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流動的波伏瓦:從《女賓》到《形影不離》

在為蒙娜德波伏瓦撰寫傳記時,凱特柯可帕特里克提出了關(guān)于真相的問題: 我們講給他人的故事,他人所講述的關(guān)于我們的故事,以及我們講給自己的故事,這三者孰真孰假呢?


在為蒙娜·德·波伏瓦撰寫傳記時,凱特·柯可帕特里克提出了關(guān)于真相的問題: 我們講給他人的故事,他人所講述的關(guān)于我們的故事,以及我們講給自己的故事,這三者孰真孰假呢? 她所指的是,作品中,波伏瓦呼吁女性的獨立自由,樹立了她與薩特開放平等又不可分離的愛情特例——但在情人口中,波伏瓦利用和背叛了其他女性,后來被公開的日記和信件又表明,薩特既非波伏瓦哲學(xué)的全然偶像也非她愛情的中心。波伏瓦并沒有許諾供出一切,凱特為她正名道,探討她沒有在作品中完全說真話的原因,要將波伏瓦還原至生活場景中。盡管如此,沒有一部傳記能以全知視角還原真相,《成為波伏瓦》只試圖找到一條新的出路。只要證明波伏瓦自我的力量,以及“成為一個女人并不意味著要掌控你所成為的那個人物的方方面面”。后者使得全書對波伏瓦的認識,更為自由和公正。如果我們追求精神的真相,而非細節(jié)的真相,恰恰能夠看到一個流動的波伏瓦,一個處在永恒的“成為”中的波伏瓦。

《女賓》是波伏瓦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故事藍本是處在“本質(zhì)的愛”中的波伏瓦和薩特,以及他們擁有的第一段“偶然的愛”——波伏瓦的學(xué)生奧爾加。薩特不僅鼓勵波伏瓦從個人生活中汲取題材,還建議她用奧爾加替換?蒙娜·薇依作為原型,增強與波伏瓦的人物對比度。盡管現(xiàn)實中,薩特對奧爾加的癡迷,一度使波伏瓦瀕臨崩潰,她還是認同地采納了建議。小說寫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打響為止,結(jié)尾弗朗索瓦茲送皮埃爾去集合的情節(jié),與《波伏瓦回憶錄:歲月的力量》中波伏瓦送薩特的情節(jié)幾乎一致:他們趕到集合中心,廣場空蕩蕩的,警察讓他去另一個地方報道,“如果你愿意就零點來,我們不能特意為你一個人安排一列火??!?現(xiàn)實中,這部從1938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小說,到1941年夏初才寫完。“早在它收尾前,你就和它不合拍了。”波伏瓦在回憶錄中寫道,最后的幾章迫使她不斷重新審視和修訂開頭的幾章,寫下它是為了表達自己正超越過去,但現(xiàn)實中更新的自己,并沒有在小說中得到反映。

小說中,不分你我的弗朗索瓦絲和皮埃爾,將格扎維埃爾納入其中,由此建立一個“任何人都不會犧牲的、真正的三人組合”。格扎維埃爾中途放棄了他們,因為她無法完全占有皮埃爾;皮埃爾一面追求十全十美的愛情,一面為了自我滿足不停傷害著兩個女人。弗朗索瓦絲則總在掙扎中孜孜不倦地勸說雙方再度接納彼此。皮埃爾對格扎維埃爾產(chǎn)生了對自己從未有過的感情,弗朗索瓦絲為此感到不安,她要重新接近皮埃爾,唯一的方法是重新親近格扎維埃爾,像他那樣觀察她。以第三人稱寫成的小說,波伏瓦被困住被遺棄的痛苦清晰可感,甚至整部小說都像在訴說她不能對身邊任何人傾訴的痛苦,而她的痛苦又體現(xiàn)出一種哲學(xué)抱負。往常,弗朗索瓦絲所在之處就是巴黎的中心,可一旦皮埃爾和格扎維埃爾單獨在咖啡館相處,這座咖啡館就成了巴黎的中心,而弗朗索瓦絲則被流放了。和皮埃爾的疏遠,動搖了弗朗索瓦絲自我的存在感?!巴饷鏇]有任何東西吸引她,里面沒有任何東西挽留她?!毙≌f中,弗朗索瓦絲哭了幾次,最終都平靜了下來,“因為必須回復(fù)到充實的事物和自我中”。有一次,她邊哭邊逃,像被一陣龍卷風(fēng)卷走了一樣,因為她在格扎維埃爾身上發(fā)現(xiàn)了和自己相同的意識。“每人在體驗自己的意識時都把它看作一個絕對的東西,這是確實的。很多個絕對怎么能并存呢?”

皮埃爾驚訝于弗朗索瓦絲能全身心體驗到一種思想,現(xiàn)實中,薩特也十分羨慕波伏瓦的這種本領(lǐng)。波伏瓦具備的另一種本領(lǐng),是對他人遭遇的深切共情,她不能理解對此漠然的人。而薩特總把自己視為超越一切的存在,具體的事件對他而言都微不足道?!稓q月的力量》中,她講述了年僅十九歲的猶太人朋友布爾拉的遇害經(jīng)過,她再次清醒地認識到世事無常,感到自己偷了這個本該屬于這位年輕人的世界。而薩特勸她,十九歲和八十歲死去并沒有多大區(qū)別。《名士風(fēng)流》里的安娜,又把這個年輕人的故事講了一遍,她望著圣誕節(jié)上的蠟燭、冬青、槲寄生,暗暗地想,迪埃戈再也看不到了,“這兒給予我的一切,全是我從他們那兒奪來的”。而從哀悼中抽離出來對羅貝爾來說總是更容易,他安慰她,生死之間的距離并沒有那么遠。

波伏瓦在回憶錄中熱情地描繪過戰(zhàn)時朋友們相聚的“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戰(zhàn)前曾度過多少個這樣的夜晚,通宵達旦,盡情交談——扮演和放大了生活里能享受的快樂,盡管沒有什么吃的,但至少有幾瓶酒可以喝。熱鬧令三十多歲的波伏瓦重新感到振奮,相信未來還會和從前一樣。《名士風(fēng)流》就始于這樣的節(jié)日場景。第一個和平的圣誕節(jié)里,安娜看著女兒納迪娜在朗?爾懷里的笑容,想起過去迪埃戈這樣抱著她的時候,她也是這樣喜笑顏開。一旦得知,一個被自己接納過的人,就此消失了,日子就無法再在恐懼和希望中折衷。戰(zhàn)爭使外部世界面目全非,也顛覆了波伏瓦的內(nèi)在自我。過去,她所學(xué)會的“他者存在的意義”只是私人交情,戰(zhàn)爭中,她感到自己“散落在地球的四面八方,每一根神經(jīng)都和他人、和所有人維系在一起”。1939年,她還在渴望幸福,1941年,“幸福”一詞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

無論在《名士風(fēng)流》還是在《女賓》中,波伏瓦都借著生活或情感的危機,重新審視了自己與薩特的關(guān)系。薩特曾經(jīng)能給她庇護,“他的命運給我保證了世界的命運”,但他們真的是同一個人嗎?還是他們只是同一個薩特?如果有意識地讓自己和薩特拉開距離,這個愛了幾十年的人,顯得如此陌生。偉大的人物會“把世界看作屬于自己的,為了對世界的錯誤感到負有責(zé)任,對它的進步感到光榮”。沒有女人會這么做,她不會成為梵高、卡夫卡,不會“企圖扮演整個人類命運”,“她不會把人類的苦難看做自己的罪過”?!兜诙浴分械倪@段結(jié)論,可視為波伏瓦將自己獨立出來,對世界承擔(dān)責(zé)任的企圖。

1949年,《第二性》出版,成為女性主義經(jīng)典。1954年,《名士風(fēng)流》獲得了龔古爾文學(xué)獎。波伏瓦曾嘗試將年少摯友扎扎的生死往事寫進《名士風(fēng)流》,結(jié)果還是刪去了,在同一年,將之寫成一部中篇小說。但她同樣感到不滿,沒有為其命名,生前也未公開手稿。這部未命名的手稿,就是《形影不離》。不同于波伏瓦之前的小說,它平鋪直敘,充滿了她所追求的“文學(xué)的真誠”。鑒于中文版出版的時間,這則兩個天才少女的故事、親密的關(guān)系和命運的倒置,很容易讓人想起費蘭特和《我的天才女友》,但它們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波伏瓦感到,扎扎去世后,自己繼續(xù)活著是一種過錯,她甚至在筆記中用了“獻祭”一詞——扎扎是自己獲得自由獻出的祭品。中年的波伏瓦,幾次回憶一段從始于九歲的感情,要用文學(xué)還給扎扎自由的生命。

這是希爾維人生經(jīng)歷的第一次感情,轉(zhuǎn)校生安德蕾成了她的同桌,從此,希爾維還能保持第一,僅僅是因為安德蕾對此不屑。學(xué)校的老師形容她們“形影不離”,這個詞散發(fā)著濃烈的童年氣息(波伏瓦在信件中一直保留這個稱謂,“形影不離的扎扎”。)安德蕾是“獨一無二的”,她總能令希爾維震驚,為了逃避毫無自我的社交,她用斧頭砍傷了自己的腳。她總在豐富希爾維的詞匯,從她嘴里說出來的“永遠”第一次砸在了希爾維心上,而 “非柏拉圖式的愛情” 又是什么?一個深夜,她們在廚房談心,安德蕾很沮喪,沒有人因為她本身而愛她。希爾維終于坦白,自己一直很愛她。那時,她們才真正了解了對方,同時也意識到,過去形影不離的兩個人之間,其實什么都沒有發(fā)生。

《形影不離》中希爾維關(guān)于自己的回憶如同隱身,她完全讓位于安德蕾,心甘情愿扮演著從仰慕者到控訴者的角色。安德蕾的一生只有二十二歲,她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不顧母親的堅持和男友帕斯卡(梅洛-龐蒂)的勸說,為自己贏得了愛情。她闖進了帕斯卡的家,見到了帕斯卡的父親,“我不是您的敵人,我也很高興認識您”。他的父親對她說,“只是您太疲憊了,還發(fā)著燒”。安德蕾回家后陷入了譫妄。葬禮上,希爾維幾乎認不出她,“我模糊地意識到安德蕾是因這種白色窒息而亡”,她在墳?zāi)沟陌咨r花上放了三朵安德蕾最愛的紅玫瑰。

《第二性》第二卷中,波伏瓦分“成長”、“處境”、“辯解”和“走向解放”四個章節(jié),展開敘述了希爾維“模糊的意識”。傳統(tǒng)的婚姻,多少要求女性斷然地與她的過去決裂,合并到丈夫的天地中。她只有內(nèi)在性,沒有超越性。她不被允許直接控制未來和世界,只能通過丈夫向群體超越。這些婚姻中的女性不完整。扎扎在少女時代,雖然可以求學(xué),也能相對自由地行動,但身處家底豐厚的正統(tǒng)家庭,她的人生仍然受到恪守傳統(tǒng)的控制。她與波伏瓦一樣有進步的決心和叛逆的勇氣,最初是她帶領(lǐng)波伏瓦挑戰(zhàn)權(quán)威,而內(nèi)心信仰與欲望的矛盾,不被親人理解的孤獨,自我價值被否認的痛苦,這些長期積壓的阻力,耗盡了她的生命。

 “人生讓我發(fā)現(xiàn)世界如其所是”,《巴黎評論》的采訪中,波伏瓦說,“年輕時我以為探索世界是去發(fā)現(xiàn)美好的東西……我先是一點一點,然后是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世界上的不幸?!?/p>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