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凝近照
二○一五年暮春,我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參加中國—哥倫比亞文學論壇。論壇結束之后的那個下午,我和同行的幾位作家趕往慕名已久的黃金博物館。哥倫比亞是著名的黃金大國,十七世紀中葉,黃金產(chǎn)量就已占世界產(chǎn)量的百分之四十。時間有點兒倉促,到達博物館時,閉館時間將近,館內的一些展區(qū)已經(jīng)不再對觀眾放行。正當我們站在宏闊的迎門大廳,不知在這有限的時間里當如何選擇參觀內容時,一位個子不高、淺棕膚色、身著藍色工裝的男士敏捷地走上前來,他自我介紹是博物館工作人員,接著熱情、文雅地詢問我們有什么需要幫助。得知我們的想法后,男士毫不猶豫地推薦了圣湖所在的展廳,并親自帶領我們前往。他步履迅捷,小跑一般,力圖多爭取時間給身后這幾位遲來的參觀者。隨之疾步的我們,為他的真誠所感動。
圣湖的故事我曾經(jīng)聽說。古代波哥大地區(qū)曾連年大旱,女酋長決意用金粉涂抹全身壯烈跳湖,祈求上蒼賜雨濟民。神靈果然有感,頃刻間大雨落下,甘露滋潤了久旱的大地生靈。一日,湖面突然升起一道彩虹,人們看到彩虹里有女酋長朦朧的身影,于是紛紛向湖里拋投金銀珠寶,祈求神靈庇護女酋長。從此,印第安人命名該湖為圣湖,并規(guī)定,每逢酋長傳位加冕或祭天拜神時,酋長都要全身噴撒金粉化為“鍍金人” ,乘坐船筏到圣湖朝拜。此時的儀式,已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壯其為民情懷之寓意吧。部落的村民則手捧自己最貴重的金銀珠寶,佇立湖岸,待酋長禮畢,大家便向湖水投撒珍寶,獻給心儀的女神,祈禱風調雨順,普天太平。
圣湖的故事勾起了不少外來者的貪婪心。十六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曾派人到圣湖打撈黃金——也確有收獲;后來有英國人也參與其中,他們甚至動用機械妄圖抽干湖水,讓沉在湖底的黃金珠寶徹底暴露……
我們終于來到圣湖大廳。這里光線幽暗,抬首望去,蒼穹間星光點點;低下頭來,眼前是一泓宛若明鏡的藍色湖水。十幾位哥倫比亞少年觀眾正圍坐“湖邊” ,虔誠地傾聽仿佛來自湖水深處的祈禱語。引我們而來的文雅男士不知何時已悄然退離,我們則在湖邊盤腿席地而坐,和先來的孩子們一起,靜聽那來自遠古的誠實和忠貞。片刻,廳內燈光大亮,四壁展柜里那些據(jù)說出自圣湖的無價金器才突然向觀眾釋放出高貴、華美、沉著的光澤。
我贊嘆哥倫比亞民族高超的金屬打造水平和想象力超群的創(chuàng)造才能,一個民族對金屬的冶煉和加工術,確能反映它文明的發(fā)達程度。這個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瑰麗的奇布查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拉丁美洲四大古印第安文化之一,又絕不僅僅因為他們高超的黃金冶煉術。短暫的黃金博物館之行,讓我感受至深的也并非黃金那無與倫比的物質重量,我體會到的恰是黃金在奇布查文化中那熱烈而憂郁的精神價值。奇布查崇拜太陽,他們認為黃金是神圣的金屬,黃金能夠吸收萬神之靈的太陽的能量,以金祭拜才能與神溝通,讓神感應其虔誠之心。那些被部落村民毫不猶豫投入圣湖的黃金、玉石證明著他們的虔敬,后來西班牙殖民者從湖中打撈出來的珍寶無一贗品,則從另一面印證了部落村民信仰的誠實。真正打動我的正在于這近乎倔強的誠實信仰。
當我著手編輯這本小書時,就想起波哥大圣湖的故事。我從二○○七年以來寫就的一些散文、隨筆、演講和文學對話中選出三十一篇成此書,旨在檢點自己一個階段的文學生活,集結一個同始終關心我的讀者交流的場域。在這里,我講述,我亦傾聽。假如我的讀者即是神靈,我寫就的這些文字是我心中不摻假的珍寶嗎?假如文學創(chuàng)造過程是冶煉語言的金子和精神的金子的過程,我的這些文字距此尚為遙遠。但當一個寫作者準備把它們獻給讀者時,至少先應有一顆不摻假的心。我感嘆波哥大圣湖這異質文化帶給我單純的開闊心境。文化應該是一所教導謙遜的學校,它終生教導我們如何理解自己,并且有能力欣賞他者。謙遜并不是自卑,它內含著開放、自省與自信,當我們有能力與不同的文化相互凝視和傾聽的時候,這凝視和傾聽會喚起我們對自身新的發(fā)現(xiàn),對世界不斷的追問,對生活永遠的敏感,對人類深沉的同情心和愛,喚起我們在渾厚、斑駁的現(xiàn)實中積蓄明澄而樂觀的能量。這,也應該是我編輯本書的初衷。
感謝三聯(lián)書店、生活書店,感謝年輕的責編廉勇先生的認真和盡責。他的專業(yè)精神,他對文字的敏感和精細,讓我窺見三聯(lián)的嚴謹、優(yōu)雅氣質,以及這氣質在新一輩人身上得到的傳承。
《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
本書是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女士近十年來的散文、隨筆、演講、訪談的自選集,共31篇文章,都是作者自2007年擔任作協(xié)主席以來的重要作品。
大量篇幅,如她與楊絳先生深情交往的細節(jié)、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文學對話等,都屬首次發(fā)表。
書中既刻畫了楊絳、馬識途、汪曾祺、賈大山、張潔、井上靖、大江健三郎、詩琳通公主等文學家,也精選了作者在國際重大文學論壇上睿智、激情的演說,更可見深度對話中的真誠、犀利。
作者以詩意之筆,將多年來銘刻于心的人和事,生活態(tài)度的真誠,對文學的堅守,與智者文豪的暢談,對促進中外文藝交流的努力,一一呈現(xiàn)給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