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哥大書店”是一間真正的書店

再見,紐約書店我熱愛紐約,我熱愛紐約的書店。2015年我二十五歲,到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念工程科博士。今年(2020)夏天我畢業(yè),在疫情之中遠別紐約。在大地上,老天總歸能賜給人一個角落,讓他找到自己

再見,紐約書店

我熱愛紐約,我熱愛紐約的書店。

2015年我二十五歲,到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念工程科博士。今年(2020)夏天我畢業(yè),在疫情之中遠別紐約。在大地上,老天總歸能賜給人一個角落,讓他找到自己的小天地,在遠隔重洋的地方感受到家。這可能是無人的林蔭道,鼎沸的集市,街景噴泉,又或者是一間小書店。對我來說,紐約的書店就是這樣的地方。

在求學的五年里,我頻繁地去紐約各處的書店閑逛。紐約的書店多如星瀚,我常去的只有極有限的幾間,我也不是專門的人文學者,讀書不多,并不能了解紐約書店的全貌。在這里我愿意就我所知,向諸位粗略聊聊紐約書店的情形,也借此向過去的珍貴時光道別。

再見,紐約書店。

第一章:哥大書店

哥大所有工程系由低到高擠在校園東北角同一幢樓里。透過十樓我實驗室的窗戶,天際是明亮的哈德遜河。一路下樓,穿過寧靜的校園,115街便門左轉(zhuǎn),忽然一頭涌入喧鬧的人潮。路左就是哥大書店,Columbia University Bookstore。

美國大學附屬的書店一般被學生直接叫做“Bookstore”,常常是校園地標之一。絕大多數(shù)學校的Bookstore主要賣紀念品和學校運動衫,向?qū)W生租賣上課教材,也間或有些本校教工的著作和其他雜書。但是哥大Bookstore不同,它是一間真正的書店。

哥大書店是我到紐約去的第一間書店,往后幾乎每周都去逛逛。店里常常播放八九十年代的另類搖滾,而網(wǎng)絡(luò)信號奇差,使人難能玩手機。哥大書店里有一半的面積賣學校紀念品和文教用品,另一半賣書。我說哥大書店是一間真正的書店,首先是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店員懂得選書擺架。初到紐約時,我還不太能讀英文書,對美國的出版又一無所知,一進書店,不辯東西,仿佛從人化回魚鱉。我想知道點西方哲學,可哲學史種類繁多,我這樣的外國外行真不知道揀哪本好。中國出版社的西書譯介總嫌蕪雜,要么太古舊,要么只是暢銷讀物,難為有心向?qū)W的讀者作合適的參考。哥大書店選來擺在架上的是Anthony Kenny的一厚冊A New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漢譯四卷本《牛津西方哲學史》,吉林出版集團,2010),我就老老實實買了這本書讀起來。一翻之下,這本書文章曉暢明白,趣味橫生,圍繞某一哲學問題來介紹談?wù)撓嚓P(guān)的主張與著作,能令外行逐步知道哲學研究本身的內(nèi)容,果然是上佳之選。由這一本書開始,我對哥大書店生出信賴與崇敬。

我漸漸發(fā)現(xiàn)哥大書店把來自同一學派或者圍繞同一問題的書隱隱約約擺在同一區(qū)域,讀者閑逛時只消一本本摸索下來,耳濡目染,就大體知道古今談?wù)撃骋粏栴}的主要作者了。在同一作者的許多著作之內(nèi),架上沒空間排滿全集,一般先放一本入門讀物,跟著一本他的成名作,一本他的選集,再來一本評論指南。舉例說吧,有陣子我對法國現(xiàn)象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有興趣,我去逛書店時候,看見架上先有他一本薄薄的小書The World of Perception(Routledge,2008;漢譯《1948年談話錄》,商務(wù)印書館,2020),這是他1948年在廣播節(jié)目上介紹自己主張的深入淺出的演講;接著有一本裝訂體面的厚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Routledge,2012;漢譯《知覺現(xiàn)象學》,商務(wù)印書館,2001),這是他建立學問大體的有名著作;然后有一本文章選集The Merleau-Ponty Aesthetics Reader(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3;漢譯《眼與心:梅洛龐蒂現(xiàn)象學美學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收錄了他三篇研究藝術(shù)現(xiàn)象的重要文章和引起的討論;還有一冊本校Taylor Carman教授介紹梅洛龐蒂的評論導讀,是The Routledge Philosophers系列的小書。這樣靠著每天飯后書店閑逛,我學到了梅洛龐蒂的主要主張和思想發(fā)展,捏捏各書章節(jié)薄厚,也知道了由簡入難,要從哪些文章一步步讀起。從哥大書店開始,我差不多讀了英文出版的所有梅洛龐蒂著作,也借著這樣的方法摸索西方“學術(shù)總目”。

哥大書店內(nèi)景。2020年8月,作者攝。

哥大書店內(nèi)景。2020年8月,作者攝。

梅洛龐蒂是聽過名字的,我在哥大書店也學到了許多從前不認識的書目和作者。從書架上我認識了紅紅綠綠的精裝小開本Loeb Classical Library叢書(Harvard University Press),這是英美古典學研究中歷史悠久的版本,略當于中國學者常用的“點校二十四史”和“新編諸子集成”。我對社會政治毫無知識,也沒興趣讀這方面的書。然而在哥大書店,我發(fā)現(xiàn)了加拿大學者Moishe Postone的著作Time, Labor, and Social Domin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漢譯《時間、勞動與社會統(tǒng)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這本書系今人嘗試重新闡釋馬克思理論的核心觀念,買來一讀引人入勝,對了解今日世界情勢深有幫助。??聦γ绹敶宋慕逃绊懮钸h,他的Discipline and Punish(Vintage Books,1995;漢譯《規(guī)訓與懲罰》,三聯(lián)書店,1999)列在哥大學院的必讀書目,其他多種著作在哥大書店里擺得十分顯眼,我好奇這都寫些什么,開始讀他的書。德國名學者漢納·阿倫特晚歲寓居紐約,我從哥大書店的書架上開始正經(jīng)認識她,也讀起她的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sim(Harcourt,1973;漢譯《極權(quán)主義的起源》,三聯(lián)書店,2008)。哥大書店雖然也進新書,但總固執(zhí)地把這些書目擺在同一位置,即賣即補,好像在對讀者作不懈的展示與勸告:這些書早晚你可得讀讀,不然實在可惜!

我常想,一間好書店不在乎規(guī)模大與花樣多,它應(yīng)該是它所在文明的綱目,至于任何游客散步其間,都能得到既聰明又可靠的教育,而不必依賴二手百科和問答網(wǎng)站。我感激哥大書店,五番寒暑,它教我這羈旅之客一步步認識新世界,也潤物無聲地改造了我貧乏的見識和狹窄的品味。故土遠隔,當我又能讀書,我才覺得又有尊嚴地活。

特朗普甫任總統(tǒng),哥大書店推介奧威爾名著《1984》。2017年1月,作者攝。

特朗普甫任總統(tǒng),哥大書店推介奧威爾名著《1984》。2017年1月,作者攝。

哥大書店雖好,到底貴得離譜,并且一年中只有感恩節(jié)左右的數(shù)日打折,余下絕不施惠分毫。書店只能逛,到底不過癮,于是我常去的“哥大書店”還有另一家,是隔三條街的二手的書店BookCulture。

BookCulture是紐約本地的連鎖小書店,1997年創(chuàng)辦,有三四家分店在曼哈頓島上冷落或繁華的地段,有的鋪頭也因為地租困難旋開旋閉。哥大附近有兩間,一間在114街Broadway交口,主要賣新書;還有一間在112街,藏在Broadway和Amsterdam大道中間的郵局隔壁,賣很多舊書。我家和后者臨街而同號,我網(wǎng)上買的書常常被錯寄到他們家。這家書店周中開到晚上9點,五年里我去過無數(shù)次,有時候在學校實驗做不出來,總要偷溜出來到書店逛一會兒清清腦子。

美國二手書店常常在門口放許多架積壓舊書,讀者可以不管店員任意瀏覽,相中時還可以講價。千萬別以為紐約讀者素質(zhì)都很高,今年疫情期間,有些關(guān)門書店留在外面些書架,請路過讀者看好了書把錢留在一個箱子里,我就看見有不少“不告而拿”的讀者。BookCulture也有許多這種書架,太平時節(jié)總吸引許多路人流連,我記得尼采的狂人自白《Ecce Homo》(Vintage Books,1967;漢譯《瞧,這個人》,商務(wù)印書館,2016)便宜極了而長年堆在那——瘋話果然不受待見。我記得2010年代在中國書店看到同等命運的,是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張君勱儒學著作集”。

112街BookCulture分為兩層,第一層是新書,第二層是二手書,從一樓到二樓的樓梯兩側(cè),還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特價新書。我常去的逛的是二樓。美國舊書店里一般小說最多,從A到Z,堆房充棟,這間BookCulture相對地有更多的人文社科書籍,小說圍在四周墻上。主書架就我記得的,從左邊數(shù)過去依次是音樂研究、東方哲學、西方哲學、文學評論、政治學、宗教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到了右邊,大約有外文書、自然科學、語言學、心理學、戲劇電影等等。

我說BookCulture也是間“哥大書店”,并不只是因為它離學校近,還在于它與學校關(guān)系密切。書店的工作人員多有哥大學生兼職的,在有品位的店里打工是件體面事。BookCulture配合哥大教學,好像哥大書店的“外府”,二樓有一大部分書架專門預留給各門課程的用書,上面貼著相應(yīng)的課程號。許多老師上課時指定閱讀書目,會推薦學生上BookCulture來直接找合適的版本,而店里也會用心搜羅許多和課程相關(guān)的擴展讀物??藸杽P郭爾精悍的名作The Sickness unto Death (漢譯《致死的疾病》,商務(wù)印書館,2012)風行的英譯有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克氏著作集版本(譯者Howard V. Hong與Edna H. Hong,1983),BookCulture根據(jù)學校課程教師推薦,列在架上的是“企鵝經(jīng)典”系列中后出的譯本(譯者Alastair Hanny,1989),讀來更為流暢。海德格爾后期思想玄之又玄,常有“天”“地”“真”“俗”等謎語,書店擺出Andrew Mitchell的新近論著The Fourfold: Reading the Late Heidegger(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15),讀來頗有啟發(fā)。我也常常窺看別的課程書架,了解人文各系都在講些什么。哥大人文課程少有教材,總是教學生認認真真讀原著,討論公義自然要雷打不動地讀穆勒《論自由》,而另一門忘了什么題目,總是給學生摞著一堆《罪與罰》。

BookCulture比學校書店的書更多,也更雜亂無序,更有逛的樂趣。初淘書時我常常找不到想要的書,后來才摸出門道,原來美國出版公司在出版外國著作時,常常按照美國市場口味重新組合包裝原書的內(nèi)容,著名的比如??碌摹对~與物》被改名成The Order of Things,而海德格爾的文集《林中路》、《路標》等書很晚才有老實的英譯,因為里面的文章早被美國編輯割開重組成不同的小冊子了。我自己的興趣隨時間變化,每次來逛,都能在龐雜的庫存里有新的關(guān)注與發(fā)現(xiàn)。BookCulture有大量便宜的歐陸哲學名著,而等我想要了解分析哲學是怎么回事,就能在這認出蒯因的文集The Ways of Paradox(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漢譯《蒯因著作集》,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了,后來我在這還驚喜地讀到Saul Kripke對語言哲學影響深遠的杰作Naming and Necessity(Blackwell,1972;漢譯《命名與必然性》,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2010年代末葉(就是前幾年)歐洲難民問題引起世界關(guān)注,我在BookCulure自然注意到一本哈貝馬斯等人90年代討論相關(guān)問題的文集Theorizing Citizenship(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BookCulture是位對答無窮的助教,你有了新問題,它總早早備好了書單。

大學是社會的重要文化機構(gòu),可沒人能光在課堂和實驗室里認識世界。我常覺得大學需要許多小書店在周圍支撐補充它的教化,而學生可以從這些小書店里得到探索世界的滋養(yǎng)。

不止于此,我最喜歡這家書店的是它生活化的風格。書店里格調(diào)再高的書也平易地擺在架上任人翻看,店員也常常貼上標簽,手寫上自己的讀后感向讀者推薦。來這買書的有許多附近的老人,他們在繳款的時候,喜歡主動和前臺的年輕人閑聊許久——我猜他們平時在家也沒有許多談?wù)摃臋C會。BookCulture沒有咖啡啤酒或者小貓咪,不過倒是常常辦讀詩會和音樂表演。2018年春天,我碰見這里邀請了幾位作家和哥大師生,來一起朗讀美國詩人Adrian Blevins的新作Appalachians Run Amok(Two Sylvias Press,2018)——可惜我還不太有欣賞西語詩歌的能力。到了過元旦的時候,書店則邀請爵士樂隊來為讀者表演。讀者們圍著觀看,我常常依舊背對他們在書架里閑逛,我想這才是正確對待這些表演的真義:讓藝術(shù)尋常地融進你的背景。諸如此類,BookCulture沒有隆重的布置,沒有震動一時的“文化盛典”,也不想著把“高雅文化藝術(shù)”送去給誰。和紐約一切美術(shù)館、電影院、戲院一樣,紐約的書店深深生長在尋常巷陌,在你的家門口,它教我明白,享受文化藝術(shù)應(yīng)該像呼吸空氣一樣稀松平常。

BookCulture書店二樓舉行音樂表演。2019年元旦,作者攝。

BookCulture書店二樓舉行音樂表演。2019年元旦,作者攝。

BookCulture門口常常立著一塊小黑板,大意說:“來這買書吧!咱們一起抵抗亞馬遜!”我支持他們。我在BookCulture看到喜歡的書,從來不查網(wǎng)上的價格,簡直一刻不能等,趕緊買下回家好好稀罕稀罕,翻個過癮。我也愿意每周拿出一點微不足道的衣食,支持我們街區(qū)的書店。有一年,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上66街的林肯電影中心參加電影節(jié),他說道:謝天謝地,咱們還有戲院這個地方!我也想說:謝天謝地,咱們還有書店這個地方!

初來紐約的訪客或者覺得此地房屋擁擠街道臟亂,我倒覺得有文化藝術(shù)浸潤其間,日日涵養(yǎng),適合生活,所以五年以來不舍得搬動。今年三月中,紐約新冠疫情轉(zhuǎn)峻,哥大周圍的這幾間書店都關(guān)門了。到八月中宿舍到期,我不得不搬離學校,哥大書店仍然不能供人隨意瀏覽。我只好帶著遺憾,隔窗默默向它們揮手,告別五年來棲息身心的家。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