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兩百周年,我們就“文學紀念碑”中《罪與罰》(學術評論版),聯(lián)系翻譯家曹國維老師,聊聊他在翻譯《罪與罰》時,如何反復修改譯文,使中譯文更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語言風格,他又在《罪與罰》中傳達怎樣的思想。另外,我們也和曹老師聊起他翻譯的《大師與瑪格麗特》這本書,談及布爾加科夫是否承繼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寫作傳統(tǒng)等內容。與曹老師的交談中,他從自身翻譯和修改《罪與罰》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人物的復雜心理和營造緊張、突變的氛圍,也在翻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中找到布爾加科夫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存在一種思想的傳承。
曹國維
曹老師,在翻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之前,您接觸過他嗎?比如您讀過他的哪些作品?
曹國維:我在大學時代,馮增義老師講授俄國文學史,他講陀思妥耶夫斯基,選讀的就是《罪與罰》的片段,當時印象很深。
讀的原文還是中文?
曹國維:原文,不記得是否讀過中譯本,但內容大致知道。
后來您怎么想到翻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曹國維:在翻譯《罪與罰》之前,我也譯了一些東西,主要是出版社約稿,翻譯的都是蘇聯(lián)當代作家作品。
你翻譯過哪些蘇聯(lián)當代文學作品?
曹國維:我組織翻譯了電影史詩《解放》,長篇小說《勝利》,合譯了《生活與命運》《斷頭臺》《白天的星星》《真正的愛情啊,在哪里?》,在《外國文藝》上發(fā)表了《不祥的蛋》,又譯了《狗心》。后來又參與作家出版社《布爾加科夫文集》的翻譯。其間萌發(fā)了翻譯《罪與罰》的想法,動筆后,陸陸續(xù)續(xù)翻譯了很長時間。
在九十年代,您再次接觸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怎樣的體會?
曹國維:我剛開始翻譯《罪與罰》時,覺得它是名著,應該好好翻譯。等我譯了二分之一時,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在藝術上有股裹挾讀者的力量。但我翻譯下來,認為我的譯文沒有這樣的力量,所以我回頭檢查譯文,想我到底“錯”在哪里,使小說中這種力量沒有展現(xiàn)出來。當時就我自己對作品的認識程度,我覺得自己的翻譯沒有錯,我就繼續(xù)翻譯,直到完稿。之后,我把這份譯稿投給出版社,一波三折后,燕山出版社接了這份稿子。第一次簽約,時間為七年,后來這本小說銷量不錯,又簽了七年。在此期間,因為《罪與罰》是教育部向中學生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市場上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譯本,出于銷售考慮,燕山出版社建議暫緩出版。在合同空窗期間,我決定重譯《罪與罰》,彌補原先留下的遺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編輯魏東讀過“世界散文隨筆作品精品文庫”(俄羅斯卷)我譯的幾篇散文,想約我繼續(xù)翻譯,通過徐振亞老師介紹,找到我。魏東當時來找我,就我的譯本聊了很久,后來他告訴我,廣西師大出版社計劃出版這部小說。開始,我在這本書上改了兩遍,打成電子稿修改,后來在紙樣上又改了許多遍。
曹國維對《罪與罰》譯文進行修改
在不停修改的過程中,您的年紀和心境都在變化,現(xiàn)在您如何看待《罪與罰》這部小說?
曹國維:在譯序中,我寫道:“連綿的懸念,跌宕的情節(jié)和急促的文字,使小說始終具有緊張感、壓抑感,具有震感人心的藝術力量?!边@是我之前寫的文字,但我不滿意自己原先的譯文。修改的過程中,我看到一位俄國學者的觀點:“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難譯的是他筆下歇斯底里的情緒?!边@句話對我啟發(fā)很大,所以我關注到拉斯科爾尼科夫思想的“緊張、突變、跳躍和文字的急促”,就這些關注,許許多多的修改就出來了。我原來翻譯的這部小說字數(shù)約四十二萬八千字,到這個學術評論版,除里面的評論文章字數(shù)外,我大致算了一下,四十一萬五千字,我刪去了一萬三千字。就是在這縮減的字數(shù)中,我把所有文字都壓緊了。魏東編輯在后記中說,這種簡化有效果:
原有譯文已經相當準確,曹老師仍對字詞作了極簡化處理,最大程度地刪削,這樣一來,中文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平常不覺得多冗余的詞匯剔除了,描繪心理動作的詞匯更為明晰,整體的動感就出來了。同時,曹譯本對語匯的選擇也更加貼合人物的身份和所處環(huán)境,一切看是否得體。這些尤其表現(xiàn)在兇殺前后的相關章節(jié)(第一部第六、七節(jié)以及第二部第一節(jié))。茲舉一例:
拉斯科爾尼科夫站在門后,緊緊握著斧子。他就像經歷一場噩夢。要是他們闖進來,他甚至準備和他們搏斗。他們打門和商量時,他有好幾次突然想立刻結束一切,從門后朝他們大喝一聲。有時他又想趁門沒打開,跟他們罵架,嘲弄他們?!氨M快了結吧!”這念頭掠過他的腦海。
拉斯科爾尼科夫站著,緊握斧子。他就像在夢中。他甚至準備和他們搏斗,只要他們進來。他們打門和商量時,他有幾次突然想立刻結束一切,從門后朝他們吼叫。有時他想跟他們罵架,嘲弄他們,趁門沒打開?!氨M快了結吧!”他腦海里一閃。
有時,我真的挺擔心這種修訂方式會過度。曹老師太專注于詞語的干凈利落產生的力量,連標點也不放過,比如,有感嘆號的地方,“啊”之類字眼盡量都去掉。姑且看看效果,等待讀者體驗吧。拋開具體文本不說,這種方式凸顯了漢語的一大優(yōu)勢,即充分的關聯(lián)及暗示。除非特定的文體要求,漢語的常態(tài)當如此。
一萬三千字的縮減使譯本精簡許多。翻譯界的前輩跟我們講過:翻譯能直譯的,不要意譯;能簡潔的,不要繁瑣;能緊湊的,不要松散。
此前聽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字句似乎有些瑣碎,您怎么看?
曹國維:不是這樣,他的語言不像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那樣和諧、舒服。他的語句有時確實有些瑣碎,但他筆下的歇斯底里情緒,就是在這種瑣碎中體現(xiàn)出來的。我之前受邀做過翻譯講座,寫了一個稿子,《罪與罰》是其中一部分(曹老師從《罪與罰》中挑了一段分析) :
他站住,看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門,外面的門,過道通向樓梯,剛才他拉鈴進來的那道門,沒關,甚至開著整整一巴掌寬的縫:沒鎖,也沒放下鉤子,一直,整個這段時間!老太婆沒關,在他進門后,也許,出于謹慎。噢,上帝!他不是后來看見莉扎韋塔了!他怎么會,怎么會沒猜到,她從哪兒進來!總不能穿墻進來。(第86頁)
這段文字忽長忽短,思緒急劇跳躍,表現(xiàn)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緊張。(之后,曹老師又舉了兩個例子)
我把這些東西和錢包都在一座院子,B街的,石頭底下給埋了,第二天上午……東西現(xiàn)在全在那兒……
這是拉斯科爾尼科夫向索尼婭坦白藏東西的地方和時間,我保存原文的詞序,人物思想的緊張和混亂溢于言表:話說了一半,突然覺得沒說清楚,加了地點,剛說完,又覺得忘了時間,趕緊補上。他的表述顛來倒去,原文就是這樣的,把話譯通順了,緊張感就沒了。
我的住房,瞧,在這兒,板壁后面……公家的,不過我現(xiàn)在住私人房子,暫時。這里需要裝修?,F(xiàn)在差不多完工了……公家的房子,知道嗎,這可是好東西,???您看呢?
對話都是即興表達,不是連綿規(guī)范的,這段對話保持了口語的鮮活性。像這樣一些東西,翻順了,缺少鮮活,講話其實是東一下,西一下。通過這樣的翻譯,表現(xiàn)陀氏的用詞和表達特點,嚴格遵循陀氏的詞序。俄語的單詞有形態(tài)變化,無論詞序怎樣變化,句子的意義大致不變。漢語不行,但漢語有極大的彈性和包容性。有時可以保留俄語詞序,表達同樣的意義。理想的譯文,有一種說法:譯文讀者讀譯文的感受應當與原文讀者讀原文的感受一樣。所以,沒有好的譯文,沒法感受原文的藝術魅力。
《罪與罰:學術評論版》
您也翻譯過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花了很多心血修改《罪與罰》與《大師和瑪格麗特》譯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紀作家,布爾加科夫是二十世紀作家,請問兩位作家之間是否有共通的東西,或者布爾加科夫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否有繼承?
曹國維: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直面現(xiàn)實,即赤貧、酗酒和賣淫,考慮未來生活的走向;布爾加科夫同樣直面現(xiàn)實,即反常和荒誕,尋找改善生活的途徑。盡管兩人的風格截然不同,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種令人窒息的壓抑;布爾加科夫的作品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狂歡。
兩部作品都帶有神秘色彩。
七月初,一個異常炎熱的傍晚,有個年輕人走出他在C巷從住戶手里租下的斗室,來到街上,慢慢地,仿佛猶豫不決地朝K橋走去。(《罪與罰》,第一章)
暮春一個酷熱的傍晚,牧首塘畔來了兩位公民。(《大師與瑪格麗特》,第一章 千萬別和陌生人說話)
兩部小說的第一句都用了一個字“熱”。“熱”(異常炎熱,酷熱)在俄羅斯的傳統(tǒng)觀念中,預示鬧鬼。“熱”宣告即將展開的是個鬧鬼的故事?!蹲锱c罰》中,拉斯科爾尼科夫陷入理論的狂熱,想做超人,斗膽一試,殺了老太婆,想拿她的錢,為自己開創(chuàng)全新的道路。索尼婭說他:“你離開上帝,上帝就懲罰你,把你交給了魔鬼”?!洞髱熀同敻覃愄亍分校Ч淼男雄欂灤啃≌f。《罪與罰》出來以后,俄國發(fā)生的事和這部小說中發(fā)生的事非常相似。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重現(xiàn)生活現(xiàn)實的作家,而是思考生活走向的作家。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說自己有神秘色彩?!洞髱熀同敻覃愄亍芬灿猩衩厣?,書中沃蘭德對大師說:“您的小說一定會給您帶來意外的禮物?!背蓵旰?,《大師和瑪格麗特》果然給布爾加科夫帶來了意外的禮物:俄羅斯的轟動和全世界的推崇。俄國讀者說沒有一本書引起他們這樣的興趣。俄羅斯開了四次布爾加科夫國際研討會。
《百年孤獨》出來后,評論者認為馬爾克斯抄襲了《大師和瑪格麗特》。馬爾克斯說他沒看過,他找來小說,讀了之后,驚嘆《大師和瑪格麗特》精妙絕倫?,F(xiàn)在都說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我覺得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沒有關系。俄羅斯網上用的“魔幻”和布爾加科夫用的“奇幻”是兩個詞。俄羅斯覺得這部小說繼承了果戈理和謝德林作品中諷刺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傳統(tǒng)。說到“奇幻”,果戈理有篇小說名為《鼻子》,他寫了一個人照鏡子,鼻子沒了。與其說布爾加科夫用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手法,不如說他繼承了果戈理的傳統(tǒng)。
也許大家寫文案時,把“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標簽貼給《大師和瑪格麗特》,會吸引讀者閱讀。其實,俄國文學與拉美文學是兩個不同的傳統(tǒng),拉美有自己的文化延續(xù),馬爾克斯才創(chuàng)作出具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百年孤獨》。布爾加科夫通過果戈理、謝德林這樣的文學傳承創(chuàng)作了這部具有奇幻和神秘色彩的小說《大師和瑪格麗特》。這是兩種不同的走向。
曹國維:我講布爾加科夫,不提魔幻現(xiàn)實主義,從地域和文化上,俄國與拉美相差太遠。魔幻現(xiàn)實主義風格在拉美除了馬爾克斯,還有其他作家如胡安·魯爾福、略薩等。但在俄羅斯,布爾加科夫創(chuàng)作了這部奇幻的作品后,基本沒有優(yōu)秀的奇幻作品。
回到布爾加科夫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大師和瑪格麗特》中,布爾加科夫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明確表達了敬意,其中有這樣的文字,卡羅維耶夫和別格莫特進入餐廳,管理人員要求他們出示證件,他們之間有一段對話:
……
“你們的證件?”女公民把問題重復一遍。
“我的美人……”卡羅維耶夫剛想奉承幾句。
“我不是美人。”女公民打斷他。
“噢,那太遺憾?!笨_維耶夫大失所望,又說,“好吧,要是您不想是美人,那也很好,您可以不是。這么說吧,為了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作家,難道得問他要證件?您可以從他的任何一部小說里隨便抽五頁看看,即使他沒證件,您也會相信您在和一位作家打交道。據我所知,他根本就沒證件!你說呢?”卡羅維耶夫問別格莫特。
“我敢打賭,他沒有證件?!皠e格莫特回答,把汽油爐放在登記本邊上,用手擦擦熏黑的額頭。
“您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女公民說,她被卡羅維耶夫弄得稀里糊涂。
“您怎么知道不是,怎么知道?”卡羅維耶夫回敬。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了?!迸裾f,但又不大自信。
“我抗議!”別格莫特激動地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會死的!”
“你們的證件,公民們?!迸裾f。
……(第386-387頁)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會死的”這兩句話都沒有錯,但表達上各有深意?!巴铀纪滓蛩够懒恕笔鞘聦?,同時巧妙地暗示了當時的文學界沒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傳承。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俄國走向具有深刻思考,而當時的蘇聯(lián)文學沒有?!巴铀纪滓蛩够遣粫赖摹保紶柤涌品騽?chuàng)作的取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致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多寫人物,極少寫環(huán)境,您怎么看?
曹國維:我在《罪與罰》學術評論版中選譯了莫丘利斯基文章的一部分,莫丘利斯基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少描寫環(huán)境,他寫外部環(huán)境就是寫主人公的心境。比如寫拉斯科爾尼科夫,“他的住所是禁欲修士的居室。他把自己關在角落里,自己的‘地下室’,躺進‘棺材’,冥思苦想。他的整個生命進入‘思想’;外部世界,他人,現(xiàn)實——不再存在……他無需食物,無需衣服,因為他是沒有軀體的精神,純粹的自我意識……自然和物質的世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不是獨立的存在;它被徹底人化和靈性化了。環(huán)境總是被表現(xiàn)為意識的折射,像是意識的功能。人的住所即他心靈的景觀?!敝v到索尼婭的房間是丑陋的板棚,象征她被踐踏的命運。老太婆的房子很沉悶,像蜘蛛網似的,同樣投射著人物的情緒。
《罪與罰》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怎樣的人,您描述一下?
曹國維:他是人格分裂的人,充滿邏輯和思想的狂熱,但他有高尚的同情心,把自己的錢幾乎全給了馬爾梅拉多夫一家。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理論是:人分成兩類,常人和超人,常人安分守己,只是繁殖同類的材料;超人什么都可以做,為了實現(xiàn)他的理論可以不顧一切,哪怕殺人。最后索尼婭的愛感染了他,使他獲得新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的穿透力太強,每個時代會存在類似他筆下那些典型的人。當下的年輕一代也多少面臨精神上的掙扎和分裂,他們身上也多少有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影子。俄國思想家(如別爾嘉耶夫)從形而上層面關注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這些形而上的內容,關注俄國自身的生活現(xiàn)實,如俄國未來走向的問題。
曹國維: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的小說都是思想小說,《罪與罰》是刑事框架下的思想小說,同時也是社會小說,如酗酒、貧窮和賣淫這些明顯的社會現(xiàn)象,它們都體現(xiàn)在馬爾梅拉多夫家中。
(訪談中,所用引文來自《罪與罰》(學術評論版),[俄]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曹國維譯,上海貝貝特,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大師和瑪格麗特》,[俄]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曹國維譯,雅眾文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
曹國維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俄語教學,譯有《罪與罰》(學術評論版)《大師和瑪格麗特》《不祥的蛋》《狗心》等。
陳天祥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在讀博士
王琳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