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共和國自1923年建立以來一直采用Türkiye Cumhuriyeti(即土耳其共和國,簡稱Türkiye)作為自己國家的名稱,英文名稱為The Republic of Turkey(簡稱Turkey)。但是最近,土耳其正在努力擺脫Turkey這個名稱,這一努力在2022年6月1日取得了正式成果,聯合國同意將土耳其的英文名稱注冊為“Türkiye”,正式取代“Turkey”這一舊名稱。
當地時間2022年5月20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土耳其總統(tǒng)雷杰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講話。告知北約外語國名用“Türkiye”代替“Turkey”。
一、付諸實踐:土耳其尋求擺脫“Turkey”的名稱
土耳其尋求更名的努力始于2021年底。2021年12月4日,土耳其總統(tǒng)府在《官方公報》上發(fā)布通告,規(guī)定在出口產品上使用“Made in Türkiye”代替“Made in Turkey”,并在各類活動和通信中使用“Türkiye”作為國家品牌。具體規(guī)定如下:
Türkiye這個詞以最好的方式代表和表達了土耳其民族的文化、文明和價值觀。在此背景下,我們的出口產品將開始使用“Made in Türkiye”代替“Made in Turkey”…… 在加強土耳其品牌的范圍內,應該在各種活動和通信中,特別是在與其他國家、國際機構和組織的正式關系中,使用“Türkiye”代替“Turkey”“Turkei”“Turquie”等類似的稱呼。[1]
2022年1月13日,土耳其發(fā)起“Hello Türkiye”活動,推進在國際舞臺上使用“Türkiye”作為土耳其的新名稱。作為活動的一部分,總統(tǒng)府新聞辦公室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視頻,該視頻旨在宣傳使用“Türkiye”代替“Turkey”,以此強化土耳其的國家品牌??偨y(tǒng)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法赫雷丁·阿爾通(Fahrettin Altun)表示,這是土耳其在語言和交流方面加強自我和身份認同的表現,同時也是土耳其在全球舞臺上建立對話統(tǒng)一和鞏固國家品牌上邁出的重要一步。他還表示,土耳其將成立品牌辦公室(Turkiye Brand Office)來支持這一活動的推進,并將在全球品牌標識領域開展工作,為加強其形象和品牌價值做出貢獻。[2]
5月31日,土耳其外交部長梅夫呂特·恰武什奧盧(Mevlüt ?avu?o?lu)向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正式提交申請,要求將土耳其的英文名稱從“Turkey”改為“Türkiye”。[3]次日,聯合國秘書長發(fā)言人斯特凡納·迪雅里克(Stephane Dujarric)表示,他們收到了土耳其外長給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的信,并表示該請求即日生效。[4]自此,土耳其在國際上的外文名稱正式更改為“Türkiye”。
二、歷史淵源:土耳其何以成為“Turkey”
1. 關于Türk
在國民和民族的意義上,現代土耳其人稱自己為Türk,但在歷史上,土耳其人較近的先輩們,也就是奧斯曼人,在絕大部分歷史時期里,并不認同Türk的稱呼,他們不喜歡別人這樣稱呼自己,當然更不會這樣自稱。自古以來,某個群體如何稱呼自己和別人如何稱呼他們之間往往是存在差異的[5]。講突厥語的不同游牧部落都有各自的身份和認同,而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所謂“土耳其人”或者是“突厥人”的認同。外人可能對他們有這樣的一個界定,比如,在波斯-阿拉伯的認知里面,就會將他們統(tǒng)稱為“突厥人”,這里講到的“土耳其”或“突厥”是比較泛化的一種統(tǒng)稱,顯然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民族認同,所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6]隨著奧斯曼人力量逐漸發(fā)展壯大,西方人把活躍在小亞細亞地區(qū)的這些長相、語言、習俗、宗教相似的部落或者部落聯盟都稱作是Türk,[7]我們一般翻譯成土耳其人,有時候也不準確地譯為“突厥人”。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Türk并不是一個族群的概念,而差不多是“穆斯林”(Muslim)的同義詞。就像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或者印度人說到“法蘭克人”的時候,他們指的并不是族群意義上的法蘭克人,而是泛指歐洲人。
與此同時,歐洲也發(fā)展出了一套關于穆斯林的歷史敘事。首先,穆斯林的強大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在歐洲那些敵視穆斯林的人眼中,他們同時又是“邪惡的”“非正義的”,是“魔鬼”的化身。最終,這套關于穆斯林的歷史敘事就被用到了Türk身上,所以,在很多中世紀的歐洲人那里,Türk成為了一個“不道德”的代名詞,也就是說,在很多情況下,歐洲人對穆斯林和土耳其人都沒什么好感。在奧斯曼帝國的社會中,Türk這一名稱也幾乎不怎么使用,更多情況下是指游牧的土庫曼人,或者是安納托利亞鄉(xiāng)村中那些說土耳其語的、粗魯無知的農民[8],這種觀念和看法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此,不論是在歐洲人眼中,還是在奧斯曼人自己看來,Türk的稱呼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具有貶義色彩的。
Türk一詞向現代意義上民族概念的轉變大概始于19世紀中葉。面對強大的西方,土耳其人開始或被迫或主動地向他們學習,同時也開始通過西方來了解自己。在這一過程當中,土耳其人接觸到了許多西方人關于東方的著述。這些著述的材料自然是從東方獲取的,但這些來自東方的材料經過西方的加工,又變成了“東方學”的一部分。對土耳其人來說,將東方學中與土耳其相關的部分譯介到奧斯曼帝國的過程,是通過那個知識系統(tǒng)來了解自身、并建構自身認同的必經之路。與此同時,這也是利用西方的知識和思想資源來消除對土耳其的蔑視性史觀(無論是宗教性的,還是種族性的)的重要手段。[9]當時的民族主義者試圖對他們的過去進行重新表述,放棄奧斯曼社會對自身的傳統(tǒng)看法,他們拋棄了那種將自身和伊斯蘭等同的傳統(tǒng)敘事,轉而強調土耳其種族/民族的概念。新的意識形態(tài)認為奧斯曼帝國的主人就是土耳其人,而他們甚至認為,土耳其人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所謂“圖蘭人”(Turanian)[10]。在20世紀初,提出這些觀念的思想家們自稱是“青年土耳其人”,盡管他們渴望擺脫歐洲的控制,更渴望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但在19世紀后半期流行的語文學和史前史研究中,他們仍然受制于歐洲,因為Türk和Turanian這兩個詞本身就是歐洲語文學家和政論家的發(fā)明。[11]因此可以說,無論是在民族主義的意義上,還是在古代歷史的意義上,土耳其人今天對Türk的理解,其實部分地也是被歐洲再教育的結果。雖然Türk的含義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變,但本質上,土耳其仍然是在利用西方思想資源之矛對抗西方話語之盾,始終沒有擺脫西方的控制。
1857年伊斯坦布爾的索菲亞教堂
2. 關于Türkiye
關于Türkiye這一名稱的來源,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Türkiye的名稱是外語音譯和本土構詞相結合的結果。[12]土耳其自己取的Türkiye這個名字,實際上是把外國人的“他稱”用作了“自稱”。事實上,歐洲人很早就開始叫這個地方為“土耳其”了,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后,歐洲人稱這里為土耳其帝國。根據法國著名學者伯希和的考證,馬可·波羅(1254-1324)的時候,也就是奧斯曼帝國還在襁褓之中時,歐洲人已經稱呼安納托利亞(也就是小亞細亞)這個地方為土耳其(Turcia)了,不過,馬可·波羅本人則更多地是使用Turcomanie來指稱安納托利亞,而使用“Gran Turchie”(大土耳其地方)指稱中亞蒙古人的察哈臺國家。[13]從這個角度來看,Türkiye這一名稱很可能就是Turchie的音譯,也很可能是后者啟發(fā)了前者。
此外,土耳其學界也有一種觀點認為Türkiye來源于古代突厥語。他們認為,Türkiye中的-iye由古代突厥語中的édi演變而來,有“占有”“擁有”的意思,在現代土耳其語中,這一含義也得以保留。在鄂爾渾碑銘、回鶻文中iye以édi、idi/ége等形式出現;在《先祖科爾庫特之書》(Book of Dede Korkut)中也以éye/iye的形式出現過。[14]《先祖科爾庫特之書》中第二章開篇對Salur Kazan有這樣的描述:“……Ula? o?l?, tülü ku?u? yavr?s?, beze miskin umud?, Am?t suy?nu? aslan?, Kara?u?u? kaplan?, ko?ur atu? iyesi, Han Uruzu? a?as?, Bay?nd?r Hanu? güyegüsi, kalm O?uzu? devleti, kalm?? yi?it arhas? Salur Kazan……”[15]大意為:“Salur Kazan,烏拉什之子、長羽鳥之雛、不幸與無助者之希望,埃米特河之獅,卡拉丘克之虎,栗色馬之主,烏魯茲汗之父,巴音迪爾汗之婿……”在這里,iye表示“擁有”,iyesi表示“擁有者”“主人”。同樣的道理,Türkiye這個名字其實是Türk加上iye,字面意義上是“土耳其人擁有的”,實際上就是“土耳其人的地盤”。從這個角度來看,Türkiye這個詞,前半部分作為民族身份的意義部分地是來自歐洲,后半部分有可能是來自古代突厥語,算是一個“混血兒”。
然而,就是這個在歐洲如此普通的名稱在土耳其建國前夕卻引起了巨大震動。在凱末爾領導土耳其進行獨立戰(zhàn)爭期間(1919-1922),圍繞“奧斯曼”“土耳其”“穆斯林”這幾者之間的身份曾經發(fā)生過很多的爭論,這種爭論主要反映在民族主義者和其他非民族主義者之間。但由于戰(zhàn)爭的緊迫性,凱末爾對這些問題采取了“不爭論”的態(tài)度,暫時將這個問題擱置下來。[16]在關于新憲法的討論中,圍繞Türkiye這個詞所產生的沖突集中爆發(fā)。1920年9月13日,凱末爾和部長委員會共同署名提交了一份新憲法草案。在該草案的開頭,有一個部分叫“目標與原則”,共四條。在第一條中,出現了“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這個用語,也就是說,在原來“大國民議會”的名稱中加入了Türkiye一詞。這似乎就意味著,有一個新的國家正在建立或者已經被建立了,它的名字就叫Türkiye。在改動這個用語時,當然有人反對,他們力圖用“奧斯曼帝國”來取代“土耳其”,但他們沒成功。在面對這些爭論的時候,當時比較有說服力的辯護就是認為歐洲也稱他們?yōu)椤巴炼洹保═ürkiye),所以他們自稱土耳其也沒有問題。1924年,土耳其頒布了共和國建立以來第一部憲法,以憲法的形式將自己的國名正式確定為Türkiye。[17]從這個角度來講,土耳其民族主義的一個成果就是促成了人們對這個叫Türkiye的國家的接受和認可。
3. 關于Turkey
土耳其的英文名字是Turkey,這和英語中的“火雞”turkey同音同形,只有首字母大小寫的區(qū)分。那么,土耳其為什么會和火雞產生關系,Turkey又是如何進入英語世界的呢?語言學家Mario Pei是最早對這個問題進行理論研究的人之一。[18]他推測,15-16世紀的時候,一些土耳其商人將來自西非幾內亞的珍珠雞(Guinea fowl)販賣到歐洲市場,歐洲人稱之為“土耳其公雞”(Turkey cock),時間一長,最后干脆簡稱之為“土耳其”(turkey)。再后來,歐洲人在美洲遇到了墨西哥人馴養(yǎng)的另一種大肉雞,就是后來我們熟悉的火雞,它的樣子跟珍珠雞很像,于是歐洲人也叫它turkey。有趣的是,土耳其人并不將這種雞稱為turkey,他們將火雞稱為hindi(在土耳其語中,這個詞既有火雞的意思,又有印度人的意思),這是因為土耳其人認為這種雞屬于印度,不過,我們對這個說法具體始于何時以及具體是什么情況,還不太清楚。法國人最初也稱這種美洲種鳥為poulet d'Inde(來自印度的雞),并將其簡稱為dinde,波蘭語、希伯來語和加泰羅尼亞語中也使用了類似的表達方式。在荷蘭語中,kalkoen是Calicut-hoen的縮寫,意思是“來自Calicut的雞”(Calicut即卡利卡特,是當時印度的一個主要貿易中心)。這些“誤解”可能是由于當時把“新世界”與印度混為一談,或者認為火雞貿易要經過印度而造成的。除此之外,葡萄牙人用peru這個詞來形容火雞。雖然這種動物不是秘魯的原生動物,但人們認為它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探險家發(fā)現“新世界”的過程中得到了普及。西方殖民主義的傳播使事情變得更加復雜,馬來西亞人稱火雞為ayam blander(荷蘭雞),而柬埔寨人選擇了moan barang(法國雞)這個名字??偠灾痣u(turkey)的名字確實來自“土耳其”,但不管是珍珠雞還是火雞,原產地都不在土耳其。英語中土耳其和火雞產生聯系不過是歷史和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的誤會罷了,而這種誤會不光是在土耳其有,世界上某些其他國家也和火雞有聯系。盡管指的是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的國家和語言里,往往又是使用他國的國名來通俗地稱呼它。明顯的例外是中文,沒有使用任何一個外國的國名來稱呼它。這些現象透露給我們豐富的信息,也就是存在著一部“火雞”這一物種全球流動的歷史。
16世紀土耳其插畫
三、內外驅動:土耳其為何想要擺脫“Turkey”?
正如上文提到,一個國家的名字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那么簡單,它有時候承載著整個民族的歷史、認同和情感。土耳其之所以急于擺脫英文的Turkey這一名稱,當然是希望通過此舉來美化自己在國際上、尤其是在英語國家中的形象,但同時也有國內政治的考慮。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重建國家品牌的需要。雖然火雞這個詞并不是土耳其的專利,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語言中也有用諸如荷蘭、法國等命名火雞的例子,但不能否認的是,在英語中turkey確實有“失敗”“愚蠢”“無能”[19]之意,貶義色彩濃厚。憑借建立在發(fā)達工商業(yè)資本主義基礎上的殖民-帝國主義,英語早就在全球建立了語言霸權,世界上有大量的人知道turkey的雙關意思,也就是既指一個國家,又指一種并不那么可愛的或“高大上”的動物,也就是火雞。這也是當前土耳其試圖弱化、甚至拋棄turkey這個名字的最直接原因。土耳其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歷史上,試圖通過更名而重新建立國家品牌的例子不在少數。這些國家更名有的是出于政治原因,有的是為了統(tǒng)一名稱,有的是為了擺脫殖民時代的舊名稱,還有一些國家,如土耳其、捷克,則是為了使其身份得到更廣泛的承認。在過去的70年里,隨著政府更替,柬埔寨多次改變更名。從1953年到1970年,這個國家被稱為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從1970年到1975年被稱為高棉共和國(Khmer Republic);在1975年至1979年,它又被稱為民主柬埔寨(Democratic Kampuchea);1989年至1993年,柬埔寨成為柬埔寨國(State of Cambodia);1993年君主制恢復后,更名為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2020年,尼德蘭為了在國際上統(tǒng)一名稱進行了更名,它放棄了更廣泛認可的名字荷蘭(Holland),正式用尼德蘭(Netherlands)來對國家進行重新命名,從而更新其全球形象并試圖消除兩個不同名字所造成的混淆。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許多國家名稱的改變都是為了擺脫殖民主義的影響。例如,津巴布韋(Zimbabwe)在1980年獲得獨立后放棄了羅得西亞(Rhodesia)的舊稱;曾經被大英帝國稱為錫蘭(Ceylon)的斯里蘭卡(Sri Lanka)也在2011年放棄了錫蘭這一稱呼。與土耳其類似,捷克共和國(Czech Republic)也曾試圖在國際上將其國名的簡稱從Czech更改為Czechia。原因是Czech單獨使用時為形容詞,表示捷克人或者捷克語,詞性上和Türk類似,不能很好地表示國家的意思;同時國際上也存在諸如Czechlands、Czecho等混亂的稱呼。2013年,新上任的捷克總統(tǒng)米洛什·澤曼(Milo? Zeman)對這一混淆度高、認同度低的國名感到不滿,于是提議用Czechia代替Czech,但保持全稱Czech Republic不變。2016年,Czechia這一新名稱被聯合國和歐盟接受,成為了正式名稱。但從實際效果來看,該名稱并沒有真正流行起來,反而被詬病聽起來太像車臣(Chechnya)[20]。
第二,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這其實是土耳其執(zhí)政黨正義與發(fā)展黨(AKP,簡稱“正發(fā)黨”)的民族主義在作祟。近些年來,正發(fā)黨常常被人詬病“伊斯蘭色彩濃重”“開歷史倒車”等等,此次正發(fā)黨提出更名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過分解讀它的所謂伊斯蘭主義(Islamism),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它民族主義的一面,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應該說是向凱末爾民族主義的某種靠攏。除此之外,土耳其最近在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的問題上和西方產生了分歧[21],爭論的核心以及土耳其最直接的關切其實就是庫爾德問題[22]。土耳其這次在庫爾德問題上的高調做法背后其實也是民族主義,而且是主體民族的民族主義。這是有利于執(zhí)政集團得分的。
第三,從現實層面上考慮,這也是選舉政治的需要。埃爾多安于2021年12月份提出要求國際上將國名更改為Türkiye,而當時正值土耳其通貨膨脹最嚴重、國內經濟最低迷的階段。在埃爾多安提出這一提議之后,土耳其國內對更名的態(tài)度分為兩派。支持者贊揚政府 “以最好的方式代表和表達了土耳其民族的文化、文明和價值觀”;但另一方面,反對者則指出埃爾多安此舉不過是在為2023年總統(tǒng)選舉做準備,象征性地分散對國內經濟狀況和的政治危機的注意力罷了,甚至還有人戲稱“這是埃爾多安最近唯一一個無助于匯率下跌的舉動”[23]。不過,根據我們的了解,在用Türkiye取代Turkey這個問題上,土耳其人普遍予以支持,很像2020年將圣索菲亞博物館改回清真寺,就連一些反對埃爾多安的人,也對此表示支持。[24]
四、未知數:土耳其更名行動效果如何?
目前來看,土耳其要求國際上為本國改名的出發(fā)點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實際操作起來恐怕會面臨不小的問題和挑戰(zhàn),實際效果也有待觀察。
首先,從傳播的角度來講,Türkiye這個名字并不十分利于傳播。書寫上,英語中并沒有“ü”這個字母,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面臨比較大的不便;發(fā)音上,許多國家的語言中也沒有“ü”這個發(fā)音。當前,土耳其在宣傳新名稱方面發(fā)起了一系列活動,其中反響最熱烈的就是2022年1月13日在社交媒體上開展的“Hello Türkiye”活動。當天,土耳其總統(tǒng)府新聞辦公室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來自世界不同地區(qū)的外國游客說著“Hello Türkiye”,但視頻里的外國人說的其實并不是Türkiye,而是按照英文的發(fā)音習慣說Turkiye(有些類似在Turkey的結尾加上了一個ye的音)。畢竟要改變一個約定俗成的叫法已經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了,如果還要將這個叫法改成一種更不易于使用的形式則更是難上加難了。
其次,土耳其目前對于新名稱的宣傳呈現出一種高開低走的趨勢。自“Hello Türkiye”活動以來,就很少有影響力大、討論度高的活動再出現了。而且6月1日聯合國通過Türkiye這一新名稱之后,土耳其官方媒體阿納多盧通訊社甚至沒有第一時間予以報道,而且也并沒有把這一新聞置于醒目的位置。
最后,從本質上來講,英文中的土耳其無論寫成Turkey還是Türkiye,無非是發(fā)音略有差別,形式也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土耳其還是那個土耳其,這并不能從實質上對土耳其自身進行改變。從這個角度來講,更名雖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可能不會很大。國際上也有一種玩笑般的舉動,就是民間人士提議順便將火雞turkey改名為türkiye。不知道力主更名的土耳其領導人作何感想……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編號:21VGQ014)的階段性成果】
[1] Cumhurbas?kanl?g??. Marka Olarak “Tu?rkiye” I?baresinin Kullan?m?, https://www.resmigazete.gov.tr/eskiler/2021/12/20211204-5.pdf
[2] Mehmet Tosun. 'Hello Turkiye' campaign kicks off to promote country's new global brand ,https://www.aa.com.tr/en/turkey/hello-turkiye-campaign-kicks-off-to-promote-countrys-new-global-brand/2472954
[3] Merve Aydogan, “Türkiye to submit official letter to U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or new global brand”, https://www.aa.com.tr/en/turkey/turkiye-to-submit-official-letter-to-u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for-new-global-brand/2602078
[4] Betül Yürük. “BM, Ankara'n?n talebinin ard?ndan yabanc? dillerdeki 'Turkey'i 'Türkiye' olarak de?i?tirdi”, https://www.aa.com.tr/tr/gundem/bm-ankaranin-talebinin-ardindan-yabanci-dillerdeki-turkeyi-turkiye-olarak-degistirdi/2603451
[5] 歷史上自稱和他稱不一樣的情況并不少見,比如我們自稱是“中國”,西文里稱我們?yōu)椤癈hina”,一般認為,這是由西域民族稱呼“秦國”的“秦”字發(fā)音變化而來(當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中亞和俄羅斯的語言中則稱中國為“契丹”(Kitay),那可能跟他們比較多地接觸西遼王朝有關系;德國人自稱是“德意志”,英文稱之為Germany,即“日耳曼”。 日本人自稱nihon或nippon,但西文稱之為Japan,這應該是西方人聽到漢語發(fā)“日本”這個音而來的。
[6] 昝濤:《奧斯曼-土耳其的發(fā)現——歷史與敘事》,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6月,第13頁。
[7] 昝濤:《從巴格達到伊斯坦布爾:歷史視野下的中東大變局》,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5月,第31頁。
[8] 伯納德·劉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范中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2月,第8頁。
[9] 參見昝濤:《從現代主義到伊斯蘭主義——試論中東伊斯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演變》,《中東研究》,2020年第1期。
[10] 圖蘭(波斯語:?????)指伊朗東北一帶的土地。圖蘭和伊朗是一組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圖蘭是游牧民族,伊朗是農耕民族。
[11] Elie Kedourie, Nationalism in Asia and Africa, New York: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70, pp. 48-50.
[12] 參見昝濤:《從巴格達到伊斯坦布爾:歷史視野下的中東大變局》,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5月,第31頁。
[13] Paul Pelliot, Notes on Marco Polo II,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963, pp. 864-865.
[14] 關于“iye”的詞源,參見 http://www.etimolojiturkce.com/kelime/iye
[15] Muharrem Ergin, Dede Korkut Kitab?: Metin-S?zlük, Ankara: Ankara üniversitesi Bas?mevi, 1964, p. 14.
[16] 昝濤:《現代國家與民族建構:20世紀前期土耳民族主義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8月,第219頁。
[17] 1924 Anayasas?, https://www.anayasa.gov.tr/tr/mevzuat/onceki-anayasalar/1924-anayasasi/
[18] 參見Burcu Kara, “Turkey ismi nereden geliyor? Türkiye'nin ?ngilizce ad?n?n k?keni”, https://ungo.com.tr/2020/01/turkey-ismi-nereden-geliyor-turkiyenin-ingilizce-adinin-kokeni/
[19] 參見韋氏詞典對“turkey”的定義,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turkey
[20] Czech Republic to change its name to ‘Czechia’, https://www.irishtimes.com/news/world/europe/czech-republic-to-change-its-name-to-czechia-1.2611789
[21] Merve Aydo?an. “President Erdo?an: For now, Turkiye's view on Finland, Sweden joining NATO not positive”, https://www.aa.com.tr/en/politics/for-now-turkiyes-view-on-finland-sweden-joining-nato-not-positive-president-erdogan/2587144, 2022-5-13.
[22] 參見Ma Xiaolin, Shen Shali. “Turkey has its own fish to fry in objecting Sweden and Finland’s NATO bid”, https://enapp.globaltimes.cn/article/1267244
[23] Jeri Clausing. “What’s in a Name? Why Turkey Is Now Türkiye”, https://www.afar.com/magazine/why-turkey-is-now-turkiye
[24] 參見昝濤:《從巴格達到伊斯坦布爾:歷史視野下的中東大變局》,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5月,第295-2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