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想起安東尼奧尼1972年的紀錄片《中國》。在一個意大利人的鏡頭中,一張張中國人看到外國人時的面孔:
《中國》劇照
一個國家封閉久了,當看到異族面孔,就會出現(xiàn)一種特有的錯愕表情,這種表情既包含了好奇,又充滿著某種恐懼。不過,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卻用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記錄了他們看到“洋人”時的內(nèi)心活動。
文/Rian Dundon
譯/安德烈
校對/大藥
原文/timeline.com/these-19th-century-images-show-what-japanese-locals-really-thought-of-american-tourists-ef280fd5dd60
本文基于創(chuàng)作共用協(xié)議(BY-NC),由利維坦發(fā)布
大多數(shù)美國人對20世紀80年代那些刻板的日本游客非常熟悉。在美國的標志性建筑中,一群帶著相機的日本游客一下車就以最快的速度四散開來,穿梭在景點之間,舉著相機咔嚓咔嚓。但就在一個世紀以前,日本人還在自己的國土上看到美國人笨手笨腳畏畏縮縮地爬下船。這些外國旅客著實搞笑的反應讓日本誕生了一種新藝術形式——橫濱繪(Yokohama-e)。
1639年,在歐洲商人不斷試圖將當?shù)鼐用窀谢商熘鹘掏街?,日本關閉了對外貿(mào)易的港口。所以當美國海軍在1852年提出建立外交關系、開放貿(mào)易港口時,日本人的回答是“不”,不過,堅持不懈總會有回報。幾年后,在戰(zhàn)略部署和堅船利炮的幫助下,日本人簽署了《神奈川條約》(Kanagawa Treaty,編者注:為1854年3月31日江戶幕府與美國所締結的條約,日本通稱為《日美和親條約》。條約中主要規(guī)定日本必須開放下田與箱館(今函館市)兩港口與美國通商,并保證遇難的美國士兵得到安全保障),大門敞開了。也只能說是“有點兒”敞開吧。
根據(jù)條約規(guī)定,外國人只能在一個名為橫濱的小漁村內(nèi)活動,所有的貿(mào)易都是在嚴格的政府壟斷下進行的。
“橫濱繪”,或“橫濱畫像”,是當時風靡日本的木版畫——浮世繪(ukiyo-e)中的一種。具體來說,橫濱繪描繪了居住在新大都會橫濱的外國人。像歌川芳虎(Utagawa Yoshitora)這樣的日本藝術家對新來的外國人很好奇,并利用他們自己的技能來講述這些陌生人時而奇怪、時而滑稽的壯舉。
然而,回顧一下殖民時代的歐洲主流文化,這些色彩鮮艷的本土作品,是一種在視覺方面對日益增長的外來文化沖擊的激進抵抗。這是一種顛覆性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20世紀的日本攝影作品——西式媒介對西方化的批判性回應中,仍舊有浮世繪的影子。
美國人在橫濱享受禮拜日。(歌川芳虎/國會圖書館)
美國人吃喝玩樂(歌川芳虎/國會圖書館)
做面包的美國人肖像(歌川芳虎/國會博物館)
美國人肖像(歌川芳虎/國會博物館)
外國人在橫濱落戶(歌川芳虎/國會博物館)
外國船只在橫濱港口(維基)
漫步閑游的美國人(歌川芳虎/國會博物館)
美國。(歌川芳虎/國會博物館)
外國人(歌川芳虎/國會博物館)
美國人(歌川芳虎/國會博物館)
美國人的寫真(歌川芳虎/國會博物館)
第一輛火車駛離橫濱(歌川芳虎/國會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