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烤乳豬何以成為粵菜中的“當(dāng)家菜”

烤乳豬(脆皮乳豬)被視為廣東的地方傳統(tǒng)風(fēng)味肴饌,各地粵菜館往往將其作為“當(dāng)家菜”隆重推出。只不過,食客大快朵頤之余,恐怕想象不到,這道嶺南美食有著如此悠久綿長的歷史。

烤乳豬(脆皮乳豬)被視為廣東的地方傳統(tǒng)風(fēng)味肴饌,各地粵菜館往往將其作為“當(dāng)家菜”隆重推出。只不過,食客大快朵頤之余,恐怕想象不到,這道嶺南美食有著如此悠久綿長的歷史。

烤乳豬的前世今生

所謂“烤”,起源于火,古代通用的另一個字是“炙”。其本義是用火烘熟或烘干。它恐怕也是人類最原始的烹調(diào)方法之一。比如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就曾發(fā)現(xiàn)在火中燒食后的動物骨骼。到了文明時代,《周禮》記載當(dāng)時專供周天子享用的八種美食(“八珍”)里有一道菜就稱作“炮豚”。簡言之,就是將乳豬先烤再煎,最后“隔水燉”。待到豬肉酥爛了,用醋和肉醬調(diào)和以后可食。

雖然“八珍”從此作為“珍饈美饌”的代名詞而為后人所津津樂道,但從今天吃貨的挑剔眼光看,“炮豚”尚有“美中不足”。工藝繁瑣自不待言,光是隔水燉三天之久,肉質(zhì)過老怕是不問可知。再加上此種吃法,只能吃肉而無法食皮,自然也是一樁缺憾了。

大概古人也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到了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就在名著《齊民要術(shù)》里總結(jié)了歷代烹飪大師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記載下了“炙豚”的做法。

比起“炮豚”,“炙豚”離如今“烤乳豬”的距離更近一些。首先,與今天一樣,“炙豚”的原料需要選用還在吃奶的肥壯小豬,稱之為“乳下豬”。這也是“乳豬”之名首次見諸史籍。接下來,刮毛洗凈之后剖開肚皮,掏去五臟,再洗凈。用茅草塞在腹腔里,裝得滿滿的。再用堅硬的柞木棍穿起來,慢火,隔遠點烤炙。一面烤,一面不停地轉(zhuǎn)動,使其均勻受火,防止枯焦。

乳豬

乳豬

較之周代的“炮豚”,南北朝年間的“炙豚”已經(jīng)有了顯著的改良:在“燒烤”時增加了涂抹酒、油的工藝,因而皮肉都可食用。從現(xiàn)代的烹飪角度看,乳豬一般三四斤時即可吃,十斤左右為最佳食期。這時的豬肉纖維細軟,含有較多脂肪,別的吃法會令人發(fā)膩,唯獨炙烤后,味美醉香,香而不膩,豬皮和肉一起吃,據(jù)說還可以對皮膚有好處,起到美容的作用。這樣的“炙豚”當(dāng)然是一道佳肴。用賈思勰的說法來說,這道菜上桌之后,“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這段文字讀來便是饞涎欲滴,更令人感慨當(dāng)時的名廚對烤炙“火候”的掌握,恐怕也已經(jīng)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不過,“炙豚”的烹飪方式有點像如今的“北京烤鴨”,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豬皮遠較鴨皮為厚。若是廚師無法掌握“火候”,很容易因為從外向內(nèi)炙烤而出現(xiàn)“內(nèi)嫩外焦”的結(jié)果。就像今天的食客熟知的那樣,“烤乳豬”的重點是吃皮兒(所以才叫“脆皮乳豬”)。因此皮的色香味如何,堪稱衡量這道菜的成敗關(guān)鍵。

烤乳豬

烤乳豬

自然也有人想到了這個問題。清代的大學(xué)者袁枚同時也是一位大吃貨,他的《隨園食單》堪稱當(dāng)時食客的一部“圣經(jīng)”。其中就記載了一道“燒小豬”的做法:取六、七斤重的小豬,鉗毛去污,上炭火炙之,待四面變深黃色時,涂以奶酥油,屢炙屢涂。這時的“燒小豬”是先烤內(nèi)腔,再烤外皮,這樣烤出的小豬脆嫩鮮美,別具一格。由此可見,三百多年的“燒小豬”與今日概念里的“烤乳豬”,所相差者似乎只剩下了名字。可以說,我國在“烤乳豬”的技術(shù)方面,至清代中期終于臻于完美的境界。

南北皆乳豬

明代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曾寫道:“豬,天下畜之?!睆倪@個角度來看的話,既然養(yǎng)豬業(yè)遍及神州各地,“烤乳豬”的“四處開花”而成為一種全國性美食,其實也在意料之中。

最為引人矚目的當(dāng)然是皇帝的餐桌。清朝的愛新覺羅皇室出自滿族。滿族人的飲食生活幾乎處處離不開豬。袁枚提到的“燒小豬”在當(dāng)時的滿族人中間也很流行。其早期做法是將乳豬(剛生下不超過半月的豬)宰殺、治凈后,用稀黃泥涂裹全身,埋于炭火內(nèi)燒熟,再將黃泥拆解,以刀割之,蘸鹽面或調(diào)料而食。這與現(xiàn)在夏威夷土著喜愛的“土坑烤豬”倒是有相似之處。后來發(fā)展為將乳豬洗凈,用白酒、黃酒、蜂蜜水和鹽將豬體里外抹勻擦透,再用鐵釬插入豬身,擔(dān)在盛炭火的盆架上,以炭火烤之,邊烤邊抹油,至熟為止?!峨S園食單》在“燒小豬”一節(jié)里專門加了一句“旗人有單用酒、秋油蒸者”,表明滿族人制作“烤乳豬”的手法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夏威夷土坑烤豬

夏威夷土坑烤豬

至于九五至尊的清朝的皇帝們,雖然從白山黑水進了紫禁城,但一直保留了滿族喜食豬肉的習(xí)慣。根據(jù)《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代每屬中秋,“烤乳豬”正是朝廷置辦的應(yīng)節(jié)佳品。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以女主秉政。這位“老佛爺”也很喜歡吃烤乳豬。曾擔(dān)任過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齡(德齡公主)在自己的《清宮二年記》里記載,“熏炙一類的東西,似乎最合太后的口味,象烤鴨,燒乳豬,熏雞,煨羊腿等等,差不多是不斷的會供呈上來的……宮里頭的烹調(diào)法,多少總比外面更考究些?!?/p>

可惜究竟如何個考究法,書中付之厥如,實為憾事。不過,就像德齡告訴讀者的那樣,“尋常的百姓們在外面的酒菜館里也可以享受得到”。珍妃的堂侄孫,民國著名美食家唐魯孫回憶,彼時北京城里的“盒子鋪”專做烤乳豬生意。純粹用鋼叉挑著肉在炭火上轉(zhuǎn)著烤熟的乳豬,“皮酥而脆,肉細而嫩,最妙是滑香腴潤毫不膩口”,廣受老饕好評。

而在“彩云之南”,“木公之子”也曾宴請過明代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半任吨杏腥嶝i”,徐霞客品嘗后,詢問其制作方法?!叭嶝i乃五六斤之豬,以米飯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體炙之,乃切片就食。”其味香嫩可口。根據(jù)《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里的文字描述,這道“火烤柔豬”其實也是“烤乳豬”。

在諸多“烤乳豬”的產(chǎn)地里,自然無法忽略廣東?!翱救樨i”之于粵地,稱得上是十足的“源遠流長”。1983年6月9日,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西漢南越王墓在象崗山被發(fā)現(xiàn)。聞訊趕來的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包括“文帝行璽”在內(nèi)的一系列珍貴文物。但最令廣大吃貨感興趣的莫過于隨葬品里讓人眼花繚亂的烹飪器具。其中的烤爐,下面自帶滑輪,方便哪吃移哪,上面四角翹起,防止食物滑落??緺t旁還置備有鐵叉兩支,長83厘米,很可能就是用來叉烤小乳豬的——因為在出土的方形小烤爐壁上鑄有4頭小乳豬。在這小爐的旁邊,又有一個銅鼎內(nèi)也發(fā)現(xiàn)乳豬的遺骨。由此看來,當(dāng)年安居羊城的南越國王似乎早已享用到了“食在廣州”的“脆皮乳豬”。

南越王墓里的烤爐等物

南越王墓里的烤爐等物

為何是粵菜

當(dāng)然,南越之世,去今甚遠(超過兩千年)。很難說今日粵菜中的“脆皮乳豬”與南越王墓的(疑似)烤乳豬有著直接繼承關(guān)系。近代的廣西學(xué)者劉錫蕃在《嶺表紀蠻》曾經(jīng)考證,“烤香豬”最早是來自“桂?。ń駨V西)蠻區(qū)的特產(chǎn)”,后來其做法傳播到了廣東,“烤乳豬”也就應(yīng)運而生了。

無論這種說法究竟是不是歷史真相,其實無關(guān)宏旨。這是因為粵菜對其他菜系的借鑒向來很有一套。比如著名粵菜“菊花魚”便是借鑒自蘇菜中的“松鼠鱖魚”。這就是所謂“珠產(chǎn)于海而騰貴異鄉(xiāng),花栽于園而飄香墻外”。即便“烤乳豬”原本可能是從他處引進而來,如今“烤乳豬”畢竟在廣東最為普及。有人甚至認為,它已經(jīng)成為“廣東的首席名菜”。這樣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松鼠桂魚

松鼠桂魚

一方面,當(dāng)然是粵人對于飲食的“講究”態(tài)度。就像民國著名記者郁慕俠所說:“(廣東人)惟獨對于吃的問題,是非常華貴,非常考究”。由于這個原因,粵菜看重食材產(chǎn)地。清人吳震方在《嶺南雜記》里就說,粵北南雄有一種龍豬,“皮薄肉嫩,與常豬不類”。如此上等的乳豬原料,自然“廣城亦重之”了。

選料之外,做法同樣考究。選料上,要求乳豬皮薄且軀體豐滿,宰殺洗凈后,把五香粉和食鹽涂抹于乳豬腹腔內(nèi),腌制半小時后,再將調(diào)味醬、腐乳等多種調(diào)料涂抹于腹腔,又腌制半小時,然后用沸水燙皮,再涂上糖醋,用小火烘烤半小時,直至肉熟。烘烤完畢后,取出乳豬,在其表面刷上一層香油,最后用刀片將豬皮(不可帶肉)切成32塊,整只上桌。上好的粵式烤乳豬,色澤油亮,外皮呈大紅色,皮酥肉嫩,入口奇香。

脆皮乳豬

脆皮乳豬

另一方面,則與文化有關(guān)??紤]到“烤乳豬”制作工藝的精細繁復(fù),平常人家只有在十分隆重的節(jié)慶中才有可能為之。廣東婚俗,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要去岳家拜見岳父、岳母,稱為“回門”。一場傳統(tǒng)的婚禮到此才算真正結(jié)束。在廣東許多地方,新郎官“回門”的必備禮物就是烤乳豬(也稱“金豬”)。據(jù)俞溥臣在《筠廊筆記》中所說:“廣州婚禮,新婦成婚禮后三日返父母家,又以燒豬隨行,其豬之多寡,視夫家之豐瘠……”。晚近以來,“三日回門”的內(nèi)涵有所變化,但宴席上無論豐儉,還是須有“燒豬”一味,以示如意吉祥。

婚嫁禮俗向來被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亻T宴上對于“烤乳豬”的重視,也令其余儀式典禮效法。廣東人逢年過節(jié)上香拜神都會擺上乳豬,舊時粵地重大競技比賽,也常將烤乳豬作為獎品。甚至公司企業(yè)開業(yè)慶典時,亦喜切乳豬,象征身體、事業(yè)紅當(dāng)赤壯,以圖吉利。

與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反過來更強化了烤乳豬在粵菜中的地位。比方說,今天的深圳固然是個移民城市,但本地有一種“盆菜(也叫“圍菜”)”。這種傳統(tǒng)飲食是用盆盛放的雜錦菜。其最頂層據(jù)說通常鋪滿燒乳豬(或以白斬雞代替),象征其尊貴地位。相比之下,民國年間的文人胡樸安在《廣州之宴會》一文中所聲稱的“廣東之酒樓,可謂冠絕中外”,“若烤豬、蒸窩等亦為珍品”,當(dāng)然就顯得更加直白了。

除了這些“內(nèi)在因素”之外,如今“烤乳豬”之名幾為廣東獨占也有機緣巧合的關(guān)系。就像唐魯孫所言,自從清代以來,京城亦曾流行“烤乳豬”,最后緣何讓大名旁落嶺南?這恐怕是因為“北京烤鴨”的存在。中國飲食界歷來就有“南豬北鴨”的說法,“南豬”即盛行于廣東的烤乳豬,“北鴨”指的就是北京烤鴨。兩者制作手法跡近孿生,吃法也頗有些類似之處(比如都重視“皮”的滋味)。但對北京人而言,被譽為“天下美味”的烤鴨地位顯然要高過“烤乳豬”。就連唐魯孫先生似乎也是持此態(tài)度——“就淺見所知,真正道地的北京大菜只有掛爐烤鴨吧!”既然如此,“烤乳豬”在京城屈尊讓位,恐怕也在情理之中了。

更加熱愛烤鴨的唐魯孫先生

更加熱愛烤鴨的唐魯孫先生

話說回來,無論是廣東或是其他地方的烤乳豬,有一點倒是共同的:烤乳豬一定要現(xiàn)烤現(xiàn)吃。若等到乳豬變涼,則皮不酥脆,風(fēng)味大減。乘熱吃一口乳豬,呷一口酒,豈非人間一樁樂事乎?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