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2年5月31日),是紅學研究者周汝昌先生逝世10周年,最近,一部輯選了周汝昌88篇隨筆的新書《歲華晴影》由作家出版社推出,這些隨筆作品中,有讀書治學、自我觀照、講“紅”說“夢”、追憶故交、前塵往事、文化反思等幾方面的內(nèi)容。讀者從中可見一位醉心于《紅樓夢》之余,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吃喝玩樂等亦充滿好奇的周汝昌。
《歲華晴影》
《黃葉村·小蒸食·蒲包》《臘鼓催年 人天同慶》《隨筆與掉書袋》《讀書與治學》《多少樓臺煙雨中》等等,書中所收大多數(shù)文章為千字短文,因為經(jīng)歷的豐富和體認之深刻,周汝昌信手寫就的文章氣韻貫通而情感真切,書中不乏對于自己過往生活的剖白,如談起《紅樓夢》的研究史,周汝昌以下面的詩表明心跡:“一介書生總性呆,也緣奇事見微懷。豈同春夢隨云散,彩線金針繡得來。”
周汝昌手跡
老一輩似乎對于季節(jié)時令總是有很深的感觸,中華一年幾個最重要的節(jié)日中,除過大年、鬧元宵是開歲貫新之義,可以另論之外,若論真正當?shù)闷稹凹压?jié)”二字的,首推清明之節(jié)。周汝昌隨筆也以春節(jié)、上元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為題,且總是能和自己所專的《紅樓夢》相勾連,如《佳節(jié)話清明》一篇中寫:
《荊楚歲時記》說過,每逢寒食清明,偏多“疾風甚雨”,天氣最壞,把正開的好花摧殘得厲害。此言不虛?!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膾炙人口,“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則是南宋詞人吳文英(夢窗)的佳句?!安荨奔醋鳌按虿莞濉敝x,“瘞花銘”,正是《紅樓夢》里《葬花吟》的“前身”“預影”了。這種中華文化的文學傳統(tǒng),也不可不知。然而,再讀一下歐陽公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鵬一兩聲——日長飛絮輕。”那就又把清明佳節(jié)的一片芳春淑氣寫得如此之美好愉悅,絕無嘆惋悲傷之微痕隱跡,令人愈覺這個節(jié)日之可珍可愛。
對于即將到來的端午節(jié),周汝昌從包粽子的蘆葉談起,回憶道:“我生在離市中心五十里的南郊,海河之濱的一個鎮(zhèn)里。此鎮(zhèn)一度曾是天津縣治之所在。那地方的結構學很簡單:由西往東,隨著河灣兒,是一條長達三里的街,兩旁店鋪鱗次櫛比,人煙繁盛。但出街往南往北,便都是一片翠綠,有大樹,有茂草,有菜圃,有稻畦,還有與本文的主題之所關的蘆葉。因為到處有水,大河以外,還有數(shù)不清溪流港汊,穿插映帶其間,而凡有水處,即有叢蘆密葦,生于兩岸。那蘆葦長得極是茂盛壯健,其高過人,一進了蘆地葦塘,往往迷向失路,繞半天繞不出來,在小孩子感覺上,著實富有探險于迷宮的情趣?!兆涌熘蠛昧耍J葉香格外地觸動我的鄉(xiāng)情離緒?!?/p>
這些隨筆中,周汝昌也對很多習見的事物提出新的看法。如他認為漫畫家們是悲劇性人物:“漫畫會使你大笑不止,真是開顏捧腹;可它又令人悲慨憤然?!?/p>
關于漫畫家為什么是悲劇性人物,周汝昌說:“第一,手中之筆要笑,心中之味是哭;第二,漫畫畫成,結果只博人一‘粲’了之(這已證明發(fā)生藝術效應了),看過丟開,誰也沒拿它當個‘正經(jīng)事’去想一想,理一理,糾一糾,救一救;第三,漫畫家本人久而久之,自己也滿足于“博人一粲”而已,迷失了當初作畫的宗旨與心愿?!?/p>
周汝昌引述魯迅的觀點,談他早先對有些只倡導什么“幽默”的(如林語堂)給以批評,就是因為它表面上好玩,又無傷“大體”,便成了變相麻醉品,大家不過哈哈一笑,萬事大吉——一切照舊,天下“無事”了。而假如漫畫不為人正式理解認識,只是“好玩”“幽默”“消閑”“解悶”,那么漫畫家的自尊心將被整個毀掉,因此其悲劇性也就十分凸顯而鮮明了。
周汝昌滿懷同情心地為漫畫家們正名:“我的感覺,漫畫家的感受力極敏銳,想象力極豐富,而心胸又極博大廣闊——關心的不是一個小我的芝麻綠豆,而是全社會,億萬民眾的禍福利害。這種人是難能可貴而需要表揚的?!?/p>
靈心所系,這些隨筆是對周汝昌過往人生的一次鄭重回望。
周汝昌
附:《不悔—知愧》
周汝昌/文
我還是服膺曹子雪芹的話:“愧則有余,悔又無益?!卑藗€字像是只不過一兩層道理,其實卻是千回百轉(zhuǎn),回腸蕩氣的人生感嘆。不是不悔。若真的不悔,那愧又何來?其愧既又有余,則其悔之深可想而知矣,然而,悔到底是個“馬后課”,比及知悔能悟,事情早已明日黃花,成了“歷史”,故曰無益。俗話還常說“追悔莫及”。是以萬人能悔,雖是好事,畢竟那萬人已然做成了至少一萬件錯事壞事了。嗚呼,豈不可悲,豈不可痛。
這么說,其實還是一層最淺的常理。倘若細究起來,雪芹是個大智慧者,他那話涵蘊的內(nèi)情恐怕還深還厚得多。那“無益”,也許并不是頑固不化,執(zhí)迷不悟,死不回頭,而是這種悔者,本來絲毫沒做什么錯事,倒是做極高尚極善美的事——可結果呢?做錯事壞事的萬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祿厚,洋洋乎自得,而這個做好事的曹雪芹,卻落得“萬目睚眥,眾口嘲謗”,一生忍辱負垢,受盡了欺侮貶抑,誣陷傷害。雪芹之知悔而又曰無益,蓋深嗟人世之險惡,天道之不公,把他那無比沉痛的話看淺了,懂錯了,則是更加可悲,更加可痛!
我常常為此而自己憂憤,世人待他太淺薄,太惡毒了。心里十分難過。
只因這么一點癡念,我自己也走上了一條可愧可悔的狹路。我不幸之至——當上了“紅學家”。
甲子(1984)那年,我作過一首《自詠》的自度曲,幸有存稿,其詞曰:
為芹脂誓把奇冤雪,不期然,過了這許多時節(jié)。交了些高人巨眼,見了些魍魎蛇蝎;會了些高山流水,受了些明槍暗鉞。天涯隔知己,海上生明月。憑著俺筆走龍,墨磨鐵,綠意涼,紅情熱。但提起狗續(xù)貂,魚混珠,總目眥裂!白面書生,怎比那繡弓豪杰——也自家,壯懷激烈。君不見,歐公詞切。他解道:“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痹醪唤倘朔Q絕!除非是天柱折,地維闕;赤縣頹,黃河竭;風流歇,斯文滅——那時節(jié)呵,也只待把石頭一記,再鐫上青埂碣。
您看這支曲子,可不算短,該說是個大曲。它說了那半日,到底說個甚么?那中心焦聚,正是個悔與不悔的問題。因為這實在合題對榫,我才引錄于此,以見我這拙文,并非隨時就題托寓,真是在自家胸中,思量已久了。
這支曲子,分明說的就是一個悔,一個不悔。說悔,那語氣好像是受了那些魍魎蛇蝎的那么多的明槍暗鉞,可謂遍體鱗傷,若不當“紅學家”,何致如此?是則悔之之意存焉。說不悔,那語氣也不為不強了,為了給雪芹脂硯洗雪奇冤,受了這等人的欺辱傷害又算得什么?倘若因此而悔,一切都不值一哂了,也把雪芹的價值給拖下不少。我怎么能改易初衷,向魍魍蛇蝎投降呢?
所以,始終不悔,永遠不悔。
這一不悔,是永恒不變的。我將繼續(xù)承當一切明槍暗鉞的惠然垂顧。
歐公的那十四個字,見于他的小詞《玉樓春》。我以為,把它摘取來移贈雪芹,最是貼切不過。雪芹是我中華最崇高最偉大的情癡,但他的小說(原著,不指一百二十回程高偽續(xù)本《紅樓夢》)絕對不是為“風月”而作。他的情癡,已臻極處,應尊之為“情圣”才更對。但是,癡還是一個關鍵的字義。此癡,非本義“不慧”之謂,相反,那正是大慧若癡,如同大智若愚之理。癡方能執(zhí)著,方能鍥而不舍——方能無退,即不悔。
雪芹明示吾人:愧則有余,悔又無益——其不悔之教,可謂至矣。
小說里的賈寶玉是誰?有人說就是雪芹自己的化身幻影,有人說與雪芹無關,是張三李四的“集中概括”。唯魯迅先生明言不諱,一曰賈寶玉的模特兒是曹雪芹,再曰雪芹是“整個兒的進了小說”。我愿意聽信魯迅先生的話,他不開玩笑,也不背教條。那么,您看雪芹怎么寫寶玉?他為了蔣玉菡的事,為了馮紫英的事,為了齡官的事,為了金釧的事(還有隱在字里行間的某些人的事),遭到了一場幾乎致命的毒打,及至黛玉慰問他“你從此可都改了罷”,他卻長嘆一聲,簡斷地回答:“你放心,別說這樣話。我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這聲音,也就是雪芹的回答別人勸他逼他放棄寫書的聲音。
他又何嘗悔,悔什么?因他自知并沒有做壞事或做錯了事。
“風月”是表面。“這些人”也絕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即一類同型之人。 一部《石頭記》原計劃是寫一百零八名女子英豪——如《水滸》之寫一百零八條男子好漢。正所謂“千紅一哭”,“萬艷同悲”,即是此義。
然而,他又悔個什么呢?
雪芹的誕辰是首夏芒種節(jié)四月二十六日,他在書中用明筆暗墨巧妙記明,但世人不悟。我有一首拙詩詠懷寫道是:
今日芹生日,蕭然舉世蒙。
壽君誰設盞?寫我自憐工。
萬口齊嘲玉,千秋一悼紅。
晴蕉猶冉冉,甄夢豈全空?
在萬口嘲謗、千夫所指的壓力下,他為了“悼紅”,毅然不悔。他是位不世出之異士奇才,而無人正識,反遭誣謗。我們這些通常的大俗人,休言“望塵”二字,可人家為了那么崇偉的目標都能不悔,咱們又所悔何事?
無悔,不悔,難悔,也拒悔。
可是悔與愧常常相聯(lián),如有不解之緣;揆其原由,大抵因愧生悔,所悔即所愧,二者一也,本不可分。反過來,能推衍出一句不悔即無愧嗎?這就是一個大問題,凡曰不悔者,必須想想自己內(nèi)心,有無愧懷?然后再言悔與不悔。
捫心自問,我做了“紅學家”,一面無愧,一面有愧。
無愧者,從四十年代一開始,我就是只知為了芹脂奇冤洗雪,不知有它。那時是個青年學生,寫了第一篇“紅學”文章,連“發(fā)表欲”都沒有,就壓置在紙堆中,自然更不懂發(fā)表了還有“稿酬”。至于憑借著這個冷門兼熱門的“學問”竟也可以升官發(fā)財,當上什么“長”之類,還有公費旅游的條件,可以到處用假頭銜去招搖撞騙……當然更不曾夢見。所以也沒有排擠別人、打扮自己的意圖。很純潔,很天真。
在這一面,無愧。暗室無燈,也沒怕過會有鬼來報仇問罪。而且直到今天,還是如此。
然而,另一面則抱愧實深,想起來時,覺汗顏內(nèi)疚。這就是:我自知并沒有充當紅學家的真實的德才學識。如果在這一點上我不自揣量,那真是不知愧恥之尤了。
記得似乎是曹子建說過一番比喻:須有美人南威之色,方可以論姿容;須有寶劍龍淵之利,才堪以議斷割。每誦其言,輒生愧心。又聞《文心雕龍》著者劉彥和大師曾說:“夫麟鳳與麏雉懸絕,珠玉與礫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鑒其形;然魯臣以麟為麏,楚人以雉為鳳;魏民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形器易徵,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雪芹是麟鳳珠玉,是龍淵南威?!沂莻€大俗人,大陋才,大卑識,大祿蠹——我會有資格來對雪芹說長道短嗎?
豈非笑談,豈非神話?
實實愧煞人也!
說到這一層,就須識得雪芹和他的書,具有幾個層次的巨大的悲劇性。一是雪芹這個人的遭遇的悲劇性,懷才淪落,不為世容。二是他的書的悲劇性,那為了千紅萬艷同悲一哭的博大思想襟懷,卻被偽續(xù)者篡改歪曲而成為一男一女、哥哥妹妹的“愛情不幸”“姻緣未遂”,才子佳人,被“小丑”撥亂破壞了的大俗套。三是此人此書的身后命運的悲劇性,第一流大學者、高人卓識,不屑不肯來為之研討論著,卻把“紅學”的責任落到了像我這樣不學無術之人的手中筆下,由白日青眸,而魯臣宋客……嗚呼,豈不愧哉,豈不悲哉!
知愧,知愧。這愧,是為了自勵自勉,努力提高與充實自己。龍淵南威,這輩子是無望了,但還妄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這愧,并不由此而生悔。這道理是明白無誤的。
知愧,不悔,無“矛盾”可言。知愧是為了鼓舞自己不斷努力,使可愧者逐減,也為了與那處心積慮擠抑于我的比賽“本錢”。不悔,是為了增強勇氣與體魄,以便抵擋那些與日俱增的明槍暗鉞,承當傷害。兩者都是積極的,友人說我“競技狀態(tài)”總是良好。
但近來,不時傳來各地友好的關切的聲音,有的說:“讀過某刊,時有與您毫無干涉的事,也會賊賊咕咕地捅一刀”,表示慨嘆。有的說:“請多珍重,一些不入耳的話,不必多往心里去?!蔽抑鴮嵏袆?,感激他們的不敢明言多言而又不忍不言的苦心蜜意。我拿什么來報答這些善良的心田呢?
可憐,沒有別的,還只是四個平常的字:知愧,不悔。
魯迅先生當年也說過一段話,大意是:世界是大家的,不是誰一個獨占獨霸的,我也要來逛逛——“瀟灑”一回,咱有這權利。
我們中華漢字奧妙無窮,悔是“每”加上“心”,“每”加“日”為“晦”,加“雨”為“霉”,這都讓人不起快感好感。那么,悔的心情應是黯然低沉的了;但是,“每”加“文”為“敏”,加“?”為“毓”,卻是吉祥繁茂的境界?!懊俊奔印澳尽睘椤懊贰保印八睘椤昂!保蔷透遣击龅坏统?。我是決意不悔的,但萬一有朝一日被逼得非寫“悔書”不可時,那個“豎心”里也會隱藏著木和水,只覺寒香挺秀,浩蕩汪洋,還是光明磊落?!凹t學”的本來境界,即是如此。是以悔與不悔,總歸是如木長春,似水長流,不枯不涸,因為真紅學是永恒的生命,無盡的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