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們常說獨立書店不好辦,書店在賣書之余總要考慮各種別的事情。說起獨立書店的發(fā)展,我常常想起咱們孔子說的老話:繪事后素。確切解釋這四個字在經(jīng)學(xué)上頗有分歧,我也不懂。不過我們大約可理解成:“素”的算基本,“繪”的算額外,基本的“素”弄好了,再顧額外的“繪”??鬃雍蛯W(xué)生子夏用“繪事后素”這話頭討論禮,不過等我們談到書店,“繪”與“素”又需別一思量:書店的“繪”與“素”,都是什么呢?書店的主角是書,書店是書的地方;書店是商店,是經(jīng)營的對象——然則書店的“素”,得說是書呢,還是店呢?
2015到2020,五年間我在紐約求學(xué),實驗室之外好逛書店。我想就我粗淺所見,為諸位介紹我在紐約書店里看到的“繪”與“素”。
書店賣品之中,如果說書是“素”,書之外的商品可算是“繪”。美國書店少有兼售飲食的傳統(tǒng),而紐約的獨立小書店多在書外賣些小商品,比如馬克杯、明信片、胸針、背包,不一而足。周邊產(chǎn)品似乎能吸引更多非讀者的游客光顧,其實照我看效益太有限,倒不如說這些小玩意是書店品牌的延伸,是給專門讀者一些身份認(rèn)同的“信物”。帶著本地書店的小玩意出去,像是在首都大講方言,暗暗充滿文化自信。紐約小書店里帆布手提袋大受歡迎,除了書店標(biāo)志,上面也常印許多有趣的“閱讀宣言”。我從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本地書店BookCulture買了一幅袋子,上面寫著“我讀死人書”(I Read Dead People),看著頗覺得低調(diào)而炫耀。以標(biāo)榜自己的閱讀口味來彰顯個性,算紐約書店精巧的“繪事”。
寫有“我讀死人書”(I Read Dead People)的布袋
紐約中文書店的“繪事”也頗有趣。紐約最好的中文書店我看是曼哈頓唐人街的東方書店,店主人聚書的見識品味,樣樣一流,找時間咱們得單論。東方書店除了賣書,有一半的空間賣中國字帖和文房四寶,至于鎮(zhèn)紙筆架印泥,百品俱全。久居域外,有時想要寫幾個毛筆字,筆倒粗能將就,紙張頗不易得。曼島上美術(shù)用品店里常見的是日本的書法練習(xí)紙,寫起來又干又硬,頗難運筆。要買中國紙墨,我就上東方書店。東方書店時時有客人,也常能看到中國臉的少男少女徜徉其間。紙墨與書兩相養(yǎng)活,東方書店的“繪”與“素”相得益彰,它是我心中一間中國美學(xué)的小小資料館,也是遠(yuǎn)在異國的文化堡壘。
東方書店靠著自己的經(jīng)營保有一份書店的體面,一出曼島就不然了。紐約法拉盛區(qū)也是中國人聚集之地,那里的主商業(yè)街上有一間新華書店。這間新華書店店面并不小,銷售種類極其雜亂多樣,既有大眾菜譜,也賣新修訂的點校本《史記》。店里有一柜頗有灰塵的商務(wù)印書館“漢譯世界名著”,也有一大柜甩賣的中文《火影忍者》漫畫。我在這里買過潘光旦譯筆精妙的英國靄理士《性心理學(xué)》,卻難找到其他合意的讀物,摸不透店主人采購的心思和口味。除了文房四寶,紐約新華書店也賣鮮花禮品,更兼辦低價中美國際快遞服務(wù)。店里多有翻看字帖的高齡讀者,也有許多路過詢問其他業(yè)務(wù)的顧客。出店門回向看,這間書店頗像一般賣中國小商品的鋪子,若非“新華書店”字體可辨的招牌,很容易被行路的讀者忽略。多種經(jīng)營固然是書店生存可采的策略,不過繪事后素,一間書店與書無關(guān)的生意聲勢太大,教我這好事讀者看來,未免暗暗嘆息。
與此相同又不同的是中城布萊恩特公園旁邊的日本書店,紀(jì)伊國屋(Kinokuniya)。紀(jì)伊國屋在全球連鎖經(jīng)營,光美國就有十幾家。紐約紀(jì)伊國屋共有三層,核心的日本書全在地下,并售許多當(dāng)代日本的文具和辦公禮品。店面一層賣的是英文書,有介紹日本的,也有和日本無關(guān)的時下暢銷英文書。拾級上二樓是書店經(jīng)營的甜品店,頗有高檔之感。不像中國書店,來紀(jì)伊國屋游覽的各國洋面孔非常多??雌饋硭坪趸舆^多,不過照我想,比起賣日本書來,恐怕吸引人們來體驗一間紐約式的日本商店,才是紀(jì)伊國屋追求的“素”。
紐約書店“繪事”之中最特別的,我看得數(shù)亞馬遜門市書店。
美國極少有地方能享受類似中國快速網(wǎng)購的便利,幸而紐約是其中之一。網(wǎng)售之王亞馬遜公司于2017年在紐約開了第一家門市,位于曼哈頓59街哥倫布轉(zhuǎn)盤的一間商場里。我也和同學(xué)去逛過一回。店里賣新書,都是亞馬遜網(wǎng)站上廣受好評的書目——“推薦”是這間書店最特色的賣法,可能也算特色的賣品。書店架上都是亞馬遜網(wǎng)站上讀者評價四星以上的書目,漫步其間,架上到處有提醒介紹的標(biāo)簽,真有點瀏覽網(wǎng)站的錯覺。不過我總覺得這里奇怪,大約逛網(wǎng)站和逛書店畢竟不同,“推薦”的意味也迥異。網(wǎng)站上的推薦確實便利購物,逛書店的樂趣卻多半在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偶遇,依我看最忌諱旁人插嘴。最近我看了法國學(xué)者巴迪歐(Alain Badiou)一本小冊子的英譯本《至樂之形上學(xué)》(Happiness/Metaphysics of Real Happiness, 2019, Bloomsbury Academic),里頭主張哲學(xué)最根本的渴望之一乃是“反抗”(revolt)。做哲學(xué)是否如此不好說,我覺得逛書店的根本渴望倒真叫他說著了:我就是要反抗陳言俗語才逛書店。別的也就罷了,至于讀什么書,還用得著你拿大小數(shù)據(jù)來指手畫腳嗎?
充滿指導(dǎo)意見的地方,絕無反叛樂趣的空間,這是我對書店的“繪”與“素”的一條偏見。
書店賣書,書店同時是商店。我覺得大凡好的相聲小品演員,該最賣力氣演給會欣賞的觀眾,不一定求南北通吃;好的書店也相似,該先用心服務(wù)理解自己的讀者,而未必要招徠無窮的顧客——我理解這是書店作為“店”的“素”。紐約書店中有非常體現(xiàn)這一種“素”的,我首先想到漫畫書店。
除了日本漫畫,美國漫畫在當(dāng)今世界上恐怕有最大的影響。紐約有許多專賣舊漫畫的有名書店,不光是青少年流連,更有穩(wěn)定的成人讀者支持。我熟悉的有圣馬可漫畫店(St. Mark’s Comics)。從我住的哥大坐地鐵一路南下到第八街,下城的“東村”(East Village)是出了名的洋氣地方。每當(dāng)雨后,燈影陸離滿地,霧氣嘈嘈,酒館盈目皆是。這間漫畫店毫不起眼,就藏在圣馬可坊(St. Mark Place)一片繁華熱鬧的縫隙里。據(jù)我所知紐約還沒有24小時的書店,而圣馬可漫畫凌晨一點打烊,我猜是全島最晚了。書店隔壁是每到周末晚上大排長龍的日本“大眾居酒屋”,有時我拿了等位號碼,約人居遠(yuǎn)未來,圣馬可漫畫就是最佳的消遣去處。這里店面簡陋,一覽無余,右邊是滿墻漫畫,左邊是玩具手辦,主人靜悄悄地坐在前臺,空墻上貼滿珍稀漫畫雜志和海報,此外別無他物。我不大認(rèn)識美國的超級英雄,在這里除了閑看稀罕,最有趣的是看來往讀者。我覺得比起其他任何書店,圣馬可漫畫店的讀者都要更癡迷。有一次我看見一個小男孩,他瞪大眼睛看一大本漫畫,手一邊翻書一般發(fā)抖,我不知道是得多么吸引人的傳奇,緊張得連過路的我都不敢喘氣了。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許多打扮落拓不羈的中老年讀者,常常背著大背包,伏在架上挖個不停,沉迷在書的世界里,外頭整個與他無關(guān)。
作為專賣店,圣馬可漫畫只為最癡迷的顧客服務(wù)。我是打發(fā)時間的外行過路客,在這里一分錢也花不出去。然而每每看到這店素客癡的景象,我心里實在痛快。
2019年2月底,冷眼旁觀燈紅酒綠36年的圣馬可漫畫店關(guān)門了,如今只開著網(wǎng)站賣一點紀(jì)念品。不知道它如果有點“繪事”,能不能挺得久一點。我真想念它。
圣馬可漫畫店關(guān)閉時《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2019年2月。
由此再往南,還有一間我行我“素”的小書店,是我最喜歡的Codex。
Codex位于下城Bleecker街,去紐約大學(xué)數(shù)分鐘散步可及。這里離唐人街也近,我每個月去唐人街的莉莉發(fā)廊剪罷頭發(fā),就常到Codex閑逛。這片街道多是紐約特色的暗紅色磚樓,而外墻滿布涂鴉,Codex就躲在街口的一間?!癱odex”這個字指有現(xiàn)代書籍之前古舊的“寫本”,Codex書店可處處透著紐約式的酷勁。隔馬路一望他們純白背景的招牌,寬距全角拼寫的店名,風(fēng)致隱然,悠悠有疏懶浪漫之氣。
Codex賣舊書,是很小的一間書店,只有四五行書架,其間幾乎僅容一肩通過。冬天傍晚天黑,店里也只有昏暗的燈光。這里的人文書籍搜藏豐厚,也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奇珍版本,并且定價公道。有次我買了本《精神現(xiàn)象學(xué)》不太常見的舊英譯本(Phenomenology of Mind, J. B. Baillie, 1967, Harper),干干凈凈,才五塊錢。
Codex經(jīng)營十分有風(fēng)格。我煥常逛書店時最怕被店員截住問“需要幫什么忙嗎?”——無非是閑逛,不勞您費心??墒堑陠T一問,我又總怕掃了人家積極工作的興致,只好現(xiàn)編出些問題來問。在Codex就從來沒有這種煩惱。店內(nèi)一般只有一位員工,無論男女,穿衣打扮都講究。也沒人理你,只是坐在前臺忙自己的事。時間到了2010年代末葉,Codex還不用一臺電腦,沒有一架讀碼器。顧客結(jié)賬時,前臺就拿出一沓自己裁的小本子,拾起一截鈍鉛筆,一筆一畫把書名和價格抄下來,算做個銷售記錄。剛看見他們這么慢吞吞,我真是替他們著急:就這效率意識,早晚豈不黃了買賣?可到我逛的年頭一多,我又反倒專愛來看他們記賬了。紐約街上人潮洶涌,走慢一步就要被撞開,然而還可以有Codex書店用鉛筆慢悠悠地記賬,這不是賞心樂事么?
Codex書店最后一訪。2020年8月,作者攝。
2020年新冠疫情籠罩紐約,Codex書店關(guān)門了大半年。隔離斗室,我常想起Codex書店。不久下城出了新聞,常年被腐朽文化剝削的“勞苦大眾”聯(lián)合起來,一舉搶劫了資產(chǎn)階級奢侈品店,我不禁擔(dān)心有暴徒也盯上各處的小破書店。熬完春天熬夏天,我在家里電腦前完成答辯畢業(yè)。到了八月份,終于等到紐約市禁令松緩,我查到Codex開門了,趕緊嚴(yán)密防護(hù),一路趕來。心跳著拐過街角,發(fā)現(xiàn)Codex的門靜靜開著,那一刻真如故友重逢,說不出的欣喜。
店里沒有顧客,一下子顯得空曠安靜。今天全無員工,只有店主一人操持,是個跟我年紀(jì)相仿的小伙。我到處看看,第一次主動和他搭話,寒暄數(shù)語。雖有重逢之喜,我心里又為畢業(yè)要離開難過,對他說道:“今天我上你們店最后一訪,我得走啦!”
“走?”他看看我說,“離開紐約嗎?”
“是,我畢業(yè)了,得去別處找事干。”他接著問我要去哪,我正在聯(lián)系斯坦福大學(xué)的博后職位,漫應(yīng)道:“可能上舊金山。”
主人聽罷唯唯,低頭略一沉吟,翻身出去忙別的了。
我在店里又轉(zhuǎn)了轉(zhuǎn),撿了幾本看中的書,等他回來時前去結(jié)賬,他忽然拿出一本書交給我說:“這本送你當(dāng)是送別禮物,有空可回來看看??!”我一看,是一本花花綠綠的舊小說,Tales of the City(Armistead Maupin,1994,HarperPerennial)。我接過書來,心里一陣溫暖,不過也暗暗有些可惜,因為我很少看這類小說,還不如免單實惠些。
揮手作別,我坐上地鐵回家。在空蕩的車廂里打開小說,原來扉頁上印著王爾德的一句話:
“怪哉!凡消失不見的人,都能在舊金山見著?!?/p>
我隔著口罩笑出了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