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云想衣裳”特展,在成都賞戰(zhàn)國錦袍、西漢乘云繡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比A夏服飾文化不僅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彰顯著深層的精神追求。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比A夏服飾文化不僅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彰顯著深層的精神追求。1月25日,“云想衣裳——絲綢之路服飾文化特展”在成都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對絲綢之路沿線服飾文化發(fā)展、變遷的解讀,探討中國傳統(tǒng)服飾在民族融合中的不斷發(fā)展,彰顯中華民族作為“衣冠王國”的藝術成就。展品囊括荊州市馬山戰(zhàn)國墓的?衣、鳳鳥花卉紋錦袍,蒙古地區(qū)出土的龍形金項飾、鑲寶石金冠飾,甘肅的出土的采桑絲帛畫像磚等。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古往今來,服飾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一脈。展覽以“一帶一路”“民族融合”“技術與文化交流”等為主題思想,通過“絲路初開與漢錦西傳”、“民族服飾的融合發(fā)展”、“織造技術與樣式革新”等主題,表現(xiàn)絲綢之路上的多源頭服飾文化融合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勾勒出一幅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延綿不斷、欣欣向榮的畫卷。

?衣 戰(zhàn)國?荊州博物館

?衣 戰(zhàn)國 荊州博物館


鳳鳥花卉紋錦袍(復制品)戰(zhàn)國?荊州博物館

鳳鳥花卉紋錦袍(復制品)戰(zhàn)國 荊州博物館

來自荊州市馬山戰(zhàn)國墓的?衣、鳳鳥花卉紋錦袍,將先秦時期中國絲織業(yè)的發(fā)展故事娓娓道來;有內(nèi)蒙古地區(qū)出土的龍形金項飾、鑲寶石金冠飾,寧夏鹽池出土的金方奇等實證了外來文化與中原服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甘肅高臺縣出土的采桑絲帛畫像磚,真實描摹了魏晉時期西域當?shù)丶徔椛a(chǎn)工藝,展現(xiàn)了中原紡織技術在絲路沿線的傳播。

龍形金項飾 晉代?內(nèi)蒙古博物院

龍形金項飾 晉代 內(nèi)蒙古博物院


龍形金項飾 晉代?內(nèi)蒙古博物院

龍形金項飾 晉代 內(nèi)蒙古博物院


鑲寶石金冠飾 漢代?內(nèi)蒙古博物院

鑲寶石金冠飾 漢代 內(nèi)蒙古博物院


狩獵圖金“方奇”?十六國時期-隋代?鹽池縣博物館

狩獵圖金“方奇” 十六國時期-隋代 鹽池縣博物館

本次展覽涉及23家參展單位,集中了成都地區(qū)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和絲路沿線文博單位,既有省級大館的經(jīng)典館藏,亦整合了多家之前較少進入大眾視線的地方中小型博物館的精品文物。對于這種合作模式,策展人表示,這不僅滿足了成博作為策展方,集合更多文物、集中力量呈現(xiàn)好展覽的需求,也促了地方博物館的館藏資源交流,讓其館藏精美文物得到充分展現(xiàn);同時還可滿足觀眾看新展、看好展的觀展需求,可以領略不同地區(qū)精美文物的風采,實現(xiàn)互利互榮、多方共贏。

采桑圖畫像磚 魏晉?高臺縣博物館

采桑圖畫像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


采帛機絲束圖畫像磚 魏晉?高臺縣博物館

采帛機絲束圖畫像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


剪布圖畫像磚 魏晉?高臺縣博物館

剪布圖畫像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


開箱圖畫像磚 魏晉?高臺縣博物館

開箱圖畫像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

絲路初開,泛漾泱泱漢風

嫘祖始蠶、蠶叢教民養(yǎng)蠶、蠶神馬頭娘……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代先民就已經(jīng)將野生桑蠶馴化為家蠶,隨之發(fā)明了繅絲、絲織技術,建立起原始絲織業(yè)。

到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代服飾制度隨之建立。

從冠服到發(fā)飾,從絲錦到紋紗,具有漢文化特色的服飾體系逐漸形成,于泱泱漢風中開啟了一段美的歷程。

西漢年間,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輕薄而透明,外觀有明顯方孔的平紋組織,體現(xiàn)著漢代大一統(tǒng)盛世之下中國服飾文化的飛速前進。

印金銀火焰紋紗 西漢?湖南省博物館

印金銀火焰紋紗 西漢 湖南省博物館

黃褐色對鳥菱紋綺地,以綺為繡地,織紋和繡紋交相輝映,圖案中幾何紋、動植物紋交替分布,尤顯華貴。桃形花紋和云紋,遣策稱之“乘云繡”,寓意“鳳鳥乘云”。

黃褐色對鳥菱紋綺地“乘云繡” 西漢?湖南省博物館

黃褐色對鳥菱紋綺地“乘云繡” 西漢 湖南省博物館

 

黃褐色對鳥菱紋綺地“乘云繡” 西漢?湖南省博物館

黃褐色對鳥菱紋綺地“乘云繡” 西漢 湖南省博物館

千山共色,盡顯服章其美

南北朝時期,以成都為起點的北方絲綢之路河南道十分興盛。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飾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爭奇斗艷,構(gòu)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

這一時期,吐谷渾、龜茲、大秦等西域古國,鮮卑、羌、氐等少數(shù)民族交錯雜居,各民族間的服飾特點交融貫通,形成了恣意灑脫、不事雕琢的獨特服飾風尚。

紫纈襦?前秦?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紫纈襦 前秦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前秦紫纈襦,扎染纈點呈方形,均勻平鋪,錯落有序;袖口寬博,腰身闊落,如此大面料的絞纈衣十分難得,身著其衣,盡帶仙氣飄逸之感。

緋碧裙?前秦?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緋碧裙 前秦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前秦緋碧裙,裙有碧、緋兩色,共六片,采用裙幅之間跳色拼接織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尚爆款”。

同時,在服飾文化大融合、絲綢之路繁榮發(fā)展這一階段,西域已開始在當?shù)厣a(chǎn)絲織品,紋樣融合中西方文化特色,帶有獨特的異域風情。

素絹合歡褲?北魏?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素絹合歡褲 北魏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合歡褲即左右兩片相連而成。這條由矩形布料拼接的褲子,盡量節(jié)制地裁剪布料,體現(xiàn)了中國"惜物"的傳統(tǒng)造物觀,同時又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功能需要。

狩獵圖金“方奇”?十六國時期-隋代?鹽池縣博物館

狩獵圖金“方奇” 十六國時期-隋代 鹽池縣博物館

狩獵圖金“方奇”,其紋飾具有明顯的域外風格。狩獵武士帶有游牧民族的特征,有翼獅子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藝術因素,外框龍紋又是中國傳統(tǒng)紋飾的代表,因此這件“方奇”成了絲綢之路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者”。

大唐新樣,始成衣冠王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詩仙李白的“云想衣裳”,道出了楊貴妃的服飾之雍容華美。這種富麗,與當時的盛世之氣密不可分。

大唐盛世,展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服飾承秦漢、魏晉之風,收絲路沿線諸國之美,深刻影響著東亞地區(qū)的服飾發(fā)展面貌,成就了中華民族“衣冠王國”的美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彩繪灰陶女俑?唐開元十八年?慶城縣博物館

彩繪灰陶女俑 唐開元十八年 慶城縣博物館

來自開元盛世的彩繪灰陶,女俑頭梳發(fā)髻,雙鬢烏發(fā)遮耳。身著曳地長裙,足蹬翹頭履,罩黑色大折領外披,雙手攏于腰間,形態(tài)端莊大方,雍容華貴。

彩繪男俑?唐?慶城縣博物館

彩繪男俑 唐 慶城縣博物館

俑裹黑幞頭,身穿黑底白花圓領內(nèi)衣,外罩淺黑色右衽曳地長袍。腹部束黑色革帶,袍左下擺提起掖在革帶下,露出月白色里子和四瓣花紅綾褲,足踏白色尖頭履。陶俑圓臉豐頤,面帶微笑,左臂曲握于胸前,右臂外撇,小臂搭粉色寬袖。

寶花紋錦袍?唐?中國絲綢博物館

寶花紋錦袍 唐 中國絲綢博物館

從款式上看,該件應屬窄袖袍??椢锝M織為斜紋緯錦。圖案是典型的唐代團窠寶花紋,大窠的寶花以八朵正面花瓣為花芯,再以八朵盛開的側(cè)式寶花為第二層,最外層也為八朵花葉兼存的寶花,層層寶花開,十分華麗富貴。

紅地瓣窠對馬錦衣?唐?中國絲綢博物館

紅地瓣窠對馬錦衣 唐 中國絲綢博物館

短袖長衫,錦為紅地,以黃、藍等色絲線顯花,瓣窠之內(nèi)裝飾帶有異域風格的對馬。

從妝容到服飾,從飾配到穿搭,唐朝服飾文化特色在服飾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透過它們,似乎看到了那個流光溢彩、百美盡呈的華章盛世。

團窠聯(lián)珠花樹對鹿紋錦帽?唐?中國絲綢博物館

團窠聯(lián)珠花樹對鹿紋錦帽 唐 中國絲綢博物館


褐地刺繡花卉綾袋??唐?甘肅省博物館

褐地刺繡花卉綾袋  唐 甘肅省博物館

回首絲路,從手搖紡車到束綜提花機的技術革新,從斜紋緯錦到加金織物的不斷嘗試,從融合南北文化的褲褶裲襠,到唐代“女著男裝”獨特風尚的開放兼容……中華服飾一直在演進變革,在兼容并包,在發(fā)展出更多元的精神內(nèi)核。其內(nèi)涵,在于持續(xù)大膽地創(chuàng)新、在于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在于內(nèi)心深處的氣度和自豪。

受本次西安疫情的影響,部分來自陜西的展品不得不暫緩上展。為此,展覽特地推出沉浸式歷史影像,帶給大家與眾不同的觀展體驗。觀眾將看到,展廳中央多臺投影儀映射畫幅交相疊合,映照于前方曲面壁之上,影像再現(xiàn)敦煌精美故事畫、彩塑人物服飾形象,新疆樓蘭遺址出土的獸頭紋錦以及來自尼雅遺址的各色紋繡……浮光掠影間如同只身走進歷史,親身感受泱泱華夏服飾文化的變遷與流變。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海報

展覽海報

(本文圖文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