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從《兆域圖》、《矩形方鏡》初探青銅器矩形銅板器形

中國古代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各類青銅器均以立體器物的形式出現(xiàn)。但從戰(zhàn)國開始,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出現(xiàn)了新的器形——“大型矩形青銅銅版(板)”。

中國古代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各類青銅器均以立體器物的形式出現(xiàn)。但從戰(zhàn)國開始,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出現(xiàn)了新的器形——“大型矩形青銅銅版(板)”。

本文通過對戰(zhàn)國“中山國王墓”出土的《兆域圖》、山東西漢齊王墓隨葬品《矩形方鏡》和私人收藏的《祭祀圖》三件矩形青銅銅版比對和初探,提出大型矩形銅版(板)器形是青銅器器形藝術(shù)化發(fā)展的巔峰之作與絕唱,是作為朝廷或帝王用作統(tǒng)治國家、推行政治綱領、治世法典的道具和需要。

一、戰(zhàn)國開始出現(xiàn)青銅器大型矩形銅版(板)

中國古代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青銅器中的食器:如鼎、鬲、簋、盨、敦、豆;酒器中的:爵、斝、壺、觚、觶、角、尊;水器中的:盤、匜 盂、鑒;量器中的升、釜、量;樂器中的鈴、鐃、鐘;兵器中的戈、劍、刀、弩、等各類青銅器,其無論大小,均以立體的器物形式出現(xiàn)。

但從戰(zhàn)國開始,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出現(xiàn)了新的器形--“大型矩形青銅銅版(板)”;這就是戰(zhàn)國“中山國王墓”中的《兆域圖》。

《兆域圖》于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公社“戰(zhàn)國中山國王墓”出土,它為長94厘米,寬48厘米,厚1厘米左右,重為32.1公斤的青銅銅版(板)。(圖1)

圖1: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公社“戰(zhàn)國中山國王墓”出土的《兆域圖》

圖1: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公社“戰(zhàn)國中山國王墓”出土的《兆域圖》

它是戰(zhàn)國“中山國”國王厝生前下令為自己修筑陵寢而制的青銅銅版(板)“陵墓圖”。其正面是中山王、后的陵園平面設計圖。圖案包括陵園中的三座大墓、二座中墓的名稱、大小以及四座宮室、內(nèi)宮垣、中宮垣的尺寸、距離。其圖形采用金銀鑲嵌的制作手法,銅板為一次性鑄造,背面銅銹上有橫向木?和葦席?。它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設計圖。銅版背面刻中山王厝頒布修建陵園的詔令,它的文字類似小篆。中山國國王厝的《詔命》位于上部“丘”的突出的橫線之下,王堂及兩后堂圖線之上,字頭向右,3 行,每行14字,共42字讀為;“王命赒,為兆法闊狹小大之制,有事者宮圖之。進退(致)法者,死無赦。不行王命者,殃連子孫。其一從,其一藏府”(圖2)。

(圖2):中山王《兆域圖銅版》釋本

(圖2):中山王《兆域圖銅版》釋本

詔命的大意是:“中山王命令相邦進行王、后陵園規(guī)劃設計,并由有關官員測繪成圖,營建時要依圖樣長寬大小施工,有違背者處死不赦,凡不執(zhí)行命令者,治罪要株及子孫,設計的銅圖版一式兩份,一份隨陵入葬,另一份府庫存檔?!?/p>

圖版上有逃乏(兆法)字樣,考古學家根據(jù)《周禮·春官》中所說“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的記載,依典籍中“兆域”一詞意指“陵墓區(qū)”的解釋,故把這塊銅板稱為《兆域圖》。

楊鴻勛在《戰(zhàn)國中山王陵及兆域圖研究》一文中指出:制作《兆域圖》一事不僅是列國通行的一種制度,而且其規(guī)劃設計已基本定型?!⒉皇且粋€完全獨特的創(chuàng)作,而是具有時代典型意義的一個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楊鴻勛的這一觀點具有前瞻性,筆者認為極為合理和正確。

對于《兆域圖》的研究,學者多從建筑史的角度,以其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陵墓設計圖,中國古代最早的地圖,而給予高度的評價;但是,他們都忽略了《兆域圖》作為青銅器本身,從青銅器的形制特點予以認識;這就是從戰(zhàn)國開始,青銅器(鑄造)出現(xiàn)了新的器形和形式----大型矩形青銅銅版(板)。

圖3:《秦二十六年銅詔版》(長10.8厘米,寬6.0厘米)

圖3:《秦二十六年銅詔版》(長10.8厘米,寬6.0厘米)

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tǒng)的在青銅器器物上刻銘的方法,來表達和記載國家法令和重大歷史事件,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發(fā)展。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竹簡、在戰(zhàn)國至秦漢已經(jīng)普遍使用;但青銅器作為王權(quán)的體現(xiàn),仍然是當時的政治表現(xiàn)。秦、漢時期的青銅詔版,將法令(文字)直接刻在銅板之上,簡化青銅鑄造程序,既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同時又體現(xiàn)出國家和王權(quán)的法令和威嚴,這便是青銅詔版出現(xiàn)的原因。而青銅詔版由《秦二十六年銅詔版》(長10.8厘米,寬6.0厘米)(圖3)、《秦二世詔版》(長8.4厘米,寬5.5厘米)(圖4)等小型青銅詔版,發(fā)展至《新莽詔版》長25.9厘米,寬25.7厘米的大型詔版(圖5)。就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

圖4:《秦二世詔版》(長8.4厘米,寬5.5厘米)

圖4:《秦二世詔版》(長8.4厘米,寬5.5厘米)


圖5:《新莽詔版》長25.9厘米,寬25.7厘米

圖5:《新莽詔版》長25.9厘米,寬25.7厘米

青銅器有體現(xiàn)王權(quán)的“文案版”,自然會有體現(xiàn)其高度藝術(shù)的“圖案版”。戰(zhàn)國“中山國王墓”中出現(xiàn)的《兆域圖》,就是最好的注解;《兆域圖》背面中山王國王厝的《詔命》中:“有事者宣(圖)之”;即“并由有關官員測繪成圖”,就明確告訴我們,用大型青銅銅板來作圖??梢哉f:自此開始了大型矩形銅版(板)制圖的時代。

而嗣后出現(xiàn)的西漢《矩形方鏡》和漢代鎏金矩形大銅板《祭祀圖》,可以說是有力的佐證。

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出土的西漢齊王墓隨葬品青銅大型《矩形方鏡》(圖6)。此器為長115.1厘米,寬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千克的銅版(板)器形?!毒匦畏界R》有五個環(huán)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每一環(huán)鈕四周飾柿蒂形紋。背又飾有夔龍糾結(jié)圖案,其花紋凸起1毫米,龍身卷曲,張嘴吐舌,栩栩如生。

圖6: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出土的西漢齊王墓隨葬品青銅大型《矩形方鏡》

圖6: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出土的西漢齊王墓隨葬品青銅大型《矩形方鏡》

此件大型《矩形方鏡》與上述大型矩形銅版(板)《兆域圖》的差異是器身上多了七個鈕,但其形制為大型矩形銅版(板)的特點明確。此器銅鏡背面的龍紋圖案,線條自然流暢,極為生動活潑。龍紋是戰(zhàn)國中晚期至漢代流行的紋飾,此鏡背面紋樣對流行圖案做了改造,與長方形鏡體相得益彰,可謂匠心獨運。

縱觀整個銅鏡的紋飾,布局巧妙,結(jié)構(gòu)舒朗,線條流暢,自由活潑,動感極強。云寓龍骨,龍化云形,充分展現(xiàn)了古人云龍一體的思想觀念,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和研究價值,是國內(nèi)罕見的大型《矩形方鏡》。

筆者還見有一件流傳有序、由原上海博物館古器物鑒定和研究專家李鴻業(yè)先生收藏的漢代鎏金矩形大銅版(板)《祭祀圖》。

圖7-1:漢代鎏金矩形大銅版(板)《祭祀圖》(正)

圖7-1:漢代鎏金矩形大銅版(板)《祭祀圖》(正)


圖7-2:漢代鎏金矩形大銅版(板)《祭祀圖》(反)

圖7-2:漢代鎏金矩形大銅版(板)《祭祀圖》(反)

此件漢代鎏金大銅版(板)《祭祀圖》(圖7-1正,圖7-2反),橫84.7厘米,高43厘米,厚0.9厘米左右,器物正反皆刻。正面采用淺浮雕形式雕刻漢代祭祀前、官員來到祭祀的大殿前的場景,其正面以水平分上、下二層,上層以祭祀的殿堂為中心,共刻八個人物;下層共刻七個人物和二組車馬;整個正面并以鎏金裝飾。

銅板背面分上、中、下三排陰刻《山海經(jīng)》圖案,上排陰刻七個羽人;中間陰刻麒麟、神獸、熊、羽人戲神獸共七個圖案;下排刻劃一雙比翼鳥、鳳凰相對、一對神龍和蟾蜍共七個圖案;銅板背面每排七個圖案并列,共二十一個圖案均采用陰刻并加以鎏金的制作手法。

而鎏金大銅板正面左上方所刻寫的“元封元年帝幸祀大室封崇高造”的文字和正面每個人物邊上加刻的周霸、東方朔、謬成、公孫卿、吾邱壽王、李延年、申長、徐偃、終軍、丁義、虞衣、王朔、霍子候十三個人物的名字,不屬同期制作,是后人在鎏金大銅板上加刻的文字。

2010年3月25日上午,上海博物館文保中心實驗室的解玉林、羅曦蕓等研究員,通過視頻顯微鏡觀察出:文字為器物鎏金后加刻。加刻的文字被刻下的豎面與平面交接的直角邊緣部,可以清楚地看見鑿刻以后,字口的鎏金表面被拉破、分離,露出內(nèi)部新的銅體,形成表面新、舊銅體相接的破位狀態(tài)。(圖8)

圖8:視頻顯微鏡下的《祭祀圖》銅版

圖8:視頻顯微鏡下的《祭祀圖》銅版

而且,從平面鎏金的質(zhì)密程度和字口下陷處的質(zhì)密程度比較,也可看出它們疏密的不同。

2018年10月,筆者再次通過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運用三維體視顯微鏡,有王恩元博士拍攝出三維立體的文字切口,更加清晰和明確地看清文字為鎏金銅版(板)制作完成以后加刻而成。(圖9)

圖9:三維體視顯微鏡下的《祭祀圖》銅版

圖9:三維體視顯微鏡下的《祭祀圖》銅版

筆者認為上述所刻文字,極可能是此件器物的發(fā)現(xiàn)者,根據(jù)此件漢代鎏金大銅版《祭祀圖》的特征,并結(jié)合共同出土的其它器物作傍證,聯(lián)想到《漢書·武帝本紀》中:“武帝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緱氏。詔曰:朕用事華山,至于中岳,獲麋,見夏后啟母石。翌日新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以山下戶三百為之奉(俸)邑,名曰嵩高,獨給祠,復亡(無)所與。行,遂東巡海上?!边@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載,然后根據(jù)其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作的綜合判斷。最后在銅版(板)表面刻上上述人物文字,這就如同古人在書畫上題寫的跋。

筆者將此器定名為漢代鎏金矩形大銅版(板)《祭祀圖》,首先是對鎏金大銅版(板)上正、反圖案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對銅版(板)上網(wǎng)格紋銅銹及制作技術(shù)上的認識;再者是認同此件器物的發(fā)現(xiàn)者、即在銅板上刻銘的前人觀點;最后是從上述三件器物的比較:即《兆域圖》采用了鑲嵌金銀的手法;《矩形方鏡》則為青銅鑄造;而《祭祀圖》正面采用通體鎏金,背面采用陰刻加鎏金的手法;可見《祭祀圖》的制作難度最大,規(guī)格最高。

同時也參考后來的龍門石窟北魏帝、后禮佛圖的稱謂方法,所作的定名。

如果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鑲嵌狩獵紋豆(圖10)等青銅器已經(jīng)出現(xiàn)圖案畫面的話,那么這些圖案或畫面是依附于器物之上,它的作用和意義是作為器物的裝飾,其青銅器本身的作用和屬性不變。

圖10:春秋戰(zhàn)國時期鑲嵌狩獵紋豆

圖10:春秋戰(zhàn)國時期鑲嵌狩獵紋豆

但戰(zhàn)國中山國王墓中的青銅銅版(板)《兆域圖》,則是直接用大型矩形銅版(板)來表現(xiàn)國王的詔令和陵墓圖案;

兩者的性質(zhì),為相對不同的本質(zhì)區(qū)別。

而大型《矩形方鏡》作為隨葬品,它不但體現(xiàn)了其高度的藝術(shù)水準,更透出其淡化或脫離銅鏡本身功用,突出體現(xiàn)其背面云龍一體的神化觀念與內(nèi)涵。

至于漢代鎏金大銅版《祭祀圖》則與《兆域圖》的用意一樣;它更直接地刻畫出人物、車馬、大殿和《山海經(jīng)》的神獸圖案,體現(xiàn)出用銅版(板)繪畫出漢代官員來到祭祀的大殿前和漢代《山海經(jīng)》信仰的用意和思想。

可以說:漢代鎏金大銅版《祭祀圖》的造型藝術(shù)是為樣板和先驅(qū),后來的龍門石窟北魏帝、后禮佛圖等圖案畫面的形式,無疑是此件鎏金銅版(板)的翻版和延續(xù)。

雖然漢代畫像石也體現(xiàn)了繪畫藝術(shù),但是畫像石作為民間的藝術(shù)表現(xiàn),與體現(xiàn)帝王意志的青銅器,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由上也可以總結(jié)出:從戰(zhàn)國至漢代出現(xiàn)了大型矩形青銅銅版(板)器形,它以大型矩形銅版(板)的形式來表現(xiàn)陵墓圖、祭祀圖和銅鏡上龍紋所體現(xiàn)的古人云龍一體思想觀念的圖案。它是青銅器器形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

筆者特制下表,列出三件器物橫、高、厚的尺度和重量,算出其橫與高的比例,以比較出矩形銅板的共同特點:

由上表清楚發(fā)現(xiàn):上述三件大型矩形銅版(板)的制作,其橫與高的比例幾乎一致。這也說明當時大型矩形銅版(板)的制作,存有一定規(guī)制。

二.五期論觀點應合了大型矩形青銅銅板的出現(xiàn)

如果說:郭沫若先生于1934年在《兩周金文辭大系》一書中的“彝器形象學試探”一文,論述了中國青銅器時代的發(fā)展,將其劃分為四期:即濫觴期(大致為殷商前期),勃古期(殷商后期至周初),開放期(恭懿以后至春秋中葉),新式期(春秋中葉至戰(zhàn)國末期)的觀點,從宏觀上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指出了方向,具有指導性作用。在當時,這一觀點代表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的最高學術(shù)水平。

那么,在1963年年底,以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學者蔣大沂先生、青銅器鑒定專家李鴻業(yè)先生領銜;有陳佩芬、陳德舜、尚業(yè)煌和馬承源等同志共同參與完成的《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一書,在前言中所提出的中國古代青銅器發(fā)展的五期論,即:

一.育成期,商代盤庚遷殷以前是青銅器藝術(shù)形成和開始發(fā)展的時期。

二.鼎盛期,是青銅器藝術(shù)的第一次高漲,時間自商代晚期至西周昭王為止。

三. 西周穆王以后至春秋早期,是青銅器藝術(shù)的轉(zhuǎn)變期。

四. 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秦,是青銅器藝術(shù)的更新期。

五.漢代立國后,兩漢青銅器藝術(shù)趨向逐漸衰退。

這一新的觀點,不僅是在郭沫若四期論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的更加科學的闡述,成為今天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的新的階段。

而其中第四期、更新期的觀點論述:一是對傳統(tǒng)形制的改革;二是指積極創(chuàng)新,出現(xiàn)鳥獸尊,如犧尊;在紋飾方面……類似《山海經(jīng)》中所說的神化圖案開始產(chǎn)生,及錯金、銀、赤銅及綠松石的華麗裝飾也發(fā)展起來。戰(zhàn)國初期還發(fā)明了鎏金銀的裝飾。

第五期的觀點論述:……漢代青銅器紋飾,……有的并裝飾以山川、羽人、神仙等紋樣; ……漢代青銅器裝飾極少模制,而多為刻紋。其刻劃技術(shù)的純熟精湛,所表現(xiàn)的題材的廣泛性,卻有獨到之處。

以上第四、五期中的觀點論述,在今天對照上述青銅銅版(板)來看,更加顯示出其前瞻性與現(xiàn)實指導意義。

戰(zhàn)國“中山國王墓”中的《兆域圖》,這一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新的器形--大型矩形青銅銅版(板),出現(xiàn)在第四期、即青銅器的更新期,正說明了這一分期與定名上的準確和科學。

而漢代鎏金大銅版《祭祀圖》背面,整體陰刻的《山海經(jīng)》神化圖案,也印證了第五期中的論述的正確性。

三.大型矩形青銅銅版(板)出現(xiàn)的作用和意義

造國王陵寢、國家法令的頒布、祭祀活動、國王的陪葬用品,在中國古代無疑都是最為重要的“國之大事”。由上可以看出:從戰(zhàn)國至東漢,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出現(xiàn)了新器形--大型矩形銅版(板)。它等于將青銅器上的銘文和圖案,以平面的形式展開和體現(xiàn);并采用浮雕、陰刻、鎏金等工藝來體現(xiàn)其內(nèi)容;這是從戰(zhàn)國開始、直至秦漢,青銅器器形藝術(shù)化發(fā)展的巔峰之作與絕唱。正如五期論的觀點:隨著鐵器、漆器、青釉陶及早期青瓷的出現(xiàn)和大量使用,青銅器逐漸趨向衰退。

未能將青銅器器形演化的歷史節(jié)點加以連貫,即對青銅大型矩形銅版(板)器形加以認識,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疏漏和遺憾,這不利于從總體上準確把握青銅器生命周期的過程,即每一變化節(jié)點之所以產(chǎn)生的原因或理由。

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曾經(jīng)指出:“中國青銅時代的最大特征”是“青銅便是政治權(quán)力”。

那么,戰(zhàn)國至漢代出現(xiàn)的戰(zhàn)國中山王的《兆域圖》、西漢青銅《矩形方鏡》和漢代鎏金大銅版(板)《祭祀圖》等大型青銅矩形銅版(板),體現(xiàn)了制作者——朝廷或帝王世代罔替、萬古傳承的抱負與政治安排;它也是朝廷或帝王用作統(tǒng)治國家、推行政治綱領、治世法典的道具和需要;它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的人文風貌和社會發(fā)展。

這就是中國古代青銅器從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出現(xiàn)大型矩形銅版(板)的歷史原因;它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本文作者系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原刊于《ORIENTATIONS》2021年1月/2月刊,本文系其中文版 原標題為《中國古代青銅器大型矩形銅板器形初探——從〈兆域圖〉、〈矩形方鏡〉到〈祭祀圖〉》。原文有注釋,此處未予收錄)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