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民俗、信仰、民風:被大運河形塑的文明你知道多少?

生活在大運河兩岸的人們,既享受運河舟楫、水產等種種恩惠,也承受著運河暴虐、泛濫的種種苦難,因此對運河產生了敬畏崇拜。

本文摘自《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未來》 ,董文虎 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

民俗、信仰、民風:被大運河形塑的文明你知道多少?

圖源于網絡

大運河在便利交通運輸?shù)耐瑫r,也孕育了運河兩岸特有的民情風俗。人們依河而居、以水為生,一代又一代地在運河上勞作、生息,形成了運河沿岸特殊的生產、生活、節(jié)慶習俗,既反映了運河兩岸的生活狀態(tài),又寄托了對未來的無限希望。大運河是流動的,往來于運河上的人們也多是四方雜處,民情風習各異。一方面,在長期的物質、文化交流中,異地風情與本土習尚相碰撞,最終促使沿運地區(qū)的民俗風情漸漸發(fā)生某些新變;另一方面,受鄉(xiāng)土文化影響,某些民情風俗又得以部分保留,形成自身的特色。

緣水而成的民俗

世代以捕魚行船為業(yè),整日生活在船只水面之上的漁家、船民,因其生活環(huán)境、生產方式的差異,自然形成了與岸上居民不同的生產、生活、節(jié)慶等方面的風俗習慣。

生產習俗。如江蘇淮安的運河船家、漁民在其行船、捕魚的生產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獨特習俗:“交船頭”、“汛前宴”、“滿載會”等。新造的船只投產前,要舉行下水儀式,俗稱“交船頭”,親朋好友前來致賀,為船家一大喜事。魚汛前,漁戶備好漁具后,各船戶主和捕魚主要勞力在一起聚餐,同時分析魚情,商討生產計劃,交流作業(yè)方法,為預祝豐收,彼此推杯換盞,一醉方休,稱“汛前宴”。此外,漁家在春汛前還要做“滿載會”,船上扯起白腳旗,船老大穿起長袍、馬褂,上香參拜“龍王”,童子(神漢)拉長聲音高喊“滿載而歸”。

交易習俗。漁民捕魚歸來,同魚販交易時,雙方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如漁家捕獲甚豐,有魚可賣時,并不是大聲吆喝叫賣,而是用篙桿挑起一件衣服俗稱“物子”,豎在船頭,表示有魚要賣;魚販需要買魚時,則在船頭挑起一底朝下的籃子作“物子”,籃底朝下空著,表示要買魚,以招徠漁家。如果漁家要賣掉漁船,便在河邊湖中摘取蘆荻之類的草稈,在稈頂編起一個多角形的草圈,置于船頭,買家便可找船主洽談購買事宜。

生活習俗?!翱可匠陨?,靠水吃水?!睗O家終日穿行于運河中,日常飲食的菜肴以魚為主,便創(chuàng)制了獨特的食魚方法。如微山湖漁民一條魚三口就能吃凈;更有甚者,一條完整的小魚入口,隨著嘴的蠕動,一眨眼功夫就能將魚肉咂盡,一根一根的魚刺從嘴角順出?;窗矟O民至今流傳不少吃魚的順口溜,如“春鯽夏鯉秋鱖冬鳊”;“冬吃頭,夏吃尾,春秋兩季吃劃水”;“鰱子頭,鯉魚腰,青魚尾巴耍大刀”;“戈子肚,厚子頭,鳊魚肚皮一鎦油”等。

語言習俗。漁民、船民終年生活在水上,風險大,災難多,為了圖吉利,盡量避免說災難方面的諧音詞語,慢慢形成了語言禁忌。例如,“帆”與翻船“翻”同音,便稱“帆”為“篷”;魚吃了半邊,要將另一半翻過來吃時,不能說翻,而是說“轉個向”、“調個檣”、“正過來”;盛飯的“盛”與“沉”同音,改叫“裝飯”,等等。

節(jié)慶習俗。漁家、船家、傍河而居的人家,在沿襲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保留傳統(tǒng)的娛樂活動的同時,在一些娛樂活動中增加了具有運河文化特色的花樣。

元宵節(jié)舞龍燈時,運河地區(qū)的龍燈與陸路略有不同。通州是京畿漕運要地,漷縣鎮(zhèn)張莊村龍燈會中的藍色雙龍,甚是少見,因為藍色龍身代表“水”。每年元宵節(jié)時,微山湖漁民的龍燈都要沿大運河光顧夏鎮(zhèn)街,20多米長的龐然大物,分載于五六只小船上,穿橋過閘,沿運河緩緩而行。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娛樂項目,而運河賽龍舟自成特色。解放前,淮安流行運河鬧龍舟,端午節(jié)午后,船家駕駛裝飾成龍的漁船到洪門外龍王廟燒香敬神之后,駛往閘口大塘。鬧龍舟分為“丟標”、“搶標”和“撈標”三個環(huán)節(jié):“丟標”人將活鴨、洋錢、鴨蛋殼等“標”物投入水中,“搶標”水手下水爭搶、撈摸(俗稱“放飛鴨”、“丟洋錢”、“銜鴨蛋殼”),水手一旦得“標”,船上人員即舉起彩旗,以示祝賀。同時,得“標”水手需到“丟標”人面前道喜,才能得到茶食、水果甚至衣物等獎賞。

此外,中元節(jié)在運河中放河燈是通州、天津、德州、滕州、無錫等地保存至今的習俗。

運河地區(qū)還有與漕運相關的儀式及娛樂活動,如通州的“開漕節(jié)”。開漕節(jié)定在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日,由京城負責漕運的官員在通州北門外運河碼頭主持,當?shù)毓賳T和北關碼頭的主事人都要參加。從南方駛來的數(shù)以百計官商船只依次停泊碼頭上,綿延數(shù)十里,十分壯觀。兩岸則擠滿腳夫、車夫、搬運工及前來湊熱鬧的民眾,人山人海,異常熱鬧。儀式開始時,點燃掛在岸邊腳手架上的“萬頭鞭”,鞭炮響后,開始花會表演即“起會”,有高蹺(分文蹺、武蹺)、開路獅子、花鈸大鼓、中幡(分紅、黃、綠)、旱船、竹馬等表演,自北門外碼頭始,沿運河西岸往南至小圣廟止,在河神廟進完香,整個儀式結束?!伴_漕節(jié)”原是由官府主持的頗為嚴肅的祭祀河神的儀式,后來演變成運河人家的娛樂節(jié)日。

應水而興的信仰

生活在大運河兩岸的人們,既享受運河舟楫、水產等種種恩惠,也承受著運河暴虐、泛濫的種種苦難,因此對運河產生了敬畏崇拜。在人們的心目中,河水的柔順與暴虐均由河神主宰,為了向河神祈福消災、趨利避害,便有了對河神的種種祭祀活動。對運河的崇拜和有關的神話傳說,成為運河文化的重要內容。

運河漕運之神金龍四大王是沿運人們祭祀的主要神靈之一。金龍四大王的原形謝緒,在蒙古滅南宋時投水殉國,死后曾顯靈幫助明將傅有德大戰(zhàn)呂梁,助明成祖“復修漕運”,“凡河流淤壅,力能開之,舟將覆溺,力能拯之。神之顯著于黃河特甚?!奔尉钢校胺铍方◤R魚臺縣。隆慶中,遣兵侍郎萬恭致祭,封金龍四大王”。宿遷皂河乾隆行宮,最初即為祭祀河神謝緒的神廟。

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zhèn)汶水入運處有一龍王廟建筑群,四座大門直沖著運河,大殿內塑22尊神像,正中塑龍王坐像,左邊是漳漕河督大王和金龍四大王,右邊是宴公、蕭公坐像,還有風神、雨神、雷神、閃神、雹神、土地爺和“運河指揮”的坐像,活脫脫一幅眾神聯(lián)合治理運河的立體圖畫。

在官府倡導與民間自發(fā)信仰的雙重推動下,運河沿線修建了許多河神廟,相關的祭祀娛神活動通常在河神廟及其附近舉行。江蘇邳州西北約20公里的邳城鎮(zhèn)泇口村,就有“七十二座船神廟”的傳說,原本莊嚴肅穆的祀神活動,逐步演變?yōu)槊耖g娛樂。微山湖地區(qū)每年農歷三月十三日和九月十七日舉行“大王會”,親友鄰里間把酒慶賀,通宵達旦,漁火輝煌,人聲喧騰,宛如街市。

因水而變的民風

大運河溝通黃、淮、海、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跨越燕趙、齊魯、荊楚、吳越等不同風俗文化區(qū),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沿運的民俗風情漸漸發(fā)生了改變。尤其是明清時期,伴隨運河城鎮(zhèn)的崛起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舳艫轉粟三千里,燈火臨流一萬家”,運河兩岸城鄉(xiāng)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商品經濟色彩大大加強,反映在民風習尚方面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

隨著商品經濟在運河區(qū)域的普遍發(fā)展,人們在自覺或不自覺中被工商文化所吸引,引起價值觀念的轉變——從“民本商末”、“重義輕利”到“舍本逐末”、“棄義趨利”。如聊城“逐末者多衣冠之族”萬歷《東昌府志》卷2《地理志·風俗》。。濟寧初始“民風樸實”,“農夫稼穡,不習商賈之事”,至乾隆年間,則“風俗猶江河也,趨日下矣”,“四方舟車所輳,奇技淫巧所集,其小人游手逐末非一日矣”乾隆《濟寧直隸州志》卷2《輿地·風俗》。。蘇州“士大夫家,多以紡織求利”(明)范守己:《曲洧新聞》卷2,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般平民“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齊、魯、燕、豫,隨處設肆,博銖于四方”,或“執(zhí)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明世宗實錄·嘉靖四十四年四月丙戌》卷545;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8、卷19。)。運河區(qū)域掀起一股崇商重利之風,成為明清運河區(qū)域社會風俗變化最為突出的特征。

由于明清漕運興盛,南北人口流動,物資周轉頻繁,商品經濟發(fā)展迅速,運河沿岸生活方式上出現(xiàn)了由儉漸奢的風氣轉變,“風俗自淳而趨于薄也,猶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明)范濂:《云間據(jù)目抄》卷2《記風俗》,清光緒四年上海申報館仿聚珍版印本。。江南運河的杭州、嘉興、蘇州及揚州等城鎮(zhèn)尤甚。揚州兩淮鹽商“衣服屋宇窮極華靡,飲食器具備求工巧,俳優(yōu)伎樂,恒舞酣歌,宴會戲游,殆無虛日”《兩淮鹽法志》卷首1《制詔》,清嘉慶十一年刊本。。商人士紳豪奢的生活習氣,間接推動了社會崇尚奢靡之風的興起,時人曾有“人情以放蕩為快,世風以侈靡相高”(明)張瀚:《松窗夢語》卷7《風俗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的感嘆。

素以勤儉、質樸著稱的濟寧、張秋、臨清等地,風氣也發(fā)生了變化。濟寧號稱“江北小蘇州”,臨清、張秋也獲得“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稱譽?!杜R清州志》載:臨清自元代開通會通河后,“士女嬉游,故戶弄珠璣,家稱歌舞,欽食燕樂,極耳目之歡”;“仆亦綺羅,婢皆翡翠,陳歌設舞,不必縉紳,婚喪之儀越禮制而不顧,驕奢相效,巧成偽風”。

由于千里運河官商船只接踵輻輳,情況復雜,使得鏢行興盛,大量武術技藝高強的走鏢者承擔著保障貨物和人員安全的重任,由此又激發(fā)了沿岸的尚武風氣。北京是全國鏢行的中心,清末北京有八大鏢行。人稱“大刀王五”的滄州人王正誼,是北京順源鏢局的鏢頭。滄州是走鏢要道,鏢行興盛,“鏢不喊滄州”成為南北鏢行同遵的常規(guī),由此滄州成為著名的武術之鄉(xiāng)。滄州武術還融入舞獅風俗之中,舞獅人一手持繡球,一手握著一把明晃晃的鋼刀,這是全國舞獅風俗中所不見的。山東運河邊的東昌府“其俗剛武尚氣力”,“人尚勁捍”,“竇家鏢行”在當?shù)鬲氼I風騷。

作品簡介

民俗、信仰、民風:被大運河形塑的文明你知道多少?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未來》 ,董文虎 著,社科文獻,2008年2月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未來》以深厚悠久的歷史底蘊,多角度地向讀者述說大運河的過去與現(xiàn)在,暢想更加美好的未來。京杭大運河流經京、津、冀、魯、蘇、浙二市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是一條貫通我國南北水運的大動脈。它自開鑿以來經歷了2500多年的滄桑變遷,迄今仍奔流在華夏大地上,依然發(fā)揮著航運、水利、南水北調、生態(tài)保護等功能,作為"活著的、流動著的人類遺產",堪稱中華文明的瑰寶、世界級古代水運工程。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