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新的墓葬壁畫保護技術,使得對墓葬壁畫進行分解拆裝運輸、異地組裝展覽成為可能。近期,“世間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觀與墓葬中的圖像”展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展出,讓不少藝術愛好者關注到了墓葬壁畫。
4月8日,“華彩重現(xiàn)——山西墓葬壁畫的搬遷、保護與修復”沙龍活動在吳文化博物館舉辦,山西博物院永樂宮壁畫保護工作站站長,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掛職副院長鐘家讓以“忻州九原崗北齊墓葬壁畫”及“朔州水泉梁北齊墓葬壁畫”為例,講述了墓葬壁畫的搬遷、保護、修復的過程,探究中國文保技術發(fā)展之一隅。澎湃新聞特此整理刊發(fā)講座內容。
山西地上文物占全國的百分比七十以上。這跟山西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山西省位于中國的中北部,黃土高原的東部,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南有中條山,西部及南部又有黃河環(huán)繞。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數(shù)千年來,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斷著晉冀豫三省間的交通往來,然而在古代卻有這么八條通道,成為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這八條通道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古稱太行八陘。
山西北接內蒙古草原,是古代游牧區(qū)與農耕區(qū)交錯接壤的地區(qū),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這種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地區(qū)之一。
山西省壁畫文物概況
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山西省保留大量古建筑同時保護了大量的寺觀壁畫,面積達25000平米左右,而且地下也埋藏了大量的北魏至明清時代壁畫,其中出土的北齊墓葬壁畫有“太原婁睿墓北齊墓葬壁畫 ”“太原王家峰徐顯秀墓北齊墓葬壁畫”“忻州九原崗北齊墓葬壁畫” “朔州水泉梁北齊墓葬壁畫”等;宋金時期磚雕墓葬壁畫有“山西晉城市郝匠宋代磚雕壁畫墓葬”、“忻州繁峙宋代壁畫墓”、“陽泉金代壁畫墓”等。
在此,我們以“忻州九原崗北齊墓葬壁畫”及“朔州水泉梁北齊墓葬壁畫”為例,講述墓葬壁畫是如何搬遷,如何修復的。
忻州九原崗北齊墓葬壁畫的揭取搬遷保護
忻州九原崗北齊墓葬壁畫的揭取搬遷保護過程分五個部分:墓葬壁畫概況、前期勘察研究、壁畫揭取、墓坑回填、總結及資料整理。
2013年6月下旬 , 由忻州文物處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開始搶救性發(fā)掘 , 至2014年1月共清理壁畫240余平米,太原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進行了壁畫清理及加固保護工作 ;2014年8月 , 山西省文物局局黨組會議研究決定 , 由山西博物院文保中心負責完成該壁畫的揭取搬遷 , 異地保存和保護修復工作 。2014年10月 , 經(jīng)專家論證通過《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壁畫揭取保護方案》,隨后正式開始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的揭取保護工作;2015年1月底 , 成功完成該墓葬墓道壁畫和甬道壁畫的搬遷保護 。
(左)忻州九原崗北齊墓葬壁畫發(fā)掘前的墓葬原貌;(右)發(fā)掘過程中搭建的保護棚
上圖是發(fā)掘前墓葬的原貌,是個封土堆,周圍出現(xiàn)了好幾個盜洞,右邊是發(fā)掘過程中為了保護壁畫而搭建的一個臨時保護棚。由于冬季比較寒冷,我們這里面有兩個地暖,每天都要燒一噸多碳,保證墓葬壁畫維持二十幾度的溫度。
忻州市地處山西省中北部,東西55公里,南北43公里,東連定襄,西鄰靜樂,南靠陽曲,北依原平。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位于忻州市忻府區(qū)蘭村鄉(xiāng)下社村東北約600米。
九原崗北齊墓葬甬道
九原崗北齊墓葬上層壁畫頂端白灰層弧形“卷邊”
九原崗墓葬是一個長方形斜坡墓道砌單室墓,坐北朝南。由封土、斜坡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它出土的文物主要是壁畫,部分陶瓷隨葬品,都是陶瓷碎塊。封土的平面為不規(guī)則狀,由淺黃色土夯筑而成,東西16米,南北26米,高約7米,表面長滿雜草和酸棗樹。封土堆西側有一現(xiàn)代盜洞直通墓室。墓室砌筑于方形土壙內,平面為弧邊方形,穹窿頂,東西5.9米、南北5.75米,高約8.8米。 墓室西壁和北壁均有盜洞,內部盜擾嚴重,北壁與西壁有兩個大型盜洞。墓室砌筑于邊長8米的方形土壙內,平面為弧邊方形,穹隆頂。墓室四壁墻體都有壁畫,但幾乎全部被盜墓賊盜掘一空。 只留下了穹窿頂上的星象圖,還有東壁上方的三足鳥圖,其余壁面圖案無法辨識。
墓道東壁第一層壁畫局部
墓道東壁第一層壁畫局部:“疆良”(一種食蛇的怪獸)
墓道西壁第一層壁畫局部:雷公形象
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殘存面積約 240m 。墓道東、西兩側壁畫自上而下依次分為四層,描繪內容豐富,畫面顏色鮮艷,各層內容主題分明。第一層壁畫:畫面主體內容是奇禽畏獸、龍鶴仙人、雷公風伯等形象,四周以流云、忍冬補白。其中有《山海經(jīng)》和《管子》中記載的“駁”(一種食虎豹的馬)、“疆良”(一種食蛇的怪獸)形象。第二層壁畫:畫面主體內容是《狩獵圖》和《貿易圖》。北段為狩獵場景,是至今國內壁畫中出現(xiàn)的最大狩獵圖。圖中眾多獵人騎馬在山林奔馳,放鷹驅狗,追逐圍獵虎、熊、鹿、野羊等,場面雄宏,形象逼真,再現(xiàn)了馬上民族圍獵練兵的歷史。南段為幕僚和侍從。此外,在西壁南段還繪有兩個中亞人的形象。第三層壁畫:畫面主體內容為《山林圖》和《出行圖》,所繪站立的武士,均佩戴弓箭。西壁南端為一騎馬的少年形象,其前方為一只獵狗和一只雄鷹正在捕殺兔子,少年右臂前伸似在指揮捕殺活動。第四層壁畫:畫面主體內容為《回歸圖》,東壁因開挖盜洞已基本被毀,西壁為《出行圖》,全部為站立的武士形象。
墓道北壁—廡殿頂木結構建筑,在墓葬壁畫中首次以繪畫的形式展現(xiàn)了北朝木結構建筑的風采
墓道北壁有一個廡殿頂木結構建筑,在墓葬壁畫中首次以繪畫的形式展現(xiàn)了北朝木結構建筑的風采,特別是雙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壁畫資料中未曾出現(xiàn),而建筑斜拱的出現(xiàn),將我國古建筑中斜拱的運用歷史提早了幾百年。
墓道西壁第二層《狩獵圖》
墓葬西壁第二層中亞人形象
再說說墓葬壁畫的價值。該墓葬建造方法獨特,土坯墻砌筑墓道,墓道白灰卷邊倒向地面,在甬道前壁墓門上方修筑門墻并彩繪門樓,均屬首次發(fā)現(xiàn)。墓葬壁畫面積巨大,題材豐富?!渡靾D》既包含漢文化因素,反映北朝晚期墓葬文化,和繪畫藝術的源流,也包含較多北朝新元素,且具有道教因素,體現(xiàn)出北朝人的生死觀和精神世界,是研究北朝葬俗信仰的重要資料;《狩獵圖》再現(xiàn)了北朝時期游牧民族以圍獵練兵的生活狀態(tài);出行圖中身材高大、服飾鮮明、勇猛善戰(zhàn)的兵士形象是北朝少數(shù)民族軍隊的縮影,對研究北朝軍隊的訓練方式和裝備情況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墓道北壁所繪的廡殿頂木結構建筑,以繪畫的形式展現(xiàn)了北朝木構建筑的特有風采,是研究該歷史階段建筑形式的珍貴資料??傮w上,《升天圖》《貿易圖》《圍獵圖》等,是研究北朝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和軍事制度等方面的珍貴資料。無論是對虛幻世界的想象,還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繪,九原崗北朝墓壁畫都比同時期其他墓葬壁畫的內容更加豐富,真實地反映了北朝時期晉北地區(qū)先民的物質生活、思想觀念及風俗習慣等社會歷史。此外,該壁畫畫面圖案創(chuàng)意新穎,構思巧妙,內容豐富,章法布局合理,場景切換自然、人物及動植物數(shù)量眾多卻絲毫不顯雜亂,對各類物象描繪表現(xiàn)細膩而富有情節(jié)性和律動感,當屬墓葬壁畫中的上乘之作。整體而言,其繪畫風格注重寫實且兼具合理的夸張,筆法熟練,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征。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壁畫與北朝婁睿墓、徐顯秀墓壁畫異曲同工,共同再現(xiàn)了北朝繪畫藝術風貌,體現(xiàn)出北朝繪畫藝術“簡易標美”的造型風范和“氣韻生動”的美學追求。
我們在前期對墓葬壁畫進行了開采研究,主要是對病害,結構進行檢測研究。壁畫的病害則是缺失、裂隙、褶皺、疊壓、空鼓、白灰層脫落、顏料層脫落等。它的結構是支撐體到地仗層到白粉層到顏料層。
東壁第四層白灰層脫落、顏料層脫落
發(fā)掘過程中影像、繪圖等資料采集
壁畫揭取過程的全程跟蹤攝像與攝影記錄
數(shù)字化圖像記錄
在發(fā)掘過程中,我們需要進行記錄、采集,如對壁畫進行照相和拍攝記錄,同時對壁畫的病害位置進行繪制,以及數(shù)字化掃描。在對墓室壁畫結構工藝進行研究中,通過平面勘查,壁畫的結構分四種不同的工藝,即支撐體、地仗層、白灰層還有過渡層。
在清理壁面兩側填土之后,可以觀察到,甬道上方墓道北壁壁畫的支撐體結構,壁畫白灰層下面是草拌泥。泥層之下的結構有兩部分,上半部分是土坯墻,下半部分是與甬道頂部相接的磚體。沿盜洞邊緣將壁畫鏟切揭取后,逐層分解背后墻體,顯示該墓葬墓道壁畫的制作過程:挖出墓葬土壙結構;砌筑土坯墻;用草拌泥找平;涂抹白灰地仗層;繪制壁畫。
墓道西壁壁畫結構勘察
墓道東壁壁畫結構勘察
我們的研究過程實際就要搞清楚墓葬壁畫的結構,這對搬遷是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在對壁畫的結構和病害不了解的情況下就盲目做分析,也許會在搬的過程中造成壁畫的損壞。
通常,墓葬壁畫的顏色鮮艷程度不亞于剛繪出來的效果,但往往打開墓室,在搬遷保護文物的過程中,這個顏色會慢慢變淺。這給大家造成很多困惑。所以我們就對顏色進行了檢測,得出這些顏料全都是礦石顏料。此外,通過檢測知道了壁畫含水分量越高,顏色就越鮮艷,隨著水分含量的降低,色度值在下降。因此,通過這個實驗證明畫面的顏色和空氣的氧化及灰塵的覆蓋是有關系的,和水分含量也有很大關系。
畫面色度檢測
我們要科學搬遷,就要對石灰地仗層做一層檢測。通過拉曼光譜檢測,發(fā)現(xiàn)石灰的成分就是碳、氧、鈣,而且鈣的含量遠遠高于其他金屬元素,以此說明這就是碳酸鈣。碳酸鈣是石灰與二氧化碳固化后的產(chǎn)物,所以地仗層是白灰,與傳統(tǒng)使用白灰作為地仗層的描述是一致的。
壁畫揭取前的脫鹽實驗
另外,我們還進行了脫鹽實驗。在揭取壁畫前,我們需要去除壁畫上的鹽結晶,否則會對后期修補帶來困難。部分畫面有結晶鹽析出,脫鹽可還原色度值。脫鹽試驗材料為脫脂棉、宣紙、純凈水。比較脫脂棉的脫鹽效果,吸水紙進行壁畫脫鹽效果較差;脫脂棉效果明顯,但是需要控制好飽水量和貼敷時間。
繪制壁畫殘斷部位病害圖,定位壁畫原始位置
壁畫揭取前繪圖記錄
之后是壁畫揭取這一步。壁畫搬遷的原則就是充分考慮與實驗室復原性修復的有效銜接,最大限度地避免給未來的保護修復造成隱患。我們在揭取前對畫面層的各種清理和保護措施,應遵循最小干預原則。而壁畫揭取材料則是必須經(jīng)過實踐證明、壁畫保護通用、可再處理的材料,揭取工藝必須是安全、成熟的工藝。此外,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相關原始信息的損失或丟失,比如劃分切割線的時候,要確認不要在畫面上進行切割。
壁畫表面覆蓋海綿防護層和防護板
在搬遷之前,為了保證人員和壁畫的安全,需要做一些安全設施。首先對墓道用腳手架進行支撐。壁畫的表面先用軟的海綿進行防護,然后用腳手架把它支撐,保證過程中不會坍塌。在搬遷之前,把壁畫分割用模板保護塊,提前做好,在做保護塊的過程中已經(jīng)把分割線的位置定下來了。所以大小都是根據(jù)壁畫的分割線確定的面積來制作。車輛運輸就是保證壁畫的安全性。運輸車輛要分層,壁畫不能疊壓在一起。要分層平放,分層運輸。這就是提前做的安全條件。
那么,如何對畫面進行切割呢?這要求盡可能減少對壁畫的切割損害。同時,需要結合畫面內容,最大限度地保留畫面主體表現(xiàn)內容的完整性。而對于空鼓、裂隙非常嚴重的局部畫面,應根據(jù)保存狀況和揭取難度等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劃分。
確定壁畫分割線位置
確定分割線
經(jīng)過分割,我們把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共揭取壁畫42塊第一層,每個壁面分8塊,共16塊;第二層 ,東壁分6塊,西壁分5塊,共11塊;第三層,西壁4塊,東壁4塊,共8塊;第四層,西壁2塊,東壁1塊,共3塊;北壁2塊;甬道頂部2塊。
墓道東西壁的揭取方式是從背后剝離土坯墻 ,將壁畫與土坯墻分離,然后把壁畫拿下來。由于當時地方政府要求不能破壞墓室,所以不能采取鏟切的方式。而甬道頂部是采取鏟切的方式,然后把它分離出來。
關于墓道東西兩側壁畫的揭取,第一步是清除壁畫背后土方;第二部是確定分割線;第三步是清理并加固畫面;第四步是畫面帖紙貼布;第五步是烘干壁畫并分割畫面;第六步是壁畫正面支護保護板;第七步是將壁畫背后支撐體去除,夾護壁畫,將壁畫從支撐體上揭下;第八步是清理畫背,暫存晾干;第九步是包裝運輸。
制作弧度與拱券頂相同的支架
揭取北壁壁畫
而關于墓道北壁壁畫的揭取,為了保證北壁壁畫的完整性,我們采取把整個壁畫全揭取下來。北壁的墻有個好處,它的磚支撐體上有草拌泥,有一到兩厘米厚。正因為有這一過渡層,我們得以用鋼鏟把壁畫從墻上全部鏟取下來。目前來說,這塊揭取的壁畫,是面積最大的一塊壁畫,高5.3米,寬3.5米。
對于甬道頂部的壁畫揭取,是先進行貼紙,然后做支撐架,之后用鋼鏟把它鏟取下來。甬道的頂部也是有一層一到兩厘米厚的草拌泥過渡層,給我們的揭取提供了方便。
搬遷完成以后,我們把甬道口用磚灰磊切封護,保護墓室不被破環(huán),用墓土把墓道回填夯實,恢復耕地用途。最后一步則是整理資料,編寫報告。
運輸車輛制作安裝搬運保護架
朔州水泉梁北齊墓葬壁畫的實驗室保護修復
墓葬壁畫搬遷后,因環(huán)境變化,原有病害會加重,同時也會產(chǎn)生新的病害,因此要及時進行保護修復。我們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朔州水泉梁北齊墓葬壁畫為例,說明其修復過程。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qū)窯子頭鄉(xiāng)水泉梁村西約1.5公里處。2008年6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朔州市文物局和崇福寺文物管理所聯(lián)合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2008年8月完成了墓葬發(fā)掘和壁畫的揭取、保護工作。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共揭取壁畫62塊,總面積約80平方米。該墓壁畫氣勢恢宏、人物形象生動、色彩鮮艷、表現(xiàn)內容十分豐富,具有重要的藝術、歷史研究價值。
朔州水泉梁北齊墓葬壁畫
壁畫主要分布于甬道和墓室兩大部分,壁畫總面積約80平方米,大部分壁畫保存較為完整。該墓遭多次盜掘,人為性損壞較多,壁畫整體的空鼓、裂隙;地仗層酥堿甚至粉化,大面積空鼓導致地仗層脫落畫面缺失等;顏料層起甲、褪色、變色、脫落;人為的煙熏、鑿挖、涂寫、磕碰、劃痕;盜洞引起的整體墓葬環(huán)境的改變、壁畫表面的水漬、泥漬污染等。
墓室北壁墓主夫婦宴飲圖的損壞情況
水泉梁墓葬壁畫用灰磚作支撐體,白灰作地仗,在甬道及墓室作畫,這在朔州地區(qū)均屬首次發(fā)現(xiàn)。墓葬壁畫面積巨大,題材豐富?!赌故冶北谀怪鞣驄D宴飲圖》畫面中心為端坐幃賬之中床榻之上的墓主人夫婦,二人兩側及幃賬外面圍男女伎樂侍從數(shù)人。幃賬似廡殿頂涼亭式樣,床榻呈方形。床榻前擺放的高足豆和平底盤盛放著各式食物。男墓主人左側有男伎樂和侍從共七人,女墓主人右側有女伎樂和侍從共五人,分別持有各種樂器和墓主夫婦的生活用具,體現(xiàn)出北朝人的生死觀和精神世界,是研究北朝葬俗信仰的重要資料;《墓室東壁鞍馬儀仗圖》《墓室南壁鼓吹圖》《墓室西壁牛車出行圖》等,是研究北朝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和軍事制度等方面的珍貴資料。無論是對虛幻世界的想象,還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繪,真實地反映了北朝時期晉北地區(qū)先民的物質生活、思想觀念及風俗習慣等社會歷史。此外,胡人牽馬扶車畫面說明了在北朝時期,該地區(qū)以漢人為主導,胡人為輔助的民族融合景象,對研究邊塞地區(qū)的社會生活,文化交融有著重要的資料價值。
在前期勘查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造成壁畫病害的因素很多,一是人為破壞因素;二是自然力的破壞因素,還有水的影響、微生物、溫濕度等。這里面最大的是人為破壞,盜墓賊在劫取的時候,為了烘干,大量地使用了有機燃料(柴)。結果由于缺氧,造成了大量濃煙,把本來很好的墓室壁畫變成了黑顏色。
顏料成分檢測與九原崗壁畫采取了同樣的方法,用激光拉曼,掃描電鏡檢測,得出結果是顏料成分都是礦石顏料。
在此,主要說的是修補。對于修補時期的材料,在加固及粘接材料上選用純丙烯酸乳液AC-33,封護材料用了乙酯溶液,支撐體選用蜂窩鋁板,異性支撐體采用蜂窩鋁芯、碳纖維布、蜂窩鋁板制作專用膠依型制作。
拆除外包裝
畫背加固
壁畫拼接,墓葬結構復原 (北壁)
山西繁峙縣南關村宋金墓葬壁畫保護修復前(左),修復后(右)
修復的過程就是一個反向過程。第一步是拆除外包裝,留下支撐體,即地仗層。由于地仗層背面是直接在磚上做的,所以高低不平。為了保證在切割打磨地仗層的過程中不會震壞,要保證它的弧度及能被支撐體支起來,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沙堆支撐體支撐,把帶地仗層的壁畫放在沙堆上,然后用切割機進行表面打磨。打磨之前,要先進行加固。
水泉梁北齊壁畫墓是當時山西博物院進行異地搬遷保護項目中,壁畫面積最大的一個墓葬壁畫保護項目。為了更好的再現(xiàn)壁畫的空間布局與整體視覺效果,最大限度的還原壁畫的歷史真實性,山西博物院按照發(fā)掘時的原始記錄數(shù)據(jù),利用現(xiàn)代支撐體材料對墓葬結構進行等比例復原。
墓葬結構虛擬復原
水泉梁壁畫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為穹隆頂磚券單室結構,平面呈弧邊方形。墓室內壁及甬道內滿繪壁畫。壁畫約有90%以上保存完好。墓葬復原的思考與設計就是為了科學的再現(xiàn)壁畫空間布局與整體視覺效果,最大限度的還原壁畫的歷史真實性。以墓葬復原的形式保護和展示搬遷保護的壁畫,對墓室壁畫的保護修復與研究等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復原時,我們采用了蜂窩鋁芯,制作蜂窩鋁板的那種鋁芯。依據(jù)壁畫揭取時的測量數(shù)據(jù),通過電腦技術對揭取部分壁畫的撐體結構進行虛擬復原。復原工作主要包括墓室結構復原和甬道結構復原兩部分。在修復室內用木板圍出沙坑,調整沙坑內部凹陷面,使其與墓室壁面弧度一致;之后是調整沙坑弧面,將壁畫自然塊依次排列在沙坑中,逐漸調整沙坑弧度,使其與壁畫弧度一致;再之后是沙坑基底固形。
建造沙坑模型
在沙坑內上制作異形支撐體
之后一步是制作異形支撐體,將分割好的25塊蜂窩鋁芯支撐體,從外側用金屬條將其逐塊連接,適當調整,組合為與原墓葬相同的結構。最后一步是回貼壁畫。用加固灰膏,將壁畫塊粘貼于新支撐體上,使其完全貼合。為了粘接緊密牢固,在壁畫表面疊壓沙袋施加外力。
墓葬結構復原與加固
壁畫拼接,墓葬結構復原 (北壁)
這一修復案例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消除了壁畫本體病害,有效延長了文物壽命。制作了異形支撐體,實現(xiàn)了墓葬結構復原。這可能是我們在全國首次實現(xiàn)的墓葬壁畫復原,取得的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