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

袁世凱的身世。吳長慶與袁家的世誼清朝統(tǒng)治中國之初,即將其全部軍隊——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分駐首都北京及全國各大城市,以防止中國多數(shù)民族漢人造反。

袁世凱的身世。吳長慶與袁家的世誼

清朝統(tǒng)治中國之初,即將其全部軍隊——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分駐首都北京及全國各大城市,以防止中國多數(shù)民族漢人造反。這區(qū)區(qū)幾十萬軍隊,對地大人多的中國說來,不啻滄海之一粟,于是清朝統(tǒng)治者又增設了以綠旗為標志的綠營兵。太平天國及捻軍起義時,這些安坐而食未經(jīng)戰(zhàn)陣的旗兵、綠營兵,幾乎一觸即潰,清政府才又急如星火地在各地招募兵勇,用以撲滅起義軍,其中號稱精銳之師為湘軍、淮軍、毅軍等。等到革命風暴被鎮(zhèn)壓下去了,全國秩序恢復了,這些軍隊也都蹈了旗兵、綠營的覆轍,不訓練,無紀律,吃空額,抽鴉片,擾民有余,守土不足,甲午戰(zhàn)爭時全線瓦解,原形畢露。清政府這才覺得再不訓練出幾支新式軍隊,將無法維持其統(tǒng)治地位。乃于一八九四年十一月成立了“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為督辦,慶親王奕劻為幫辦,翁同龢、李鴻藻、榮祿、長麟會同商辦,開始了淘汰舊軍、編練新軍的工作。

清政府的建軍工作,為三十五歲的袁世凱開辟了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

袁世凱

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亭,一八五九年生于河南項城縣的一個大官僚地主的家庭。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早年在安徽辦團練,以鎮(zhèn)壓捻軍起家,官至漕運總督。袁甲三的子侄輩袁保恒、袁保慶、袁保齡等也都以“從軍有功”,一個個爬上了高枝兒。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是“長房長子”,雖未從軍掙得功名,卻也在項城辦團練以防捻軍,平時魚肉鄉(xiāng)民,作威作福,不失為地方上一霸。

袁世凱排行第四,他的叔父袁保慶沒有生過兒子,就把他過繼為嗣子,自八歲起,跟著他到過濟南、揚州、南京等處。袁世凱從小嬌生慣養(yǎng),加以嗣父母又溺愛非常,因此他不肯發(fā)憤讀書。一八七三年,袁保慶病死在江南鹽巡道任所。次年袁世凱又到北京去,在任刑部侍郎的堂叔父袁保恒家讀書。一八七六年,袁回家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試,落第后又回北京,一面讀書,一面幫助袁保恒辦理公事。是年冬天,袁保恒奉派到開封幫辦河南賑務,帶袁世凱同行。一八七八年,袁保恒死于時疫,袁世凱回到故鄉(xiāng),以項城地瘠民貧,就在較繁華的陳州定居下來。袁在陳州整日價酗酒、騎馬,集合一班酒肉朋友,由他出資組織了兩個文社,以附庸風雅。

一天,袁世凱在別墅仰山堂讀書時,有一位在淮寧縣署授館的窮秀才徐世昌,到別墅游玩,與袁一見如故,不久即結(jié)拜為兄弟。徐世昌,號菊人,直隸東海(天津)縣人。他很想進京趕考,袁贈以川資使之得以成行。

一八七九年,袁又參加了一次鄉(xiāng)試,仍然名落孫山。他想效法先人以從軍求功名,于是放火把所作全部詩文燒個精光,決定“投筆從戎”。

一八八一年五月,袁世凱帶領了一批闖江湖的小伙子到山東登州,投奔父執(zhí)吳長慶。吳長慶與袁家具有悠久的歷史關系。吳的父親吳廷香(字奉璋)是安徽廬江縣的著名紳士,有“國士”之稱。一八五三年太平軍初攻廬江時,吳廷香組織團練負隅頑抗。一八五四年太平軍再攻廬江時,吳廷香派其子吳長慶到袁甲三處求援,袁甲三征求子侄們的意見。袁保恒反對赴援廬江,袁保慶則主張急速派兵救接。由于遷延時日,廬江被太平軍攻克,吳廷香也被擊斃了。袁甲三覺得過意不去,就叫吳長慶留下來隨營讀書。吳不愿依人籬下,回到家鄉(xiāng)襲了云騎尉的世職,收拾其父的舊部,繼續(xù)與太平軍為敵?;窜姵踅〞r,吳又率領五百人成立了慶字營,從此跟著李鴻章轉(zhuǎn)戰(zhàn)各地,步步高升。到袁世凱投奔他時,已官至提督,會辦山東軍務,并督辦山東海防。

吳長慶自父親斃命后,就與袁保恒絕交,而與袁保慶結(jié)拜為兄弟。袁保慶病死南京時,吳還專程前往代為治喪。此時見袁保慶的嗣子袁世凱千里來投,就遣散了袁的同行伙伴,留袁在營中跟著幕僚張謇讀書,以報袁保慶當年照顧之情。

張謇,字季直,江蘇南通縣人。一八七六年入?yún)情L慶幕,主管公文,因辦事干練,吳倚之如左右手,并命其子吳保初從之受業(yè)。

袁世凱根本不是讀書的材料,張謇叫他練習作文,他做出來的文章東拉西扯,漫無條理,但他辦起事來卻又頭頭是道,加上善于逢迎拍馬,居然得到不少人的贊揚。不久吳長慶委他“幫辦營務處”。袁世凱投奔慶軍時,野心是很大的:既非為了讀書,也不是區(qū)區(qū)營務處幫辦所能滿足的。他想等待時機一展身手,而這種機會終于到來了。

一八八二年八月,朝鮮發(fā)生了“壬午政變”。與朝鮮具有“宗藩關系”的清政府,應朝鮮政府之請,派吳長慶率部前往鎮(zhèn)壓。吳命張謇“規(guī)劃前敵軍事”,張以事忙難于兼顧,推薦袁世凱主持“前敵營務處”,吳同意了。

袁世凱在朝鮮前后待了十二年。在這期間,他參與了鎮(zhèn)壓“壬午政變”,幫助朝鮮政府編練了新軍,支持朝鮮政府中的保守派,并出兵鎮(zhèn)壓了親日的“開化黨”。在這些活動中,袁世凱玩弄權術,壓低別人,抬高自己,因而頭角嶄露,贏得了“勇敢”“果斷”“知兵”“足智多謀”等等稱譽,得到了淮軍首腦李鴻章的賞識。盡管他犯有貪污軍餉、販賣鴉片等劣跡,特別是一八八四年在鎮(zhèn)壓“開化黨”的過程中,獨斷獨行,擅自發(fā)兵,有人參劾他“擅開邊釁”,受過清政府的査辦,但因有了李鴻章這座靠山,非但不見罷斥,反而不斷超升;十二年內(nèi)由一個“慶字營”中未入流的官佐,先后升為“補用同知”“盡先即補知府”“簡放海關道”“浙江溫處道”等頭銜。同時,他手中的實權也越來越大,由“慶字營營務處幫辦”而“總理親、慶等營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欽命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等等。

袁世凱出賣吳長慶步步上升

袁世凱到朝鮮后,漸漸不把一手提拔他的恩人吳長慶放在眼里,反而認為吳是他脫穎而出、飛黃騰達的障礙。通過在北京當內(nèi)閣中書的堂叔父袁保齡的關系,袁世凱直接與李鴻章掛上了鉤。李袁兩家本有淵源,袁甲三早年與李一起在安徽辦過團練,袁保恒在李的手下帶過兵,袁保齡又是李的直接屬員。李認為袁世凱是“后起之秀”,希望培養(yǎng)他在朝鮮做個忠實的代理人。

李鴻章,1895年

李鴻章,1895年

此后袁世凱經(jīng)常越級言事,乘機向李鴻章表現(xiàn)自己,貶低吳長慶,吳卻被蒙在鼓里。

一八八四年,法國侵略軍又在越南挑釁,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為了防止法國侵略者派艦隊侵略中國沿海一帶,李鴻章調(diào)吳長慶率所部慶軍三個營回國,駐防金州,以加強東北海防,另三營留在朝鮮,并派吳長慶部將提督吳兆有辦理朝鮮軍務,而以袁為會辦。

慶軍是吳長慶所建立的一支軍隊,其中大多數(shù)官佐隨吳轉(zhuǎn)戰(zhàn)三十年,有些人已取得記名提督或總兵之類的軍銜。吳啟程回國時,頗有依依惜別之情。但他認為:“袁世凱跟我有三代交情,又是我一手提拔起來的,不會改變常規(guī),做對不起我的事情?!蹦闹獏情L慶剛走,袁即安置私人,排斥異己,搞得該軍面目全非。他還向人表示:“區(qū)區(qū)三營人算得什么!就是把慶軍六營人全部交給我,我還愧對先人呢。”

吳長慶因兵權削去一半而郁郁不樂,加以舊屬紛紛來信投訴袁世凱以怨報德的許多情況,更如火上加油,不久就在金州病死了。

袁世凱誑報戰(zhàn)功受到李鴻章的重視

一八八四年歲尾八五年年頭之際,朝鮮“開化黨”首領金玉均等擺下了鴻門宴,擬將妃黨一網(wǎng)打盡。禁衛(wèi)軍大將閔泳翊(閔妃之侄)帶傷沖出,逃往稅務司穆麟德的家中。袁世凱聞訊來援,見一健者持槍把門,威風凜凜,阻其入內(nèi)。后來查明此人系中國早期的留學生唐紹儀(十五歲留學美國),回國后派來朝鮮充當穆麟德的屬員。袁盛贊此人忠于職守,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韓劇《明成皇后》劇照

韓劇《明成皇后》劇照

政變發(fā)生后,日本少數(shù)駐朝軍隊乘機侵占王宮,國王李熙出走。清朝軍隊迅速打退了這支日軍,護送李熙回宮。事后袁世凱誑報軍情夸大自己的戰(zhàn)功,從此他進一步受到李鴻章的重視了。

袁本來是個官氣十足的人物,自代朝鮮政府“平亂”以來,他就更加講排場:“乘輿張蓋,呵殿出入,制五色馬旗,建兵船,豎黃龍大旗”。在他的札封上自稱“欽差北洋大臣會辦朝鮮防務、總理營務處”。這是個不倫不類的官銜,似乎是以清朝的北洋大臣兼辦朝鮮防務。在會見朝鮮國王或與朝鮮政府打交道的時候,他妄自尊大,根本不把頂頭上司吳兆有放在眼里。

袁的狂妄自大也表現(xiàn)在對張謇的態(tài)度上。隨著自己地位的升高,他對張謇的稱謂就由“老師”改稱“季直先生”,隨后又改稱“季翁”“季兄”,由師生關系降為平輩之交。張謇寫信質(zhì)問他說:“謇今昔猶是一人耳,而‘老師’、‘某翁’、‘某兄’之稱,愈變愈奇,不解何故!”他越想越氣,后來干脆列舉大量事實,責其忘恩負義,狂妄自大,虛偽奸詐,無恥不文。袁也惱羞成怒,兩人從此斷絕了往來。

袁世凱在朝鮮時期,又經(jīng)常賣弄權術,投機取巧。他與朝鮮保守派首領尹泰綬等結(jié)拜為把兄弟以廣聲援。利用朝鮮王妃(閔妃)與大院君(國王李熙的生身父)互相爭權,暗中加以操縱。由于國王在公文中左一個“袁會辦”,右一個“袁會辦”,他持以向李鴻章匯報,以賣弄其在朝鮮頗有威信。另一方面,他又在對朝鮮政府的回文中橫一個“稟北洋”,豎一個“稟北洋”,借李鴻章的虛聲,以見重于朝鮮。一八八五年,袁世凱以回國述職為由,先后到天津、北京拉攏當朝權貴。從此輦轂之下,無人不知李中堂手下有這么一位“后起之秀”了。

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被迫簽定《馬關條約》

可是,當袁世凱昂首天外之際,正是日本侵略者埋頭苦干之時:它勤修戰(zhàn)備,廣結(jié)外援,磨拳擦掌,躍躍欲試。一八八五年,中日兩軍又在漢城互相戒備,戰(zhàn)機一觸即發(fā)。清政府力求避免戰(zhàn)爭,特派李鴻章為欽差全權大臣,與日本政府特使伊藤博文舉行天津會議,討論兩國軍隊同時在朝鮮撤退的問題。會議決定,兩國撤兵后,朝鮮局勢如再有波動,兩國出兵來朝,事前必須互告。

天津會議后,清政府撤銷了“辦理朝鮮軍務處”,并將留駐朝鮮的慶軍三營掃數(shù)撤退回國。李鴻章保升袁世凱為三品道員,改任“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袁就新職后,調(diào)唐紹儀為自己的西文文案,并派他兼任龍山商務委員。

但是,朝鮮問題并未從此解決。就在這一年,英國侵略者借口防俄侵占了朝鮮的巨文島,朝鮮政府在帝俄的壓力下,同意了帝俄艦隊代辦朝鮮沿海防務,日本侵略者又在虎視眈眈,準備趁火打劫,朝鮮問題又惡化了。

一八九四年,朝鮮“東學黨”又在全羅道起義,朝鮮政府又一次向清政府乞援。這一事件使清政府勢處兩難:如果出兵援朝,日本不會置之不理,豈不又將造成中日兩軍在漢城對峙的嚴重局勢;如果拒絕援朝,豈不大失“天朝大國”的體面?當時袁世凱一再慫恿李鴻章迅速出兵,日本也透出口風,表示中國盡可放心出兵,日本決無他意。于是李鴻章調(diào)直隸提督葉志超為主帥,率領太原鎮(zhèn)總兵聶士成部二千人開往漢城,同時將中國出兵朝鮮一事通告日本。

哪里曉得,當清軍開抵漢城之日,日本立即出兵源源開入朝鮮。隨后日軍開抵漢城者陸續(xù)增至一萬二千余人,另有大批海軍艦隊整裝待發(fā)。李鴻章聞訊,才知道中了日本人的“誘敵深入”之計,但已勢成騎虎,眼巴巴指望帝俄出面來調(diào)停,此外別無長策。

這時候,袁世凱看見勢頭不對,一面將商務委員的職權交給唐紹儀代辦,一面向李鴻章要求回國養(yǎng)病。他在中日戰(zhàn)事發(fā)動的前夕,回到天津跟李鴻章打了個照面,便又馬不停蹄地去北京打聽政治行情。他明知中日戰(zhàn)爭必不可免,中國必將失敗,李老中堂年過七旬,必將碰得頭破血流。此時西太后調(diào)西安將軍榮祿來京參預“督辦軍務處”——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一個中央軍事機構,完全由皇族掌握,表面由恭親王奕?、慶親王奕劻為督會辦大臣,而實權則操于榮祿之手。袁世凱立即使出全身解數(shù),向榮祿大獻殷勤,而榮祿也正需要有這么一個軍事人才,因此一拍即合。

袁到北京后,將自己在朝鮮辦理軍事和外交的情況及與李鴻章的往返電報,恭楷繕成若干小冊子,分送朝中親貴。他在小冊子上影射李鴻章因循失策,好大喜功,對日外交軟弱無力,并乘機開脫自己的責任。他拼命巴結(jié)“督辦軍務處”大臣李鴻藻、翁同龢、榮祿等,經(jīng)常寫信給李鴻藻報告軍情,議論戰(zhàn)局。李鴻藻認為他“熟悉軍情”,“嫻熟兵略”,“如令特練一軍,必能矯中國綠防各營之弊”。袁又向榮祿遞了門生帖子,將別人編譯的兵書,用自己名字刊行,恭請榮祿指教。袁還向帝師翁同龢、督辦關外軍事的兩江總督劉坤一等,奉承拍馬,出謀獻策,也贏得了他們的好感。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日本侵略軍突然進攻朝鮮王宮,劫走國王李熙,并扶植大院君李是應組織傀儡政權。同時不宣而戰(zhàn)進攻已退往牙山的清軍,于是甲午戰(zhàn)爭開始了。

中日開戰(zhàn)不久,李鴻章訓練多年的淮軍及新建北洋海軍,先后被日軍擊潰,日軍又在東北及山東沿海地區(qū)登陸,連陷旅順、大連、威海衛(wèi)、劉公島、營口。清政府被迫派張蔭桓、邵友濂赴日求和,日政府拒不接待,指名要李鴻章親自出馬才肯接受談判。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清政府改派李鴻章到馬關,與日本政府所派全權代表伊藤博文講和。

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李鴻章、伊藤博文分別代表中、日兩國簽訂了《馬關條約》。在這個條約上,清政府承認了日本對朝鮮的殖民統(tǒng)治,割讓了自己的神圣領土臺灣、澎湖和遼東半島,加辟了重慶、沙市、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同意了日本在中國內(nèi)地開設工廠,日本船只在中國內(nèi)河自由通航,中國賠償日本戰(zhàn)費二萬萬兩銀子,等等?!恶R關條約》是中國同帝國主義簽訂的又一個亡國條約。

《馬關條約》簽定后,李鴻章成了千夫所指、萬人唾罵的賣國賊,言官上奏彈劾,清流寫文抨擊。袁世凱是個善于趨吉避兇的老手,少不得也打了幾下冷拳,為自己增添身價。他在北京會見了十年不通音訊的張謇。張謇自吳長慶逝世后,拋棄了從軍生活,重入科舉之場,一八九四年四月中了狀元,成了名滿全國的才子。袁世凱生就了一雙勢利眼,就主動去拜訪他,借以釋嫌修好,而張謇正在聚精會神寫彈劾李鴻章的文章,也需要有人提供材料,于是他們兩人又言歸于好了。

本文摘自民國著名報人、記者陶菊隱所著《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

《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全三冊),陶菊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2年4月版

《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全三冊),陶菊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2年4月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