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jié)于大疫之年停辦一屆后,這次又為避開病毒在法國的第三波感染高潮,破例改期到了七月初。眾所周知,地中海岸燥熱的盛夏只適合做一件事——在沙灘上躺平。不過選片人們可都沒閑著,畢竟送來的是全球電影人攢了兩年的作品。官方選片像是“憋了個大招”,數(shù)量空前,質(zhì)量上也是塞滿了大師名導,把本就不夠的放映場所撐到了極限。節(jié)前預測,今年來參賽的年輕導演,可能會全軍覆沒,有點生不逢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次殺出重圍的恰是一批相對年輕的女導演。最轟動的是法國人朱利亞·杜古爾諾(Julia Ducournau)憑“身體驚悚片”《鈦》(Titane)成為史上第二位獲金棕櫚的女性,而短片金棕櫚、“一種關(guān)注”大獎和金攝影機最佳首作獎也全都頒給了女導演作品。女性創(chuàng)作者在本屆戛納電影節(jié)上幾乎橫掃了所有單元的頭獎。其中香港導演唐藝以《天下烏鴉》摘得短片金棕櫚,讓華語電影在這屆“女性的戛納”上也分到了一杯羹。
今年華語片缺席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長片主競賽,迫使大家到其他單元甚至其他電影節(jié)去尋找,而找下來女導演作品竟也不少。戛納官方承認的獨立電影發(fā)行協(xié)會(ACID)展映選了王林的《水邊維納斯》,發(fā)掘了畢贛的洛迦諾“當代影人”單元中有牛小雨的《不要再見啊,魚花塘》。
其實從質(zhì)量上來說,華語女導演從來就很優(yōu)秀。從黃蜀芹的第一個國際大獎到許鞍華的終身成就金獅,從文晏的《嘉年華》到楊明明的《柔情史》,還有朱聲仄和鄭陸心源的背靠背鹿特丹金虎。我總是很自豪地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說,華語地區(qū)拿獎最多的導演許鞍華是個女的,六尊金像、三匹金馬。但不到一個月內(nèi)在國際頂尖電影節(jié)上看到數(shù)位華語女導演,也并不多見。這個夏天,她們從零星出現(xiàn)到成批涌現(xiàn),從例外到正常,從出乎意料到理所當然。她們作為個體,也形成一個群體,占據(jù)本就屬于她們的位置,成就本就屬于她們成就,成為她們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天下電影
《天下烏鴉》劇照。
在電影節(jié)上看《天下烏鴉》,讓我想起當年看楊明明的《女導演》。那感覺就像是給學生批課程論文,被幾十份打印精美、故作艱深、人云亦云的八股催得昏昏欲睡時,忽然冒出一篇獨立而別致的。作者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思考和觀點清清楚楚地說出來,有一種對生活和文本超乎尋常的敏感,以及挑戰(zhàn)既有世界的勇氣?;蛟S頒給唐藝金棕櫚的戛納評委也是這樣的感覺。一個作品可以有稚嫩的地方,但它要有靈氣、不無聊,指給人看一個“可能的世界”。最好還要能刺痛我,讓人有些慌亂、不適。畢竟天下電影那么多,還是不要都拍得一般黑才好。
這部十五分鐘的短片脫胎于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講高中生趙勝男對“性”的觀察,特別是通過她參加的一場成年人惡俗的酒局。影片涉及的酒桌文化、性騷擾、封建迷信,都是我們熟識的父權(quán)制標簽,也是我們中很多人都有過的人生經(jīng)歷。導演用一種風格化的超現(xiàn)實手法,一方面避免了落入俗套,另一方面也讓她能夠正面、直接地展示和處理這世上的荒誕和虛無。
超現(xiàn)實用非現(xiàn)實尋找超越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或者說是比現(xiàn)實更真實的現(xiàn)實(布勒東),它是弱者面對強權(quán)的一把利器。因為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的現(xiàn)實逃不出權(quán)力的邊界,它的闡釋權(quán)已經(jīng)被壟斷了。權(quán)力害怕自己掌控的現(xiàn)實被夸張、重塑,也就是怕這個現(xiàn)實中的弊端因被聚焦而暴露出來。它必須躲在現(xiàn)實“恰如其分”的迷霧中,才能讓這些問題看起來小一些,而藝術(shù)是一個可以“過分”的空間。
天下暴君都怕笑,而《天下烏鴉》恰好很幽默??拊V、郁憤、惆悵其實沒有什么殺傷力,它們往往抱著合作的態(tài)度,或是可以被包裝成合作的態(tài)度。戲謔則不同,它看似嬉笑,實則斷了自己的后路。戲謔者根本無需發(fā)力,就可以讓諷刺對象跟她勢不兩立?!靶Α蓖呓饬思扔兄刃蛴靡跃S護自身的崇高感、深刻感、自恰感,它拒絕接受既定底線,讓弱者在價值甚至道德上有了重新議價的可能性。對于創(chuàng)作主體而言,這也是一個自我治療的過程。受害者一旦停止哭訴、開始戲謔,她就成了幸存者,或“前受害者”,從加害者無形的精神魔抓中掙脫了出來。當然,哭訴總是博得同情,而戲謔會引來恐懼、嫉妒和不解。但對于拒絕做永久受害者、拒絕“被毀”的人來說,這樣的代價很值。
戛納短片主競賽十五分鐘的片長限制特別適合《天下烏鴉》這樣的諷刺畫(caricature,又譯“夸飾畫”)式作品。諷刺畫從十九世紀起開始盛行,就是我們常在報紙上看到的一至四格漫畫,短小精悍、辛辣夸張,最初的功能是諷喻時事。它雖然源于生活,但高度符號化,善于重塑現(xiàn)實從而更好地展示某一社會側(cè)面,或更好地聚焦一事一物。被諷刺的對象當然不會開心,離我們最近的轟動事件就是法國諷刺刊物《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被恐怖分子襲擊??墒撬麄?yōu)槭裁床灰u擊歧視、排外、恐穆的極右翼刊物《當代價值》(Valeurs Actuelles)呢?相對于一本正經(jīng)的攻擊、指控來說,諷刺、戲謔更讓人有一種失控感、失權(quán)感,除了耍賴、耍橫,沒有反擊的辦法。
既然是“夸飾”,自然就會有人對客觀性提出責難,畢竟那些人并不是這樣的。但在受害者/幸存者眼中,他們就是“這樣”的。文藝作品永遠有極強的主觀性,諷刺畫的風格給了女性凝視一個顛覆父權(quán)視角的機會。在性騷擾的議題上,這還涉及到一個心理問題。很多人在斷定自己處于險境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夸大威脅源的可怕程度,這是自我保護的本能。逼迫受害者客觀敘述,并從中找茬,本來就是一種變相迫害?!短煜聻貘f》拒絕白描,就是拒絕進入加害者占優(yōu)勢的話語環(huán)境,從而把敘述、展示的主動權(quán)交還給幸存者。
既有秩序還有一個比較高明的自我維護手段,就是喜歡探討深刻性。它要求我們討論現(xiàn)象背后的結(jié)構(gòu)性、歷史性因素。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卻經(jīng)常變成為惡者找掩護,淪為一種“指責受害者”的行為。就好像你對一個受害者說,你要理解施暴者的苦衷啊,他有各種家庭、社會結(jié)構(gòu)在他身后啊,你為什么看不到呢?我們對施暴者總是很寬容,他們的背后總有這樣那樣深刻的社會經(jīng)濟原因;但對受害者卻心狠手辣,尋找所謂“模范受害者”。她們最好是永遠消聲滅跡不要發(fā)聲,免得提醒了我們這個社會還有著種種問題,而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多少洪鐘大呂、故作艱深,只不過是用來掩蓋污穢罷了。
《天下烏鴉》其實還觸及了性少數(shù)群體的話題,作者跳脫出自己不愉快的經(jīng)歷,融入了其他人生體驗,是她自我療傷與創(chuàng)作的雙重成功。但她對該話題的處理方式與其他話題有所不同。影片用一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走出了異性戀男女的二元對立,但對兩位非異性戀者的關(guān)系則沒有評價——勝男的秒表這次會走多久?他們的關(guān)系中是否也有暴力與欺凌?天下烏鴉是否一般黑?唐藝似乎意識到自己沒有資格為這些問題給出一個完整的答案。于是她以一個幸存者的敏感,用這樣的結(jié)尾,恭敬地將評價少數(shù)群體的權(quán)利留給了少數(shù)群體。這才意識到,原來片名也是一個開放命題。
讓人有些驚訝的是,這竟然只是唐藝的第二部短片,算是畢業(yè)作品的預演,而正式的畢業(yè)短片還沒有開始剪。她的前作《尋找黑山羊》(2019)是一份學年作業(yè),在尼泊爾拍攝,處理了另一個女性社會話題:月經(jīng)羞辱。其風格與《天下烏鴉》一樣,也是跳脫出現(xiàn)實以批判現(xiàn)實,戲謔而真誠??赡鼙冉鹱貦白髌范嗔艘稽c溫情,采用了比較迂回的手段來進行批判,不會刺痛所有人。
《天下烏鴉》及其宣傳材料的文本完整度之高,根本就不需要采訪導演。所以除了求學歷程外,我就問了唐藝一個問題,怎么看待有人說她“不會拍電影”。她的回答也很簡短:“他們需要了解,這個世界上有無數(shù)種拍電影的方式?!?/p>
搶救記憶
《不要再見啊,魚花塘》是牛小雨前作《魚花塘》(2013)和《青少年抑制》(2018)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作為一部實驗性較強的作品,導演對自己的主題倒是毫不賣關(guān)子,人物之間對死亡和失憶的探討,一開始就把觀眾引上了解讀影片的“正途”。這回沒人能再用“藝術(shù)電影/實驗電影看不懂”這樣拙劣的借口了。
《不要再見啊,魚花塘》劇照。
影片是主角葉子與奶奶生活中的一系列片段,其間穿插著漫畫、歌舞和其他風格化而超現(xiàn)實的場景,都來自想象:奶奶講的市井傳說,或是葉子小時候因孤獨而幻想出來的事物。當然,后者往往以前者為基礎(chǔ)。這一切又以一個人物線索和一個地點線索串聯(lián)起來:過世的爺爺和神秘的魚花塘。爺爺靈魂永生又掛念家人所以會“回來”,魚花塘中有各種精怪,這都是漢文化和當?shù)匚幕袑ι篮褪澜绲睦斫馀c演繹。讓人不禁想起 2010 年金棕櫚得主阿彼察邦對泰國本土傳說的發(fā)掘。說來也巧,《不要再見啊,魚花塘》節(jié)奏緩慢,但故事完整,可看性極強,甚至還設(shè)有懸念,這些也跟阿彼察邦很像。
與唐藝一樣,牛小雨作品的底色也是一種自我表達,是她的人生經(jīng)驗和對周圍事物的觀察。這里面的第一層就是家人、親人、鄰人,這些中國人生命中至關(guān)重要的人際關(guān)系。甚至在選角上,不但用的是素人演員,還根本就是導演的家人朋友。其中奶奶的扮演者是牛小雨本人的外婆。片中有一段奶奶作為演員與導演的對話,她在拍攝中對自己的時間感產(chǎn)生了懷疑,跟片中不知今夕何夕的人物相呼應。這一段嵌入得恰到好處,讓我們看到演員與人物之間雖有不同但沒有徹底的割裂,而是一種連續(xù)性關(guān)系。這也是作者的一種宣言,影片始終沒有打破與觀眾的第四堵墻,但卻消弭了創(chuàng)作與生活、虛構(gòu)與真實之間的界限,讓我們對攝影機的存在和主體性異常警覺。這樣一來,葉子才能順理成章地重新見到爺爺,才能面對日漸失憶的奶奶。牛小雨才能留住一個家庭即將逝去的記憶。
人的線索之外,魚花塘這一地點也承載著厚重的回憶?!肚嗌倌暌种啤啡ノ鲗幍臅r候,“導筒”就此曾問過牛小雨,她回答說:“魚花塘是我從小到大上學的必經(jīng)之路,合肥這整個城市的都市傳說有一大半都集中發(fā)生在魚花塘。小時候覺得魚花塘的樹林和水里藏著無名尸、妖怪、鬼和全世界在逃的‘罪犯’,附近所有學校的風云男孩女孩也都會去魚花塘談戀愛,躲在樹林里親熱。魚花塘是我童年全部想象的集合,是我的《雙峰》?!?/p>
魚花塘連接了作者的個人記憶與當?shù)氐募w記憶,二者相輔相成:她從集體記憶中汲取靈感,進而又用自己的才華記錄、保存、傳播了它,集體記憶通過她的作品超越了當?shù)厝说目诳谙鄠?,進入了更為廣闊、持久的人類記憶共同體。片中對安徽方言的使用,有其實際考慮,比如素人演員特別是上了年紀的,可能在自己慣用的語言中能更加自如。但其效果驚人地好,在描摹普世人類情感的時候,找到了“個人”與“世界”之間的中轉(zhuǎn)點——“故鄉(xiāng)”。影片的地方特色讓它的故事、情感都更加令人信服,它讓每個人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從而感同身受。
《不要再見啊,魚花塘》還是一個關(guān)于童年的故事,或者說是關(guān)于同年回憶的故事,并巧妙地處理了一些家庭關(guān)系。葉子是(外)祖父母養(yǎng)大的,這跟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的孩子一樣(之后的一代人中這種情況主要集中在農(nóng)村“留守兒童”身上,像合肥這樣的城市里就比較少見了)。有時候,特別是長大以后,他們會分不清、想不起某件事是跟父母做的,還是跟(外)祖父母。影片后段,葉子在大夏天穿上一件有特殊意義的毛衣,所有被隔代撫養(yǎng)的小孩都會會心一笑,想起每個被捂得直冒汗的春秋。這種個人化的經(jīng)歷帶著一個時代的印記,代表了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群體的共同體驗。牛小雨敏感地捕捉到了這種體驗,為我們留下了這種記憶。
記得小學時老師常說,祖輩帶大的孩子分兩種,一種被寵壞了沒教養(yǎng),一種內(nèi)向孤僻不合群。這種說法當然很極端,但都市中與奶奶爺爺外婆外公相依為命的孩子總是有些孤獨,因為老人的精力有限,也不太愿意放孩子出去。于是自己玩成了家常便飯。而“自己玩”除了可能讓人孤僻外,還會激發(fā)小孩無限的想象力。畢竟要在有限的空間里愉悅自己,就需要“腦補”一切自己渴望而不可得的,比如假裝自己的臥室是個神秘處所,比如在大腦中為自己杜撰幾個朋友?!恫灰僖姲?,魚花塘》里有好幾處關(guān)于童年與想象的場景,讓人看得鼻子一酸。不是傷心也沒有悲情,就是自己的想象及其產(chǎn)生的背景在大銀幕上被賦予了一種存在的合理性。因為牛小雨的作品,那個時代雖已隨風而逝,卻并非不留痕跡。
作家蔣韻說自己“每寫完一個東西,總有一種搶救出什么的感覺:從自己的記憶中,從日漸老去的生命中。像是和生命賽跑?!迸P∮晁M行的,正是這樣一種無形的抗爭。她要用電影這種時間的游戲,把時間所帶走的和即將帶走的一切記錄下來,把記憶與想象具像化,讓逝者永生,讓所信成為一種存在。
四比三的年代
如果把《水邊維納斯》中的每個人物及其故事干抽出來寫個百字簡介,你會覺得都是老生常談。國企改制、回國創(chuàng)業(yè)、青春悸動、罹患絕癥,甚至各種家庭矛盾和溫情,都像極了小時候的央視八點檔。幸好,藝術(shù)電影不能被這樣化約。雖然風格迥異,但王林與牛小雨有共通之處,就是要挖掘一代人對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牛小雨的落腳點高度個人化、地域化,王林則似乎有些要拍出九十年代初女性群像的野心。這個野心有點大,但影片總體上還是很成功的。畢竟如果人物和故事似曾相識,正說明具有普遍性,能夠代表那個時代。至于怎么敘事、怎么拍攝,則是另外一門手藝,而王林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技藝精湛。
《水邊維納斯》劇照。
影片的畫面精致而不艷俗,年代感到位而不刻意,色彩和明暗的運用明顯也是經(jīng)過精雕細琢的。這里特別要說一下顏色,嗜拍女性的阿莫多瓦覺得顏色是拍女人時最重要的元素,王林屢屢使用服裝和環(huán)境的顏色來表達人物的身份、性格、心情、甚至命運。對艷色恰到好處的使用,讓人物從素凈的背景中跳脫出來。這不正是那個年代的樣子嗎?我們還沒來得及造出商業(yè)區(qū)的摩天大樓和居民區(qū)的色彩斑斕,豪車也還是稀罕之物,最初彰顯個性的就是衣物飾品帶來的視覺沖擊。那是一輪巨變的開端,而這種審美是其視覺化的呈現(xiàn)。
導演把敘事節(jié)奏也拿捏得很好,讓人特別舒服,有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剛才已經(jīng)說過,影片的很多題材并不新穎,但我們熟識的敘事總是喜歡將其高度戲劇化,制造各種毫無意義的沖突并進行煽情。而王林這種節(jié)奏有一種去戲劇化的效果,是這些普通故事的另一種講法?!端吘S納斯》這樣的片子,就像是給你那快被量產(chǎn)娛樂迷瞎了的雙眼滴了兩滴眼藥水,你才能看清那個時代的命運與沖突、希望與悲傷、無奈與荒唐。與大家的想象相悖,在戛納放“慢電影”其實并不討巧——你的參照物會是錫蘭、蔡明亮、阿彼察邦這樣級別的導演,任何空有其形的附庸風雅都會原形畢露。影評人是很刻薄的:這里為什么要用固定鏡頭?那里為什么打個中景就不動了?放個全家福玩構(gòu)圖顯擺嗎?病房里的人都石化了嗎?哦不,你看鏡頭前的那些女性。她們踟躕著、試探著,個體和家庭在被時代裹挾的同時,有一種看似果敢實則猶豫的不急不徐。就像是她們所處的時代。我想不到比這更好的拍法。
其實這部電影在放映前就有了談資,因為它采用35mm 膠片拍攝,畫面比4:3。這是什么意思呢?35mm 在銀鹽膠片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影院電影的常規(guī)格式,至今仍有不少名導堅持用這種介質(zhì)拍攝,只是放映的時候一般都會轉(zhuǎn)換成數(shù)碼格式。簡言之,這就是1990年代幾乎所有院線電影的載體。但導演的這個選擇,對于觀眾來說,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因為即便該片真能上院線(ACID 單元專選尚無發(fā)行商的片子),我們也沒有多少膠片放映機了,最終逃不過要轉(zhuǎn)數(shù)碼的命運。
4:3畫幅的影響就比較大了,介質(zhì)的轉(zhuǎn)換不會對它有什么影響。這個比例是電影的經(jīng)典格式(所謂1.33畫幅),電視誕生后亦采用此圖像比,而電影自己卻改成了寬屏,某種意義上也是為了抵抗電視的競爭。也就是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電視都是4:3畫幅,代表了當時大多數(shù)人的視聽體驗,而電影則多為寬屏?!端吘S納斯》描摹的是那種日常的、受限的視覺感受,與當時偶爾的、開闊的電影寬屏相對,也與我們今天隨處可見的各種寬屏相對(立體空間的虛擬現(xiàn)實就更別提了)。作為2021年的觀眾,我能在影院中很實在地體會到這種畫幅帶來的壓抑感,本能地想看鏡頭邊框之外的世界。這就像是一個狡黠的暗喻,銀幕前的我們和銀幕上的她們一樣,都被自己的時代所限制、所規(guī)訓。
被規(guī)訓的還有推普之下的方言,這是我對該片最大的詬病。與《不要再見啊,魚花塘》不同,《水邊維納斯》用的應該都是專業(yè)演員,其中大部分操著一口北方標普。影片的宣發(fā)文案中明確說了這是一個發(fā)生在江南的故事,片中也有諸多線索,比如車輛上的浙江牌照。這樣毫無道理的偏差很讓人出戲,最起碼也得是帶江浙口音的普通話吧?這不是一部片子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yè)的普遍問題,找合適的方言演員有時非常困難,而且成本很高。為角色學習方言甚至外語,應該是演員的本分,但是我們?nèi)狈@樣的意識和條件。希望在幾個夏天后,這個語言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就像幾個夏天前的女導演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