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8月26日,是法國著名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誕辰140周年。下文摘自作家李煒的新書《永恒之間:一部與時間作對的西方詩歌史》。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1880年8月26日-1918年11月9日)
贓物
“我從沒見過這家伙。”畢加索忍不住抽動起鼻子。
檢察官只問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他是否認識坐在他面前,已經(jīng)好幾天沒刮胡子沒洗澡的男人。
藝術(shù)家走進審訊室的那一刻,這男人頓時神采飛揚;聽到答案后,臉色又晦暗了下來。憔悴蒼白的他,確實不再像阿波利奈爾——巴黎先鋒派中的享樂達人。此外,他應(yīng)該比誰都清楚:禍不單行。每每如此。這是他人生中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則。即使連他的拜把兄弟此時都拋棄了他,也沒什么好驚訝的。
好在檢察官是老江湖,一眼就看穿了藝術(shù)家的偽裝。更何況,經(jīng)歷了一連幾天的嚴厲審問,而且沒有他心愛的煙斗安撫情緒,萎靡不振的阿波利奈爾早已招認了。所以畢加索才會局促不安地坐在這里。到頭來,詩人還是供出了好友的名字。
阿波利奈爾肖像,1910年由梅金杰(Jean Metzinger)繪制
至于兩人的窘?jīng)r,簡直是一出滑稽劇。一出幾乎只有阿波利奈爾才有可能想出來的戲劇,鬧哄哄地搬上舞臺,或直接放在《被殺害的詩人》這種諷刺小說里。只可惜故事先發(fā)生在了他身上。情節(jié)大致如下:
在一家不入流的金融雜志供職期間,阿波利奈爾結(jié)交了一個和他一樣玩世不恭的朋友。后者遇到了經(jīng)濟方面的困難——他試圖敲詐雜志老板,最后拿到的卻是一張解雇通知單——阿波利奈爾二話不說就敞開大門,讓朋友住進家里。
一方面是為了贏得主人的欽佩,另一方面也是個性使然,詩人的新室友從盧浮宮里偷出了兩件小雕像。根據(jù)小偷自我吹噓的說法,盜竊“不僅需要勇氣、急智、想象力,也需要堅強的意志,若有必要,還得殺人如芥或從三樓跳下”。
事實上,入盧浮宮行竊簡直就像順手牽羊。一則,當時沒有監(jiān)控設(shè)備。二則,展示伊比利亞半島史前雕像的大廳,基本上無人問津,連值勤保安都懶得踏入。阿波利奈爾的室友只需把雕像塞進大衣里,再光明正大地走出大門。唯一的難處是防止雕像掉落地上,摔成碎片。
多年后,詩人聲稱自己看到贓物時,大驚失色,然后一再懇求室友歸還雕像。十有八九,他連眉頭都沒皺過。他可是個激進分子啊,一度和意大利未來派的藝術(shù)家一起呼吁:博物館,連同一切過去的杰作,都必須破壞殆盡,為新藝術(shù)騰出空間。
因此,更有可能發(fā)生的,是詩人得知情況后,不禁喜溢眉梢。當室友提出要把贓物賣給畢加索時,他更是樂得咯咯直笑。那時,這位擁有伊比利亞血統(tǒng)的藝術(shù)家正好迷上了“原始”藝術(shù)。
從盧浮宮中盜竊出來的雕像之一,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500年至300年之間,在如今西班牙境內(nèi)發(fā)現(xiàn)。阿波利奈爾聲稱自己曾試圖說服畢加索把雕像還給博物館,但后者“為了創(chuàng)建立體主義,正全神貫注于美學的研究中”,謊稱自己“已損壞了這些雕像,目的是揭示它們蘊含的古老秘密,以及制造它們的野蠻藝術(shù)”。事實上,借用了它們的原始風格來完成《亞威農(nóng)少女》后,畢加索便把雕像扔進櫥柜,把整件事置之腦后。
在黑市上,錢一轉(zhuǎn)手,事情就結(jié)束了。在阿波利奈爾的世界里——無論是他虛構(gòu)出來的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故事總能變得錯綜復(fù)雜。因此,這筆交易造成了兩個后果,一好一壞。好的是雕像激發(fā)了畢加索的想象,幫他創(chuàng)造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亞威農(nóng)少女》。這幅描繪了五名妓女的油畫繪于1907年,可謂第一件成熟的立體主義作品,不但樹立了一個嶄新的風格,還讓已經(jīng)張皇失措的保守派藝評家更是不知要如何接招才好。
畢加索,《亞威農(nóng)少女》,1907年。這件現(xiàn)代藝術(shù)的里程碑之作,畫的是巴塞羅那窯子里的妓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位重要的美國學者稱它為畢加索“黑人時期的杰作”。藝術(shù)家為此悶悶不樂,于是請了一位法國藝術(shù)史學家來澄清誤解。后者宣布,該作并非源自“非洲雕塑”,反而與伊比利亞藝術(shù)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身為西班牙人,畢加索自然以伊比利亞傳統(tǒng)為榮,雖然作為藝術(shù)家,他特別喜歡掩飾自己的靈感來源,似乎只為了誤導(dǎo)批評家。事實上,《亞威農(nóng)少女》同時受惠于伊比利亞和非洲藝術(shù)。
壞的后果則是招來的橫禍。雕像的小偷在國外混了一段日子后,回到了法國??释鹱⒁獾乃?,很快又從盧浮宮順走了一尊雕像。照理說,這一次也不會出問題。不巧的是,三個月后,又有人盜走了《蒙娜麗莎》。這一回,連嗜睡的保安都發(fā)現(xiàn)博物館里突然多了一面空墻。
一家深諳自我營銷的報紙立即懸賞重金,尋找名畫的下落。這下子可好了。阿波利奈爾的昔日室友馬上聯(lián)系報紙,一方面為金錢所誘,一方面也為自己的風頭被他人搶走所惱。以“過來人”的身份,他寫了篇報道,揭秘如何從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牟取暴利。為了證明自己言之有據(jù),他交出了才竊取沒多久的雕像,同時披露自己在四年前也盜走過一對。
找不到其他線索又面臨巨大壓力的巴黎警方,輕易說服自己此文作者就是偷走達·芬奇杰作的大盜。法網(wǎng)越收越緊。阿波利奈爾只好幫助前室友逃離巴黎,更進一步地把自己卷入了案件。
所以他家的門才會突然被敲響。被逮捕的原因是涉嫌參與“國際走私集團”。害怕自己會吃上好幾年的牢飯,詩人只好乖乖供出雕像買家的名字。
不消說,最終這出鬧劇以皆大歡喜收場。三尊雕像都找回來了。就連消失了兩年又三個月的《蒙娜麗莎》也回到了“娘家”。美中不足的是,雖然針對阿波利奈爾的指控撤銷了,他的名譽卻因為一連串的負面報道而受損,更別提他還白白在牢里受了四天的苦。
他唱起歌來:
困在四面光禿黯淡的
墻壁之間確實百無聊賴
這張紙上停落了一只蒼蠅
俏步走過我繚亂的詩行
我會有怎樣的遭遇哦上帝
你知道我的痛苦是你帶來的
請憐憫我干枯的眼蒼白的臉
以及上了枷鎖的椅子的嘩啦聲響
短暫的刑期以及隨之而來的恥辱——這些都將深深影響阿波利奈爾的余生,尤其是他在即將席卷歐洲的那場風暴中的所作所為。
戰(zhàn)爭
夜晚的涼風輕拂著他的頭發(fā)。一條胳膊搭在車門上方,他漫不經(jīng)心地打起拍子。他和他的插畫家朋友此刻都沒心情說話。
返回巴黎的路程,和前往多維爾的,簡直屬于兩個世界。他倆受一家報紙派遣,去報道這座海濱度假城一年一度的賽馬會。誰知,在逗留期間,德國竟然向法國宣戰(zhàn)了。
誠然,不祥之兆早已顯現(xiàn)。但老百姓大多選擇視而不見。即使在詩人和插畫家匆忙趕回巴黎的途中,仍可看到一輛接一輛滿載著乘客的轎車,一路歡聲笑語地逆著他們駛?cè)ァ_@便是阿波利奈爾詩作《小汽車》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一九一四年八月的第三十一天
我在子夜前乘坐魯韋爾(André Rouveyre)的小汽車
離開多維爾
連同司機我們一共三人
我們道別了一整個時代
憤怒的巨人們正在歐洲崛起
越過毫無疑問是阿波利奈爾作品里最不同尋常的中段,這首發(fā)人深省的詩歌如此結(jié)尾:
我們在楓丹白露
度完下午后
抵達巴黎
正好趕上四處張貼動員通知
我和我的同伴明白了
小汽車載我們駛?cè)肓艘粋€新的時代
雖然我們早已成年
但我們才剛誕生
之所以說《小汽車》的中段“不同尋常”,是因為它寫到一半突然妙筆一轉(zhuǎn),變成了一首“圖畫詩”:
? ?
阿波利奈爾別具匠心地排列這十行詩句,使它們在視覺上接近一臺汽車,而且配有兩個輪子和一個方向盤,同時讓它行駛在公路上(道路由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兩行詩構(gòu)成)。若以正常格式排列,這首“詩中詩”的內(nèi)容如下: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趟一路沉默的夜行
哦有三盞車燈故障熄滅的嚴肅離別
哦戰(zhàn)爭前夕溫柔的夜晚
哦打鐵匠被匆忙
召回的那些村莊
在子夜和凌晨一點之間
駛向一片深藍的利雪區(qū)
又或許
金碧輝煌的凡爾賽
我們中途停了三次更換爆胎
盡管如今看來依然新鮮,以詩作畫的手段其實早已有之。古希臘詩人羅德斯的希米亞斯(Simmias of Rhoades)就以形狀奇特的詩歌為名。這種寫法在當時被稱為“τεχνοπαíγνια”,字面之意為“展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技藝的游戲”。希米亞斯利用長短不一的詩行,制造出接近實物輪廓的圖像。他一首名為《翅膀》的詩歌,形狀就像一對鳥翼。
但這些早期范例均是粗略的模仿,無需在排版布局上花太多功夫(《翅膀》不過由兩段近似三角形的詩節(jié)組成)。一直要等到二十世紀,世上才會出現(xiàn)一位真正嘗試用文字作畫的詩人。一向熱愛革故鼎新的阿波利奈爾曾對畢加索說,他的理想,是結(jié)合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難怪他圖畫詩里的詩行或彎曲,或扭轉(zhuǎn),或傾斜。它們時而構(gòu)成圓圈,時而方塊,時而三角,在風中翩然起舞,卻又遵循地心引力。這些圖畫詩更新了源自古希臘的文字游戲,恰如埃菲爾鐵塔徹底改造了羅馬拱門(從不落伍的阿波利奈爾,自然也用過這座象征著現(xiàn)代文明的建筑來“畫”詩)。
其實,從荷馬時代起,詩人便不厭其煩地試圖用文字媲美繪畫。最著名的例子仍屬《伊利亞特》第十八卷:火神赫菲斯托斯為主人公阿喀琉斯鍛造了一塊盾牌。荷馬以一百多行的篇幅,詳盡描述了這件防御武器,一個細節(jié)也沒放過。
這種手法被后人稱為“造型描述”(來自古希臘語“?κφρασι?”,即“描寫”的意思)。它的初衷其實極其樸實:只是為了協(xié)助讀者想象出一件物品的樣子。在實踐中,它卻往往成為文人自我陶醉的契機。無一例外,這些段落都由密密麻麻的形容詞、方位詞和比喻句組成。像五花八門的包裝盒一樣,這些缺乏敘事動力的文字堆積在一件作品的主干道上,讓讀者無法迅速抵達終點,又不足以誘惑他們停下車來,耐心拆開一個個紙箱,僅僅為了鑒定它們是否空洞無物。
這自然是阿波利奈爾插手解決的問題。通過他的創(chuàng)新,詩行的形狀也成了描述的一部分。譬如他的《雨》。五行詩句如絲絲細雨從天空飄落,既有詩情也有畫意。
雖然在一八七一年,年僅十六歲的蘭波就已發(fā)現(xiàn),波德萊爾“是先知之首,詩人之王,名副其實的神。但即便是他,也活在一個美化過度的世界,而他飽受贊譽的詩歌形式,其實早已老套。要寫出無人寫過的作品,需要全新的形式”。難道不正是出于這個原因,阿波利奈爾才賦予了文壇他的圖畫詩?
當然,不厚道的看法——也是在阿波利奈爾有生之年最普遍的觀點——則是,這些圖畫詩不過是噱頭而已。乍聽之下,倒也不無道理。比阿波利奈爾早一代的文人和畫家時常高喊“為了藝術(shù)而藝術(shù)”,而他,阿波利奈爾,有時確實只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同樣站不住腳。如果一切皆以用途為評價標準,那么,絕大多數(shù)藝術(shù)創(chuàng)新都顯得多此一舉??峙逻B詩歌本身都達不了標。既然一般文字也能傳情達意,為何硬要把句子拆分成詩行,加上韻律?
所以,仔細想想,確實也沒必要一味否定阿波利奈爾時常帶著點詼諧的標新立異。盛世期間它們無傷大雅;亂世期間即使起不了其他作用,起碼也能愉悅?cè)诵摹?/p>
事實亦如此。不然,他大部分圖畫詩也不會創(chuàng)作于戰(zhàn)爭年代。從多維爾返回后,不到四個月他就入伍了。雖然身為外籍人士,他沒有義務(wù)為法國效力,但他還是積極地報名參加?;蛟S連“積極”都不足以形容他那顆熱切的心。極有可能他把從軍當成洗刷盧浮宮事件之恥的最佳途徑。也有可能他真的信奉自己一年前寫下的話:“法國不僅屬于土生土長的法國人,還屬于所有那些想要找到——或希望保留——美和文明的人。”
當他在巴黎的申請被拒絕后,他在尼斯又試了一次,終于成功。這意味著尼斯的官僚沒那么條條框框。又或者,短短幾周之內(nèi),法國已意識到自己必須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包括蹲過監(jiān)獄的外籍流氓。
“流氓”或許倒還不至于,但積習的確難改。說句公道話,盡管阿波利奈爾生活散漫,似乎在游戲人間,他仍是一個路見不平會拔刀相助的好漢。這足以說明他為何再三伸出援手,無論那些需要幫助的朋友是一流的藝術(shù)家還是三流的小偷。行俠仗義的美德也能解釋他為何在一戰(zhàn)時,把自己的命運與法國的緊緊連在一起。在他看來,危在旦夕的是文明本身。
他唱起歌來:
今晚我憶起印度戲劇孩童的戰(zhàn)車
一名小偷登上舞臺
他在墻上鉆孔前苦苦思索
該賦予這個洞怎樣的形狀
要如何打洞美才能免受踐踏凌辱
哪怕是在犯罪之刻
我覺得我們
在垂死之際我們這些詩人這些男人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應(yīng)該抱有同樣的心態(tài)
難怪他會成為一名模范軍人,不斷晉升,很快還得到一枚英勇勛章。“我感覺當兵才是我真正的職業(yè)”,他向一位友人寫道,雖然“我比周圍大多數(shù)人都要老十五六歲,但我成績不差”。
《永恒之間:一部與時間作對的西方詩歌史》,李煒/著 袁秋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