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日本承久之亂與被流放的帝王們

下面我們把時代稍稍向前推進,以后鳥羽為中心看一下流放地的帝王們。承久三年(1221)七月十三日,后鳥羽離開洛南的鳥羽殿,大約兩周后行至出云國大濱港,繼而抵達見尾崎。

后鳥羽的流放地隱岐島

下面我們把時代稍稍向前推進,以后鳥羽為中心看一下流放地的帝王們。承久三年(1221)七月十三日,后鳥羽離開洛南的鳥羽殿,大約兩周后行至出云國大濱港,繼而抵達見尾崎。在這里等風數(shù)日后,八月五日,乘船渡海,到達隱岐島。經(jīng)比較推定,大濱港大概位于現(xiàn)在島根縣安來市的安來港附近,見尾崎大概位于現(xiàn)在島根縣松江市美保關(guān)町附近。在見尾崎,有一座祭祀三穗津姬命、事代主神的美保神社。神社的本殿采用大社造的建筑樣式,宏偉壯觀,是日本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美保神社東鄰的古剎佛谷寺,據(jù)說是后鳥羽的行在所。這個小寺院的院內(nèi)建有一座小佛堂,其中收藏著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chǎn)的五座貞觀佛,但院落非常狹窄。當年,后鳥羽為等待適合出海的海風曾在此停留,盡管只是數(shù)日,也不禁令人倍感無常與凄涼。

后鳥羽天皇

后鳥羽天皇

美保神社、佛谷寺前,是海岸線緩緩彎曲的美保灣與蔚藍開闊的日本海。乘船出海的后鳥羽,大概不久就眺望到了隱岐島的島影。從日本地圖上看,隱岐島就像一座遠離本州的孤島,但實際距離卻很近,天氣晴朗時,甚至可以隱約看到島影。從鳥取縣境港市的境港或島根縣松江市的七類港乘渡輪,最短只需要兩個半小時。作者本人也曾從境港乘坐渡輪出海,當在西北偏北的方向上發(fā)現(xiàn)島影時,作者倍感意外。

隱岐島由島前(西島、中島、知夫里島)、島后及眾多小島組成。后鳥羽當年渡海到達的地方就是島前的中島,即現(xiàn)在的海士町。渡船來到了該島的東南部一個叫崎的地方。在崎港恬靜的一處角落上立著一塊“后鳥羽上皇御著船地”的石碑。后面的小丘陵上有一座名為三穗神社的神社,后鳥羽就是在這個神社的參籠舍度過了來到隱岐以后的第一個夜晚。其后,依據(jù)出云、隱岐守護佐佐木氏的指示,隱岐國在廳官人村上氏引導后鳥羽一行來到“阿摩郡苅田鄉(xiāng)”源福寺的“黑木御所”(用簡單刨過的木材修建的御所)。這里就是后鳥羽在隱岐的行在所。位于現(xiàn)在島根縣隱岐郡海士町海士的源福寺遺跡附近。

“我乃新島守”

福源寺在明治初年成為廢寺,填海造田后海岸線變遠,但當年的行在所眼前即是大海。后鳥羽每日眺望大海,思念京都。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物語《增鏡》中有如下一段敘述。

后鳥羽所在之處,是為遠離人群、故鄉(xiāng)的島中。(中略)憶起水無瀨殿,宛如夢境。眺望大海眼欲穿,所謂詩言“二千里外故人心”,今重有所感。聽海風大作。

我乃新島守,隱岐之海,猛烈之風,用心吹拂(我こそは 新島守よ 岐の海の 荒き浪風 心して吹け)

這首“我乃新島守”的和歌,是后鳥羽流放后不久創(chuàng)作的《遠島百首》“雜”部中的第97首和歌。對這首和歌的解讀有兩種。第一種將和歌的大意理解為“我是新來的島主,隱岐的風浪啊,請你輕柔些”,即將其解讀為充滿自嘲的、懇求風浪的一首哀切之歌。另一種將和歌大意理解為“此身雖被處遠流,仍是為新島守也。風浪莫要逞兇,輕輕地吹”,將其解讀為仍然不失帝王氣概的和歌。

誠然,僅就這一首和歌來看,無論哪種解釋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遠島百首》是后鳥羽被流放后不久創(chuàng)作的和歌集。其中,借用古歌的表現(xiàn)形式,或是悲嘆自己被處遠流的命運,或是傾訴苦惱、對京都的思念之情,非常直接地表現(xiàn)心情與實感的和歌很多。這樣來看的話,將“我乃新島守”這首和歌解讀為懇求風浪的悲傷之歌應該更為恰當。

隱岐的和歌活動

在如此荒涼的流配地,后鳥羽終日埋頭于和歌活動與佛道修行。但和京都不同的是,這里沒有和他互詠和歌的歌人。被允許在旁侍候的,僅有藤原能茂、水無瀨親成、伊賀局(龜菊)等極少數(shù)的近臣與女眷。而且,幕府嚴禁京都之人涉足隱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卿二位的外甥內(nèi)藏頭高倉清范負責在京都與隱岐之間收集、傳達信息。后鳥羽同其母七條院、寵妃修明門院、寵臣卿二位、歌人藤原家隆、高僧明惠、圣覺以及同樣被困于流配地的順德、土御門互換書信、詩稿、歌書等,在通信方面相對比較自由。以這些信息、資料為參考,后鳥羽編纂了《遠島百首》、《后鳥羽院御自歌合》、《定家家隆兩卿撰歌合》、《時代不同歌合》、《遠島御歌合》、“詠五百首和歌”、《隱岐本新古今和歌集》。顯然,后鳥羽的精力依舊十分充沛。

由樋口芳麻呂、寺島恒世大量且細致的研究可知,《后鳥羽院御自歌合》是后鳥羽在被流放后第五年,也就是嘉祿二年(1226)創(chuàng)作的、由20首和歌組合而成的10組歌合。為獲得藤原家隆的判詞,這些歌合曾被送往京都。《定家家隆兩卿撰歌合》是從兩位歌人作品中各選50首組合而成的百首編撰歌合。這兩位歌人,一位是自承久二年(1220)觸怒后鳥羽以來便與之沒了往來的藤原定家,一位則是終身效忠后鳥羽的藤原家隆,二人都是新古今時代的代表歌人?!稌r代不同歌合》,如其題目一樣,是從不同時代的100位歌人作品中各選3首組合而成的計300首、150組歌合。有人認為這部歌合與《百人一首》存在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遠島御歌合》是嘉禎二年(1236)后鳥羽令藤原家隆、源通光、坊門忠信、水無瀨信成、親成父子以及源家長之女少卿等京都、隱岐16位歌人創(chuàng)作,并由后鳥羽書寫判詞的歌合。這是后鳥羽晚年57歲時的作品。

而后鳥羽和歌的大匯總,則是由四季300首、戀100首、雜100首組成的“詠五百首和歌”。在流配后不久創(chuàng)作的《遠島百首》具有很強的表白心情、實感的側(cè)面,而這部歌集中沒有關(guān)于隱岐的和歌,因此被認為具有“網(wǎng)羅性指向”及“沒有偏頗的綜合性指向”。成立的具體時間無法確定,應是其晚年的作品。

與此同時,后鳥羽還對《新古今集》進行改訂,完成了《隱岐本新古今和歌集》。在卷末的“跋”中,后鳥羽指出兩千首的入集和歌數(shù)量太多,并對收錄自己作品三十余首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盡管執(zhí)心歌道,但此舉卻欠缺對歌集整體價值的考慮。并且,刪減了近兩成(三百八十余首)和歌。對于后鳥羽而言,《新古今集》是“治世和民”之正統(tǒng)帝王的象征。但在隱岐,晚年的后鳥羽在帝王的身份之外,還作為歌人不斷地完善歌集,使敕撰和歌集實現(xiàn)了純?nèi)坏淖罱K形態(tài)?!霸佄灏偈缀透琛迸c《隱岐本新古今和歌集》無疑是文化巨人后鳥羽的帝王之作。

幕府對后鳥羽返京的否決

后鳥羽的流人生涯最終長達19年。期間,也曾有機會對返京抱有期待。第一次是北條義時、政子及大江廣元去世后,由北條泰時開始主導幕府的嘉祿二年(1226),第二次是傳言后鳥羽的怨靈引發(fā)饑荒的寬喜三年(1231)。盡管出現(xiàn)了摸索返京的動向與后鳥羽返京的傳聞,但最終都無疾而終。

然而,第三次卻不同。嘉禎元年(1235)三月,主導朝廷政治的九條道家通過幕府評定眾中原師員正式向幕府提出了關(guān)于后鳥羽返京的問題。一時間,無論是京都還是隱岐都異常期待。但是,這種期待很快就被打破?!睹髟掠洝芳蔚澰辏?235)五月十四日條記載,北條泰時稱“家人,一同不可然由”,并以此為由明確地否決了后鳥羽的返京。這也表明了幕府不允許朝廷回復到亂前狀態(tài)的堅決態(tài)度。自此,返京的希望徹底破滅,后鳥羽也認識到了終身無法離開流放地隱岐的現(xiàn)實。

帝王們的離世

延應元年(1239),60歲的后鳥羽在終日修行佛道的同時,制作了法會時唱頌佛德的講式《無常講式》。第二段中著名的一句“凡無墓者,人之始、中、終,如幻一期之過程,三界無常(凡無所依者,人生的開端、過程與終了,一切皆如幻。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無常)”體現(xiàn)出了后鳥羽的無常觀。第三段的“月卿云客之身,生頸斬于他鄉(xiāng)之云,槐門棘路之人,紅淚落于征路之月(公卿、殿上人在遠離京都的他鄉(xiāng)被斬,大臣、公卿在旅途的月夜灑下血淚)”,令人想起被處刑的藤原光親、中御門宗行、一條信能等京方貴族以及不得不在流配地度過余生的后鳥羽的命運。后鳥羽的無常觀大概就是在認真接受、面對這樣的命運后體悟到的境界。

同年二月九日、十日,后鳥羽為常年在隱岐侍候的水無瀨親成及其在京都的父親信成寫下了置文(記錄今后須遵守的訓誡、所領(lǐng)分配等內(nèi)容的、類似遺書的文書)。以“所勞次第成大事,今有思定也(因病漸重,今為將死之時)”開篇后,后鳥羽將水無瀨、井內(nèi)、加賀、持田諸莊給予親成,并命其子孫后代世代居住于水無瀨,為后鳥羽祈禱冥福。并且,還寫道:“水無瀨,往昔我心深留之所也(中略)吾去后,常天翔見守也[水無瀨,過去是我深愛之地。(中略)我死后,也會在天上時時守望]”。

12天過后,延應元年(1239)二月二十二日,后鳥羽在配流地隱岐去世,享年60歲,結(jié)束了他絕世帝王曲折、波瀾的一生。藤原能茂將后鳥羽的遺骨掛在脖子上帶回了京都。藤原能茂先去到水無瀨,后將后鳥羽的遺骨放入了大原西林院。仁治元年(1240),水無瀨信成、親成父子在水無瀨修建了后鳥羽的御影堂,即后來成為水無瀨神宮的堂舍。

此外,盡管幕府沒有裁決,但自愿前往土佐國,后遷至阿波國的土御門,沒能等到其子邦仁親王踐祚,寬喜三年(1231)十月在阿波去世。享年37歲,先于后鳥羽8年去世。

另一方面,仁治三年(1241)邦仁親王踐祚后,順德之子忠成無緣皇位繼承,結(jié)果徹底失去返京希望的順德在佐渡病倒。一心求死的順德自斷飲食,于九月十二日死去,享年46歲。這樣,在承久之亂中被處流刑的三位帝王,最終都沒能返回京都,分別死在了自己的流放地。

后鳥羽天皇鍛劍

后鳥羽天皇鍛劍

怨靈鎮(zhèn)撫

世人從后鳥羽生前就對他的怨念、生靈心懷畏懼。北條義時、政子、大江廣元的死自不必說,連導致無數(shù)人餓死的寬喜饑荒,以及后堀河的中宮藻璧門院竴子、被廢的順德之子仲恭和幕府擁立的后堀河三人在天福元年(1233)至二年(1234)間的先后死去,都被傳是后鳥羽的怨念所致。竴子與后堀河的皇子在生產(chǎn)過程中死去,其后不久年僅25歲的竴子便去世,而仲恭與后堀河也都是早逝,終年僅有17歲和23歲。嘉禎元年(1235)痛失愛女的九條道家之所以為后鳥羽返京籌謀,背后或就存在著鎮(zhèn)撫怨靈的意圖。

延應元年(1239)二月后鳥羽在隱岐去世。五月,被稱為“隱岐院”的后鳥羽就被追贈“顯德院”的謚號。但是,這似乎沒能鎮(zhèn)撫怨靈。當年的十二月五日,鐮倉方的有力武將、在亂后處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三浦義村突然死去;仁治三年(1242)一月九日,四條天皇年僅12歲夭折;同年六月十五日,否決順德皇子忠成踐祚的北條泰時突然去世。參議平經(jīng)高的日記《平戶記》六月二十日條記載,北條泰時連續(xù)數(shù)日高燒不退,痛苦異常,“辛苦惱亂”,最終斃命?!帮@德院之御靈顯現(xiàn)”,人人畏懼。

隨后的七月八日,朝廷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又將后鳥羽的謚號由“顯德院”改為了“后鳥羽院”?!昂篪B羽”的叫法就是源于此。幕府方面也在寶治元年(1247)四月二十五日將后鳥羽的御靈勸請至鶴岡八幡宮西北方向的山腳下進行祭祀?!段崞掮R》同日條中記載,“是為奉宥彼怨靈”。兩年后的建長元年(1249)七月二十日,被稱為“佐渡院”的順德也被追贈謚號“順德院”。

歷史認識的變化

或許是因為鎮(zhèn)撫有了效果,或許是因為后嵯峨院政期間實現(xiàn)了朝幕協(xié)調(diào),13世紀后半期后鳥羽的怨靈不再作祟。其再次受到關(guān)注,則是實現(xiàn)“倒幕”的后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瓦解,南北朝動亂展開的14世紀中葉。與此同時,對承久之亂的歷史認識也出現(xiàn)了變化,即認為后鳥羽“可滅關(guān)東”(《保歷間記》)、“為亡關(guān)東”(《梅松論》)而發(fā)起戰(zhàn)亂。

實際上,在14世紀前半期之前的文獻中,是看不到“滅(亡)關(guān)東”“倒幕”“討幕”之類的表述的。盡管院宣、宣旨、官宣旨等文書的樣式各種各樣,但對于承久之亂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即認為戰(zhàn)亂是依后鳥羽追討北條義時的命令而起的。確實,在軍記物語的“慈光寺本”中也有言辭激烈的敘述。北條政子的演說中也有“付京方,責給鐮倉,大將殿、大臣殿二所之御墓所被馬蹄踐踏”的表述。但是,即便是卿二位向后鳥羽進言時,也只是說討伐北條義時、依圣意支配日本國,并沒有說打倒幕府。

在這些文獻中,只有《吾妻鏡》載曰“自京都可襲坂東之由,有其聞”,即十分明確地聲稱朝廷要襲擊幕府。而幕府首腦層將追討北條義時的命令解讀為關(guān)乎幕府存亡的危機,煽動御家人也是事實。結(jié)果,團結(jié)一致的幕府以壓倒性的優(yōu)勢戰(zhàn)勝后鳥羽的朝廷,朝幕間的力量關(guān)系發(fā)生了戲劇性的逆轉(zhuǎn)。

但是,如此強大的幕府卻被后醍醐打倒了?!暗鼓弧背闪爽F(xiàn)實。而且,在計劃打倒幕府的過程中,后醍醐還同后鳥羽一樣被流放隱岐島。正是這種類似性促成了關(guān)于后鳥羽同后醍醐一樣意圖“倒幕”的認識。14世紀中葉以后,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承久之亂的新的歷史認識,即認為承久之亂是后鳥羽企圖“倒幕”,最終失敗的一次事件,而且這種歷史認識還開始廣泛傳布。

進入15、16世紀以后,這種傾向變得更加顯著。13、14世紀鮮為人知的《吾妻鏡》在15世紀后半期的應仁、文明之亂后,開始被廣泛閱讀,這也許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F(xiàn)代人對于承久之亂的印象,早在中世末期就已經(jīng)基本成型。

承久之亂的歷史定位

在“前言”部分中作者曾指出,本書重視兩個視角。一是從公家政權(quán)院政的成立、展開與武家政權(quán)鐮倉幕府的成立、展開這樣大的歷史脈絡中對承久之亂進行定位,二是為方便一般讀者理解,比擬現(xiàn)代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論述。關(guān)于第二點,通過比擬公司組織、運動項目等,應該基本達成了目標。而關(guān)于第一點,本書的框架本身應該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這樣的方向性。在此基礎上,讓我們在歷史的脈絡中對承久之亂進行定位。

11世紀末的應德三年(1086),白河讓位,院政由此開端。在個性鮮明的“治天之君”白河的影響下,院政作為公家政權(quán)的一種政治形態(tài)逐步固定下來,并得到鳥羽、后白河的繼承,實現(xiàn)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武士勢力在院政時期逐步抬頭,在經(jīng)過宣告“武者之世”到來的保元之亂后,其勢力之大甚至可以撼動王權(quán)。12世紀末,源賴朝建立了日本史上最初的、真正的武家政權(quán)——鐮倉幕府。

但是,在公家與武家的關(guān)系中,依然是公家朝廷保持了優(yōu)勢地位。尤其是13世紀初,以多才多藝著稱的“治天之君”后鳥羽君臨于諸權(quán)門之上,矢志成為統(tǒng)御全日本的正統(tǒng)帝王,并與源實朝的幕府建立了十分融洽的關(guān)系,不僅朝廷的政治、文化迎來了興隆期,而且公武關(guān)系也進入了安定期。這種公武間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的巔峰,出現(xiàn)在朝廷與幕府就擁戴后鳥羽的親王為將軍,由升任右大臣的源實朝予以輔佐的提案達成一致意見之時。由此,后鳥羽通過其子與源實朝將幕府置于統(tǒng)治之下,源實朝將幕府發(fā)展為“東國王權(quán)”的道路本應開啟。

但是,建保七年(1219)一月源實朝被其侄公曉殺害后,歷史就開始發(fā)生巨變。一個年輕人的行兇事件改變了歷史。幕府將九條道家之子三寅(即后來的賴經(jīng))擁立為未來將軍,建立起了以北條政子、義時姐弟為中心的新體制。

另外,京都方面,承久元年(1219)七月,源賴茂謀叛事件導致象征王權(quán)的大內(nèi)里被燒毀,震驚世人。受到?jīng)_擊的后鳥羽很快便著手再建工程,卻遭遇了對造內(nèi)里役的大規(guī)模抵抗,愈加焦躁。說到底,大內(nèi)里之所以被燒毀,還是因為幕府內(nèi)部的權(quán)力斗爭波及了京都。這樣的認識使后鳥羽堅定了排除北條義時、將幕府強行納入權(quán)門體制的決心。因為,他認定源實朝橫死后導致幕府失去控制的罪魁禍首就是北條義時。并且,后鳥羽甚至不惜中斷本應優(yōu)先進行的大內(nèi)里再建工程,在承久三年(1221)五月發(fā)出了追討北條義時的院宣、官宣旨。承久之亂由此爆發(fā)。

后鳥羽自身修煉武技,并將有力的在京御家人置于其指揮之下。他的目標始終是追討北條義時,將幕府置于統(tǒng)治之下。但是,幕府首腦層卻將追討北條義時的院宣、官宣旨解讀為了對幕府全體的攻擊,通過煽動關(guān)乎存亡的危機感,使鐮倉方的御家人們團結(jié)一致,大舉發(fā)起進攻,擊敗后鳥羽的京方,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結(jié)果,以后鳥羽為首的三位院被處以流刑,眾多京方的貴族、僧侶、武士被處刑、流放。

具有巨大存在感的后鳥羽被幕府打倒,幕府成功證明了其超過后鳥羽的實力。亂后,幕府不僅掌握了治天之君、天皇的選定權(quán),而且在京都設置六波羅探題,令東國的有力御家人代替京方在京御家人出任西國守護、補任沒收地的新補地頭。結(jié)果,眾多東國御家人遷移西國,幕府的支配權(quán)、東國的秩序?qū)崿F(xiàn)了向京都、西國的滲透。承久之亂,在逆轉(zhuǎn)了朝廷與幕府、公家政權(quán)與武家政權(quán)的力量關(guān)系的同時,也引發(fā)了全國規(guī)模的社會大變動。

另外,源賴朝晚年積極地接近王朝,源實朝抱有擁戴后鳥羽的親王為將軍的“東國王權(quán)”構(gòu)想,都是為了借助具有傳統(tǒng)的公家政權(quán)的王權(quán),提升史上最初的、真正的武家政權(quán)——幕府的權(quán)威,進而發(fā)展幕府。但是,亂后的幕府獲得了左右王權(quán)的力量,使公武關(guān)系發(fā)生了劇變。意圖將幕府置于統(tǒng)治之下的后鳥羽失敗了,而獲勝的幕府則朝控制王權(quán)的方向邁出了一步。鐮倉幕府的成立,確實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但是,與亂后的幕府相比,源賴朝、賴家、實朝三代源氏將軍時期的幕府,甚至可以說只是處于成長過程中的過渡的武家政權(quán)。

當然,武家政權(quán)想要完全將公家政權(quán)置于控制之下,還需要數(shù)百年的時間。但毫無疑問的是,承久之亂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切實且重要的一步。其后,雖然后醍醐曾實施了兩年建武新政,但承久三年(1221)發(fā)生逆轉(zhuǎn)的公武關(guān)系卻沒有被顛覆。極端地說,到江戶時代末期通過大政奉還將政權(quán)交還給天皇為止,武家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讓給公家。

時至承久三年(1221),從武士作為軍事貴族登上歷史舞臺的古代中期即10世紀的延喜圣代時期算起,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三百余年;自中世初期即11世紀末院政開始,時間過去了135年;令人們感到“武者之世”到來的保元之亂已經(jīng)過去了65年?!罢嬲奈湔咧馈庇纱死_大幕。承久之亂,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轉(zhuǎn)折點。

(本文摘自坂井孝一著《承久之亂:“武者之世”的真正到來》,王玉玲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