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蘭亭文獻浩瀚如煙,但此文中前后心態(tài)矛盾,前嘆人生苦短后仰入世之懷,非常符合人性,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難能可貴……關(guān)于蘭亭,實在是有好多東西要說。
不知道有人知不知道上個世紀所謂的蘭亭論辯,郭沫若和高二適,圍繞蘭亭真?zhèn)蔚膯栴}撕了好長時間。當時由于地下出土了很多魏晉墓志,包括王羲之的叔兄弟王興之的墓志,由于墓志上的書體跟蘭亭的墨跡相差實在太遠,還處于隸書楷書過渡階段的樣子,所以郭沫若認為,當時不可能出現(xiàn)蘭亭這樣成熟的行書,郭認為,蘭亭更像是出自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之手。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搜搜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跟蘭亭真的很像。
其實魏晉以后,一直到唐,蘭亭都不怎么被后人重視,直到唐太宗出現(xiàn),此人是王羲之的“腦殘粉”,一手把王羲之推到書圣的位置,還用計從辯才手里騙到了蘭亭,唐太宗喜歡蘭亭,死了也要帶到地下。歷史記載,蘭亭最后陪葬昭陵,但是,五代時昭陵被盜,盜寶名單里沒有蘭亭著錄,此后世間亦從未見真跡流傳的任何記載。
所以,蘭亭的去向一直是個謎。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蘭亭有8個版本,號稱蘭亭八柱,其中以神龍本,也就是馮承素的鉤填本最接近原作。蘭亭被稱為天下第一是誰說的呢?是王的另一個腦殘粉米芾封的,米芾名氣大,后邊的書法家也就這么跟著說了。至于米芾看到的是哪個版本,他又從蘭亭中看到了什么,這個且得研究一下。關(guān)于蘭亭,實在是離奇,一件失傳的作品竟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有關(guān)它的傳聞是人云亦云,紛繁雜蕪,近乎神話。最令人不解的是,蘭亭多少個世紀以來都是書家的范本,盡管大家連真跡都沒見過,也只是從摹本中窺測一二,宋元時期討論《蘭亭序》基本上是圍繞這個蘭亭八柱第三本“定武”打圈子,文史學家唐蘭生前寫了一篇《〈神龍?zhí)m亭〉辨?zhèn)巍罚谏蟼€世紀80年代初期《書法》雜志通過翔實的論證,指出蘭亭八柱第三本有很多問題,很有可能是明代人作偽弄出來的贗品,但被徐邦達提出異議。各個摹本又不相同,真是奇哉怪哉。蘭亭好不好?確實不錯,但好到完美嗎?也不是。比如蘭亭對章法的處理,其實就不如《韭花帖》。蘭亭值不值得學?就看你的理解了,趙孟頫是學蘭亭的,但你看趙孟頫的字像蘭亭嗎?一流書家學東西,不是學字形,而是字形之外最核心的東西。就我來看,好像目前學蘭亭的真的不多,學蘭亭學成大家的,恕孤陋寡聞,我真不知道?,F(xiàn)在學王羲之的,主要還是從王羲之的手札入手??梢?,一件書法作品被封神,不單單是書法作品本身寫得如何了,當然,這是基礎,二者不矛盾。關(guān)鍵是一件書法作品,被賦予的文化意義。其實中國是有十大行書的,憑什么蘭亭、祭侄、寒食排前三?韭花、蜀素就排在后面?這個不單單是寫得好與不好的問題,書寫者、作品背景、對書法史的影響,都是考量的因素。
王羲之成為書法史第一人,被高估了嗎?
完全沒有。王羲之的偉大怎么說都不為過。我們說的歐陽詢、趙孟頫無不是從王羲之那里學到了東西。有興趣可以參考王羲之的書壇盟主之路文史資料,看王羲之怎么偉大。
書法有碑帖兩派,一個妍美,一個質(zhì)樸,而王羲之,妍質(zhì)兼有,自己厲害,也容得下后人折騰。
至于魏碑,是楷書里單獨的一個流派,而且魏碑里風格區(qū)別也很大,有的比較豪放粗獷,像龍門二十品。有的就比較秀美,比如張玄,這個大家是很喜歡的。魏碑這種風格的出現(xiàn),當時的刻字工人做出了很大貢獻,為了刻字方便,他們對原作都做了很多加工,出現(xiàn)了很多刀刻味道的筆畫,簡言之,毛筆書寫是不會寫成這樣的。
清代,由于館閣體的流行,有識之士覺得這樣下去書法要完,又由于清代金石考據(jù)學的發(fā)達,這些幾千年沒人理的魏碑刻石突然成了好東西,因為他對當時人的沖擊真的很大,一下打開了視野:原來所謂美女,除了像王祖賢這樣溫婉的,還有像林青霞這樣有男子氣概的……
魏碑自成一套體系嗎?也不是,從中你是能看到王羲之的影子的。比方元略墓志,吳玉如(被啟功稱為500年一人)講,王羲之行書楷化就是這個樣子的,源頭還是王羲之。
如果你覺得魏碑不好,跟目前對書法的理解有關(guān)系。就現(xiàn)在的書法界來講,魏碑是相當流行的,原因嘛,就得說到唐楷了。唐楷,一開始說了,李世民是王羲之粉絲,想把王羲之規(guī)范化,于是就有了初唐四家,其中,虞世南是智永的徒弟,可謂王氏正脈,褚遂良師從虞世南,薛稷師從褚遂良,全是學王。歐陽詢比較特殊,歐體是借鑒了魏碑的很多東西,但主線也逃不開王羲之。歐虞褚都在內(nèi)府內(nèi)見過大量的王羲之真跡,這就是為什么同時代那么多書家,這三人能排前三。三人對王的不同理解,成就了三人不同的風格,你說王羲之厲害不厲害?但王羲之可不只是有蘭亭,他留下的手札才是真正厲害的東西。
由于唐楷是帶著這樣一個目的,所以法度森嚴也就是必然的了。發(fā)展到柳公權(quán)到達頂峰,再發(fā)展就成美術(shù)字了。法度森嚴,一是給人刻板的印象,另外就是十分不利于個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因為限制太多。加上后人學唐楷方法不得當,包括現(xiàn)在很多人,一筆一畫地死臨,臨到死也沒搞明白書法是怎么回事。相比,魏碑就開放很多,因為沒那么多限制,單就魏碑的結(jié)字來說,其實你仔細研究,是有相當多的令人嘆服的地方,有的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扯了這么多,其實是想說,學習書法,有一個認識的高度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學了一輩子也沒學成,就是因為眼界的問題。書法是有其內(nèi)在的發(fā)展脈絡的,而且是可以串通的,明白了這一點,相信就不會糾結(jié)于誰好看誰難看的問題了,只不過是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不同面貌而已。
最后想總結(jié)一句,中國古典書法一直被強大的審美傳統(tǒng)支配,這個傳統(tǒng)由王羲之創(chuàng)立,褚遂良、米芾和董其昌三個人起了關(guān)鍵作用。至于怎么回事,又是個暮春之初,心慕手追,研筆墨,亦人生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