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攝影命題,你敢不敢拍?
我對死亡感興趣。原因小部分來自天性中的膽怯,大部分來自從事醫(yī)學二十多年的經(jīng)歷。行醫(yī)時光,幾乎天天碰撞死亡,它是令人震撼又不可回避的老友。
在傳統(tǒng)或先鋒的攝影里,死亡都被可疑地忽視了。不知攝影師們有意還是無意冷落死亡,仿佛那是個微不足道的家伙,可以漠視它的存在。人的一生猶如長河——出生、童年、成長、結(jié)婚、生育、事業(yè)……所有碼頭事無巨細都一一被攝影機關(guān)照,唯有入??诘那樾?,那卷底片好像被銳物洞穿,遺下一個透明的窟窿。
有人會反駁,有那么多反映死亡的照片曝光于世啊。比如春節(jié)貼出的公告,印有攜帶煙花爆竹而炸裂的斷肢殘骸讓人魂飛魄散。比如電視里播出的戰(zhàn)亂、颶風、火山、水患和交通肇事圖片,罹難人群的尸體在黑色塑膠罩下朦朧起伏,這不都是攝影記錄下的新鮮死亡嗎?
我要說的不是這種死亡。那是暴死、慘死、屈死、惡死,是飛來橫禍,是死于非命……是變了形的丑化了的涂滿駭人油彩的非正常死亡,是蔥綠大樹上的一段枯萎枝杈。正常的死亡猶如宏大典籍,上述死法只算蠹蟲殘章。如果一葉障目,認定這就是死亡的全貌,實是以偏賅全,暴殄天物。死亡如若有知,會對這種強加于它的定位,表示強烈的不安和抗議。
心目中的正常死亡,是水到渠成溫柔淡定的熄滅,是生命自然而然的脫落與銷聲匿跡,是一種寬廣寧靜的平穩(wěn)終結(jié)狀態(tài),是靈魂統(tǒng)領(lǐng)下的智慧超拔與勇氣升華。
死亡是生命峰巔的凌空一躍,是個體最后的成長過程,是一個簡明扼要的告別,是一曲裊裊余音的震蕩。
我們像蘆葦,一直成長到消失。死亡是生命繁育的最后階段。生和死的宏觀可預(yù)見性和微觀的難以測量性,說明了死與生相比,更猛烈、強大與神秘。死亡雖然經(jīng)常和鮮血與不潔粘連在一起,它的實質(zhì)卻是神圣樸素的。它響亮而明快地宣告,月亮下山了,黎明正在孕育。它是人類社會不倦的清道夫,新陳代謝不請自來的高超產(chǎn)婆。
死亡對于失去個體的親人來說,自然悲慟欲絕。但攝影者站在整個人類的立場上,表現(xiàn)這一生命的主題,可以超越一己的樊籬。人們興致勃勃地表現(xiàn)新生,表現(xiàn)嬰兒稚嫩的肌膚和母親寬慰的笑容,表現(xiàn)萌發(fā)的綠葉和解凍的冰河,為什么就不能更達觀更美好地展示與這一切唇齒相依的死亡呢?
我們懼怕死亡。
那些必然要到來的事物,那些合理的事物,那些對全局有好處的事物,那些蘊涵著真理的事物,不應(yīng)成為懼怕的理由。
我們是踏著先人骨殖堆積的原野,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據(jù)說,在每一個活著的今人背后,都挺立著40具以上的白骨。
它們是自有人類以來,在這顆星球上生存并逝去的祖先。設(shè)想他們都健在,大地將多么擁擠,食物將多么匱乏,風將多么滯重,水將多么黏稠……所有生物都被擠成剪紙。感謝死亡,它如篩網(wǎng),過濾優(yōu)選了生靈的種子,以生機盎然的新銳代替了蹣跚鈍化的老邁。對這種除舊布新的壯舉,即使不為之歡呼雀躍,起碼也不應(yīng)無限悲哀地渲染恐怖吧?進化猶如潮汐,不可抗拒地為后代沖刷出立足和發(fā)展的遼闊海灘。從這個角度講,死亡是天經(jīng)地義含情脈脈的圣手,為什么不能莊嚴優(yōu)美地展示它的合理性呢?
懼怕或許有心理遺傳的基因。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死亡是凄慘的重創(chuàng),與瘟疫、災(zāi)患、血與火纏繞在一起,猙獰可怖??繑n死亡之人,常常會給生存者帶來災(zāi)變。于是各個民族的習俗與禁忌中,都躲避死亡。死亡與黑暗、丑陋、腐敗形影不離,人一死,就成為異類,生前的種種善相都化為烏有,轉(zhuǎn)瞬獲得了可怕的魔法。
由于科技的進步和文明的發(fā)展,近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多地可以在平凡中享受正常死亡。死亡由于非正常死亡所強加在自己頭頂?shù)暮谏婕?,正被一縷縷揭開,露出它莊重自在的真相。
也許單單無所畏懼,還不能準確地反映死亡,攝影師面臨心靈的挑戰(zhàn)。死,畢竟是一道鐵幕,咫尺天涯,普通人難以穿越。
我們周圍,很難找到這樣既司空見慣又諱莫如深的事件。我們既摯愛逝去的親人,又痛徹心腑地抗拒對永訣的如實記錄。既堅守在親人身旁,又再也不愿回顧那一段歲月。死亡像一道盛大的晚餐,我們因無法事先品嘗它的滋味而充滿好奇,又本能地躲避烹制它的廚房,盡量推遲赴宴的時間。我們不懈地追求一生形象美好,又無師自通地恐懼身后丑陋無比……關(guān)于死亡,我們有那么多魚龍混雜、針鋒相對的想法,猶如黑白荊棘織就的氈毯,覆蓋著戰(zhàn)栗的靈魂。
只要不是死于烈性傳染病、戰(zhàn)傷和交通事故以及昏迷,即使是癌癥病人,大致也可清醒地告別人間,經(jīng)過臨終關(guān)懷走向安詳?shù)挠篮?。在現(xiàn)代醫(yī)學卓有成效的幫助下,疼痛可以稀釋,恐懼能夠淡化。醫(yī)院的潔白和家的安寧,尤其是親人的溫馨,應(yīng)是環(huán)繞正常死亡的基本色調(diào)。
渴望能有博愛地反映死亡的攝影作品,基調(diào)是生命的必然和人間的寬廣包容。希望有淳厚的愛意彌漫在漫長人生的隱沒處,猶如晨間的炊煙和山巒起伏的霧靄,清澈縹緲,如夢如水。
拍攝的難度大概很大吧?我完全不懂技術(shù),盲人摸象。一想到能把死亡拍得優(yōu)美,拍出融融的暖氣,覺得神往又幾乎以為是幻覺。攝影家聰慧卓越,大約總是有法子可想的。他們的手,既然能把枯萎的殘荷、焦躁的沙漠、猙獰的古樹、暴烈的野獸、古舊的村落、殘破的廢墟、淋漓的血汗、駭人的風暴……都點石成金,拍出飽滿詩意,對人生終得一晤的——死亡,也一定能拍出好的創(chuàng)新吧。
看過弘一法師涅槃的照片,攝于l942年10月14日。法師一手撫于耳畔,恍若安睡。布履木床,猶如臥佛。我們不是高僧,辭世時無法人人這般從容,但法師之死展示的清寧境界,是一種我們可以追尋的完美終結(jié)。
想象中有這樣一幅照片。一位須發(fā)皆白的長者,即將仙逝。
他目光炯炯,正是陽氣出離本體,駕鶴遠行之機。他面容安詳,因為已無愧無悔地度過坦蕩一生。窗外月色凄迷,猶如一襲倚天長絹披掛寰宇,肅穆清涼。所有的醫(yī)療器械都已在背景中虛化,因為人的力量不可抗拒自然的法則。老人嘴角有隱約的笑意,去往天國的路并不生疏,有先行的伴侶度他飛升……
如此想看到關(guān)于正常死亡的優(yōu)美攝影作品,不知是否偏題?
怪題?難題?祥和安寧的死亡,化腐朽為安寧,是對死者的殷殷遠送,是對生者的款款慰藉,是對生命的大悲憫,是對造化的大敬重。
期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