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施舟人先生在清華大學“洞天福地與東亞文化意象”會議上的主題發(fā)言。(版權歸屬于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42:36)
2021年2月18日,施先生離塵而去,歸根復命。他往日的好友、同事以及學生們紛紛撰寫文章,對他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進行了回憶;其中不斷重復的,是他對道教哲學、《道藏》、法箓、科儀、道派歷史、中國傳統(tǒng)地方社會乃至舊京寺廟的研究。如今這些研究已經(jīng)成為了當代經(jīng)典,是入門學習中國歷史、社會、宗教的必讀。
施舟人先生對于中國宗教的研究始自其對于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喜愛,并貫穿其整個學術生命。他一方面延續(xù)了石泰安(Rolf A. Stein)先生對于東亞傳統(tǒng)神圣山水的人類學探究,另一方面又將其進一步“落地”發(fā)展。自2013年始,他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支持下,創(chuàng)立了“愛山基金會”(Aishan Foundation)旨在對中國傳統(tǒng)的“洞天福地”進行深入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整合了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哲學、宗教、民俗、動植物等多方面,多維度的綜合考察與分析,并希望從中獲取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解決當代世界環(huán)境問題的一些方法。他對學術的專注,實際也是他作為一名人文主義者對于人類與世界的深情。
愛山基金會網(wǎng)頁 https://www.aishanfoundation.org/introduction/
2018年10月24日,為了籌備“洞天福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一重大項目,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ǎn)中心,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chǎn)與發(fā)展中心在京舉辦了“洞天福地與東亞文化意象”工作會議。施舟人先生對這次會議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以84歲的高齡專程自阿姆斯特丹飛抵北京,并作了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然哲學與道教自然保護區(qū)》的演講。在下午的圓桌討論中,施先生又對“洞天福地”未來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做出了殷切的展望與期待。
“洞天福地與東亞文化意象”工作會議與會嘉賓合影(前排中坐者為施舟人先生)
就在施先生去世的兩周前(2月2日),他還特地與北京師范大學鞠熙教授通電,詢問我們目前一同所進行的有關福建寧德霍童山(第一洞天)的研究進展。他一方面表示了深切的鼓勵與支持,一方面還特別提醒我們“千萬不要破壞當?shù)氐摹S精’”(按:一種中草藥)。他同時還希望我們能跟他保持聯(lián)系,經(jīng)常交流,并表示會“默默地支持”我們“洞天福地”的研究……
我們有幸能在施舟人先生人生中的最后幾年中與他相識,聆聽他的教導,并一同工作。這都使我們感到自己手中的工作是如此地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又是如此的任重而道遠。為了紀念施舟人先生,我們特將他于2018年年10月24日在清華大學所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然哲學與道教自然保護區(qū)》演講視頻整理上傳,用以發(fā)揚先生之遺學。
施舟人,又名施博爾(Kristofer Marinus Schipper, 1934-2021),生于瑞典,祖籍荷蘭。先后獲得法國高等研究院博士學位、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歷任法國遠東研究院研究員、法國高等研究院特級教授、荷蘭國立萊頓大學中國歷史學講座教授、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法蘭西公學高等漢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以及法國國家科研中心“道教文獻目錄提要”“圣城北京”項目負責人。施舟人以研究中國道教知名,同時在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領域和宗教人類學方面頗有建樹,出版有《道體論》(Le corps tao?ste : corps physique, corps social)《中國宗教》(La religion de la Chine : La tradition vivante)《中國文化基因庫》,并與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編輯了《道藏通考——明道藏經(jīng)歷史指南及解題目錄》等數(shù)十種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