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傅抱石作品武漢開展,呈現二萬三千里寫生軼事

“大化驚高風:傅抱石作品展”將于9月2日在武漢美術館開幕。展覽主要借展自南京博物院的傅抱石收藏,共展出60余件傅抱石精品,包括《琵琶行》、《晉賢圖》、《蜀山圖》、《屈原像》等。

“大化驚高風:傅抱石作品展”將于9月2日在武漢美術館開幕。展覽主要借展自南京博物院的傅抱石收藏,共展出60余件傅抱石精品,包括《琵琶行》、《晉賢圖》、《蜀山圖》、《屈原像》等。其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待細把江山圖畫寫生稿》是1960年傅抱石率江蘇畫家二萬三千里寫生時途經武漢即興所繪,見證和記錄了傅抱石與武漢的特殊情感。

傅抱石 《臨石濤山居圖》

傅抱石 《臨石濤山居圖》

傅抱石是20世紀中國最為杰出的畫家之一,其藝術實踐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他一生致力于中國畫的傳承、改革與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勤于創(chuàng)作,留下了許多精彩的畫作。他的繪畫卓爾拔群,山水畫元氣淋漓,人物畫蒼茫高古。或元氣淋漓,或清新細膩,皆境界超邁,詩意盎然。晚年,他結合生活,緊隨時代,大膽革新,賦予中國畫以新境界、新思想、新筆墨、新內容,成為新中國畫的杰出代表,而且更以“思想變了,筆墨不能不變”的重要論述,引領20世紀中期中國畫的發(fā)展潮流。

傅抱石

傅抱石


傅抱石《屈原像》

傅抱石《屈原像》

此次展覽南京博物院首次借展傅抱石作品60余件于武漢美術館展出。展覽從“意與古會”、“心與賢知”、“境與景合”三個部分,共展出傅抱石山水作品27件、人物作品25件、速寫畫稿冊頁3本、篆刻印章5件、著述手稿原件3套,以及傅抱石簡介、年表、語錄等項的圖像和文字資料,全方位的概況傅抱石先生繪畫歷程的各個方面。以此展現傅抱石先生通古融今的藝術軌跡和傅抱石對當代中國美術史產生的深遠影響及他高尚的藝術氣節(jié)。

此次展覽根據傅抱石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的時間順序,分為三個篇章,第一部分,從師古的心領神會到蹤跡大化“抱石皴”的演化,第二部分,傅抱石與古今士賢性近心知,第三部分,傅抱石把真山真水擬為畫境知音。

據館方介紹,此次展覽大部分展品都是從南京博物院遠道而來,其中也有一幅特殊的“特邀嘉賓”《待細把江山圖畫寫生稿》。這件作品是1960年傅抱石率江蘇畫家二萬三千里寫生時途經武漢,在武漢期間為周韶華(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席)先生即興所繪,也見證和記錄了傅抱石與武漢的特殊情感。

傅抱石《待細把江山圖畫寫生稿》

傅抱石《待細把江山圖畫寫生稿》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長途寫生,相繼走訪了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六個省的十幾個大中城市,途中瞻仰革命圣地,參觀建設工地,游覽風光名勝。此次行程一共二萬三千里,是史上路線最長的一次寫生。從此,以傅抱石為首的“新金陵畫派”在美術界聲名鵲起。

寫生團在華山青柯坪速寫,來源于黃名芊《筆墨江山——傅抱石率團二萬三千里寫生實錄》

寫生團在華山青柯坪速寫,來源于黃名芊《筆墨江山——傅抱石率團二萬三千里寫生實錄》

在這二萬三千里寫生途中不妨有一些趣聞軼事。尤其在途經湖北武漢時,傅抱石曾現場作畫并贈送給周韶華。了解到傅抱石先生酷愛飲酒,常常喜歡一邊畫畫,一邊喝酒,于是周韶華先生花了不少工夫找到半斤裝小瓶的瀘州大曲送給他。傅抱石見到酒大喜,主動提出贈與他一幅作品。于是,周韶華先生挑了一張之前已經打好的小稿,描繪的是華山西峰。

傅抱石華山西峰速寫,來源于黃名芊《筆墨江山——傅抱石率團二萬三千里寫生實錄》

傅抱石華山西峰速寫,來源于黃名芊《筆墨江山——傅抱石率團二萬三千里寫生實錄》

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畫山水畫喜歡用皮紙,因為墨色反應好且厚實的紙張才能“吃得消”他獨特的用筆方法:下筆重,速度快,猛刷猛掃,反復加工。當時他用的是日本皮紙,結構厚實,有骨有肉,韌性好且吸附力強,適用于作品的保存。他在使用皮紙時還有兩個習慣:一是在皮紙的背面作畫,二是從不搓揉。這些特點,都成為了鑒定傅抱石作品真?zhèn)蔚闹匾罁?/p>

《待細把江山圖畫寫生稿》展現了華山雄渾豪邁,峭拔崢嶸,聳入云天的地貌特征,下筆不拘成法,恣意縱橫。畫面構圖萬木浩瀚,層巒疊嶂,煙嵐云岫。迅疾飛動的筆法更使得畫中意境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最為精彩的是他用散峰亂筆表現山石結構,大塊的山石結構由濃淡疏闊的筆墨涂抹而成,又以雄健的書皴略加細小的橫皴使得清晰縱橫,點、線、面與水、墨、色渾然一體,形成獨特的“抱石皴”。傅抱石借鑒歷代山水皴法,結合對地質學的研究,創(chuàng)造并豐富了“抱石皴”技法。這種筆法以氣取勢,自然天成,肆意磅礴,成為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門法”。

據介紹,武漢美術館自開館以來,先后舉辦過“‘天機自得——齊白石的筆下意境’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特展”“滄海橫流——劉海粟藝術特展”“我法:蔣兆和繪畫藝術研究展”“蒼山為岳——石魯作品展”“參悟內美——黃賓虹作品展”等二十世紀中國畫系列個案研究展,此次展覽是此系列研究展的延續(xù),為我們全面了解傅抱石創(chuàng)作思想,以及其在二十世紀美術史發(fā)展中的意義提供了重要契機。

重點展品:

《殿庭對話》紙本設色 ?20世紀40年代末

《殿庭對話》紙本設色  20世紀40年代末

傅抱石在《壬午畫展自序》中曾說,“為了山水上的需要,所以也偶然畫畫人物”,“營制歷史上若干美的故事”,因此也會不間斷地選擇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題材和內容?!兜钔υ挕芳礊楦当瘎?chuàng)作的歷史人物畫作品,繪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在黃泉相見的故事,將處于對立的鄭莊公母子黃泉相見的情形通過具體的畫面凸顯出來,給人內心以強烈的沖擊。傅抱石通過水墨的充分渲染,流暢而準確的線條勾勒,刻繪出鄭莊公莊重而嚴肅、端謹的神態(tài),武姜略為拘謹、慈祥、羞愧而又欣慰的表情,再現了官員、侍從緊張而有所期待的微妙心理。全幅筆墨淋漓自如,率意奔放,用筆準確洗練,高度概括出人物及其空間物象的具體特點,堪為傅抱石歷史人物畫的經典之作。

《琵琶行》?紙本設色 ?1940年

《琵琶行》 紙本設色  1940年

此為傅抱石根據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莫辭更坐彈一曲”等詩句進行創(chuàng)作的唐人詩意畫作品。主人與客人在傾聽琵琶女精彩的演奏,隨從與馬匹亦靜靜佇立,專心傾聽。畫面中巨大的楓樹遮蔽了江邊,烘托出夜晚皎潔、幽暗的空間。全幅以大寫意筆觸與細筆結合的形式表現畫面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和畫面氛圍,為傅抱石《琵琶行》詩意題材的精品之作。

《千山競秀》紙本設色 1963年

《千山競秀》紙本設色 1963年

這是傅抱石東北寫生的著名作品,是根據記憶和感受在南京創(chuàng)作的東北紀游寫生之作,記錄下自己對東北山川地貌的印象和情感體驗。全幅近景以濃墨、濕筆大膽揮掃,描繪出對千山廟宇、旅游勝地的具體印象,廟宇、林木、游人、溪澗、亭閣似乎都在腦海中浮現出來。中景、遠景部分則是對千山萬千無際恣肆雄偉、壯闊秀麗的山川物象的綜合和記憶,概括出傅抱石自己對東北千山的整體印象,莽莽蒼蒼而秀麗明潔,不同于南方山水的地貌特色。這是一幅傅抱石通過游、悟、記、寫山水畫創(chuàng)作手法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寫生山水作品,亦是對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論最為成功的詮釋。

《晉賢圖》紙本設色 1945年

《晉賢圖》紙本設色 1945年

此幅作品為傅抱石創(chuàng)作的具有六朝林下風氣的作品,作六朝文人雅集宴居情形,通過對六朝文人日常生活的描繪,寄托自己高遠的志向和精神情懷。畫作屏風周圍幾案羅列,有著古衣冠十人,或舉杯欲飲,或隱幾而臥,或杖策徐行,或側耳傾聽,或捧書誦讀,或假寐稍休,或執(zhí)筆欲書新文,雅集文士的神情意態(tài)畢現筆端。同時也將宴飲微醺的意態(tài)表現出來,更增添了活潑真實的生活情調。畫史記載毛惠遠曾作《醉客圖》,傅抱石因其意而正名之,在對六朝文人高集雅會的情境描繪中展現出自己對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渴求。全幅借鑒大寫意山水的用筆用墨特點,既淋漓盡致,氣勢奔放,同時注重細筆筆法的微妙結合,線條凝練細勁,于奔放激越中見瀟灑秀逸的情致,用筆用墨既放得開,又收得攏,從中可見傅抱石熟練駕馭筆墨技法的能力和過人才情,不愧為傅抱石人物畫的得意之作。

《竹林七賢》紙本設色 ?20世紀50年代

《竹林七賢》紙本設色  20世紀50年代

這是傅抱石典型的歷史故事繪畫作品,描繪我國魏晉時期歷史人物嵇康、阮籍、向秀、劉伶、阮咸、山濤、王戎的故事。傅抱石非常喜歡“竹林七賢”這一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創(chuàng)作了不少繪畫作品,將竹林七賢不同凡響的藝術才華和道德境界在畫面中形象地表達出來。竹林七賢作為高逸、放達而具有卓越才華、超越世俗的文人士夫的精神象征,一直成為傳統(tǒng)文學藝術的表現對象。此幅《竹林七賢》徘徊于清幽的竹林之間,或品茗飲酒,或徐行遠眺、或彈琴,或斟酌文辭,為文士雅集的具體寫照,非常逼真地刻畫出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也從中寄托了傅抱石自我的價值理想和精神情懷。竹叢用淡墨、寫意筆法勾畫,青綠烘染,營造出清幽寧靜的畫面氛圍,衣紋則以細筆勾勒,細勁簡雅、洗練暢達,給人以清雅空靈之感。

《虎溪送客》紙本設色 年份未知

《虎溪送客》紙本設色 年份未知

這是傅抱石一直比較喜歡繪制的魏晉時期重要的歷史故事畫題材,描繪東晉慧遠、陶淵明、陸修靜相會過虎溪的典故:“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遠師送客過此,虎輒號鳴,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合道,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實則陸修靜至廬山時,慧遠、陶潛早已去世,并沒有虎溪相會故事的發(fā)生。三人共會典故的出現,顯然是后世文人精神情感的一種寄托。此件作品作蓊郁遮蔽的大樹之下,慧遠與陶、陸正神情專注地談論。碧蔭覆蓋,周圍空間似乎都沉寂下來,傾聽主、客對話,給人以知音難得相遇、相逢的強烈感觸。此幅用筆恣肆勁暢,以大筆觸寫出深遠的畫面空間,并以俯視角度細筆作人物,如切換鏡頭一般切割出微妙的視覺空間,極為巧妙地將畫面空間真實地表現出來,不愧為營造畫面空間氛圍的高手。

《蜀山圖》紙本設色 1944年

《蜀山圖》紙本設色 1944年

 傅抱石一直比較喜歡詩意畫、泉瀑雨境繪畫的創(chuàng)作,也往往將二者融匯為一,營造出如夢如幻的優(yōu)美的畫面精神空間氛圍。傅抱石此幅作品便是依據唐代詩人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的詩意而創(chuàng)作的唐人詩意畫作品,全幅氣勢雄偉,非常自如地將巴蜀地區(qū)多雨霧的奇幻景色與詩人所描述的詩意境象完整地融匯為一體,表達出畫家長期客居巴蜀而帶來的思鄉(xiāng)、旅居的愁思和對時局的彷徨感傷意緒。以畫筆作詩筆,不啻為一首典雅優(yōu)美的“抒情詩”之作。

《瀟瀟暮雨》紙本設色 ?1945年

《瀟瀟暮雨》紙本設色  1945年

此幅詩意畫作品依據明代詩人李東陽《游岳麓寺》“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腸第幾盤。萬樹松杉雙徑合,四山風雨一僧寒”詩意而創(chuàng)作的詩意畫作品,描繪巴蜀雨霧彌漫的奇特景象。山川在煙雨彌漫中靜靜地沉寂,山閣殿宇微微露出雨簾水氣中,山間小路上一持杖紅衣人正匆匆低頭前行。全幅完整地再現出巴蜀地區(qū)多雨條件下特有的山川地貌特色,將古人詩意與雨景創(chuàng)作有機地融匯為一體,亦有著畫家本人幽隱而激越的特定精神情懷的表露,高逸沖遠,給人以強烈的內心沖擊。

展覽海報

展覽海報

(本文內容綜合整理自武漢美術館)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