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晚清時潮中的顧炎武:援引、印刷及歷史語境

晚清士林的顧著閱讀,既有曾國藩、章太炎這樣的大儒,為經國大業(yè)、學術傳承、道德接續(xù);亦有汲汲為功名計、為稻糧謀的蕓蕓讀書人。

晚清時潮中的顧炎武:援引、印刷及歷史語境

1901年《申報》刊載的《勸誡學生文》

晚清士林的顧著閱讀,既有曾國藩、章太炎這樣的大儒,為經國大業(yè)、學術傳承、道德接續(xù);亦有汲汲為功名計、為稻糧謀的蕓蕓讀書人。如何把彼時先賢的經義貫通入此時的經世,變而化之謂為通,這既是晚清士林的命題,也是政亂戰(zhàn)亂叢集的民國永永無窮的命題。

王國維在《沈乙庵七十壽序》中那句著名的話:“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咸以降之學新”,撮清學之要。明末亭林、梨洲、船山在國變之際沉慟并思考的君國、經世,經乾嘉以降士人們一百余年細瑣功夫的淀積,值晚清,又被重新、大量提及。晚清學林對于國初之學的接續(xù),“晚明三先生”在一個崇“新”的時潮中被援引,皆與時局中的另一種“國變”相關,亦與此“國變”中具體的制度及社會變動相關。

經世與變法

思想緣時勢逶迤,因此,在晚清中國“世變之亟”的當口,相較于黃梨洲、王船山,與經世相關更密的顧亭林是被引申較多的一位。晚清的顧炎武評述中,舉曾國藩、梁啟超二人為例。曾國藩說:“我朝學者,以顧亭林為宗。國史《儒林傳》褎然冠首,吾讀其書,言及禮俗教化,則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誰之志,何其壯也”;亦講其“博大精微,體用兼賅”。而梁啟超在1902年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說:“言清學之祖,必推亭林。諸先生之學統(tǒng),不數(shù)十稔而俱絕,惟亭林巋然獨存也?!彼诤髞淼摹吨袊倌陮W術史》中,稱亭林不但是經師,而且是人師,清代許多學術,都由亭林發(fā)其端,而后人衍其緒,“我以為現(xiàn)代青年,很應該用點功夫,多參閱些資料,以看出他的全人格”。

一“宗”一“祖”,概論了亭林在清學中的至高位置,而這個概括,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敘說者的語境。曾國藩之后,至梁啟超的世代,是一個舉國言變法、進而由變法走向了革命的世代。如何扶危救困、救亡圖存是這一世代士林中人的集體焦慮。于是,講實學、講經世的顧炎武自然位列其首。

晚清時潮中的顧炎武:援引、印刷及歷史語境

鉛印《天下郡國利病書》,光緒圖書集成局版

自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之后的數(shù)十種晚清《經世文編》中,能看到大量的對亭林先生的引用。這些嘉道以來的士子,言及亭林,多援引其封建郡縣論、考試、銓選、吏治、賦稅、錢糧、鹽課、鈔法、兵政、地利、輿圖、河防、水利等論說。其中,尤以《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被引述最多。略舉兩例。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中所收,嘉道間士人張杓寫的《日知錄跋》,稱亭林先生“挾經世之才,懷匡時之志,慨然以世道人心為己任”。《日知錄》:“自經史而外,凡國家政治,大而典禮財賦,小而館舍郵亭,無不援據(jù)典籍,疏通其源流,而考論其得失,至于風俗之敗壞,世教之陵遲,則陳古諷今,尤三太息。蓋先生目擊明季之政,故不覺言之深痛如此?!笔⒖怠痘食浭牢睦m(xù)編》中所收,謝應芝(1795-1862)《書郡國利病書后》:“亭林山人博極群書,各因天下土俗所宜,采錄大備,而莫善于西北水利。東南既無曠土,而西北尚多閑田,西北水利興則屯戍行、糧賦減、漕運罷、河工省,一切雜稅皆可弛,民克安其業(yè),享其利,雖謂井田之良法復行于今可也?!眱H列此兩例,亭林身后,士人多數(shù)是在這樣的“經世致用”語境中閱讀和引申前賢的。而在嘉道、咸同年間,西學尚未大量引入,士林談經世,尚無新的思想資源,因此,他們的談論基本也不脫這個君國體制的框架。也就是陳天華所說的:“彼時學科不全,而當時風氣,喜談顧亭林、黃梨洲、王船山三先生之學說,于山川險塞、制度利弊以及行軍理財,均反復研討,以求深至?!?/p>

至光宣,士人談亭林,亦未脫古為今用、“參酌吾國舊有之制度”;但由于西方政體、制體論說大量引進,有些援引走得更遠,衍為一種中西雜糅的形態(tài)。尤以亭林“寓封建于郡縣”的討論對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影響為典型。諸如,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關于“公黜陟”、“免回避”、“許自陳”、“復鄉(xiāng)職”等篇內論說的,便是竭力將寓封建于郡縣混合進新的地方自治方案中??涤袨閯t更直陳地方自治“即古者之封建也”。而在黃遵憲、袁昶、戴鴻慈、端方等人有關自治與立憲的論說中,都能很清楚看到顧炎武的影響,甚而直接以泰西之地方議院比附“大儒顧炎武謂行封建之意于郡縣之內”,“則外侮不能乘虛而入”。1906年《政藝通報》上《顧亭林日知錄之地方自治說》一文:“今采錄其議論政事各條之關于地方自治者,排比而釋之,或參以己見,意在發(fā)明而止。近日寰宇競侈言立憲,而立憲之根本,在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又不能純取歐美之制移之吾國,遂可謂之推行而盡善也。參酌吾國舊有之制度,古先之成說,而能致謹于歷史、地理、風俗、民性之間,然后可措之有利而無弊,則此篇之為,未可以其陳跡而盡棄之也?!惫畔戎烧f,是推行制度革新有效、有益的思想資源。經世之學到了晚清,洐化為“古為今用”,甚至“古已有之”、“西學中源”說。而鄧實在《明末四先生學說》文中說:“亭林先生當晚季,目睹不學之患,故首以讀書哭告天下,力矯明儒之空疏無用,而以經世實用為宗,遂以開有清一代實事求是之學?!蓖ち值热岁P于治道的種種論說,便因此與晚清中國的經世時風、改良政潮成功接榫。

“君國之變”、“種族之辨”

除“經世之學”,“君國之變”與“種族革命”是晚明三先生在晚清被復調、高調提起的另外兩重緣由。

比如,我們今天耳熟能詳?shù)摹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便是晚清梁啟超、麥孟華諸君之于亭林的重新“發(fā)明”。1897年,梁啟超《萬木草堂小學學記》:“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笫来肆x不明,即好學之士亦每以獨善其身為主義,而世變益莫之振救,不知棟折榱崩,其誰能免?即不念大局,獨不思自保耶?”麥孟華《民義自序》:“顧炎武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是固保種族、存國教之先務歟!其亦海內魁桀之所宜有事者歟!”另一康門弟子劉楨麟1897年6月在《知新報》發(fā)表《論中國守舊黨不如日本》:“中國今日之不振,士人實當坐其咎。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種族之華能,無非類之,懼君父之患,寧非臣子之辱,如其以存中國為心,則雖倡言守舊,吾不以責之也,如不以存中國為心,則雖日言變法,日事西學,適足為外人先路之導耳,奚論守舊!”亭林“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之說,原有保國、保天下的分別,亦因分別,對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責任判分;而晚清維新黨人直接將這兩層涵義合二為一,將“保國、保種、保教”糅為一體。

這種因“君國之變”演化而來的維新思想,在日益激進化的時風中便直接發(fā)展成了“種族革命”。其后的士林言說,顧、黃、王的經世學問,更多地被加入了“激動種姓”之義。鄧實《國學無用辨》文:“明之季,國既亡矣,而北有夏峰、習齋,西有二曲,東南有亭林、梨洲、船山,皆思本所學以救故國,著書立說,哭告天下,而天下之人不應,漠然若毋動其中,其言不用,而神州遂至陸沉。夫使數(shù)君子之學,得以見施于時,則亭林鄉(xiāng)治之說行,而神州早成地方自治之制;梨州(洲)原君原臣之說昌,則專制之局早破;船山愛類辨族之說著,則民族獨立之國久已建于東方矣。是故數(shù)君子之學說而用,則其中國非如今日之中國可知也……惜其學不用,乃以成此晚近衰亡之局,而反以無用誣古人,古之人不更悲乎?”所以后來黃濬總結:“明末梨洲、船山諸儒,痛心胡禍,稍申君與國之辨。清網一密,諸說闃然。清末能知世界大勢怵心亡國者,郭筠仙之外,唯曾劼剛。劼剛議論中,已大膽以國家為一單位,不復斤斤于‘圣清’‘我皇上’之習說。”汪國垣則直接說:“清季種族革命論,其遠源實自黃太沖、顧亭林、王而農發(fā)之?!绷簡⒊髞硪苍爬ㄟ^:“最近三十年間,把第一個一百年的思想全部復活。頭一件,他們消極的和滿洲人不合作的態(tài)度,到這時候變?yōu)榉e極的,卒至推翻清朝,建設民國。第二件,他們的學問種類和做學問方法,因為歐洲文化輸入,重新發(fā)生光彩,越發(fā)向上進?!焙蜐M洲的不合作,“種族自衛(wèi),無滋蠻貉”,至清末,易化為推翻清王朝的種族革命之說,這同樣也是時勢之于思想的塑造,或者稱之為“再闡釋”。

科舉、印刷相關

以上所述,皆為思想流轉的歷史語境;這個語境,也關聯(lián)到實際的載體。在晚清中國,亭林以及顧著出版,有更為具體的制度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事實上,亭林身后,他的思想和著作從未湮滅,在清代中國持續(xù)傳布,除了家刻、坊刻,像《四庫全書》《皇清經解》這樣大部的出版工程中,也都收有顧著。只是,到了晚清,這個不絕如縷的熒熒燭火變得更像是一股時潮。人們更熱衷于閱讀和談論顧炎武,不僅與作為語境的危局、國變有關,還與晚清中國所

經歷的大的制度變革以及印刷革命相關。

晚清時潮中的顧炎武:援引、印刷及歷史語境

石印本《日知錄》

秦燕春在《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一書中簡單列舉過清末出版的顧炎武著作,比如,點石齋的石印本《日知錄集釋》,掃葉山房的刻本《圣安紀事》,味靜齋的《顧亭林先生詩箋》,校經山房的《圣安紀事》,圖書集成局的鉛印本《天下郡國利病書》。其中,《天下郡國利病書》在道咸以降,特別是光緒年間,出版較為集中。晚清上海發(fā)生的印刷革命為之提供了條件。1880年代開始,西方傳入的石印技術取代傳統(tǒng)的雕版印刷,開啟了近代中國的印刷資本主義時代。石印業(yè)相對于雕版印刷,有許多優(yōu)勢。雕版書字不能太小,而字大,書就貴,照相石印可以把字縮得很小,書價就便宜,讀書人買得起。石印制版容易:“大抵刻版粗笨,成書不易,而刻工嘉者殊鮮。坊間刻本字跡類多模糊,且一書之版多至疊床架屋。讀者、藏版者往往苦之。然有(石)版則可隨時刷印,不計多寡,非其利歟?活版則排印甚速,字跡清明,價值又廉,流傳甚廣。”而且,更重要的,石印非常高效,“印速甚快”、“制作甚奇”,比如文明書局,機器全部開足運營,每日能印書20余萬頁。

印刷革命使得從前那些不便流傳、少量流傳的書籍開始大量出現(xiàn)在市場。早期,石印業(yè)的主要業(yè)務就是課藝書,印刷諸如《康熙字典》《策學備纂》等士子應試書籍,由于印刷便捷,并且能印刷袖珍本,攜帶方便,一時需求量大增,而石印書局也因此獲利甚豐,并愈發(fā)引起聚合效應,光緒年間,上海的石印書局超過八十家。

課藝書之外,戊戌以降的科舉改革又使得各類西政時務、經濟史論類的圖書成為石印書坊的營業(yè)重心。其中,顧炎武著作在晚清上海新式印刷業(yè)中成為利藪,亦與廢八股、改策論的制度變革有莫大關系。

1898年8月《申報》上有題為《論改試策論后士人家塾誦習課程》的論說:“今之勢固急經濟而緩詞章也”,所以,除傳統(tǒng)必讀之書,古近名人論經濟的文章亦不可不讀;而《海國圖志》《瀛寰志略》之類有關中國與世界的時務書,更應“次第閱識”,在家塾中或令初學者取報章分別句讀,“以清紋理”。經濟文章應當成為圣賢文章之外的必讀書目?!渡陥蟆窌r務書廣告中有言:“自科場改制之詔下,坊肆所出近人策論幾于充棟汗牛?!薄度罩洝贰睹饕拇L錄》《通鑒》等史論書籍也因為改試策論而暢銷起來。1901年《申報》上《勸誡學生文》:“今之所謂學者,時文而己,詩賦而已,小楷而已,訓詁而已。問有能以歷代政術為學者乎?無有也。問有能以本朝掌故以為學者乎?無有也。問有能以天下郡國利病為學者乎?亦無有也?!笔且匀瞬挪慌d、國勢不振。作者于是呼吁廣設學堂,習有用之學。《得氣之先》一文,論及八股取士時代,國家崇尚時藝,士子沉埋八股,無復有宏通淹雅之才者,“方今朝廷銳意求新,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首重經世有用之學”。

與朝廷改科舉政令銜接會通的,1880年代開始,各地書院、學堂的課題已經日益明顯地向時務策論傾斜。涉及亭林及其經世學問的試題便不少。比如,1881年寧波辯志文會課題,輿地類:“讀顧亭林郡縣論書后”;1889年辯志文會課題,輿地類:“讀讀史方輿紀要書后,讀天下郡國利病書書后。間經濟六科:一曰內政,以考求方輿險要、郡國利病、民情風俗者隸之,凡有志應此科者,平日宜若何肄習,斯成有用之才,盍各抒所見”。1889年上海求志書院課題,掌故類:“問黃氏明夷待訪錄與顧氏日知錄論治孰優(yōu)”;1891年求志書院課題,掌故類:“擬顧亭林郡縣論”;1901年求志書院夏季課題,掌故類:“顧亭林天下郡國利病書書后”,秋季課題,掌故兼時務類:“孫夏峰、顧亭林、黃梨洲、李二曲四先生論贊”。1900年湖北黃岡文童調覆題:“論國初四君子,論顧亭林黃梨洲王船山胡石莊”;漢陽鳳山書院策題:“顧亭林謂治亂之關在人心風俗,而轉移人心、整頓風俗則教化綱紀不可闕,試即教化綱紀詳言之”。1901年,江西學政吳士鑒在署甄別經訓書院肄業(yè)生,出題:“擬顧亭林郡縣論”。1901年江西萍鄉(xiāng)縣令顧家相課試書院,以經策命題,時務兼西政類:“顧亭林黃梨洲皆主變法論”。1901山東巡撫袁世凱試辦濟南大學堂,學堂章程中開列書目即有《日知錄集釋》和《天下郡國利病書》。

提倡實學的朝廷政令,以及廢八股、改試策論的制度改革,其影響非常直接地投射到了林立于上海的各新式石印書坊。“亭林先生曠代通儒”的出版廣告遍布1880年代以降的各類書刊雜志。1882年文玉山房發(fā)售顧亭林所著《菰中隨筆》,“足補日知錄之闕,版久浸毀,今復重梓,雖編帙無多而碎金片羽彌可寶貴”。1885年掃葉山房出版《亭林先生續(xù)遺書十種》,“當世博雅之士、講求經世有用之學者,當必以先睹為快也”。次年掃葉山房又印成《顧亭林遺書二十種》,“足為后學之津梁,旦夕觀玩,其嘉惠士林實非淺鮮”。1886年,點石齋石印《日知錄集釋》,稱日知錄集釋久已行世,因木刻不爽目又難攜帶,而此書翻刻日多、偽謬日甚,是以重新石印編訂,“談經世之學者,此書實枕中鴻寶也”。點石齋的這部書一直到1900年代早期,還在持續(xù)翻印出版,足見受歡迎。1888年,慎記書莊將《日知錄》與《策學纂要》合編,石印出版,這顯然也與改試策論密切相關。1894年掃葉山房石印《顧亭林遺書匯輯》,1900年著易堂書局出版《日知錄校正》。1899年,圖書集成局所出“新印大字本讀史方輿紀要天下郡國利病書”,以上等潔白連泗紙印成,釘裝六十本,外加鋸木大箱,每部售洋十二元,直以“方今詔求變政,各省設立學堂,每以策論命題”,“海內有志之士欲講求經濟學問者,則此二書不可不備”為廣告語。1901年,慎記書莊石印《讀史方輿紀要》《天下郡國利病書》,亦稱國家力求實學,出版此書,既為留心經濟者,亦為朝廷明詔的經濟特科:“昆山顧氏所著,久已海內風行,士林望重,誠以天下之輿圖關乎史學,不考古今何以識山川之要,不綜源委何以知形勢之全。方今海鑰宏開,華洋錯雜,重洋遠隔,都邑邊防,昧焉不察,不且貽舍本逐末之誚乎?本莊覓得善本原書,爰倩文人抄錄,付諸石印,前印之書早經售罄,復印者現(xiàn)在所存無多,留心時事者宜速購為妙?!?903年,點石齋以“投時利器”為題,持續(xù)在《申報》上為其所出《日知錄》《通鑒輯覽》等書刊登廣告,稱其為“切于時用者”。點石齋所出《讀史方輿紀要天下郡國利病書詳節(jié)加??庇洝?,廣告中稱“非為射利起見,冀廣流傳”,嘉惠書林,并為各省學堂應用時務所參考。1904年上海棋盤街文瑞樓《新印大字本讀史方輿紀要郡國利病書》《新編皇朝藩屬輿地叢書》:輿地之學,一為慎重邊疆,另外也為“鄉(xiāng)會試策題、學院觀風,每多邊事命題”、“各省府廳州縣學堂以及上年考試優(yōu)貢,無不以邊事輿地命題”,裨益政治實為旗幟,因其為科舉參考書而大能贏利,則是更重要的原因。

胡思敬《國聞備乘》中記:“自科場廢八股改試策論,又廢科舉改學堂,《日知錄》《明夷待訪錄》《讀通鑒論》三書盛行于世。”章士釗說顧氏《日知錄》的重獲盛行,即與科考策論有極大關系:“顧氏《日知錄》者固國聞中之良書也。數(shù)年前石印,書賈發(fā)行之數(shù),不下十萬,其所以然者,乃以其言蘊藉,而且殫洽于試場之吞剝,與國中治國聞者之級數(shù),毫無比較之關系。”而章太炎的《訄書》,章士釗認為其價值與顧氏之書不相上下,然而由于文義艱深,更重要的是與時務策論關系不大,因此不獲流行。陸費逵也回憶,因為科舉改革,要考史鑒策論,“于是《廿四史》《九通》《綱鑒》以及各種論說,又復盛行一時?!鄙虅沼^新印《歷代通鑒輯覽》和船山《讀通鑒論(附宋論)》,也在廣告中稱“二書于考試學堂需用皆急,特坊間并無佳本,士林憾之”。

顧炎武著作所收獲的營業(yè)勝利,是國政、啟蒙與生意多方交匯而成的結果。晚清士林的顧著閱讀,既有曾國藩、章太炎這樣的大儒,為經國大業(yè)、學術傳承、道德接續(xù);亦有汲汲為功名計、為稻糧謀的蕓蕓讀書人。季明之遺老,在變動的歷史語境中,被反復、不同鵠的、不同層次地援引,思想也因此在流衍中獲得了更多的意義。但亭林所講“治道”,并無法跨越君主制的界線。而時移事易,此時談論經世,已著意于政體變更,并終而演變?yōu)閲w徹底改變。在此后的中國思想界,討論與糾葛的問題,則許多已脫開了亭林、梨洲所思所慮的君國框架。如何把彼時先賢的經義貫通入此時的經世,變而化之謂為通,這既是晚清士林的命題,也是政亂戰(zhàn)亂叢集的民國永永無窮的命題。此正應潘耒所說:“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也。”(文/ 沈潔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