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新史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tǒng)戲劇前沿問題

2021年7月31-8月1日,“新史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tǒng)戲劇前沿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qū)中文堂舉行。


2021年7月31-8月1日,“新史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tǒng)戲劇前沿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qū)中文堂舉行。會議由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學中文系共同主辦,采取線上及線下方式舉行,海內(nèi)外50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120多位專家學者應邀參加。

中山大學中文系是中國古代戲曲研究的重鎮(zhèn),由王季思、董每戡兩位前輩學者創(chuàng)立的“中國戲曲研究團隊”,經(jīng)黃天驥、吳國欽、康保成等先生開拓,至今已有7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完整傳承了五代學人,在海內(nèi)外戲曲學界享有盛譽。目前,該團隊由黃仕忠、黎國韜擔任學術帶頭人,近年先后設計并獲得“全明戲曲編纂及明代戲曲文獻研究”(首席專家黃天驥)、“海外藏珍稀中國戲曲俗曲文獻匯萃與研究”(首席專家黃仕忠)、“中國早期戲劇史料輯錄與研究”(首席專家黎國韜)等三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以及一大批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出版戲曲研究專著逾百種,其研究成果一直走在戲曲學界的最前沿。

開幕式主持:中山大學中文系古代戲曲研究室主任黎國韜教授

開幕式主持:中山大學中文系古代戲曲研究室主任黎國韜教授


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黃天驥教授致辭

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黃天驥教授致辭


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副會長康保成教授致辭

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副會長康保成教授致辭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致辭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致辭

本次會議旨在為海內(nèi)外戲曲學者提供一個高質(zhì)量的研討平臺,其開幕式由中山大學中文系古代戲曲研究室主任黎國韜教授主持。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黃天驥教授首先致辭,他深情回顧了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團隊的發(fā)展史,團隊在堅持對戲曲文本的研究之外,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從文本到舞臺,從宮廷到民間,從史料到理論,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戲曲到民俗再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步一個腳印向前發(fā)展。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副會長康保成教授在致辭時表示,中山大學古代戲曲專業(yè)有一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學術隊伍,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團隊也因此能一直成為國內(nèi)外戲曲研究的重鎮(zhèn)。他很高興看到,這次的國際研討會從籌備、策劃到成功舉辦都是由黎國韜、陳志勇帶領下的中生代、新生代學者擔起重任,這說明中大戲曲后繼有人,未來可期。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致辭中表示,一直以來,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團隊對新史料、新視野和前沿問題的關注已經(jīng)構(gòu)成了一個自覺的傳統(tǒng),他們在堅持戲曲文本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研究領域,不僅扎根在歷史深處,也腳踏著現(xiàn)實大地,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戲曲學科的發(fā)展方向。中山大學對文科的要求是“入主流,立潮頭,走出去”,要“出思想,出理論,出學派”,他認為中山大學的戲曲學科已然達到這一高度,可以從中總結(jié)出戲曲研究的“中大學派”和“中大精神”。

本次會議規(guī)模盛大,參會學者數(shù)量眾多,名家云集,共提交論文95篇,根據(jù)論文研究對象的時間和內(nèi)容,大體可以分成四類:第一類,關于中國早期戲劇史的論文,涉及古劇、古樂、勾欄、村田樂、參軍戲、早期南戲、儀式戲劇等問題;第二類,關于元明清戲曲史的論文,涉及戲曲作家、戲曲作品、戲曲理論、戲曲生態(tài)、散曲、曲藝等多個方面;第三類,關于花部及近現(xiàn)代戲曲的論文,涉及吹腔、京劇、粵劇、潮劇近代戲曲學派、戲曲現(xiàn)代性等一系列問題;第四類,其他論題的文章,涉及中外戲劇交流、戲曲故事源流、戲曲史觀、戲曲史編纂、戲曲文獻整理、戲曲文物保護等多個方面。為期3天的研討會安排了4場大會發(fā)言,20多位代表做了大會發(fā)言。此外,還舉行了8場分組會議,70多位代表作了發(fā)言。

在第一場大會發(fā)言中,中國傳媒大學姚小鷗教授分享了其論文《南陵鐵拐宋墓“木房屋模型”與宋代瓦舍考略》,指出安徽南陵鐵拐宋墓出土的房屋模型是對北宋演藝場所的模仿,并認為“瓦舍”和“瓦肆”不是一個東西,這均有助于推斷宋代瓦舍的形制。湖北大學康保成教授提交的論文《元雜劇“楔子”的來源補說——兼說〈小胡笳十八拍〉‘契聲’的位置》,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契聲、契經(jīng)均與元雜劇楔子的出現(xiàn)有關。華東師范大學趙山林教授《略論吳梅的詠劇詩歌》一文分析了吳梅先生的詠劇詩歌,認為這些詩歌涉及多個方面內(nèi)容,在表現(xiàn)上也自具特色,是值得玩味的詩詞曲佳作。中山大學董上德教授《中國戲曲的演化路徑與前海學派的深度闡釋——以“先上馬,后加鞭”說為中心》認為,張庚等人“先上馬,后加鞭”的提法不僅適用于南戲,也適用于整個中國戲曲,它十分準確地表述出中國戲曲的演化路徑。河南大學張大新教授在《元代中后期歷史劇家國觀念的復歸與重構(gòu)》指出,元雜劇中心南移杭州后,歷史劇一改對歷史興亡的傷悼怨嘆,家國觀念的復歸與重構(gòu)成為歷史劇的主流導向。中山大學黃仕忠教授《〈香囊記〉作者續(xù)考》則根據(jù)《永定邵氏世譜》所載世表及墓志銘,考得《香囊記》作者劭璨的確切生年和卒年,并指出邵天和、杭濂、錢孝等人曾對此劇有所修訂和潤色。

在第二場大會發(fā)言中,日本早稻田大學岡崎由美教授以《江戶時代的中國戲曲詞典〈劇語審譯〉》為題,介紹了江戶時代所編的“唐話辭書”《劇語審譯》,提出其詞典條目多半源于元曲,是日本最早的中國戲曲詞典。臺灣大學林鶴宜教授的論文《“創(chuàng)意”與“跨界”視野下的臺灣現(xiàn)代戲曲——以新世紀“臺新藝術獎”得獎及入圍作品進行的觀察》,通過對歷屆“臺新藝術獎”得獎及入圍作品的分析,指出臺灣戲曲如何以獨特的方式對生存狀態(tài)進行反思,并回應時代和社會的變化。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趙曉寰教授在其論文《關于〈插圖本中國戲劇史:以儺戲與目連戲為中心展開〉》中,對《插圖本中國戲劇史》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并著重談到該書“戲曲源于神話儀式,經(jīng)由儀式戲劇表演發(fā)展而來”的中心論點。新加坡國立大學容世誠教授的論文《書寫晚清香港戲曲史:戲園、火船、留聲機(1865-1912)》,指出了晚清香港戲曲市場的迅速發(fā)展,以及當時粵劇演出和傳播載體的多樣化。臺灣師范大學陳芳教授的論文《當代莎戲曲的后設觀察:以〈可待〉等三劇之戲中戲為例》,參照后設戲劇/劇場理論,檢視臺灣的當代戲曲為何及如何展演“戲中戲”,并析論其于戲曲結(jié)構(gòu)中所運用的創(chuàng)作策略與指涉意義。臺灣戲曲學院吳佩熏教授的論文《明代“文士化南戲”的制度反思與曲文雅化——以嘉靖朝沈鯨〈雙珠記〉謝讜〈四喜記〉為例》,專門考察明代去官后文人所作的充滿憤懣和反思的南戲,認為這類作品促使南戲的文學藝術有質(zhì)與量的飛躍雅化。

在第三場大會發(fā)言中,山西師范大學延保全教授提交了論文《漢陰黑龍洞戲樓舞臺題記考論——兼說舞臺題記研究和保護問題》,他通過考察漢陰黑龍洞戲樓舞臺的題記,認為這些題記反映了清末民國陜南的戲曲生態(tài),進而提出了保護這些題記的具體辦法。中國人民大學鄭志良教授的論文《〈皇華記〉傳奇與清代黔鉛京運史實探考》則通過對歷史檔案等材料的考察,認為《皇華記》作者為廣東人,該劇的撰寫帶有洗冤目的,但不適合在舞臺上演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詹雙暉研究員的發(fā)言題目是《中國戲劇史研究中的戲劇形態(tài)研究——兼評〈海內(nèi)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康保成卷〉》,他以康保成教授研治中國戲劇史為中心,以戲劇形態(tài)理論及佛教對我國戲劇形態(tài)的影響為視角,討論了戲劇形態(tài)研究對于中國戲劇史研究的重要推動和突破。上海戲劇學院李偉教授的演講《起點、現(xiàn)代性、美學形態(tài):現(xiàn)代戲曲研究的三個問題》,則就現(xiàn)代戲曲的起點、現(xiàn)代戲曲的“現(xiàn)代性”內(nèi)涵、現(xiàn)代戲曲的美學形態(tài)等問題展開論述,認為“現(xiàn)代戲曲”本質(zhì)上是現(xiàn)代人改編與創(chuàng)作的具有現(xiàn)代精神、表達現(xiàn)代觀念的戲曲。廣州大學紀德君教授在論文《巧借藝人說唱,抒寫興亡之感——論民間說唱對孔尚任及其戲曲創(chuàng)作的影響》指出,孔尚任不僅喜愛說唱藝術,而且自覺秉承了戲曲史上援引民間說唱入戲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從而寫出具有深邃歷史意識、深厚人民情懷、雅俗互濟、莊諧相生的《桃花扇》。杭州師范大學徐大軍教授的論文《戲曲進入“文學史”后怎么辦——清末時期文學格局中的戲曲尋位之路考察》,探討了清末戲曲的尋位歸類過程,認為這一過程關聯(lián)著中國近代學術體系的構(gòu)建這個大框架,王國維能以戲劇的立場來評判戲曲,而并非以小說、詩歌或韻文的立場來論定戲曲的屬性和價值,這就是現(xiàn)代學術的觀念和視野。中山大學吳國欽教授在作題為《戲曲文物史料的挖掘與再利用——談明本潮州戲文〈劉希必金釵記〉與潮劇的形成》的發(fā)言時指出,《金釵記》是南戲潮劇化的關鍵之作,潮劇的歷史據(jù)此可以大大前推。

在第四場大會發(fā)言中,中國人民大學谷曙光教授的論文《從“濱文庫”藏老戲單看民國梨園生態(tài)》,對日本九州大學圖書館“濱文庫”所藏八張民國梨園舊戲單逐一展開分析,指出了它們所具有的獨特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長沙理工大學鄭劭榮教授分享的論文《傳統(tǒng)戲曲口述劇本的形成與發(fā)展》討論了戲曲口述劇本的發(fā)展歷史,認為口述劇本既補充了戲曲史中無文字記錄的部分,也曾是古代戲曲發(fā)展的主要渠道。武漢大學程蕓教授在論文《史料、方法與視域:新世紀以來戲曲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回顧和反思》中探討了近二十余年戲曲學界的跨文化研究,指出這類研究在史料發(fā)掘、理論方法和眼界視域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也指出了這類研究存在的遺憾和不足。北京大學陳均教授則在論文《民國初年的北方昆弋曲譜及其制作者》中指出,民國初年北方昆弋曲譜的制作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xiàn)象,既反映了昆弋的發(fā)展狀況,也顯示了昆弋在民國初年社會文化中的位置變化。中山大學戚世雋教授的論文《戲房考》考證了戲房在演劇中的形成與變化、功能與運用,認為“后行”就是戲房,從而說明古代演劇形態(tài)的多樣性和舞臺設置的靈活性。

大會閉幕式由中山大學中文系陳志勇教授主持,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仕忠教授致閉幕辭,中山大學中文系黎國韜教授作學術總結(jié)報告。在報告中,黎國韜再次強調(diào)了“新史料”和“新視野”對于研究的重要性,并倡議建立“中國戲劇史料學”。他認為,中國戲劇史料學至少包括“戲劇文獻學、戲劇文物與圖像學、戲劇口述史料學”三個基本分支,是研究中國戲劇各種類型史料的源流、真?zhèn)巍r值和利用方法的科學,也是中國傳統(tǒng)戲劇研究中一門極為基礎的、十分重要的輔助性學科;這個學科的建立,有助于為中國戲曲史研究提供相對完備的史料庫和理論基礎。

閉幕式主持:中山大學中文系陳志勇教授

閉幕式主持:中山大學中文系陳志勇教授


閉幕式致辭: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仕忠教授

閉幕式致辭: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仕忠教授

總而言之,緊扣著會議主題“新史料”與“新視野”這兩個關鍵詞,參會論文就中國戲曲史上多個方面的論題各抒己見,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材料,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熱點,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展現(xiàn)了當代戲曲學人新的學術視野。而會議的發(fā)起方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團隊”一直致力于為海內(nèi)外戲曲學人搭建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學術平臺,本次國際研討會的成功舉辦,正是這一目標的體現(xiàn),它將為中國戲曲研究的進一步繁榮和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