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歷史研究院系列成果發(fā)布會在京舉辦。活動中正式發(fā)布《中國歷史學前沿報告(2020)》,這本書由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雜志社主持編寫,旨在通過持續(xù)推出年度前沿報告的方式,反映中國歷史學研究進展,探索新的學術增長點,努力構建權威、公正的歷史學評價體系。
《中國歷史學前沿報告(2020)》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兼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高翔作序,主要內容包括《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歷史學》《2019年中國歷史學研究評價報告》以及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共黨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世界史、考古學6個學科分報告組成。報告還通過大數(shù)據和專家評審相結合的方式,評選出2019年度中國歷史學五件大事、十大關鍵詞、十大研究熱點、五部優(yōu)秀著作和十篇優(yōu)秀論文。
書影
在序文中,高翔也談到現(xiàn)在我國的歷史學研究出現(xiàn)的問題,首先是碎片化,“見孤木以為森林、拾芝麻以為森現(xiàn)”,過分糾纏糾結于歷史的細枝末節(jié),缺乏對全局的認識和把握;其次是淡化理論,缺乏對本質和規(guī)律的探索;三是遠離現(xiàn)實,缺乏對當下的關懷,不善于從服務現(xiàn)實中推動學術的提升和進步。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義的問題,在任何時候,研究者對這些問題都不能繞著走。事實上,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觀察與思考,是真正讀懂歷史的前提。人們對歷史的認知水平,取決于對這些問題的掌握程度。真正成功的史學體系,不可能建筑在東拼西湊的資料碎片上,不可能滿足于對歷史細節(jié)的苛求,更不可能止步于對時代問題浮光掠影的考察。嚴肅的歷史研究,必須從大處著眼,從本質著手,在經世中提升?!备呦枵劦?。
《中國歷史學前沿報告(2020)》重點從文獻計量學的量化研究視角出發(fā),通過對2019年中國歷史學科相關論文的計量分析,從整體上描述2019年歷史學的研究熱點,是較為宏觀的把握。
如對于2019年史學研究的關鍵詞分析,大致可以看出2019年的研究熱點:
在中編的《2019年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研究報告》中,學者張旭鵬梳理了2019年度國內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問題。
如“對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歷史觀的思考”理論的提出,《史學集刊》在2019年第1期發(fā)表了一組題為“后人類史學的探索和展望”的文章,從兩個角度考察了后人類主義對歷史學的沖擊和影響。一是“大歷史”、動物史研究在近年的進展以及環(huán)境史中“人類世”概念的提出,讓人看到有必要走出以人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將人的活動與地球的歷史及其他生物的歷史結合起來考察;二是充分吸收科技領域的種種革新,從“后人類主義”的立場,考察和反思主導近代歷史學的觀念和方法,探索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進一步結合并共同發(fā)展的可能和前景。
書中列舉了許多學者提出的新見解,如在“對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歷史觀的思考”這一部分,作者寫道,王晴佳從中外史學傳統(tǒng)及其轉變的角度,對“后人類史學”特點和訴求進行了討論和解析。他認為,以人類為中心的歷史書寫,代表了西方現(xiàn)代史學的模式,這一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受到了諸多批評。而近年新興科技領域的長足進展和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促使歷史學家進一步思考人類自身的發(fā)展及其與自然、地球的關系。環(huán)境史、動物史和“大歷史”等史學流派的出現(xiàn)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種新的歷史思維和觀念。“后人類史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會對歷史書寫的范圍、主題以及歷史研究的方法和觀念,形成巨大沖擊,或將對整個現(xiàn)代史學產生一個革命性的改造,激發(fā)我們以新的方式去認識歷史。
發(fā)布會中,中國歷史研究院紀委書記、副院長,《中國歷史學前沿報告》主編路育松介紹報告總體情況,并發(fā)布中國歷史學2019年度大事、關鍵詞、研究熱點及優(yōu)秀著作、論文;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副院長蔣穎介紹《2019年中國歷史學研究評價報告》情況。
附:2019年度中國歷史學五件大事、十大關鍵詞、十大研究熱點、五部優(yōu)秀著作和十篇優(yōu)秀論文評選結果
五件大事:
2019年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習近平總書記發(fā)來賀信。
2019年4月30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
2019年10月19-20日,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fā)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南洛陽召開。
2019年11月1日,紀念甲骨文發(fā)現(xiàn)12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
2019年11月20日,第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
十大關鍵詞:
新中國70年、絲綢之路、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制度史、歷史理論、甲骨文、水下考古、簡牘、地方志
十大研究熱點:
新中國70年來史學研究回顧與反思
五四運動百年紀念
古代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
歷史上的治國理政
全球視野與全球史
紀念甲骨文發(fā)現(xiàn)120周年
中國歷史學“三大體系”建設
歷史記憶與書寫
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
歷史虛無主義批判、中西文明交流與比較(并列)
五部優(yōu)秀著作:
步平、王建朗主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全8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許宏、袁靖主編:《二里頭考古六十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當代中國研究所:《新中國70年》,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
錢乘旦主編:《英帝國史》(全8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
王利華編著:《中國環(huán)境通史》(第1-2卷),中國環(huán)境出版集團,2019年
十篇優(yōu)秀論文:
卜憲群:《新中國七十年的史學發(fā)展道路》,《中國史研究》2019年第3期
王立新:《美國國家身份的重塑與“西方”的形成》,《世界歷史》2019年第1期
金沖及:《中原突圍和全面內戰(zhàn)的開始》,《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2期
朱鳳瀚:《夏文化考古學探索六十年的啟示》,《歷史研究》2019年第1期
黃興濤:《強者的特權與弱者的話語:“治外法權”概念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運用》,《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6期
陳勝前:《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范式與范式變遷》,《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
黃純艷:《宋代的疆界形態(tài)與疆界意識》,《歷史研究》2019年第5期
侯建新:《圈地運動與土地確權——英國16世紀農業(yè)變革的實證考察》,《史學月刊》2019年第10期
傅林祥:《從分藩到分省——清初省制的形成和規(guī)范》,《歷史研究》2019年第5期
裘錫圭:《說〈老子〉中的“無為”和“為”——兼論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中華文史論叢》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