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尤其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然而討論這些男性失格者的專著、論文卻意外地少得可憐。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畢竟很多人一看到“宦官”這個詞便不由得心生厭惡,不愿多談了。
1923年(日本大正十二年),東洋史學界的巨擘桑原騭藏博士于《每日新聞》上發(fā)表了題為《中國的宦官》的論文。在我印象中,這應該是日本學術(shù)界第一篇正經(jīng)討論宦官的文章。竊以為,日本文化的母胎是中國文明,而桑原博士身為從明治時代過來的領(lǐng)軍學者之一,他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就在于以西歐現(xiàn)代化的旗號來讓“日本文化去中國化”。換言之,正因為日本人自古以來便醉心于中國文化,甚至到了對糟粕也甘之如飴的程度,才需要重新審視中國文化,將之還原成本來的模樣。
宮殿內(nèi),日本貴族們在交談。
宦官并非中國獨有,我們把時針往回撥,能發(fā)現(xiàn)其實西自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東至朝鮮半島,即從地中海至亞洲的整片區(qū)域都存在過宦官。在朝鮮半島,宦官制度如同中國那樣持續(xù)到李朝末期。如此看來,在全世界的文明國家里,歷史上從未有過宦官的只有日本一國了。正如桑原博士所說,不存在宦官群體絕對是件好事,但只有自己的國家不存在宦官,總有種奇怪的失落感,像是被世界遺棄了。
日本歷史上為何沒有宦官? 我也想在此談談自己的想法。
宦官的起源應該追溯到其所處社會的上古時期。
目前為止,關(guān)于日本上古時期的最早文獻只有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精確而言,《倭人傳》不過是《魏志·東夷傳》的一部分。這里的“東夷”,指的是中國史語境下的一個歷史性區(qū)域世界?!稘h書·地理志下》記載:“東夷天性柔順,異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shè)浮于海,欲居九夷?!?/p>
《漢書》里的“東夷”,指的是中國東北、朝鮮、日本三地,如從民族上說則指的是通古斯民族、韓民族、日本民族。歷史上,除了中國,也的確只有東夷尊儒了。
可見,東夷區(qū)域內(nèi)各民族是有著共同的特性的。從《魏志·東夷傳》角度籠統(tǒng)看來,東夷地區(qū)是個狩獵與農(nóng)耕并存的氏族制社會,里面有奴婢但無宦官。
我們已經(jīng)說過,同一個血緣族群之間是絕對不會給親人去勢的。換言之,只要這個社會還停留在氏族制階段,就不會從內(nèi)部產(chǎn)生宦官。畢竟氏族制社會是由共同祖先這一血緣意識維系的。
以清朝為例,遼東時代的清朝社會是屬于南通古斯體系的氏族制社會。彼時的清人如果抓獲了更為落后的北通古斯族人時,只會將之收作奴婢而不會將之閹割成宦官。雖然南北通古斯民族的文化模式不同,可是他們之間并沒有外族意識,從廣義上說其行為都遵從著氏族意識。
回過頭來看日本,從日本神話中我們就知道,不在大和朝廷核心的出云族、隼人族等外族其實與大和族源出一脈。也就是說古代日本社會是同一氏族結(jié)合在一起的,因此只要這個氏族社會不倒臺,古代日本社會內(nèi)部便不具備去勢進而產(chǎn)生宦官的條件。
最古老的東夷民族應為殷商民族。盡管目前為止視殷商民族為東夷的歷史證據(jù)依然停留在假設(shè)層面,但是內(nèi)藤湖南博士很早之前就已經(jīng)指出殷商與古代日本社會多有類似之處,白川靜博士也認同了這點。
那么,為何商代會有宦官呢? 不知道讀者還記不記得,殷商首次出現(xiàn)宦官是在他們征服外族——羌族之時。竊以為,宦官的出現(xiàn)是伴隨著征服外族這一現(xiàn)象而產(chǎn)生的。土耳其的哈萊姆(Harem)里的宦官全部都是黑人或白人,對土耳其人而言明顯是外族人。然而遠古時期的日本人卻并沒有與外族有多大接觸,更遑論征服了(與朝鮮半島南部的關(guān)系不屬于對外族性質(zhì))。因此,島國地理環(huán)境屬性決定了日本與宦官絕緣。
可是,日本在大量引進大陸文化之時,為何沒有引進宦官制度呢?
原來,彼時引進的是唐文化,翻查當時引進的刑法, 只有唐五刑,即笞、杖、徒、流、死,而作為宦官供給源的宮刑不在其中,因為宮刑早在隋代已被廢除。在歷史的眷顧下,宮刑并沒有流入日本,宦官自然也沒有了登場機會。在那之后,佛教文化又深深影響著日本,對于閹割這種殘忍行為更是不可能贊同。
綜上,相信諸位應該能夠明白為何日本歷史上未存在過宦官了吧。
本文節(jié)選自《宦官:側(cè)近政治的構(gòu)造》,[日]三田村泰助著,吳昊陽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