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彩,又叫“花燈”,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它伴隨著中國元宵賞燈的習俗綿延至今,活躍于中國南北方各地。上海燈彩歷史上曾經(jīng)名燈迭出,如明代松江的刻紙“夾紗燈”、清代的傘燈,民國時期上海獨有的“七寶蓋燈”和“書畫燈”等。
元宵節(jié)來臨之前,《澎湃新聞·藝術(shù)評論》推出的“非遺尋訪”本期走進了素有“江南燈王”美譽的“何克明燈彩”第三代傳承人何偉福的燈彩工作室,一探這項傳統(tǒng)技藝的發(fā)展與傳承現(xiàn)狀。
元宵燈彩 澎湃新聞 資料圖
清代佚名,《生平樂事圖》,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上海近代燈彩主要有撐棚燈、走馬燈、宮燈、立體動物燈四大類,其中由“江南燈王”美譽的燈彩藝人何克明創(chuàng)立的“何克明燈彩”(又稱上海立體動物燈彩)是上海近代燈彩藝術(shù)中最精粹的部分,2008年,以“何克明燈彩”為主風格的“上海燈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名錄。何克明創(chuàng)作的燈彩多以象征吉祥寓意的動物為題材,如龍、鳳、麒麟、仙鶴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作為國禮贈送給各國元首的,也有被博物館收藏保存的。
何偉福
年近七旬的何偉福是何克明的孫子,也是“何克明燈彩”第三代傳承人,他從小跟在祖父身邊,耳濡目染,小時候以祖父做的燈彩為童年玩物,成年后又立志學習燈彩制作,傳承燈彩技藝。
“仔細觀察生活,才能對動物結(jié)構(gòu)熟稔于心”
走進上海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一樓的“何克明燈彩”工作室,僅十幾平方米的空間內(nèi),擺放著兩張案臺,兩把椅子,其中一張就是何偉福工作的操作臺。桌面上陳設(shè)簡單,一盞小臺燈,幾把簡易工具:剪刀、剪嘴鉗、平頭鉗……
何偉福所在燈彩工作室里懸掛的魚燈
何偉福所在燈彩工作室里懸掛的兔子燈
桌子一側(cè)陳列著三倆展柜,展柜內(nèi)擺放著何偉福過往創(chuàng)作的作品——象征吉祥寓意的《鳳穿牡丹》,以池塘青蛙荷花為主題的《池塘清趣》,以松樹和飛鶴為主題的《松鶴長青》……它們見證過何克明燈彩的繁華往昔,只是如今外糊的絹綢綾緞有些褪色,略顯陳舊。
何偉福燈彩作品《祖國萬歲——松鶴長青圖》
案臺上方的天花板和架子上則掛滿新做的魚燈、鳥燈、兔子燈……這些小掛燈是對外銷售的,等待有緣人將它們提回家。
平日里,何偉福就是在這樣一個被燈彩環(huán)繞的空間里,埋首案臺,重復著“搓、扎、剪、貼、裱、糊、描、畫”等一系列燈彩制作步驟,38年燈彩藝人生涯,早已令這項技能融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他向我們演示了扎魚燈骨架的過程,每一個步驟都離不開手指力度與靈活度的完美配合。“扎動物燈,首先要做到對動物的解剖結(jié)構(gòu)熟稔于心?!焙蝹ジUf,只見一根搓好的鉛絲在何偉福的指尖“跳躍”著,顯得那么服帖,他先用鉛絲扎一個魚的輪廓,再扎三個鋼圈依次支撐起魚的輪廓,這樣魚燈背腹部的結(jié)構(gòu)出來了,立體感也出來了。而后是扎魚鰓、背鰭、肚子、魚嘴……麻雀雖小,但每一結(jié)構(gòu)都要塑造到位,這樣制作出來的動物燈才能顯得準確和逼真。
何偉福展示他所扎的魚骨
何偉福說,在所有步驟中,“扎骨架”尤為關(guān)鍵,燈彩藝人只有對他們所制作的動物姿態(tài)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做出造型逼真的燈彩。
燈彩在“描”魚燈
何偉福記得祖父小時候說過,燈彩最注重造型,平時要注意觀察動物。比如鴿子,要關(guān)注鴿子的比例、鴿子的頭、羽毛、鴿子飛翔時的動作。對家里養(yǎng)的小雞、小鳥、金魚也要留心觀察,這些對燈彩制作都很有幫助。
何偉福燈彩作品 《相思鳥》
何偉福最擅長制作各類鳥燈,比如公雞燈、仙鶴燈、百鳥燈……“因為我從小跟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在陽臺上搭了一個三四平米的大平臺,平臺上有一個大鳥籠,養(yǎng)了許多鳥,我每天都要到大鳥籠前面觀察鳥,對各種鳥的造型都很熟悉,做起來得心應(yīng)手?!?/p>
何偉福燈彩作品《公雞》
何偉福說,祖父創(chuàng)立的立體動物燈彩有著幾大顯著特色,即造型生動、形神兼?zhèn)?;做工精致,不能粗制濫造;金銀絲線滾邊,裝上燈泡后通體透亮。
通上電之后的燈彩作品《公母雞》
在名燈迭出的上海燈彩中,“立體動物燈”獨樹一幟
中國燈彩藝術(shù)起源于漢代,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上海的燈彩藝術(shù)是在元宵、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慢慢發(fā)展起來。明代以后,上海地區(qū)的元宵燈會已十分普遍,其最熱鬧、最精彩的場所是城隍廟、豫園一帶。
在上海燈彩歷史上,曾是名燈迭出。據(jù)相關(guān)學者梳理,明代以寶山、嘉定、南匯、川沙、松江等地能工巧匠扎制的燈彩最為出眾,其中松江的刻紙“夾紗燈”最有名。清代以傘燈最為盛行。清末民初,上海的燈彩業(yè)主要匯集在老城隍廟的大南門、小西門一帶。20世紀30年代中期,上海燈彩業(yè)共有二十多家作坊,當時唯上海的“七寶蓋燈”和“書畫燈”頗具特色。這些古代歷史名燈,如今已難覓其原貌。
上海近代燈彩,除了“何克明燈彩”,還以羅店燈彩、豫園燈會等比較聞名。
何克明和他的龍舟燈
據(jù)何偉福回憶,他的祖父從小在工藝方面就頗具天賦,不曾拜師學藝,全憑自學摸索?!白娓?2歲那年的正月十五,和幾個朋友去董家渡路看元宵燈會,被鬧市里一支游龍燈的隊伍牢牢吸引,為了看清楚龍頭燈的造型,他跟著游龍燈的隊伍不知不覺走了十幾里路。第二天他憑記憶自制了一個龍燈,引得同伴和街頭巷尾街坊一片喝彩。”“他在16歲時就能通過售賣自制的燈彩,掙取收入,補貼家用?!?/p>
何偉福的曾祖父是開回族食品店的,祖父繼承了店鋪?!盁舨实募竟?jié)性很強,他只在業(yè)余做。比如夏天空閑時,人們都在外面乘涼,我祖父也不乘涼,就躲在家里做燈。做個半成品,不裝配,然后放到香煙盒子里,一層一層疊起來,等到寒冬臘月里就開始裝配,裝到1月底,滿屋子都是燈彩,他就去聯(lián)系城隍廟的老板租一個門面,里面掛上鐵絲,把做好的燈彩運過去,一個個掛起來,接上電源,來城隍廟游玩的人一看很熱鬧,就爭相買回家,增加過節(jié)氣氛?!?/p>
何克明燈彩作品《龍舟》,制作于20世紀70年代末
“由于他扎制燈彩水平比別人高,做工也更精致,所以賣出的價錢通常是別人的十倍?!焙蝹ジ;貞浾f,祖父賣的最好的是孔雀燈,可以賣24塊大洋,相當于一臺優(yōu)質(zhì)電視機了,不過他一年只做幾只孔雀燈。”
何克明與他所做的公雞燈
“何克明燈彩”的一大貢獻是對傳統(tǒng)的燈彩做了幾個方面的革新:傳統(tǒng)的燈彩以竹篾為架,以彩紙糊面,內(nèi)燃蠟燭,所以保存時間特別短,何克明是首先使用鉛絲做燈彩骨架的人,同時還摸索著以絹紡絲綢材料代紙,用燈泡代替蠟燭做光源,這樣既安全又明亮,還延長了燈彩的保存時間。
1956年,何克明作為第一批民間工藝大師被招進上海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開始將燈彩這門民間工藝發(fā)揚光大和培養(yǎng)接班人這一新的使命。何克明制作的燈彩許多被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不少作品被博物館收藏保館。何偉?;貞浾f,直到90多歲,祖父每周還要來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一兩天,偶爾還要扎燈彩,直到后期視力衰退,完全扎不動。祖父于95歲高齡去世。
喜聞樂見的民間工藝,還能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么?
“光燭天地、綿亙八里”、“燈樹千光照,火焰七支開”、“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戲燈”……兩千多年來,燈彩藝術(shù)伴隨著中秋、元宵燈會這一民間習俗綿延至今。
對何偉福而言,春節(jié)的記憶就是祖父的燈彩。小時候,每年春節(jié)臨近,祖父家就掛上燈彩“綬帶鳥燈、鯉魚燈、公雞燈、兔子燈……祖父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吃罷年夜飯,每個小輩還能帶回一盞精致小巧的彩燈。”年節(jié)將近,何偉福家依舊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自制一對燈彩掛在家中,且一直懸掛到元宵節(jié)后。
何偉福所在燈彩工作室里懸掛的《兔子燈》
不過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遷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燈彩、春聯(lián)、年畫、剪紙,過年燃鞭炮,端午劃龍舟等民間傳統(tǒng)習俗越來越衍化為一種美好的記憶和節(jié)慶點綴,它們留下了鄉(xiāng)愁,卻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舞臺。
何偉福燈彩作品《獅子戲球》
曾經(jīng)的國禮、而今的非遺“頭銜”都難挽傳統(tǒng)手工藝燈彩的發(fā)展頹勢,“何克明燈彩”也面臨著生存危機和傳承危機。
何偉福燈彩作品《梅花鹿》
名聲在外的“何克明燈彩”已缺席上海的元宵燈會許多年。提及這點,何偉福略顯無奈,他說,“何克明燈彩”制作工藝復雜、手法精細,依賴純手工生產(chǎn),因而制作一件立體動物燈彩周期長,需要花費的成本也高,燈會活動為了節(jié)約成本,提高生產(chǎn)效率,會更愿意請一些外地的燈彩藝人來制作,或使用流水線上批量生產(chǎn)出來的燈彩替代。
何偉福燈彩作品《麒麟燈》
另一方面,為了應(yīng)對市場的沖擊,研究所里的燈彩工藝師也不得不自降身價,制作和設(shè)計簡化型的燈彩,為的是能夠快速銷售,提高營業(yè)額?!罢窃谶@種情況下,工藝美術(shù)師的時間被大量擠占,抽不出足夠的精力去完成心中那些需要精工細作的圖紙,自然而然,能真正體現(xiàn)‘上海燈彩’風貌的珍品也就少之又少?!薄啊慰嗣鳠舨省且环N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可是懂得欣賞的群體卻正在逐漸減少,這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燈彩的進一步發(fā)展?!保ㄒ浴渡虾舨省罚?/p>
談及傳承危機,何偉福表示,祖父何克明曾先后帶過4批學生共計9人,然而多半已轉(zhuǎn)行。而今仍從事燈彩制作的只有“何克明燈彩”第二代傳承人呂協(xié)莊和作為第三代傳承人的何偉福。
何偉福(左)與祖父何克明
何偉福是在祖父90歲大壽時,主動提出要學習燈彩,傳承祖父的技藝。他從1983年加入上海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至今?,F(xiàn)在呂協(xié)莊也年事已高,僅帶有一個徒弟,何偉福雖然一直在做燈彩的普及工作,卻沒有專門從事燈彩制作的徒弟,燈彩藝術(shù)后繼乏人。
何克明在過去制作的牛年牛形燈彩
孩子賞燈 澎湃新聞 資料圖
今年因受疫情影響,不少與燈彩相關(guān)的大型集會活動都取消了——何偉福因此也顯得比往年清閑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