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從泥土到語言,在美術館聽見“晨鐘”與雕塑歲月

在美術館聽見猶如晨鐘的輕禱,看見少女成長為母親的歲月,見證“從泥土到語言”的奇跡。這是5月28日在上海明珠美術館開幕的特展“從泥土到語言——以陶瓷為媒介”帶給澎湃新聞記者的現(xiàn)場感受。

在美術館聽見猶如晨鐘的輕禱,看見少女成長為母親的歲月,見證“從泥土到語言”的奇跡。這是5月28日在上海明珠美術館開幕的特展“從泥土到語言——以陶瓷為媒介”帶給澎湃新聞記者的現(xiàn)場感受。

“從泥土到語言——以陶瓷為媒介”帶來了14位當下活躍在藝術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藝術家,包括(法)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陳小丹、耿雪、梁紹基、梁婉瑩、劉丹華、劉建華、柳溪、蘇獻忠、隋建國、孫月、徐鑫樺、徐震、趙趙。展覽分7個篇章:生于土、格物、懷古與挪用、日常與非常、身體與身份、時間、聯(lián)覺與自然,展出他們以陶瓷材料作為媒介,或與之相關的藝術創(chuàng)作,包括雕塑、裝置、影像、繪畫等形式的30余組多元作品,探索與呈現(xiàn)以歷史悠久的陶瓷材料為媒介的藝術新觀念、新表達、新語言。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法國藝術家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的作品《微偏》“回響”在安靜的展廳中,大小不一的白色骨瓷碗,在經(jīng)過精密計算的水流中,宛如晨鐘般叮當作響。觀眾坐在圓形的“池塘”四圍,看波流諧合、色彩凈化,聽世界的音籟。

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與他創(chuàng)作的裝置作品《微偏》(“無題”系列之一),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2013,攝影:NGV攝影服務部 ? 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 ADAGP, Paris. 圖片致謝保拉庫伯畫廊

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與他創(chuàng)作的裝置作品《微偏》(“無題”系列之一),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2013,攝影:NGV攝影服務部 ? 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 ADAGP, Paris. 圖片致謝保拉庫伯畫廊

穆日諾說:“我堅持做那些能用物理力量來發(fā)出聲音的作品。這件作品的聲音不僅來自瓷碗的摩擦和碰撞,事實上,水泵、水流和瓷碗之間有一個明確的‘部署’,它們之間的運作,成就了整個‘作曲’過程。材質上我選用了骨瓷碗,這是很多人每天都會用的碗,非常日常。我想借此表達,日常物也可以成為樂器,彈奏出美妙的聲音。希望大家漫步在其中,在聲音與視覺藝術之間找到一種自然與人工的平衡點?!?/p>

在穆日諾作品邊,年輕的藝術家柳溪帶來了她的《媽媽》,一組搓衣板。在過去的采訪中,柳溪說,2015年,她回山東老家,看到墻角媽媽用過的搓衣板。當時感觸很深,因為工作、生活離家特別遠,見到媽媽的機會特別少。“從小到大,每隔一個時間段,我們對于母親的形象都是有變化的,上一次我回家,跟媽媽約在一個地方見面,她站在遠處,我都沒有把她認出來,當時心一顫,覺得媽媽在衰老、在變矮。”展覽現(xiàn)場,柳溪介紹道,經(jīng)過燒制的陶瓷搓衣板,也有大約17%的收縮率,成品體積變小。一如衰老中的母親。

柳溪 《媽媽》瓷 2015-2021

柳溪 《媽媽》瓷 2015-2021


柳溪 《媽媽》瓷 2015-2021

柳溪 《媽媽》瓷 2015-2021


《線》(局部),陳小丹,2007,瓷、礦物顏料

《線》(局部),陳小丹,2007,瓷、礦物顏料

另一件來自女藝術家陳小丹的《線》,是一組展開的花型陶瓷,被紅色的礦物顏料覆蓋。她“用花和骨頭砌長城,年復一年”,這樣的想法來自她觀察到的景德鎮(zhèn)青年女工們,每天在用手不停地完成雕塑,日復一日,青春在陶土中消逝。這樣的場景很像《百年孤獨》中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不斷地熔鑄小金魚。藝術家在“砌長城”或者再造搓衣板的時間中,完成了和自己的對話,也實現(xiàn)了從泥土到語言的蛻變。

《拳擊泥稿》,隋建國,2010,泥

《拳擊泥稿》,隋建國,2010,泥

在展覽的開篇,是雕塑家隋建國的作品《拳擊泥稿》和一段制作的影像?!叭烁喟痛蚪坏郎先f年,可以極其復雜,復雜到羅丹那樣,用泥塑造一個惟妙惟肖的人體、人像;也可以很簡單,做個泥盆泥碗,捏個小貓小狗;也可以閉著眼瞎捏一通,讓捏泥本身成為一件事情,最終也可以一握成形。那一捏一握,就是人在創(chuàng)造世界?!?/p>

這次的展覽分為七個篇章,分別是——生于土、格物、懷古與挪用、日常與非常、身體與身份、時間和聯(lián)覺與自然。實際上,這些意境貫穿著全場。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或多或少與陶瓷打交道,每位觀眾也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從泥土到語言”。

《醉》(局部),梁紹基,2020,球形化工玻璃燒瓶、陶土、氧化鐵、碳、石膏、酒、熏燒、絲

《醉》(局部),梁紹基,2020,球形化工玻璃燒瓶、陶土、氧化鐵、碳、石膏、酒、熏燒、絲


《身體紀念碑——器》,徐鑫樺,2019,陶、牛奶,尺寸可變

《身體紀念碑——器》,徐鑫樺,2019,陶、牛奶,尺寸可變

上海明珠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李丹丹說,陶瓷是最古老和日常的材料之一,也是與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與域外文明交流史連結最緊密、與自然連結最緊密的藝術媒介之一。陶瓷既是藝術家們觀察與研究的對象——他們關照陶瓷的歷史、制作工藝與傳統(tǒng)——亦因著陶瓷獨特的物理特質、燒造過程與文化屬性,激發(fā)出無限創(chuàng)造力。“從泥土到語言”,過程中又有手、有心、有火……這些陶瓷藝術作品是自然之物、思想之物亦是勞作之物,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天成”與“偶得”之物,是實物更是有關藝術、創(chuàng)造與生命的隱喻和象征。

《金色之名》(影像截圖),耿雪,2019,泥土定格動畫,多屏視頻裝置,尺寸可變

《金色之名》(影像截圖),耿雪,2019,泥土定格動畫,多屏視頻裝置,尺寸可變


《女人·容器》,梁婉瑩,2021,瓷

《女人·容器》,梁婉瑩,2021,瓷

據(jù)悉,展覽期間,明珠美術館將邀請參展藝術家,以及多位陶瓷研究專家,通過學術研討會、線上線下講座、成人與兒童工作坊等心手互動的多元形式,展開豐富多彩的公共美育活動,帶領觀眾進一步深入探尋陶瓷的世界。從中國陶瓷史概略,到世界現(xiàn)代陶瓷藝術發(fā)展;從中國瓷器對世界的影響,到陶瓷紋樣的美學解讀,及至當今中外青年陶瓷創(chuàng)作者的觀察等等主題內(nèi)容,都將逐一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探討。

展覽將持續(xù)至8月22日,地點為明珠美術館(上海市閔行區(qū)吳中路1588號愛琴海購物公園8樓)。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