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尤迪特·赫爾曼對話翟永明:“女作家”是個敏感的稱謂嗎

在以“女性視角——字里行間”為主題的2021年中歐文學(xué)節(jié)框架下,近日,德國作家尤迪特赫爾曼和中國女詩人翟永明就女性寫作以及歐洲與中國女性作家的多元化與創(chuàng)造力展開對話。

在以“女性視角——字里行間”為主題的2021年中歐文學(xué)節(jié)框架下,近日,德國作家尤迪特·赫爾曼和中國女詩人翟永明就女性寫作以及歐洲與中國女性作家的多元化與創(chuàng)造力展開對話。對談由歌德學(xué)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主持。

翟永明(右),屏幕中為尤迪特·赫爾曼。

翟永明(右),屏幕中為尤迪特·赫爾曼。

尤迪特·赫爾曼朗讀了自己最新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家》(Daheim)的片段。一個四十七歲的女人,因為一段亦真亦幻的回憶突然出現(xiàn),在某天拋下自己舊有的生活,搬到海邊,試圖梳理和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這就是《家》所講述的故事。在海邊濃烈的風景中,這位拋棄過去的女人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屬,變得堅韌不拔。

《夏屋,以后》是德國女作家尤迪特·赫爾曼首部作品,該書包括九個短篇,多描寫柏林普通青年人的日常生活。

這一段落是她認為非常重要的結(jié)尾——女主角結(jié)束了原來的人際關(guān)系,離開了她的丈夫,從大城市來到鄉(xiāng)村海邊生活。她起初是一個人,后來遇到了一些與她一樣獨立而孤單的人,這些人際交往慢慢對她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她開始思考她的生存狀況,“就像一張白紙,現(xiàn)在可以重新開始。”重新勾畫她未來的生活時,她又忽然想起了以前的回憶,回憶也同樣改變了她。

在先前的采訪中,赫爾曼表示,這是一個有著雙重立足點的故事,一方面著眼于女主人公的覺醒和開啟新人生,另一方面也在講述創(chuàng)傷、回憶以及回憶的不可靠性。與《家》的女主人公一樣,赫爾曼正待在德國北部的海濱地區(qū):弗里斯蘭。比起充滿社交和人際關(guān)系的柏林,在人口稀少的鄉(xiāng)村有助于沉淀:“有時寫作的確跟氣氛有關(guān)?!?/p>

柯理提到,赫爾曼曾說自己的寫作越來越游移,主人公不是把自己置于一個重要的位置去看世界,而是從邊緣的角度觀察。而且,她們“無論如何也有一個回答”,這可能隱含了作者內(nèi)心關(guān)于寫作意義的答案。

在他看來,《家》的女主人公把過去痛苦的經(jīng)驗變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她找到了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的方式。這種幸福來得并不簡單,但也證明她走向了成熟。

柯理認為赫爾曼和翟永明的寫作,盡管體裁與語言都不同,但存在一個共同點:“都帶著一定的簡潔,保持著一點距離。比較樸素的聲音之后,藏有很多的傷痕或者是夢想?!钡杂烂髟u價赫爾曼的小說是一種建筑般的結(jié)構(gòu),以大量的意象和留白來推動,與詩歌有諸多接近之處。

翟永明則朗讀了《黑白的片斷之歌》,這是她的詩集《十四首素歌》中的一首?!妒氖姿馗琛范际歉赣H的對話,她書寫她們那一代女性的命運,以及與自己這一代女性之間經(jīng)歷、對生命看法的不同。

翟永明說:“我母親那一代人是‘建設(shè)的一代’,新中國成立以后,她們把大量的熱情和生命都投入在對祖國的建設(shè)當中,所以她們和家庭的關(guān)系,和子女的關(guān)系是次于她們的事業(yè)狀態(tài)的?!?/p>

盡管是不同的兩代人,“我們也有非常相同的地方,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自于中國這個國家的狀態(tài)。這一點是在我中年以后意識到的,詩里面我寫到,在四十歲左右,我開始能夠理解母親那一代人,她們的付出,以及她們對生命的看法?!钡杂烂髡f。作為經(jīng)歷過“文革”的一代人,她們也在尋找自己。而她們的讀者則是又下一代。女性遭遇的歷史性、普遍性苦難,在詩句里被敘述為“那凄涼的,最終的,純粹的姿態(tài)”。女性意志的代際傳遞與更替,作為“一種不變的變化”,正在“緩慢地,靠近時間本質(zhì)”。

柯理提出,“女性在寫作當中的角色”是德國文學(xué)界近年來的熱議話題。文學(xué)界對寫作價值的衡量和決策始終籠罩在男性的眼光下——無論是文學(xué)批評家、文學(xué)獎的評委還是出版社的負責人。這個問題在三、四年間聚集了越多注視,女性在文學(xué)界如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就越值得思索。

赫爾曼說,自己在90年代剛開始出版書時,和一批同時期在德國市場成名的年輕女作家,被共同冠以“小妞”的名號。“當時我沒有辦法理解這樣的稱謂,用這樣的方式稱呼我們的作品,稱呼我們這個群體。讓我感覺到有一點害怕的是,很明顯這是由男性的評論家發(fā)明的概念。”赫爾曼說。

這種心理上的恐懼,在今天的德國日漸消弭。女性能夠在媒體上發(fā)出更大的聲音來表達抗議,女性作家的角色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赫爾曼介紹,在德語中“作家”也有兩個不同詞匯,用來區(qū)分男性和女性。比起“女性作家”,自己更喜歡使用“作家”。在公眾社會和文學(xué)界,“女性作家”也是一個敏感的稱謂。因為一味強調(diào)和特殊化,會導(dǎo)致女性寫作呈現(xiàn)出特別脆弱的態(tài)度,或者不得不作為男性寫作的對立面被比較。

盡管接觸現(xiàn)實世界時是通過女性視角,但在寫作時,赫爾曼堅持,個體的身份大于性別的身份。作家“根本意義上是人”,而面對寫作時的孤獨會不分性別,公平地降臨在每個人身上。

翟永明也回憶起1980年代中期,中國的女性寫作遭遇了同樣的問題。當時的女詩人非?;钴S,有大量女性視角的表達涌現(xiàn)。這些作品被叫作“女性詩歌”,在一些出版社或者雜志發(fā)表的時候,會被單獨開辟一個欄目?!熬秃孟衲行栽姼杈褪窃姼瑁栽姼枋橇韮缘母杏X。”

到今天,女性話題還是一個隨時要面臨的重要話題。中國的性別問題,在翟永明看來是退步的:“現(xiàn)在的年輕人比我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要更保守一點,因為年輕人面臨的環(huán)境可能會導(dǎo)致一些壓力。我們那個時候更窮,但是有理想在支撐,所以一些困難好像都不那么重要。”現(xiàn)在整個社會越來越強烈的性別沖突和對立,以及理性討論的缺失,對當下這個時代年輕的女作家更加不友好。

對此,赫爾曼說:“我不會在意男性評論家怎么評論我的作品,因為我覺得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思考。我更關(guān)注我跟外界接觸時的感受。”太過在意評論家的見解,就沒辦法把注意力放在寫作上。赫爾曼引用了這句話,“一個作家最終的,最大的阻力就是他本人。”

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一位讀者提出,除了對女性寫作的標簽淡化,女性作家有沒有可能重新奪回這個詞的話語權(quán),并把它賦予積極的意義。

翟永明認為,男性話語權(quán)對女性寫作的標簽化固然存在了很長時間,但另一方面女性自我意識的發(fā)現(xiàn)尤為重要。她提到一本民間的詩歌刊物,是女性詩人自己在一起成立的。刊物已經(jīng)有很多年了,上面只刊登中國女性詩人的作品?!拔矣X得這就是那個可能性,我們其實并不畏懼這個標簽,我們自己可以把它作為女性自身的表達?!?/p>

赫爾曼說,在德國目前來說有這樣的傾向,“大家可能會比較積極地評判女性作家,或者鼓勵女性作家進行創(chuàng)作,而不再認為女性創(chuàng)作是一件令人質(zhì)疑的事情。”

然而問題核心仍是寫作本身。“至于女性作家是否想奪回自己的陣地,成為主流發(fā)聲的群體等等,在過去這么多年時間里面,很多女性都在努力爭取更強烈的發(fā)出她們的聲音。我不是很想過分地強調(diào)男女對立,不知道是不是要回顧到寫作本身——我想要去寫作,我想要去閱讀,我就是一個女性。而特別地想要為女作家發(fā)聲,或者作為女性作家一員,爭取獲得更多的關(guān)注,我覺得這是一種假象?!焙諣柭f。

注:

尤迪特·赫爾曼(Judith Hermann):德國女作家。1970年生于柏林。當過酒吧服務(wù)生,在紐約做過實習(xí)記者。1997年獲阿爾弗雷德·德布林獎學(xué)金,專心創(chuàng)作一年,完成短篇小說集《夏屋,以后》。該書1998年出版后獲廣泛好評,作者因此獲不來梅市文學(xué)提攜獎(1998)、胡戈-巴爾獎(1999)、魯?shù)婪?亞歷山大基金會獎(1999)、克萊斯特獎(2001)。2003年,她的短篇小說集《不過是幽靈而已》出版,在德國亦大受讀者歡迎。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