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歲末,又到生肖更替之時。動物富含文化蘊意,被人們賦予了不同性格,這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就中文世界而言,《西游記》中刻畫的猴、豬、牛、馬等經(jīng)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毫無疑問,《西游記》是學者和文學愛好者繞不開的話題。2020年出版的《<西游記>新論及其他:來自佛教儀式、習俗與文本的視角》(博揚文化)一書可謂近年來《西游記》研究的力作,該書匯集了文學、佛教、善書及民俗等不同領域研究者的最新成果,許多論證頗具新意,如:目前存世刊印年代最早的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記》的編訂者不可能是吳承恩;唐僧不是歷史上的唐玄奘;《西游記》不止是供世人閱讀消遣,其故事框架和部分文段與超度亡者有關……本文茲摘錄若干書中觀點,供讀者先睹為快。
《西游記》的一大貢獻是塑造了一個鮮活的猴子形象,在世界范圍內(nèi),只要提起“中國有一只猴子”,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起《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對于大眾而言,西游故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孫悟空從大鬧天宮到降妖除魔的種種打斗情節(jié)。孫悟空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不但成為萬千讀者兒童時代的偶像,甚至也成為享受一方香火的神靈。復旦大學中文系許蔚教授分析了《西游記》小說出現(xiàn)前后的猴神崇拜現(xiàn)象。俗語云“神仙本是凡人做”,那么猴子是如何像人一樣被當成神的呢?雖然早在明代小說普及之前,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猴頭人身持刀的人格化形象,但是這與后來西游故事中的猴行者仍有較大差異。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中不乏與孫悟空花果山修煉成精的情節(jié)更相近的橋段。如唐傳奇名篇《補江總白猿傳》中,修煉成精的千歲白猿也能像人一樣。它穿戴衣服,“長六尺余,白衣曳杖……著帽,加白袷,被素羅衣”,甚至還能與人類女子發(fā)生性關系,“擁諸婦人而出”。這種唐傳奇中的形象或許與穿人類衣服、說人話的孫行者更為接近。在小說出現(xiàn)之后,福建、山西、河南和山東等地都陸續(xù)出現(xiàn)了供奉齊天大圣的廟宇。直至今日,孫悟空在這些廟宇中仍然享有香火,受人頂禮膜拜。這樣的信仰甚至還衍生出了一系列經(jīng)文,我國各地及海外華人中至今仍有信眾念誦《齊天大圣經(jīng)》一類的經(jīng)文。孫悟空已不再只是文學形象,而且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今日福州的齊天大圣廟 張繼州攝
上海師范大學侯沖教授和楊天奇博士通過對比《西游記》百回本小說與佛教文獻,對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有了新的解讀。首先,唐僧不是玄奘。雖然今日人們普遍把唐代偉大旅行家、翻譯家玄奘法師視作西游記唐僧的原型,但是小說中的唐僧與歷史上的玄奘在家庭出身、師承、取經(jīng)時間節(jié)點等方面均有較大出入。對比《西游記》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會發(fā)現(xiàn)除了二者出家前都俗姓陳之外,再無共通之處。在早期文獻中,也難覓將玄奘法師稱作“唐僧”的說法。
拋開身世細節(jié),玄奘與唐僧的形象也完全不同。玄奘法師的主要貢獻在于翻譯佛經(jīng),他以精妙的邏輯思維和思辨智慧著稱,被尊為漢傳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師?!段饔斡洝分刑粕餍囊娦缘姆饘W素養(yǎng)簡直不及格,定力很差,遇事喜歡抱怨。當然,我們不能苛責唐僧不務正業(yè)、不習佛法。從明代的佛教政策來看,僧人本就是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明初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整頓佛教,詔諭曰:“佛寺之設,歷代分為三等,曰‘禪’、曰‘講’、曰‘教’。其禪不立文字,必見性者方是本宗;講者務明諸經(jīng)旨義;教者演佛利濟之法,消一切現(xiàn)造之業(yè),滌死者宿作之愆,以訓世人?!焙顩_認為,小說中的唐僧顯然不是明心見性的“禪僧”一類,而是專門負責操辦儀式,“滌死者宿作之愆”的“教僧”。按照小說中的描述,唐僧“佛號仙音,無般不會”,而唱腔優(yōu)美正是儀式必備的。在取經(jīng)路上,唐僧也不忘應邀超度亡者,如第十三回唐僧去獵戶劉伯欽家中做法一日,結果“伯欽的父親之靈,超薦得脫沉淪”,可見其業(yè)務能力頗高。再看小說中唐僧的形象,毗盧帽、袈裟、錫杖三件套。這些不是現(xiàn)下我們在禪寺中能看到的常見打扮,而是教僧們舉行度亡法事時的特有裝束。
當代佛教超度儀式中頭戴毗盧帽、手持錫杖的法師與《西游記》中的唐僧形象
《西游記》中不乏這般細致的刻畫,作者或許不僅觀察過“教僧”,而且對他們儀式中所用的文本都很熟悉。這點從百回本《西游記》中出現(xiàn)的詞句可以看出。小說第八十五回孫悟空所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一句膾炙人口,但侯沖發(fā)現(xiàn),這句話并非佛經(jīng)中所言,也不是高僧大德的開示,而是出自教僧們常用的《銷釋金剛科儀》等儀式文獻。
難道吳承恩熱衷于鉆研佛教道場,所以寫出了這樣一部《西游記》?歷來不乏研究者質(zhì)疑吳承恩并非百回本《西游記》的作者,本書中臺灣地區(qū)學者王見川教授的文章提供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證思路。他認為百回本《西游記》在內(nèi)容上具有勸善教化精神,故而多次引用《明心寶鑒》一類的善書。《明心寶鑒》是知名的勸善啟蒙讀物,自明初問世遍風行東亞,韓劇《大長今》和《來自星星的你》中都出現(xiàn)了該書的身影。百回本《西游記》里“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一語在當下十分流行,王見川發(fā)現(xiàn)這句話源出于萬歷十三年(1585)御制版的《明心寶鑒》?,F(xiàn)存的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記》為萬歷二十年刊刻,但學界對于該版本最早的刊刻時間向無定論。不過萬歷本《明心寶鑒》的刊刻時間較為確定,以此作為側(cè)證,可知百回本《西游記》最早也是形成于萬歷十三年之后。彼時吳承恩已經(jīng)過世,他不可能是百回本《西游記》的作者。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抽出一冊《明心寶鑒》
小說中的唐僧為什么要去西天?侯沖指出,其中原因自然不是為了譯介佛典,而是為了舉行“水陸法會”以超度亡魂,這一目的貫穿西游記首尾。小說前段,在孫悟空被壓到五行山下和唐僧奉旨取經(jīng)的劇情之間,有第八到十二回講述了取經(jīng)的原由:涇河龍王違背天條,魏征夢中斬龍。龍王鬼魂將太宗皇帝糾纏至地府,李世民答應龍王舉辦“水陸法會”超度他,這才得以離開地府。返還陽間之后,太宗皇帝請?zhí)粕e辦水陸法會超度。不過在法會現(xiàn)場,觀音忽然現(xiàn)身,指出法會上念的經(jīng)是“小乘教法”,不能讓亡者得度升天,只有派人到西天取來“大乘經(jīng)”,才能消災度亡。于是唐僧前往西天取經(jīng),至此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正式開始。小說結尾,太宗也確實用取回的大乘經(jīng)舉辦了水陸法會。
李世民在游地府的旅途中,遇到自己登基之前殺戮的草莽英豪和眾王子頭目的魂魄,受阻不得前行。他的解決辦法顯得十分親民,既沒有用人間帝王的態(tài)度壓迫陰間百姓,也沒有讓冥府實權人物崔判官出面呵斥眾鬼,而是選擇用錢財來換取這些冤魂的寬恕。開封人相良在地府中寄存了十三庫的受生錢,由崔判官作保,李世民借了其中一庫金銀用于撫恤眾鬼魂,還陽之后派尉遲敬德去開封還錢。為什么會有活人在冥府存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韋兵教授分析了《西游記》小說與“壽生錢”習俗。壽生本作“受生”,注受生命之意。古人相信人能來到世間得到生命是由于向冥司借了壽生錢,以此為資本才得以在陽世生存。貴賤壽夭取決于帶來世間的壽生錢有多少,所以相良會為下一世能夠享福而提前寄存壽生錢。壽生錢一旦消耗殆盡,人就會生病死去。13世紀的黑水城文獻中已有《佛說壽生經(jīng)》一類的佛教經(jīng)典教導人們還壽生錢?!段饔斡洝沸≌f中出現(xiàn)此類情節(jié),或許是受了佛經(jīng)的影響。不過當《西游記》在明代風靡之后,連原有的《佛說壽生經(jīng)》也變了樣子。在后來明清時期的《壽生經(jīng)》中,明確標出此經(jīng)是唐僧從西天取回的;相關的儀式用書和寶卷里,更是多出了太宗入冥游地府的故事?!斗鹫f壽生經(jīng)》僅存漢文本而無梵文本,可見絕非“佛說”,是知名的偽經(jīng)。所以后期的《壽生經(jīng)》自述是唐僧西天取回的“真經(jīng)”,以此獲得一種信仰層面的合法性。
當代四川地區(qū)的《壽生經(jīng)》,卷首標明太宗派唐僧去西天取回此經(jīng)
除了小說和佛經(jīng)互動的情況之外,小說與戲曲的相互影響也是文學史上的常見現(xiàn)象。遼寧大學文學院胡勝教授發(fā)現(xiàn),當百回本《西游記》普及之后,各地目連戲中的西天取經(jīng)劇目都出現(xiàn)不同變動。唐太宗入冥和三藏取經(jīng)的故事被拼接在一起,置于同一劇本之中,這顯然是受百回本小說影響的結果。世德堂本是現(xiàn)存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記,但在此之前,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已廣泛存在于各類文學體裁中。在百回本《西游記》誕生之前的目連戲中,這些故事是分開上演的。胡勝分析了泉州傀儡戲班所用的《三藏取經(jīng)》抄本,該戲的師徒四人里并沒有沙和尚,而是被“深沙神”代替,他曾試圖劫掠唐僧,后被觀音收伏,化作白馬。此外,著名的二郎神也加入了取經(jīng)隊伍,他的經(jīng)歷和小說中的豬八戒十分相似,因調(diào)戲玉女被貶下凡幫助取經(jīng)。該戲內(nèi)容上與百回本《西游記》頗為不同,它直接取材于比明代小說更早的《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和其他宋元雜劇,摻入并保留了不少更為原始的西游故事題材。
同樣是在百回本小說出現(xiàn)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左怡兵博士關注的是元明時期平話中的西游取經(jīng)故事。平話西游記為后來百回本《西游記》的成功改編提供了厚實的基礎性素材。這些平話文本雖已殘缺不全,但是其中內(nèi)容已保留在許多彼時佛教齋供儀式所用的科儀本中,如《佛門取經(jīng)道場》等。這些儀式用書為適應展演,多采取十言唱詞的形式。當然,作為早期文本,其中的取經(jīng)故事情節(jié)自然與世百回本中有些許不同。例如,這些早期文本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大約耗時六年,到百回本小說中,唐僧已是一去“一十四遍寒暑”了。又如,車遲國斗法是《西游記》中的名場面,作為反派的車遲國國師在佛教齋供科儀本中只有一人,名為“白眼仙”;而在后來通行的百回本《西游記》中,車遲國師已是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三人。
車遲國師
當下的經(jīng)典小說和影視時常會衍生出同人改寫作品,這種現(xiàn)象在古時也是存在的。在百回本《西游記》出現(xiàn)之后,也不乏相關的改寫之作。遼寧大學文學院趙毓龍教授分析了清乾隆年間揚州文人金兆燕創(chuàng)作的《嬰兒幻》傳奇。這一同人作品將《西游記》小說中的紅孩兒單獨拎出來作為主角,改寫演繹成新的文本。在后百回本時代,人們?nèi)绾谓佑|西游故事?考慮到明清時期的識字率,并非人人都能流暢地閱讀小說,看戲聽曲才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金氏在重寫西游故事時著力于將之搬上戲臺。他本是仕途不順的落魄文人,回到故鄉(xiāng)揚州之后浸潤于當代興盛的劇壇,與不少藝人有深厚的友誼,且對戲臺演出十分精熟。神魔小說的主要吸引力在于“斗法”,擁有三昧真火的紅孩兒與孫悟空大戰(zhàn)的橋段是《西游記》中的名場面,也最具舞臺效果。金兆燕將紅孩兒的經(jīng)歷改編成戲劇,足以帶給觀眾感官享受。百回本小說出現(xiàn)之后,各種西游同人戲劇頻出,我們或許不能將這些改寫之作簡單歸結為經(jīng)典小說影響下的產(chǎn)物。今人動輒以捍衛(wèi)經(jīng)典之名斥責同人作品,將“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作為口號。殊不知經(jīng)典原著被按照特定媒介的藝術傳統(tǒng)進行重構并被新時代接受的過程,本就是十分值得關注的文化現(xiàn)象。
今人了解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或許是通過影視作品與網(wǎng)絡游戲,在屏幕普及之前,百回本小說的影響力無疑巨大。但是《〈西游記〉新論集》中的研究表明,還有很多在百回本體系之外的西游故事,它們的出現(xiàn)時間或許更早;作為應用文本,它們被歷代的展演者們反復傳抄使用,從而傳承至今?,F(xiàn)在,我們?nèi)阅茉卩l(xiāng)間的喪禮上、煙火繚繞的神祠中,以及喧鬧的戲臺上,直觀地接觸和感受它們。不同體裁的文本為人們理解西游提供了不同徑路,它們中的有些甚至更接近西游故事的本來面目。
此外,書中還有不少精彩論述,限于篇幅筆者無法在此一一展開,留待讀者自行發(fā)掘。據(jù)悉,為方便更多讀者購買和閱讀,該書計劃于增補修訂之后在今年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再版,發(fā)行名為《〈西游記〉新論集》的簡體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