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文物里的“民以食為天”:良渚稻米、商代食器與唐代點心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吃飯——不僅是為了果腹與生存,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集中表達,調羹弄膳之間,處處流露著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吃飯——不僅是為了果腹與生存,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集中表達,調羹弄膳之間,處處流露著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外展出,展覽共分為“食自八方”“茶韻酒香”“琳瑯美器”“鼎中之變”“禮始飲食”五個單元,展出精選文物240余件(套),包括良渚文化時期的炭化稻米、商代青銅食器、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唐代點心等,從食材、器具、技藝、禮儀等不同角度出發(fā),全面呈現(xiàn)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變遷與文化內涵,深刻闡釋了中華飲食文化特色。

展覽現(xiàn)場?攝影:陳拓

展覽現(xiàn)場 攝影:陳拓


展覽現(xiàn)場?攝影:余冠辰

展覽現(xiàn)場 攝影:余冠辰

“吃了嗎?”

作為中國人,想必對這句打招呼的話再親切不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悠久的飲食歷史,催生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隨便拿跟“吃”相關的口語舉例,就有吃香、吃苦、吃不消、吃得開、吃不了兜著走……等等。飲食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也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標志。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茹毛飲血到炊煮熟食,從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饌,中國古人的餐桌見證了上萬年的飲食革命和文化流變。吃飯——不僅是為了果腹與生存,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集中表達,調羹弄膳之間,處處流露著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

近日,“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展覽系統(tǒng)闡釋中國古代飲食的發(fā)展變遷與文化內涵,引導廣大觀眾細細品味 “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味道,深刻感知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生趣,共展出文物240余件(套),從食材、器具、技藝、禮儀等不同角度出發(fā),全面呈現(xiàn)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歷史變遷,真實刻畫古代勞動人民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是國家博物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挖掘貼近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文化展覽。

展廳現(xiàn)場 攝影:陳拓

展廳現(xiàn)場 攝影:陳拓

第一單元 食自八方

中國是粟、稻兩種主要農(nóng)作物的發(fā)源地,也是最早馴化犬、豬、雞等家畜家禽的地方,距今4千年前后我國還從西亞等地引進了羊、牛、馬、小麥等。由此,中國人多種糧食加肉食的飲食格局,早在史前時代便已形成。相較于西方的肉食型食物結構而言,中國人的雜食性食物結構更為科學合理,它能使人體從各類食物中獲取豐富而均衡的營養(yǎng)成分,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飲食文化多樣而統(tǒng)一的特征。

炭化稻米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200年) 良渚古城莫角山西坡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炭化稻米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200年) 良渚古城莫角山西坡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良渚文化時,稻作農(nóng)業(yè)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作為主食的稻米,在良渚古城遺址中有多處發(fā)現(xiàn)。例如,莫角山高臺附近以萬斤計的炭化稻米堆積,可能是由于宮殿區(qū)內糧倉失火后傾倒而成的;而莫角山高臺以南的池中寺遺址,則可能是一個儲存有大量稻谷的糧倉。

嘉量?新朝(公元8-23年) 高26.1厘米,口徑32.8厘米

嘉量 新朝(公元8-23年) 高26.1厘米,口徑32.8厘米

嘉量是新莽時代制定的谷物計量標準衡器,以龠(yuè) 、合、升、斗、斛(hú)五量俱全,故名嘉量。王莽建立新朝,托古改制,改革度量衡是其政治舉措之一,其命劉歆根據(jù)二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的古制設計出此量。

石磨盤、磨棒 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7000-前5000年)

石磨盤、磨棒 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7000-前5000年)

 

供食具 明(1368-1644年)

供食具 明(1368-1644年)

第二單元 茶韻酒香

我國飲酒和飲茶的歷史悠久,酒和茶作為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兩朵璀璨奇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讓古人的飲食生活更具藝術化色彩。酒使人沉醉,而茶使人清醒,所謂“酒如豪士,茶如隱逸”,新茶陳酒可以給飲者帶來不同的美的享受,也滿足了人們不同的精神需要。文人墨客書寫的關于酒和茶的詩文詞曲,也共同構成了博大宏富的中華酒文化和中華茶文化。

單耳黑陶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75年山東膠縣出土 高8.8厘米,口徑5.7厘米,足徑4.3厘米

單耳黑陶杯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75年山東膠縣出土 高8.8厘米,口徑5.7厘米,足徑4.3厘米

中國先民很久以前就掌握了釀酒技術,酒具制作也應運而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酒具,可知當時釀酒已有相當規(guī)模。

青銅爵?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1950年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 高20厘米,長18.5厘米

青銅爵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1950年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 高20厘米,長18.5厘米

青銅爵始見于二里頭文化,盛行于商代,一直沿用到西周中期。一般認為爵為溫酒器。孫機先生根據(jù)出土爵底部有煙炱(tái)和某些爵的結構攏火以及內盛祭神的鬯(chàng)酒等判斷:爵為祭祀中用于歆、祼(guàn)的禮器。以香氣享神曰“歆”。加熱后,爵內鬯酒的蒸汽香味濃烈,鬼神樂于享用。在祭禮中,爵內鬯酒通過前端的流澆灌到地上,這種灌地之禮稱為“祼”。

青銅斝(jiǎ)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青銅斝(jiǎ)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陶耳杯 晉(265-420年)

陶耳杯 晉(265-420年)

 

鎏金鏨鳥獸花葉紋銀注子 唐(618-907年)

鎏金鏨鳥獸花葉紋銀注子 唐(618-907年)

 

青釉格盤 晉(265-420年)

青釉格盤 晉(265-420年)

第三單元 琳瑯美器

飲食器具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最初的食器,到歷代發(fā)明的陶制、金屬制、瓷制飲食器具,無一不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中國歷代飲食器具在講求實用的同時,還始終貫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彩陶的古樸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銅器的莊重之美,漆器的秀逸之美,金銀器的輝煌之美,玉器的瑩潤之美,都給使用者帶來美好的享受,“美食配美器”,此之謂也。

彩陶豆?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前2000年) 高11.5厘米,口徑18.6厘米,足徑11.2厘米 1956年甘肅出土

彩陶豆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前2000年) 高11.5厘米,口徑18.6厘米,足徑11.2厘米 1956年甘肅出土

此豆口沿處有18個穿孔,內壁由上而下依次繪有深褐色曲折紋、貝殼紋及網(wǎng)格紋。由于新石器時代的飲食方式是人們席地而坐,食具放置在地面上,因此豆內的彩繪可供食者觀賞,有增添飲食情趣的功能。

乾符三年光啟宮銀漏勺?唐(618-907年) 通柄長26.5厘米,勺徑7.6厘米 1958年陜西省西安市北郊南余寨出土

乾符三年光啟宮銀漏勺 唐(618-907年) 通柄長26.5厘米,勺徑7.6厘米 1958年陜西省西安市北郊南余寨出土

漏勺柄部鐫刻的文字是:“光啟宮乾符三年正月改造晟鏤,壹枚重貳兩叁錢叁字”。光啟宮,是長安苑中的一個宮殿,據(jù)史籍記載,黃巢兵敗后,曾經(jīng)將長安城放火焚燒,唯獨光啟宮幸免于難?!扒笔翘瀑易诶钯氐哪晏?,“乾符三年”為公元876年。漏勺本是尋常的飲食器具,但作為皇宮用器,無論器型、紋飾,都力求精致華美,此器即為明證。

朱漆皮胎彩繪葫蘆式餐具盒 清(1644-1911年)

朱漆皮胎彩繪葫蘆式餐具盒 清(1644-1911年)

 

青花花果八格食盤 明(1368-1644年)

青花花果八格食盤 明(1368-1644年)

 

青花纏枝花紋菱花口盤 明(1368-1644年)

青花纏枝花紋菱花口盤 明(1368-1644年)

 

龍泉窯翠青釉纏枝蓮碗 明(1368-1644年)

龍泉窯翠青釉纏枝蓮碗 明(1368-1644年)

 

斗彩龍鳳紋碗 清(1644-1911年)

斗彩龍鳳紋碗 清(1644-1911年)

第四單元 鼎中之變

火的使用使遠古先民脫離了“茹毛飲血”的飲食生活,從生食到熟食的轉化是人類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說是人類飲食文化的起點。俗話說“水火不容”,但智慧的中國古代先民卻在烹飪上實現(xiàn)了“水火相成”:只要讓水、火之間有一層薄薄的隔離,它們就能共存相成。

釜(fǔ)、鼎、鬲(lì)、甑(zèng)等首批被發(fā)明出來的炊具決定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烹飪技法以蒸、煮為主。漢代是中華飲食文化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其在糧食儲藏和加工、主食制作、菜肴烹調、飲食習慣等諸多方面都奠定了后世兩千多年的基本飲食格局。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與中原飲食文化互相吸收,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華飲食文化。

“清河食官”青銅染器?漢(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通高15.6厘米,直徑16.7厘米

“清河食官”青銅染器 漢(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通高15.6厘米,直徑16.7厘米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兩位偶然相遇的齊國武士因飲酒無肉,于是相約彼此割對方身上的肉“具染”而食,至死而止。這里的“染”指的是豉(chǐ)、醬類的調味品。漢代人習食較燙的調料,所以需用染器不斷地給調料加溫。由器物銘文可知,這是出自西漢時期清河國(位于今山東、河北一帶)的的食具。

青銅烤爐?漢(公元前206—-220年) 長39.5厘米,寬22厘米,高15.2厘米

青銅烤爐 漢(公元前206—-220年) 長39.5厘米,寬22厘米,高15.2厘米

漢代社會流行以烤肉佐酒的飲食習慣。此為時人用來烤肉的器具,使用時,爐內放炭火,爐上放置肉串或大塊肉。

點心?唐(618-907年) 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點心 唐(618-907年) 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隋唐時期,人們飲食生活中的主食結構發(fā)生變化,主食中麥類異軍突起,成為北方主糧之首。面食普及到社會各階層,面食加工與烹飪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一時期,迎來了面食的新時代。發(fā)達的交通和開放的政策,使域外的面食品種及制作方法不斷涌入,胡餅、饆(bì)饠(luó)等“胡風面點”備受人們的青睞。

三足錫火鍋?清(1616-1911年) 通高14.3厘米,口徑19.3厘米

三足錫火鍋 清(1616-1911年) 通高14.3厘米,口徑19.3厘米

此為滿族傳統(tǒng)的火鍋,器中間的圓柱內用來盛放炭火,周邊放水。炭火加熱后,在開水中將肉片邊涮邊吃。這種器皿及涮鍋子食法至今仍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qū)。中國人吃火鍋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資料表明火鍋的出現(xiàn)可追溯至西周時期。

扁足陶鼎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

扁足陶鼎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

 

青銅甗(yǎn)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青銅甗(yǎn)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鋪首銜環(huán)青銅甗 漢(公元前206-—220年)

鋪首銜環(huán)青銅甗 漢(公元前206-—220年)

 

《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著

《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著

第五單元 禮始飲食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作為中國古代文明象征的“禮”,首先是建立在飲食的基礎上。飲食前必先祭拜祖先和神靈的習俗,自新石器時代產(chǎn)生以來,至商周時期愈演愈烈:從飲食禮器名數(shù)組合到使用中表現(xiàn)的禮儀,從肴饌品類到烹飪品位,從進食方式到筵席宴饗,無一不強調著等級之序次。先秦時期的典籍對于飲食禮儀有著詳細的敘述,很多禮儀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父己”青銅簋(guǐ)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16.8厘米,口徑25.6厘米,足徑16.7厘米

“父己”青銅簋(guǐ)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16.8厘米,口徑25.6厘米,足徑16.7厘米

此簋飾三組夔紋,腹壁在斜方格紋、雷紋襯地上飾乳釘紋。圈足飾三組夔龍紋,兩兩相對。簋類似后世的大碗,盛放煮熟的黍、粟、稻、梁等飯食。

爯簋?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甲簋:高21.5、口徑20厘米 乙簋:高21.5、口徑20厘米

爯簋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甲簋:高21.5、口徑20厘米 乙簋:高21.5、口徑20厘米

爯簋與爯鼎的銘文基本相同,記載爯組青銅器是遣伯為爯制作的宗廟彝器。目前發(fā)現(xiàn)的爯器包括鼎、簋和盨(xǔ),除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爯鼎和2件爯簋外,著錄的還有2件銅簋,表明該組器物至少屬于5鼎4簋的青銅禮器組合。

青銅盤 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

青銅盤 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

 

蟬紋竊曲紋青銅匜(yí)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蟬紋竊曲紋青銅匜(yí)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據(jù)國家博物館介紹,此次展覽是緊貼百姓,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展覽,是一個充滿了人間煙火氣的展覽。“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飲食有著特殊的熱愛與追求。展覽也是繼“中國古代服飾文化” 展覽后,國家博物館植根人民大眾生活,從“衣食住行”延展挖掘的集普及性與學術性于一體的展覽實踐。展覽設置有多項互動項目,展陳形式豐富。通過好看的、好玩的、能體驗的、能動手感知的內容與展覽形式設計,拉近了博物館與大眾的距離,引導廣大觀眾感受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華民族貫通古今的生活趣味。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此外,展覽還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通過國博“中央廚房”融媒矩陣與合作媒體、支持單位的多種渠道,在線展示展覽中部分精彩內容。廣大觀眾可足不出戶線上看展,亦可通過微博微信互動、觀看展覽直播,共同“尋味人間”,領略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展覽海報

展覽海報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

展期:2021年12月28日起

地點:國家博物館北11展

(本文綜合整理自國家博物館相關資料。)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