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開沅先生(1926-2021)
我從小愛讀書,又幸而有書可讀,但卻談不上什么家學淵源,更沒有什么讀書計劃。
父親很忙,每天早出晚歸,子女又多,除對作為長房長子的大哥略予教誨外,對我們這些“二等后裔”基本上是放任自流。但是他的書櫥中卻不乏有趣的書,其中有些顯然是為孩子們買的,如開明書店《小朋友》之類的書刊。豐子愷的畫和冰心的散文,使我浸潤于美與愛的世界。書櫥中更多的是大人看的書,我有時也偷偷翻閱。除魯迅的《故事新編》《朝花夕拾》外,較吸引我的是林紓譯述的西方小說,如《茶花女》《三劍客》之類;雖然是不大看得懂的文言文,但基本上可以了解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性格,為以后閱讀西方文學作品提供若干方便。
章開沅先生于1926年7月8日出生于安徽蕪湖的紳商家庭。圖為4歲的章開沅(左二)與父母、姐姐在蘇州。
大哥單獨住在祖父那幢樓上,他有自己的書櫥并且有錢買自己喜愛的書。我在課余常去翻閱,他有時也慷慨地把書借給我?guī)Щ貋砜?。除《西游記》《封神榜》等神話小說外,我最愛看的是武俠小說,如《彭公案》《施公案》《七劍十三俠》等,常??吹萌绨V如醉,連吃飯都忘記了。由于是大家庭,小孩一大堆,長輩們根本不知道我看的是什么書,還以為我是勤奮好學,親昵地謔稱為“書呆子”。
這些令人癡迷的武俠小說常使我流于荒誕,譬如整夜含一顆橄欖核“練功”,幻想成為隨一道白光隱遁的劍仙;或是把鉛筆頭鋸碎咽下“煉丹”,指望能產(chǎn)生什么特異功能。但是這些書都促使我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同時也豐富了我的想象力,并且或多或少增添了若干陽剛俠氣。我的老家在江南一個縣城的近郊,高高的院墻把我與外在的世界隔絕。課余生活很單調(diào),沒有電影可看,更沒有現(xiàn)今業(yè)已普及的電視和游戲機,唯有讀書豐富了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和色彩。
但是好景不長,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迫使我們隨著難民潮逃到四川。父親由于工資低,養(yǎng)不活這么多子女,便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把我們分別送到幾處可以享受政府“貸金”的學校。我很幸運地進入條件較好的江津國立九中,從初一讀到高三。那里不僅有一位學者型的校長——曾在法國攻讀哲學的鄧季宣教授;有許多優(yōu)秀的老師,其中有些曾在安徽大學任教;還有比較完善的圖書館和實驗設(shè)備,那是由西遷復校未成的安徽大學借用的。學校設(shè)在偏僻的鄉(xiāng)村,教室和宿舍大多是聊避風雨的簡陋竹泥棚屋,晚上只有用桐油燈草照明?;锸掣劜簧鲜裁礌I養(yǎng),吃的是霉爛且混雜稻殼、稗子、沙石、米蟲之類的所謂“八寶飯”,而且經(jīng)常難以填飽肚皮。但是,精彩的課堂教學與豐富的圖書卻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精神營養(yǎng),使我們淡化了離鄉(xiāng)背井與生活困苦帶來的悲愁。
章開沅先生在江津國立九中學習生活五年,對九中有著深厚的感情。2006年,先生攜妻重返母校。2014年,母校有人來訪,先生寫下此幅題詞,并贈送一批珍貴書籍。
在九中的圖書館中,最受歡迎的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萬有文庫》。由于是紙皮平裝的小開本,紙張又比抗戰(zhàn)期間內(nèi)地出版的書籍潔白堅實,便于隨身攜帶在寢室內(nèi)外閱讀,喜愛課外讀物的同學幾乎是人手一冊。《萬有文庫》把我們這些少年讀者引入知識的海洋,從文、史、哲、經(jīng)到天、地、生、化,從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盡管生吞活剝,似懂非懂,卻也增長了不少見識,特別是激發(fā)了強烈的求知欲。在那些年月,特別是高中時期,課余最大的樂趣,就是把書本上獲取的點滴知識,用于與自然現(xiàn)象相印證。中午到田間觀察小麥葉上的霉菌,晚上躺在山坡草地上尋找喜愛的星座,或是跪在遠處墳山上捕捉“鬼火”,看看究竟是浮游的磷光還是螢火蟲。有時我們竟好像生活在古代的西方世界,文靜時模仿希臘群賢的滔滔雄辯,狂放時又效法羅馬角斗士的搏擊角力……
但是這種田園牧歌式的中學生活未能畫上圓滿的句號,眼看就要畢業(yè)時我卻被校方視為不安定因素開除了。由于連肄業(yè)證書都拿不到,無法考上可以享受“貸金”的公立大學,只有到重慶投奔正在藥專讀書的大哥。大哥也是靠“貸金”度日的窮學生,哪有力量幫助我,無非是飽一餐饑一餐地在學校大食堂里吃“混飯”。白天大哥和同學們上課去了,空洞洞的宿舍只剩下我孤身一人,無助和失落之感陡然襲來。幸好大哥書架上有許多裝幀精美的書籍,每天伴我度過寂寞。大哥原來在國立美專學畫,后來因為考慮到畢業(yè)后謀生需要才轉(zhuǎn)行學習制藥,但他仍然珍藏著過去購買的美術(shù)書籍。我最愛看的是多卷本的中國繪畫史,那一代代杰出的畫家,他們的作品及其人品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初步認識到藝術(shù)不僅有技法層面還有意境層面,每幅流傳下來的名作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正是這些書填補了我精神上的空虛,使我從一個浮躁淺薄的少年逐漸成熟起來,開始用較為深沉的理性眼光來觀察人生與社會。
大哥實在無力接濟我,我也不愿繼續(xù)過這種寄生生活,便設(shè)法進入一個專門收容淪陷區(qū)難民學生的兩年制計政專修班。但還未讀完一年,便因為與軍訓教官激烈沖突又被無理開除了。不過我在這個班倒也有些收獲,那就是在課余閱讀了一大批19世紀俄國文學的經(jīng)典名著,我們這代人很多是吮吸著俄羅斯文學乳汁長大的。再次被開除以后,不好意思回到大哥那里,便經(jīng)人介紹到一艘從重慶運米到瀘州的大木船上打工,那年我才18歲。船上除一個會計略有文化外,其余船工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由于倉促上船,我忘記帶任何書籍乃至紙筆,因此成為無書可讀的讀書人,人生的痛苦大概莫此為甚吧!幸好船上還有別人拋棄的兩張舊報紙,便成為我每天辛苦勞作之余的僅有讀物,從頭版頭條讀到末版末條,連每則廣告也逐字逐句琢磨,以致有的船工以為我發(fā)了神經(jīng)病。
但是無書可讀卻使我學會讀社會生活這本大書。我在困頓無奈之際想起了高爾基,想起了曾經(jīng)讀過多遍的《我的大學》,覺得自己的處境很像年輕的高爾基。我甚至為自己感到慶幸,能有機會在社會底層與這些善良質(zhì)樸而又粗獷豪放的勞動者同舟共濟,川江上游的險灘惡浪把我們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我與威風凜凜的老駕長(舵工)、伶牙俐齒的號子領(lǐng)唱、忠厚老實的廚子以及十來個纖夫,逐漸建立友誼,并且仔細觀察他們的形貌、舉止、語言乃至內(nèi)心世界。過去讀過的《水滸》之類小說又復映現(xiàn)腦際,我在他們身上仿佛看到一些梁山好漢的影子,雖然他們并未從事劫富濟貧,但卻不乏江湖上的俠義與豪情。
談了這么多往事,讀者也許會感到迷惑,讀這些書與你以后從事歷史研究有什么關(guān)系。我要如實坦陳,少年時期我從未想過要做一個歷史學者。但是,我至今仍然受益于當年所讀過的那些有字的和無字的書。
一是養(yǎng)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雖然不如古人所云“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但至少總覺得讀書是每天不可缺少的功課。
二是提高了文化素養(yǎng)與寫作能力。前人說,文史不分家。史學同樣需要文采,需要藝術(shù)魅力。我的著作稍有可讀性,與此有關(guān)。
三是學會了體驗人生,觀察社會。這樣便有利于理解和闡釋歷史上的人和事。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書給我以精神力量,是書中那些英雄為我樹立榜樣,是高爾基那樣的作家激發(fā)了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出污泥而不染,雖貧困而不失志。回顧平生,無論是在多么苦難的日子里,最值得留意的還是過去的讀書生活。
當前風氣日趨奢靡,一些事業(yè)有成且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把大好時光消磨于酒食征逐、聲色犬馬之中。這是對生命的自我摧殘,如果每天抽些時間多讀些有益的書,豈不更加有利于自身完善與造福社會!
謹以一句老話奉獻給讀者諸君: 開卷有益!
章開沅先生為華中師大出版社建社二十周年題詞
本文原標題為《開卷有益》,摘自《章開沅文集(第八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