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造物中的智慧,中國古代設計思想中的文化特征

從先秦至清代,中國古代藝術及建筑方面的思想及理論,凝結(jié)著的造物設計思想,不僅指導了過去的造物、構筑了中華文明的物質(zhì)基石,也來對當下設計的啟示。

從先秦至清代,中國古代藝術及建筑方面的思想及理論,凝結(jié)著的造物設計思想,不僅指導了過去的造物、構筑了中華文明的物質(zhì)基石,也來對當下設計的啟示。各時代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和思想,真實、客觀地闡釋了不同時期的民族文化特征,呈現(xiàn)了中國文化藝術的整體特質(zhì)與延續(xù)性。從中不僅能夠清晰地看到自身的過去,更能清晰地看到身處的當今。

近期出版的《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略(增訂本)》從設計史的角度解讀中國文化與哲學,設計者、中國歷史研究者也可以從不同角度解析其文化內(nèi)涵。以下為書摘:

人工物是人類文明的具體承載。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工物是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堅實階梯。無論是在今天的生活中,還是在往故的歷史中,目之所及,手之所觸的為人們所用并且在人們的使用中改善、提高人們生活品質(zhì)的人工物,乃是人類文明的結(jié)晶,是文明的物化呈現(xiàn)。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工物——這種物化的呈現(xiàn)以最真實、客觀的方式標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文化特性。

每一件人工物,無論是歷史的遺存物,還是現(xiàn)今的實用物,都蘊含著人們最原本的生活希望。因而,也可以說:每一件人工物的誕生,都是人類生活希望的一種程度不同的實現(xiàn)。從造物的角度看,一切人工物的創(chuàng)造也都是以人們的生活希望作為出發(fā)點,作為原初動機的。

循依生活的希望而對人工物的樣式、功能及其制造流程進行預謀,是人類由來已久的一種持續(xù)連綿的行為,甚至可以說是伴隨著第一件人工物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這一行為便是設計。盡管,設計這一概念是近代以來才逐漸盛行起來的,但是,人類行為的發(fā)生與實施卻不是以概念的形成為端起的。因此,從設計的角度不僅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的演化,而且,可以看到人類文明實質(zhì)性的演化的跡痕。

考古學的成就表明: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原初的文明的呈現(xiàn)不僅落實在人工物上,而且,可以說是由人類的造物行為推進的,并且是由人類的造物行為決定的。

金花鸚鵡紋提梁銀罐 唐 1970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金花鸚鵡紋提梁銀罐 唐 1970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如果說,文明大體可以分為文化和器物兩大部分,那么,與“器物”對應的概念就是“器”,與文化對應的就是“道”。而設計大抵可以看作是文化(“道”)與造物(“器”)的聯(lián)結(jié)部。

從設計聯(lián)結(jié)的文化(“道”)的一端來看,設計處于文化(“道”)的底部,因而是文化(“道”)最具體可感可知的堅實部分;從設計聯(lián)結(jié)的造物(“器”)的一端來看,設計處于造物(“器”)的頂部,因而是造物(“器”)的最虛靈不居的靈魂部分。設計這一兼有性,使其成為具有推倒門墻,打通隔閡,溝通文化(“道”)與造物(“器”)的獨特地位。

“技以載道”、“技進乎道”,這些古老的言論,在現(xiàn)代設計的領域中,同樣有著令人難以回避的獨特魅力。

斗拱彩畫圖案

斗拱彩畫圖案

造物,是取材于自然,施之以人工而改變其形態(tài)與性能的過程。因此,造物一方面關涉到人們對自然的取舍,一方面關涉到人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任何一個民族的造物設計思想,都是由這兩方面的因素綜合而成的。因此,揭示一個民族的造物設計思想的特點,必須兼及這兩個方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哲學思想,也是造物設計的一個基本立足點。

“天人合一”,作為一個哲學命題,已經(jīng)擁有了豐富的闡述。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闡述語義上的極大豐富,使得“天人合一”的擁有了一個“闡述語義集”——哲學上的這一豐富成就的獲得,使得“天人合一”觀念成為并且具有廣泛適用性,被人們普遍地使用,如同一種萬能的標簽,以至于只要談到中國思想觀念,無論是在思想領域,還是文化領域,或者生產(chǎn)領域,乃至于吃飯喝茶,都是“天人合一”;又使得“天人合一”觀念成為并且具有普泛虛無性,最終在人們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鄞書燕解中,失落了對其確切含義界定的可能。正是在這種人人都在使用,人人都又無法界定的事實背后,凸現(xiàn)了“天人合一”觀念的巨大創(chuàng)生力,成為解讀中國造物設計的根本指向。

設計是具體到實物的一門學科,因此,我們在探尋設計思想的時候,就有必要首先擱置“天人合一”這一既廣泛適用又普泛虛無的感念,從物直接關聯(lián)的地方開始。

從現(xiàn)存的文獻與實物的考察中,我們大致可以對中國設計思想歸納出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

一、 重己役物,致用利人

器物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器物所制。亦即:用物而不為物累,這是長久以來人們最根本的對待器物的觀念。如《尚書·周書·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真。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钡⒂谖飫t人難免被物所異化——喪失自我心志。因此,對待器物的基本態(tài)度是:“不貴異物賤用物”。器物是為人用的,而不是作為財富的象征的。

人是物的領主,注重人本身——重己;器物的價值在于功用而不是器物本身,讓器物為人服務——役物;而所有的器物的功用的目的都是更有利于人的生活——致用利人。

這一觀點在道家的著作中有更進一步的論述:認為在人與物的關系上,力求“不以身假物”,“不與物交”;“從而無物累”,“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也就是:“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墨子作為有工匠經(jīng)歷的偉大思想家,對器物與人的生活的關系的剖析,不僅是代表了當時的社會觀念,而且,更深刻地啟示著當今的人們。在《墨子·非樂》中有這樣的論述:“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p>

利人者為之,不利人者止之。同樣體現(xiàn)在管子、韓非子等諸子思想中?!肮胖脊?,不勞其智以為玩好,是故無用之物,宋法者不生?!薄豆茏印ね踺o第十》

力避無用之物的出現(xiàn),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今,都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策略;都是落實對人的最深切的關懷的具體表現(xiàn)。

墨子

墨子

二、 審曲面勢,巧法自然

造物,取自自然,更需巧法自然。

《考工記》說:“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瓕徢鎰荩燥單宀?,以辨(辦)民器,謂之百工?!卑俟づc王公、士大夫、商旅、農(nóng)夫、婦功共同成為國家六大職業(yè)系統(tǒng)。今天所謂的設計,當在百工范疇之內(nèi)。

百工造物,造物之材,取自自然。如何對待自然之材——五材?《考工記》提出“審曲面勢”:“審”是審問,“面”是直面;“曲”是物形,“勢”是物性。充分了解自然物材的形狀、性能,并根據(jù)材料本身的性狀,施加人工,制為器物,并為百姓所用,是百工的職責所在。

“審曲面勢”是真正意義上的物盡其用,因材施工。對自然的用心、用智,便是“心師造化”,(姚最《續(xù)古畫品錄》)進而在此基礎上可以實現(xiàn)“巧法造化”。(黃大成《髹飾錄》)

這既是書法、繪畫等藝術的一貫思想,也是落實在設計造物歷史中的基本思想。從中體現(xiàn)出來的是人們對自然的態(tài)度和觀念。

循依自然之材的性狀,而加以發(fā)揮,加以利用,以最少的人力,換取最大的功用;是以自然為友而不是與自然為敵,是以造化為師而不圖征服造化。這種體現(xiàn)在物之上的友善而非對立,和諧而非征服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看作是天人合一的一種具體說明與表征。

戈射收獲畫像磚

戈射收獲畫像磚

三、 天地材工,各隨其宜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薄犊脊び洝分械倪@一段文獻,可以看作是最早的關于地緣時尚特征的論述。

材料的品質(zhì),加上技藝的精湛,向來是人們衡量器物的主要依據(jù)。即便在當今,這樣的觀念依然是有效的。但是,早在二千多年前,先人們就提出:成功的造物設計,除此以外,還需要顧及時機與地緣文化。

在設計領域中,將時機作為造物時尚的核心元素,是近代以來的事;而將地緣文化(產(chǎn)

品的屬地文化特性)作為造物設計的核心,則是當今的事。亦即是在產(chǎn)品標準化時,在時尚成為設計的追隨目標時,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人們才認識到并且將“天時”與“地氣”作為設計的前沿方向加以研究和運用。

對于歷史的研究,其實并不是為了證明什么;而是,為了揭示在這一思想的背后,蘊藏著的由來以久的關于設計學科的一個一貫的思想。這就是對時間(也就是變化)的關注,對屬地文化、地理、氣候、習俗等地緣因素的關注,體現(xiàn)的是一種客觀的科學的態(tài)度、一種對各地不同民族與文化的尊重、一種造物設計與使用者的生活關聯(lián)的理念、一種在具體的時間空間的交匯點上的人與周遭的和諧的觀念。

各隨其宜,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往往也就是產(chǎn)品特性、個性的淵源;是一種對既有經(jīng)驗與規(guī)范實施超越與突破的客觀力量。因為在“各隨其宜”的現(xiàn)象表述的背后,指稱的是靈活運用,隨機變化的智慧與勇氣。

考工記

考工記

四、 技以載道,文質(zhì)彬彬

技以載道,是中國古老的道器觀的一種過程論述。從《易》時代開始,道器統(tǒng)一的判斷,指出了哲學上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相互依存關系;而“技以載道”則是對這一邏輯判斷的過程展示,是一種抽象關系的具體表現(xiàn)。

技以載道,將不可言說的“道”,落實在可感可知的“技”的進程中,意味著抽象的觀念獲得具像的認知途徑;意味著動作性的技術獲得了理論的有效指導。

技以載道,是“道”的人性化的表述,也是“技”的神圣化的表述。這一方面是人的自覺與對人的尊重的體現(xiàn),一方面是對技藝的景仰與崇尚的體現(xiàn)。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對“技”大多持有一種抑制的態(tài)度,這種文獻中的抑制趨向,真實的表征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造物設計水平的急速發(fā)展。造物設計水平的空前提高,帶來了社會尤其是貴族階層生活的奢靡。對“技”的抑制,便是從社會統(tǒng)治的要求出發(fā),提出的對社會奢靡的一種批判。道家一方面論述由“技”而帶來的弊端,一方面又頌揚了“技”在悟道中的不二地位,而使得“技”帶有一種神秘化的傾向。相比道家的話分兩頭說,又不免自相矛盾,儒家的觀點則比較統(tǒng)一,那就是:適當。適當?shù)臉藴示褪恰拔馁|(zhì)彬彬”。相當于今天所謂的適度設計。

春秋時期的車模型

春秋時期的車模型

上述是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主要特征,這些特征雖然不是在同一歷史時期形成的,也不是在每一個歷史時期同等量的體現(xiàn)出來的,但是,貫穿了至少是自商周以來的中國造物設計的漫長歷程,是燦爛的中國文明的重要的思想組成部分。

漢制車輪畫像石(拓片)

漢制車輪畫像石(拓片)

對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的檢視,所涉及的范圍往往需要涵蓋這個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這些不同的方面在其文明的整體演化進程中,并不是一致同步的,且其實際的作用也不能作等量齊觀。有時是社會禮法體制的改變,推動了文明的進化;有時是文學藝術代表了文明的成就;有時是宗教的力量影響著文明的特點;有時是知識與科技的累積與突破,牽引了文明的演進;有時是戰(zhàn)爭改變了文明的進程……也許,這種多角度的觀察是必須的,也是有益的,但是,當歷史學家從大尺度的歷史時間觀和大視野的歷史空間觀上,整體地看待人類文明的演化進程時,往往更愿意用具體的人工物來指稱不同時期的文明特性。比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瓷器時代”、“機械時代”、“原子時代”……。

特定的人工物之所以能夠用來界定人類文明的進程,是因為這些器物的出現(xiàn),不僅標識了人類改變自然材料的形貌、性能的程度,而且,包含了從經(jīng)驗到知識,從技術到信仰,從體制到文藝,從戰(zhàn)爭到生活的全部的、根本的深刻演變。

比如,陶器的出現(xiàn),便表明人們對自然材質(zhì)——黏土的認識,對火的人為控制,對高溫條件和環(huán)境的制造以及對不同溫度下黏土的物理化學性能變化的經(jīng)驗(或者說知識)的積累,而陶器的器形的創(chuàng)造,更直接地透露了當時當?shù)厝藗兊纳瞽h(huán)境與方式,至于陶器上的文飾,乃是人們更深層次上的精神的具像寫照。

青銅器則被普遍看作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又一里程碑。

人類對自身歷史的比較清晰而且相對連貫的記載與認識,大抵都是以青銅器的出現(xiàn)為標志的;因而,通過對青銅器的材質(zhì)、樣式的分析,可以從根本上看出社會文明更為細微和內(nèi)在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演化和變遷的緣由。

青銅紋樣

青銅紋樣

中國的青銅時代大抵是指夏商周三代。在這期間不僅完成了青銅器從粗略到精致的工藝精擅的過程,而且,也伴隨了器物功能的變化:由禮器、兵器為主到生活器具;同時,中國社會也隨著這樣的變化而從穩(wěn)定趨向動亂——社會體制的調(diào)整和改變所帶來的創(chuàng)新性紊亂。這期間,由禪讓制變成世襲制。禪讓是智慧(經(jīng)驗)和德行(奉獻)的表征,也是沒有除此以外的能力可以保障權力的持久擁有時的邏輯選擇;而世襲制之所以取代禪讓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了德行以外的力量,并且這一力量足以維持權力的擁有和傳遞,而這力量蘊含在具有神奇力量和現(xiàn)實力量的青銅器中:作為禮器的青銅器和作為利器的青銅器。當造物水平和能力更趨提高和普及時,天子的天賦唯一性也隨之而減縮,直至喪失。于是,最高的權威由“天命”而“德行”,“天命不惟?!北愠蔀楦某瘬Q代的理念支撐。

由禮器而兵器而生活器具的造物的過程,也是由“天命”而“德行”而“霸道”的觀念的歷程。

當青銅器更多以生活器具呈現(xiàn)的時候,“德行”喪失了最高權威地位,于是諸侯爭霸稱雄的時代降臨了。而青銅器與鐵器的并存,既使生產(chǎn)的效率空前提高,也使戰(zhàn)爭的殺傷效率空前提高,巨大的財力和巨大武力,是春秋戰(zhàn)國戰(zhàn)亂不斷的支持和保障。

采桑宴樂攻戰(zhàn)紋銅壺

采桑宴樂攻戰(zhàn)紋銅壺

在紛亂的戰(zhàn)國時代中,秦國最終能以戰(zhàn)爭平息戰(zhàn)爭,一統(tǒng)天下,固然與秦國長期以來兼融各家思想、調(diào)整國家體制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在連年的擴張和兼并中累積起來的造物能力的提高和設計水平的提升,才是秦國贏得最后一場戰(zhàn)爭的根本。因此,秦國的最后勝利,可以稱之為思想的結(jié)果,可以稱之為戰(zhàn)略的成功,可以稱之為體制的成果,也可以稱之為造物與設計勝利。因為,秦國有高速公路系統(tǒng)——直道,有符合空氣動力學的箭鏃——流線型箭鏃,更有標準化的生產(chǎn)流水線……所有這些,使得秦國在各諸侯國中顯得更快、更強、更有組織,而這便是秦國的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盡管把秦的兼并天下歸結(jié)為設計是偏狹的,但是,歷史讓我們深信成功的造物之前,一定有非凡的設計;成功的統(tǒng)一背后必然是成效非常的設計。

同樣,為人稱道的大漢帝國,其雄風不可一世的背后,是至今令世界不可思議的絲綢之路。紡織業(yè)的發(fā)達使得大漢帝國稱雄于世,同樣,紡織業(yè)的發(fā)達也是大英帝國殖民世界的資本。

《唐代長安圖》根據(jù)原有考古繪制

《唐代長安圖》根據(jù)原有考古繪制

隋唐的盛世氣象,固然是馬上建功的楷模,但是,盛世的根基卻建立在京杭大運河、秘色磁、樓船……之上。

令李約瑟念念不忘的宋代,是歷史學家稱道的“瓷器時代”。溫潤的瓷器與溫潤的文治是相互匹配的,也是人類文明的理想樣式。而這理想當然也包含了印刷術……

哥窯雙耳三足爐

哥窯雙耳三足爐

當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飲馬多瑙河畔的時候,其龐大的軍費開支或許就是由很多黃道婆提供的,是由撰寫《梓人遺制》的工匠們提供的,……

鄭和七下西洋,雖然沒有為大明帝國建立一寸海外殖民地,但是,四萬人的遠航大隊,還是讓世界看到了《天工開物》的巨大威力……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

把人類的文明歷史或者把一個民族的歷史視為一部造物的歷史,雖然難免機械、刻板甚至僵化的嫌疑,也難免過于唯物的偏失,但是,給人們提供的卻是一個堅實的基點。對于一個過于沉浸在詩意中的民族來說,對于一個曾經(jīng)被堅船利炮凌辱過的民族來說,對于一個正在復興之中的民族來說,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基點,因為,站在這個基點上,可以真正客觀地看自己、看他人,看過去,看未來。

連綿數(shù)千年而未曾間斷的中國文明的基礎是同樣連綿數(shù)千年而未曾間斷的造物設計,期間凝結(jié)的造物設計思想,不僅指導了過去的造物設計,構筑了中華文明的物質(zhì)基石,同樣,也對當今的造物設計有著現(xiàn)實有效的啟示。

近年來,一些為設計界津津樂道的“新”的設計理念,如“綠色設計”、“可持續(xù)設計”、“可循環(huán)設計”、“環(huán)保設計”、“人性化設計”以及“營銷設計”……與其相連的設計手法與技術或許在古今之間有著天壤之別,但是在設計思想上卻呈現(xiàn)出一種超時空的并行不悖。

如 “天人合一”觀念所體現(xiàn)的對自然的尊重、保護,與今天人們所認識的并且廣為宣傳的合理開發(fā)利用自然的態(tài)度,是并行不悖的。

文徵明 《拙政園圖》

文徵明 《拙政園圖》

又如“人性化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等理念,撇開這些理念的文字表述:亦即能指符號上的差異不論,就其實在所指而言,與“以辨民器”的民器民用觀念,也是并行不悖的。都把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zhì)作為設計的根本目的,體現(xiàn)出既要為大眾人群設計,也要為特殊的小眾人群設計——如無障礙設計等。

又如“設計本土化(或本土化設計)”、“民族化設計(或設計民族化)”、“市場化設計(或以市場為導向的設計)”、“營銷設計(或以營銷為目標的設計)”等等,這些設計觀念所論的無非是要求設計落地——和當?shù)氐奈幕?、習俗等地域性(地緣性)因素相結(jié)合,從無界的國際化轉(zhuǎn)向多元的本土化(民族化)。在寬泛的意義上,這些觀念和“合天時”、“得地氣”顯然可以進行對譯。而設計的時尚化、潮流化特性,在當今已是無需提及的基本原則,就像人們似乎從來也不提及“合天時”、“得地氣”一樣。設計的地緣化和時尚性是當今的趨向,也是歷史的陳述。

在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中,變的是設計產(chǎn)品,不變的是設計思想。這是歷史的啟示,更是歷史的史實。

很顯然,“古為今用”的口頭禪,人人會彈;但是,在這個口號標題的背后,存在著一個邏輯的前提是:否定“古”而倡揚“今”。或許現(xiàn)存的很多問題都是源于這樣的否定性前提而產(chǎn)生的,也因為有著這樣的進化論式的前提而難以避免。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心態(tài),使得人們喪失了“實事求是”的可能,拋棄了“實事求是”的必要。

農(nóng)政全書

農(nóng)政全書

然而,當我們循著歷史的緒脈一路走來,我們不僅能夠清晰地看到自身的過去,更能清晰地看到身處的當今。

于是,我們遭遇到了或許是單憑個人甚至單個學科所無法解答卻又無法回避的諸多問題。例如:現(xiàn)代設計是與現(xiàn)代社會相應的造物行為。中國古代設計思想中呈現(xiàn)的與現(xiàn)代設計并行不悖的觀念與理念,通常人們可以輕松地用“古代思想中的現(xiàn)代因素”來概括,這種一言以蔽之是容易,卻是草率的;倘若不是以如此輕率的方式,把綿連數(shù)千年的思想“概括”掉,那么,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沉重而巨大的問題:古代與現(xiàn)代之間如此系統(tǒng)的“并行不?!钡脑O計思想,難道真的僅僅是巧合?是我們對古代的認識出了問題?還是對現(xiàn)代的認識出了問題?抑或是我們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存在著巨大的偏失?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略》內(nèi)頁預覽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略》內(nèi)頁預覽

這是一個由造物設計提出來的問題,又是一個不僅僅局限于造物設計學科的問題;盡管如此,我們無法回避,更是必須審視,對這個問題的審視關系到對中國設計思想的認識,關系到中國現(xiàn)代設計的建構。

因為,我們相信:對未來的瞻望有多遠,決定于回眸歷史有多深。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略》? 上海書店出版社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略》  上海書店出版社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