益》二卦,未嘗不廢書而嘆……”其中還有子贛(貢)與夫子的辯論,子贛不理解晚年夫子易學觀的轉變,夫子則向他解釋自己對祝巫卜筮的態(tài)度:“《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shù),明數(shù)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于數(shù),則其為之巫;數(shù)而不達于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本文所引帛書《易傳》的內容,綜合了廖名春、趙建偉的整理本。這里清楚地表明了孔子的理性。帛書《易傳》的《二三子》《易之義》《要》《系辭》《繆和》《昭力》中大量的孔子的言論,基本上亦是今本《易傳》的內容(《二三子》作“孔子曰”,《易之義》作“夫子曰”,《要》《系辭》《繆和》《昭力》作“子曰”)。從帛書《易傳》中,我們可以理解孔子對《周易》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簡帛中發(fā)現(xiàn)的子思、公孫尼等七十子后學的資料,亦與《易傳》相會通。

今人李學勤先生說:“孔子之于《周易》不僅是讀者,而且是某種意義上的作者。他所撰作的,就是《易傳》?!薄翱鬃油砟旰谩兑住罚兑讉鳌坊虺銎涫?,或為門弟子所記,成書約與《論語》同時。自子思以至荀子等人都曾引用,絕非晚出之書。當然,那時《易傳》的面貌,不一定和今傳本完全相同,這是古書通例,不足為異。研究孔子,不能撇開《周易》經(jīng)傳?!边@與近世以來學者們認為只能據(jù)《論語》來研究孔子的看法,大相徑庭。李學勤又發(fā)揮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前言》,論定孔子修或作《春秋》是難以否定的同上書,第16—22頁。。隨著簡帛研究的深入,孔子與六經(jīng)的關系肯定會取得突破。

第二,《詩經(jīng)》與《書經(jīng)》。

關于“詩言志”,上海博物館購藏戰(zhàn)國竹書《孔子詩論》有:“孔子曰:‘詩無吝志,樂無吝情,文無吝言?!北酒撛姡貏e強調《詩》之情感抒發(fā)及其與初民之性的關系,主張報本反始,導情入禮:“……情愛也。《關雎》之改,則其思益矣?!稑湍尽分畷r,則以其祿也?!稘h廣》之智,則知不可得也?!儿o巢》之歸,則離者[□也?!陡侍摹分?,美]召公也?!毒G衣》之憂,思古人也?!堆嘌唷分?,以其獨也??鬃釉唬何嵋浴陡瘃返檬铣踔?,民性固然。見其美,必欲反,一本夫葛之見歌也,則《關雎》之改,《樛木》之時,《漢廣》之智,《鵲巢》之歸,《甘棠》之褒,《綠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動而皆賢于其初者也?《關雎》以色喻于禮……好,反納于禮,不亦能改乎?……吾以《甘棠》得宗廟之敬,民性固然。甚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惡其人者亦然。”李零認為《子羔》篇應含三部分,一是《三王之作》(即現(xiàn)上博整理的《子羔》),一是《孔子詩論》,一是《魯邦大旱》?!犊鬃釉娬摗飞婕啊对娊?jīng)》篇名六十篇,我特別關注引自《文王之什》諸篇的詩及孔子評《詩》所涉的天命論思想。此外,《孔子詩論》與《論語》中保留的孔子關于《詩》的論述相映成趣。郭店簡《維衣》以詩證說,引《詩》凡二十三條,與《禮記·緇衣》有一些差別?!段逍小芬对姟纷C言論事,簡本引《詩》凡七條,帛本引《詩》凡十七條。

簡帛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書》的佚文。其中引《書》既見于今文經(jīng),又見于古文經(jīng),還有不見于今存今古文經(jīng)《尚書》之佚《書》。郭店簡《緇衣》還引了《祭公之顧命》,引文見于《逸周書·祭公》。關于《逸周書》,湖南慈利1987年發(fā)掘的楚簡中即有其中的《大武》篇。目前學術界因《尚書》佚文的出土,討論到《古文尚書》的問題?!豆盼纳袝肥菛|晉元帝時梅賾所獻。朱熹是第一個懷疑《偽古文尚書》的人,明代梅《古文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惠棟《古文尚書考》等成果,使《古文尚書》之偽成為定讞。能不能據(jù)簡帛中所引古文經(jīng)及佚《書》而為《古文尚書》翻案呢?恐怕不行。裘錫圭先生對于近年來把《偽古文尚書》當作真《尚書》來引用和據(jù)郭店簡為《古文尚書》翻案的學者,作了中肯的批評,證據(jù)充分。我們走出疑古時代,其實包含著尊重與吸取清代和近世疑古辨?zhèn)螌W者們的所有成果。這種“走出”是辯證的揚棄。但不管怎么說,簡帛佚籍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詩》《書》研究的深化。

第三,禮樂文明。

我們對于三禮和禮樂文明已相當陌生?!墩撜Z·子罕》第十章:“子見齊(zī)衰(cuī)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睋?jù)楊伯峻《論語譯注》:齊衰是用熟麻布做的喪服,其下邊縫齊。斬衰(cuī)則是用粗而生的麻布做的喪服,其左右和下邊都不縫齊。齊衰有三年、一年、五月、三月的區(qū)別。斬衰是最重的孝服,子對父、臣對君才斬衰三年。過去讀此印象不深,郭店簡《六德》出來后,又涉及這些過去的常識。郭店簡《六德》:“內立[位]父、子、夫也,外立[位]君、臣、婦也。疏斬布、绖(dié)、杖,為父也,為君亦然;疏衰,齊,牡麻绖,為昆弟也,為妻亦然。袒免,為宗族也,為朋友亦然。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為昆弟絕妻,不為妻絕昆弟;為宗族瑟[殺]朋友,不為朋友瑟[殺]宗族。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p>

據(jù)李學勤,上引這段話與《儀禮·喪服》對讀,即可知“疏斬布、绖、杖”是指的斬衰,疏即粗,指上衰下裳都用最粗的麻布,只裁割不緝邊。绖是苴麻做的孝帶,在冠上的為首绖,在腰間的為腰绖。苴杖實是竹杖?!笆杷ィR,牡麻绖”是指齊衰,衰裳緝邊。袒免,并非正服,袒是袒左臂,免是布做的冠,寬一寸。以上說的是喪服依據(jù)血緣親疏的關系和社會等級秩序而有嚴格的區(qū)別。子為父或臣為君服斬衰,兄弟間或夫為妻服齊衰,為族人或朋友則袒免。據(jù)彭林,“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是指如果父喪與君喪同時發(fā)生,則服父之喪而不服君之喪。對于這句話有很多人望文生義,說明我們對古禮很不了解?!伴T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睋?jù)李零、彭林等學者,此與《小戴禮記·喪服四制》和《大戴禮記·本命》的“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相同,即門內以恩服為重,朝廷以義服為重,私恩與公義是有明確界限與區(qū)分的。

簡帛中有大量的關于禮樂、禮教與樂教的內容。關于德—情—禮—樂—德的關系,《性自命出》講“道[按,道在此即指禮]始于情,情生于性”,“樂,禮之深澤也”;《語叢》講“禮生于情”;“禮因人情而為之”;“德生禮,禮生樂”;“樂,備德者之所樂也。得者樂,失者哀”;《尊德義》講“由禮知樂,由樂知哀……有知禮而不知樂者,無知樂而不知禮者”;“德者,且莫大乎禮樂”?!缎宰悦觥酚终f:“聞笑聲,則鮮如也斯喜。聞歌謠,則舀如也斯奮。聽琴瑟之聲,則悸如也斯嘆,觀《賚》《武》,則齊如也斯作。觀《韶》《夏》,則勉如也斯斂……鄭衛(wèi)之樂,則非其聲而從之也。凡古樂龍心,益樂龍指,皆教人者也?!顿l》《武》樂取,《韶》《夏》樂情。”俱見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此外還有很多內容,有助于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禮樂文明。

第四,大小傳統(tǒng)。

與經(jīng)典研究相關的是數(shù)術方技的研究。流傳于民間的例如近幾十年大量出土的《日書》之類的東西等等,當然屬小文化傳統(tǒng),但確乎是上述經(jīng)學等精英文化的背景和基礎。經(jīng)學是集宗教、倫理、政治于一身的學問,它不是突兀產(chǎn)生的,其基礎、源泉正是社會習俗、民間信仰。所以,與古代人的生活世界密切關聯(lián)的陰陽五行、數(shù)術、方技之類,雖然難登大雅之堂,卻與大雅之堂上的六經(jīng),與古代人的世界觀、哲學形上學和科學技術,有著不解之緣。例如“五行”就是顯例。我們將會看到,下一步人們研究的興奮點正是數(shù)術與經(jīng)學、數(shù)術與形上學的關系問題。通過這方面的深入研究,我們將會對中國的宗教,特別是儒學的宗教性,道家的生存體驗等等,有新的理解,從而對中國古代的宇宙觀、思維方式有新的認識。

第五,經(jīng)學史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從經(jīng)學史研究來看,如下課題將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1.簡書《歸藏》、簡書《周易》、帛書《易傳》的特點及其與今本之比較;2.簡帛中所見《尚書》佚文考釋;3.竹書《詩經(jīng)》與孔子詩論之意義與詩教之研究;4.簡帛中所見三《禮》、樂論及禮教、樂教之研究;5.簡帛所涉及孔子與七十子問題與漢簡《論語》及上海博物館購藏孔子與七十子佚書;6.簡帛中透顯的思孟學派及思孟五行學說研究;7.墨、道、兵家簡所涉及的經(jīng)學問題及儒、墨、道、兵諸家關系;8.《日書》與陰陽數(shù)術思想研究,簡帛所見先秦、秦漢民間宗教思想;9.簡帛所見先秦天道觀、天人關系論、心性情才論與身心形神觀等等。

關于出土文獻與經(jīng)學史研究,仍存在不少難點:第一,經(jīng)學史的問題。六經(jīng)佚文及相關文獻的出土,使我們有更多材料研究六經(jīng)及經(jīng)學的問題,與此相關,可以進一步梳理孔子與七十子后學對經(jīng)學的具體發(fā)展。當然,《詩經(jīng)》、《書經(jīng)》、《周易》經(jīng)傳、《儀禮》逸文的逐條處理、定位,《論語》版本的考訂,六經(jīng)及每一單經(jīng)的傳授世系,漢代經(jīng)學及其前史,經(jīng)學所涉及我國古代詮釋學體系問題,十分復雜,頗有難度。出土文獻諸篇、諸段落與《管子》、《荀子》、《呂氏春秋》、大小戴《禮記》、《淮南子》、《新書》、《說苑》、《新序》、《韓詩外傳》、《孔子家語》中的一些相同或大體相同的文字及思想的比較,需要下工夫探究。第二,思孟學派及《中庸》前史的討論和先秦心性論、性命天道關系問題,是又一個重點和難點。郭店簡和上博藏簡均有《緇衣》,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簡均有《五行》,使思孟學派有了堅實的證據(jù)。當然,這里還涉及子張、子游、子夏、曾子、公孫尼子、告子、世碩等人的思想問題,他們關于心性情才的討論豐富多樣。天道、天命與人性,人性與人情,身、心、形、體、情、氣與心氣、心思、心志的關系,“心之思”的功能及治身、治心與禮樂的關系的討論,孟荀人性論的前史等,仍是需要下苦工夫才能弄清的問題。簡帛中反映的儒家道德形上學的建構及“德行”“心術”問題,值得認真厘清。第三,出土簡帛中大量《日書》、卜筮祭禱文獻、文物與古代社會民間宗教觀的討論,亦很復雜。第四,在軸心文明時代,西方發(fā)生了“超越的突破”,而中國則發(fā)生了“哲學的突破”,并由此奠定了華夏文明發(fā)展之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即張光直教授所說的“中國—馬雅連續(xù)體”的道路,于此可以理解中西之異。出土文獻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此說。

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有關經(jīng)學的研究和孔門七十子后學的研究。重新估計六經(jīng)和早期儒學的價值與意義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諸子的資料,例如老、莊、文子的資料,兵家的資料,墨子的資料,在近五十年的出土簡帛中亦占有顯赫的地位,曾經(jīng)并將繼續(xù)成為熱點。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未來的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研究中,借助于郭店、王家臺、阜陽的出土簡帛和上海博物館購藏楚竹書,經(jīng)學的研究,早期儒家的研究,肯定會成為重中之重,并獲得長足的進步?!稓w藏》(王家臺)、《周易》(阜陽、馬王堆、上博)的整理研究,將使古代三易的原貌及其流派更為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渡袝贰度Y》的研究也將得到較大發(fā)展。儒家思孟學派及子夏、子游等的研究,《中庸》《大學》《樂記》等前史的研究,都會使早期儒學史更為豐富。儒家心性論、身心觀、性情論及與之密切聯(lián)系的天命、天道觀的細節(jié)將進一步顯豁于世。這正是中國文化的命脈之所在。有人說,馬王堆、阜陽的《易》是“道家易”,這個論斷尚待商討。其實,我們沒有必要以今人之門戶為古代思想家或典籍爭門劃派。我們理當超越于門戶,客觀地做研究。從這些出土文獻中似乎可以窺見,經(jīng)學是先秦各地域文化共享的精神資源,是古文明的精華,是我國古代的瑰寶。但經(jīng)學主要是靠儒家學者傳承下來的。

本文摘自《中國哲學史十講》,郭齊勇 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