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初到日本留學(xué)時曾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寺院里或者路邊小道兩旁,經(jīng)常能看到頭戴紅帽或者圍著紅圍嘴的小佛像,少則一兩尊婉然結(jié)跏趺坐,多則幾十個大小不一散列站立,或左手拿寶珠,或右手持錫杖。這些孩童樣貌的小佛像有一種天然的萌感,不僅深受日本民眾喜歡,也總能成為各國游客鏡頭下象征著日本佛教之生命氣息的特寫。后來才知道,如此可愛的小佛像竟然是孩子們的守護神——育子地藏(日語:子育地蔵)。不由得心生疑惑:地藏菩薩為什么變成了孩子的模樣?“育子地藏”與中國常見的抱著男童的“送子觀音”有什么關(guān)系嗎?
一、走出地獄,走向人間
“地藏”一名譯自梵語K?itigarbha,其中k?iti是“大地”“住處”的意思,garbha則為“含藏”之意。玄奘(600/602-664)譯《地藏十輪經(jīng)》中說:“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是對“地藏”一名的極佳解釋。
在漢傳佛教中,地藏菩薩發(fā)愿拯救六道眾生,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慈悲大愿著稱。如果讀完實叉難陀(652-710)翻譯的《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就會有三點深刻印象:一、無數(shù)無量世界的所有地獄中都有地藏菩薩的分身,即地藏菩薩遍在于各個地獄;二、地藏菩薩可以示現(xiàn)各種各樣的身形來教化、度脫地獄中的眾生;三、釋迦牟尼佛囑咐地藏菩薩到娑婆世界去,直至彌勒菩薩出世以前,調(diào)伏那些因業(yè)報而墮入地獄的罪苦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顯然,“地獄”是圍繞著地藏菩薩的最醒目特征。
地獄的觀念通過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再隨著佛教的傳播遍及日本。日本和中國一樣,民間普遍都有“生前做壞事,死后下地獄”的說法;關(guān)于地獄的描述也大同小異,比如十八層地獄的各種酷刑。但是,在日本最流行的有關(guān)地獄的傳說中,增加了一種特有的民間傳說:
日本的地獄中有一個叫做“賽河原”的地方,是夭折孩子的集聚地——為早亡而不孝者專門設(shè)計的場景。夭折的孩子為了報答父母之恩或者寄托對父母兄弟的思念之情,必須不停地堆石塔,但每當(dāng)快要堆成的時候,惡鬼就會把石塔推翻。地藏菩薩看到孩子們不得不周而復(fù)始地重新開始堆石塔,覺得他們很可憐,就讓孩子們躲在他的袈裟里聽他誦經(jīng),躲過惡鬼。這同時也是為早亡的孩童積聚功德,引導(dǎo)他們早日再次投生人間。
這則故事被認為是自江戶時期流傳至今的地藏信仰的典型代表,而作為夭折孩子救贖者的地藏菩薩甚至可以說是當(dāng)代日本佛教的最大亮點之一。
眾所周知,在漢傳佛教中,地藏菩薩是無佛的黑暗世界的救世主、導(dǎo)師,護佑一切眾生,但并不特別是孩子們的保護神?!兜夭仄兴_本愿經(jīng)·地神護法品》中說燒香供養(yǎng)地藏菩薩的畫像、雕像等,能獲得十種利益:“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xiàn)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zāi);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圣因?!?/p>
雖然列舉功德時沒有專門提到對孩童的利益,但同經(jīng)《如來贊嘆品》中有這么一段話,可以看作是日本信仰地藏菩薩救贖孩童的經(jīng)典依據(jù):
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nèi),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chǎn)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jīng)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yǎng),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zhuǎn)增安樂,及與壽命。
把這里的“新產(chǎn)者”“新生子”與前述地獄傳說相結(jié)合,不僅可以圓滿解釋地藏菩薩為何會出現(xiàn)在賽河原(地獄)專門救贖夭折的孩童,還可以使地藏菩薩“走出”地獄,成為人世間所有孩子的保護者。“安樂易養(yǎng),壽命增長”正是人們對后代的最樸素而根本的期許。換句話說,當(dāng)日本佛教特別關(guān)注并提煉出地藏菩薩與孩子之間的特殊關(guān)聯(lián)時,很容易與“死后再生”的輪回觀念相結(jié)合,再加上伴隨孩童成長的各種生理與社會需求,就可以使地藏菩薩的主要功能從單純的亡靈救贖,轉(zhuǎn)變?yōu)閷⒆觽兊慕K身護佑。
因此,出于對子女成長的期盼與擔(dān)憂,即使在地獄和輪回等傳統(tǒng)觀念被不斷淡化的當(dāng)代社會,日本民眾對地藏菩薩的信仰也沒有減弱:祈佑子女避免小到傷風(fēng)感冒、大到麻疹“新冠”等病毒的侵擾,能夠健康成長;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還需要地藏菩薩長期陪伴孩子,兼任保佑學(xué)業(yè)優(yōu)秀、交通安全、事業(yè)成就、姻緣圓滿等直到成年的“全過程”“全方位”的保佑加持。
一如日語里稱新生兒為“赤子”(赤ちゃん)的民俗意涵,江戶以來孩童樣的地藏菩薩最常擁有的配飾是紅色小帽或者紅圍兜,而不是念珠、錫杖等漢傳佛教慣用的法器,這大概源自日本民眾對“赤色”的信仰——象征著太陽與生命的起源,同時紅色還被認為具有辟邪的功能。
二、從育子地藏看送子觀音
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認為,佛教傳入日本后,古老的“子安神”信仰與觀音、地藏相結(jié)合而形成“子安觀音”“子安地藏”?!白影灿^音”常常是抱著幼兒的慈母像,被認為是受到了中國“送子觀音”思想的影響。在日本,信奉觀音的功德利益主要有安產(chǎn)育兒,消除火災(zāi)、厄運、盜賊等等。其中,“安產(chǎn)育兒”是觀音與地藏的共通職能。但實際上,自江戶以來,“子安地藏”(子育地藏)要遠遠興盛于“子安觀音”,這與中國佛教只有“送子觀音”而無“送子地藏”的信仰模式形成了強烈反差。
“送子觀音”思想可以在《法華經(jīng)·普門品》中找到依據(jù),如鳩摩羅什(343-413)所譯: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yīng)心念。若有女人,設(shè)欲求男,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shè)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
“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利益功德在中國古代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全能型”的觀世音菩薩形象,在某種程度上被局部放大成了專門“送子”的年輕慈母。
雖然《佛說藥師如來本愿經(jīng)》和《大方廣十輪經(jīng)》中也表達了類似的“送子”思想,如經(jīng)文分別有:“如所思念,如所愿求,一切所欲,皆得圓滿,求長壽得長壽,求福報得福報,求自在得自在,求男女得男女?!薄耙磺兴幑戎T福田,乃至欲求男女等,皆當(dāng)歸命于地藏,令彼所愿悉滿足?!钡?,不管藥師佛還是地藏菩薩的這種“送子”功能,都沒有被中國佛教徒廣泛采信而形成“送子藥師”或“送子地藏”等特殊的信仰傳承。
因此,在中國佛教傳統(tǒng)中,與孩子有特殊關(guān)系的菩薩一般只是“送子觀音”,但“送子觀音”的職能重點在于“送子”,沒有像日本的“育子地藏”那樣發(fā)展出對孩子成長進行“全過程”“全方位”護佑的功能。這可能與中國傳統(tǒng)孝道思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關(guān)。也就是說,漢傳佛教的“送子觀音”送來的雖然是“子嗣”,但其本質(zhì)上取悅的是“家長”甚至“先祖”;“送子觀音”是為實現(xiàn)“善事父母”之“孝”而來,并不真正關(guān)注所送之“子”本身的成長。這或許是“送子觀音”與“育子地藏”所蘊含的兩國家庭人倫思想的最大不同之處。
三、借錢地藏臉,還錢閻魔面
日本有一句著名的諺語“借錢地藏臉,還錢閻魔面”(借る時の地蔵顔、済す時の閻魔顏),意思是,向別人借錢時如地藏菩薩一般笑容滿面,等到還錢時卻變成了猙獰兇惡的閻魔王。不光是借錢,求人辦事、借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是慈眉善目、滿臉堆笑,而返還時大多拉長臉、不情愿。這句從室町時代開始流行的諺語,用地藏菩薩的慈悲臉與閻魔王的兇惡面作對比,一語道破了人間冷暖。同時,這諺語里還隱含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地藏菩薩和閻魔王是什么關(guān)系?
一般俗稱的“閻魔王”或者“閻羅王”來源于古印度的“閻魔”(Yama)。在吠陀時期,關(guān)于閻魔所統(tǒng)治的閻魔王國主要有兩種傳說:一是處在天界一隅的樂園,被接引到那里的“移民”(人間死者的亡靈),無有痛苦,但享歡樂;二是地獄,即痛苦的淵藪,被引導(dǎo)到那里的死者亡靈,只受萬苦,無有歡樂。因此,在印度的神話傳說或宗教文化中,閻魔王的形象要遠遠早于佛教的地藏菩薩。
閻魔王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一觀念很可能始自《地藏菩薩發(fā)心因緣十王經(jīng)》,即民間常說的《十王經(jīng)》。該經(jīng)由成都府慈恩寺僧藏川所述,敘說人死后,于冥途中經(jīng)過秦廣、初(楚)江、宋帝、五官、閻魔、變(卞)城、太(泰)山、平等、都市、轉(zhuǎn)輪等十王殿(十殿閻羅),受生前所造善惡業(yè)審判的情形,并講述地藏菩薩發(fā)心之因緣與本愿,明示閻魔王即地藏菩薩。一般認為,這部經(jīng)是中國民間冥府信仰與印度佛教地藏形象相結(jié)合后產(chǎn)生的。
“借錢地藏臉,還錢閻魔面”這句日本諺語,用人情敘事把閻魔王和地藏菩薩統(tǒng)一于同一人身,也隱含了閻魔王是地藏菩薩的一種分身形式的思想。但實際上,除了這一著名諺語之外,日本的地藏菩薩幾乎沒有以閻魔王之可怖形象出現(xiàn)的場景,反而逐漸變成如《八大菩薩曼荼羅經(jīng)》中所描述的“面貌熙怡寂靜,愍念一切有情”的和藹可親的和尚模樣?!拔踱澎o”的表情雕刻在幼童樣貌的身形上,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人聯(lián)想到陰森可怖的地獄,這意味著以閻魔王為代表的丑惡化身在日本的現(xiàn)實信仰中被不斷削弱。
此外,常見的地藏菩薩造型除了可愛萌童外,還有頭戴斗笠的“笠地藏”,這是佛教文化與日本民俗相結(jié)合,促使地藏菩薩進一步“走出地獄、走向人間”的一則佳例:
很久以前,有一對貧窮而善良的老夫婦以賣斗笠為生。有一年除夕晚上,老爺爺冒著大雪出門賣斗笠,回來路上看到了一座地藏菩薩像,光禿禿的腦袋上積了一層厚厚的白雪,老爺爺就把自己的斗笠給地藏菩薩戴上,然后頂著飄雪回家了。第二天,也就是新年一早,老奶奶看到戴著斗笠的地藏菩薩把年糕和正月的供品放在門口后緩緩離開……
這個故事一方面講述了地藏菩薩所戴斗笠的來源,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善有善報”的教化作用。從此民間傳說開始,很多日本民眾認為地藏是最親切、最可親近的佛教菩薩,故不再稱其為“地藏菩薩”,而代之以“お地蔵さん”“お地蔵様”等更為親切的人間稱呼。在避惡趣善的信仰心理的作用下,本土文化的民俗色彩逐漸覆蓋了外來地藏原本攜帶的黑暗恐怖的地獄底紋。
地藏菩薩這種深入民間、隨時化現(xiàn)不同身形幫助有困難之人的形象,顯然類似于中國佛教中救苦救難、有求必應(yīng)的觀音菩薩。
四、向死而生的日本地藏
日本的地藏信仰由源自古印度的地獄神話奠定基調(diào),提供主要的敘事背景與框架,佛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地藏菩薩之“地獄救贖”形象給民眾以神圣性、權(quán)威感。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本土民間傳說進行具象化敘事——地藏菩薩在賽河原專門救贖夭折孩童,并由此發(fā)展出具備全能護佑功能的“育子地藏”。這種以民間信仰為新切入點,對既有的經(jīng)典敘事進行結(jié)構(gòu)性擴張的手法,一旦契合于人類的心理需求和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就能立即彰顯出獨特的生命活力。因此,賽河原故事是日本地藏信仰流傳過程中的“神來之筆”。
再者,由民俗文化滲透形成的“笠地藏”使地藏菩薩從原本佛經(jīng)中解救輪回眾生的形象,演變?yōu)橐环N“接地氣”的鄉(xiāng)土神(仙),并從“救贖孩童”這一特殊聚焦點回歸到“度脫眾生”,使地藏信仰更具普適意義。與此同時,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地藏菩薩的閻魔王形象漸次在世俗化的過程中被淡化,即在人間的信仰環(huán)境中,閻魔之惡只是作為對立面來襯托地藏之善而已。
日本的地藏信仰濃縮了神話傳說、宗教義理、民間信仰、民俗文化等人類社會長久而多元的文明要素,很好地體現(xiàn)了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與世俗化。這種滾雪球式的多層“講故事”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現(xiàn)實表達,既具備厚重豐富的歷史感,又擁有流動不息的時代感?!白叱龅鬲z、走向人間”的地藏菩薩成了“生”與“活”的信仰對象,而“育子地藏”所給予的、所護佑的正是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當(dāng)代日本社會仍然需要的一種人類本能而終極的精神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