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日宣戰(zhàn),二戰(zhàn)進一步升級。美國政府戰(zhàn)時舉措之一,是將美國境內所有的日裔居民遣送去荒漠地帶的臨時集中營,直到戰(zhàn)爭結束才遣返。這對那些無辜的平民來說,當然是一種帶來麻煩、痛苦和屈辱的不幸遭遇。戰(zhàn)后里根政府為羅斯福政府針對日裔的不公正待遇發(fā)表過公開道歉。
這段歷史正是美國文學史上的傳奇經(jīng)典《雪落香杉樹》的背景?!堆┞湎闵紭洹返膫髌嬷幵谟冢核梢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花費十年業(yè)余時間寫成,一出版便奇跡般地風行,暢銷數(shù)百萬冊;出版次年,也就是1995年,獲福克納獎,并獲得美國書商協(xié)會年度最佳小說獎、巴諾書店新人獎,此后又獲獎無數(shù)。最終,因其廣泛影響力和文學價值又被許多高校和中學選為文學課堂讀本,并被列入一些高校的文學課程考試大綱。2004年,耶魯學者、當今文學批評界的泰斗哈羅德·布魯姆將其收入自己編寫的文學經(jīng)典導讀文叢。這個文叢的選目僅僅包括《哈姆雷特》、《1984》等十來本傳世經(jīng)典。1999年,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由好萊塢明星伊?!せ艨撕凸ぬ傧F主演,獲得學院獎提名。2007年又被改編成舞臺劇在西雅圖首演。迄今此書已被譯成三十余種文字。
《雪落香杉樹》的中譯本最近由全本書店首次推出
一個此前毫無名氣的作者的作品,在短時間內極其暢銷并成為無可置疑的文學經(jīng)典,可以說是當代美國文學史和出版史上罕見的現(xiàn)象。但神作也非憑空而來。作者戴維·伽特森1956年出生于西雅圖。他的父親是當?shù)匾晃环浅S忻沂苋俗鹁吹男淌罗q護律師(也就是小說中那位年邁而睿智的辯護律師的原型)。他從小就被帶到法庭旁聽審案過程。小說中邏輯嚴密,絲絲入扣的懸疑與庭審情節(jié)也算是幼功難忘的結果。書中隨處可見的美國北太平洋沿岸美到令人屏息的自然景觀描寫,于他而言也是成長記憶的一部分。
戴維·伽特森
1974年,戴維·伽特森進入華盛頓大學學習,接觸到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國大作家和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的作品,他們構成了他的主要師承。參加過一些寫作班之后,他立志要從事寫作,開始寫短篇并向一些雜志投稿。結婚后,他和妻子搬到西雅圖普吉灣的班布里奇島生活(小說中圣佩佐島的原型),并在一所高中任教,每天晨起寫作,積十年之力終于一朝功成。
小說《雪落香杉樹》虛構了西雅圖附近一座香杉積翠、草莓遍地的海島,它由海水封閉成一個相對隔絕的小世界。日裔少女初枝的生活中先后到來兩個男人:鄰居男孩伊什梅爾是她的初戀,他們氣息相通;暗戀她并最終成為她丈夫的日本同學宮本天道,他們血脈相連。珍珠港事件爆發(fā),日美矛盾空前激化,日裔居民被遣送去西部荒漠中的集中營。戰(zhàn)爭粗暴地打斷了愛情,交錯了命運……多年以后,在一樁疑似謀殺案的庭審現(xiàn)場,無法求取公平的愛情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再次會聚在命運的交叉點。一座海島的靈魂和一位日本疑犯一起面對著法庭的審訊:善與惡、愛與寬恕、公正與偏見、仁慈與冷漠的主題交織奏響在每一顆莫測人心的鍵與弦上,組成一部恢弘精妙,洞徹靈魂的人性交響曲。
根據(jù)哈羅德·布魯姆的說法,《雪落香杉樹》有點像是卡佛的文體和哈珀·李的故事范式的混合物。的確,和《殺死一只知更鳥》一樣,《雪落香杉樹》也涉及到為少數(shù)族裔的平等權利發(fā)聲辯護的主題,也同樣是通過庭審情節(jié)劇來演繹,只是北太平洋海島替代了美國南方,日裔替代了非裔。但相比之下,《雪落香杉樹》涉及的主題更加寬泛、篇幅結構上也更為恢弘。
小說的敘事結構,正如書名所喚起的意象:以一樁懸疑謀殺案的三天庭審過程為順時敘事主干,庭審過程中證人、被告、公訴人、辯護律師,以及旁聽的記者伊什梅爾依次出場,展開回憶或講述,構成了層層疊疊的敘述枝蔓,堆積著紛紛揚揚落下的往事之雪。同時,自然界的雪也無休止地下過了三天三夜。大雪無痕般的敘事堆積出世界的形狀,帶我們回溯歷史,戰(zhàn)爭和一樁樁錯綜幽深的私人恩怨,情事糾葛。最后,第一主人公伊什梅爾做出了寬恕他人,維護人間公正的選擇,結束了庭審過程。宮本洗脫罪名,和初枝回到家中。伊什梅爾也終于下決心告別往事,封存記憶,成長為一個如父親般仁愛而受人尊敬的人,一如飛雪中矗立的香杉樹。
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
整部小說中最重要的主題當然關乎公正與寬恕。小說從很多角度探討了公平的問題,對于從親情、愛情到民族情感等大大小小人間關系中善惡、道德之辨的微妙與復雜,偏見與悖論進行了辨析,有力地確認了關于公正和善良的常識。
比如,日本侵略美國,美國政府下令驅逐日裔去荒漠,后來又為此道歉,這是時代的進步糾正了歷史的不公。但偏見循環(huán),冤冤相報,寬恕豈是輕易之事?組成陪審團的十二個陌生人在三天庭審后就要決定疑犯的生死,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只有一個人在審慎地堅持他的懷疑,其他人都受偏見影響急于判死結案。盡管有年邁的律師一再發(fā)出忠告:不要以被危害的想象給人定罪,不要因非理性的恐懼而行傷害之事,也無濟于事。幸好新證據(jù)的出現(xiàn)消解了陪審團存在的必要。這是個人的道德選擇阻止了冤案的不公。但整個過程也充滿了偶然性。偶然性作用下,伊什梅爾的隊友全部陣亡,卡爾在和平時期意外身亡,伊什梅爾仍然活著;偶然性作用下,他失去了一生所愛,初枝所歸附的社會規(guī)則和觀念意識對伊什梅爾是否做到了公平?死者死于偶然,這是毫無辦法的事。但活著的人仍要追求公平。
小說最后以這樣一句話結尾:意外統(tǒng)御宇宙萬物,唯獨人心除外。話里包含了作者最重要的表達意圖:世界無序,個體渺小,偶然性決定了命運無常。正因如此,人與人之間更應當努力求取公正,仁愛相待。
庭審結束了,初枝的丈夫回到了家中,表層的,主要的沖突解決了,深層的沖突仍在繼續(xù)。拯救了別人命運的伊什梅爾,他遭受的不公和痛苦,難道只能歸咎于命運?關于生命中未獲成全的愛本應如何被珍重,作者意在言外。小說結構上對于情感故事的大幅傾斜造成了某種意義上的開放式結尾,懸而未決的沖突,隱藏在文中的某處文眼,以及在扉頁引用的但丁詩句,似乎都在提醒我們看到,痛苦遠未結束,顯見的不公與惡意,蒙昧與偏見被戰(zhàn)勝了,隱形的不公、冷漠仍然構成著無從反抗的命運枷鎖,糾結纏繞的幽暗森林。
文明對于人性的調適總是不易察覺,但最終又無可阻擋,因為公平與和諧是智慧所向。伊什梅爾未完結的故事和依然漫天飛揚的大雪傳達著一種潛移默化的啟示。在這個意義上,我要說,這是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閱讀它,讓那場大雪也覆蓋我們周遭的喧囂之音,去聆聽內心深邃而純凈的回響。(文/周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