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為什么要下西洋,按照《明史·鄭和傳》的說法,“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第一個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實際是毫無根據的。據成書最早的明朝官方史書《成祖實錄》記載,朱允炆是在燕王朱棣(成祖)的軍隊進入京師(今南京)后,在宮中自焚的。但民間一直有他削發(fā)為僧,從地道中逃脫的傳說,并逐漸演變?yōu)橥暾墓适?,清初谷應泰作《明史紀事本末》,有《建文遜國》一卷作詳細記述。但建文帝流亡海外的說法,此前并無線索,以情理度之亦不可能。建文帝生于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年),一直未離開宮禁,建文四年(一四〇二年)被推翻時才二十五歲,毫無社會經驗,更無海外聯(lián)系,在沒有可靠的外力支持下怎么可能逃亡海外?如果朱棣真的懷疑他未死,必定會立即大規(guī)模搜捕,何至于在官私史料中一無所錄,連谷應泰也編不出什么具體情節(jié)?在國內也沒有留意尋訪追捕,怎么會查到海外去呢?退一步說,即使有建文帝逃亡海外的傳聞,卻沒有任何對國內造成威脅的跡象,對朱棣而言,讓建文帝終老海外不是更好的解決辦法嗎?再說,如果建文帝真流落海外,秘密尋訪或許會有所得,如此興師動眾,豈不是預先警告他繼續(xù)遠遁嗎?
南京龍江寶船廠遺址的鄭和銅像
至于第二個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是歷來帝王用事海外的普遍心態(tài),只是從來沒有哪位皇帝會花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接連六次(第七次是其孫宣德帝所為)下西洋,并且越駛越遠,到了此前從未到過的東非。首次下西洋距永樂帝篡奪成功不過三年,而且在此前二年的永樂二年已經派宦官馬彬使爪哇、蘇門答臘,李興使暹羅,尹慶使?jié)M剌加、柯枝等國,如此急迫,顯示還有其特殊目的。
要說“耀兵”,總得與軍事形勢有點關系,而當時在軍事上對明朝稍有關系的(實際還談不上威脅)無非是蒙古、安南(越南)、日本,永樂帝都已分別處置,但于永樂三年(一四〇五年)至五年鄭和、王景弘的首次下西洋經過的卻是占城、爪哇、舊港、蘇門答臘、南巫里、古里,是經今越南南部至印度尼西亞群島,或許還到了錫蘭(今斯里蘭卡)。而永樂五年至七年的第二次下西洋到了錫蘭,航線與第一次大致相同,顯然也與軍事無關。
近年有學者提出,鄭和下西洋或許是永樂帝軍事大戰(zhàn)略的一部分,是為了聯(lián)絡西亞,對付蒙古。此話貌擬有理,實際卻經不起推敲。如果當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前對西域的形勢還全然不知,那么在明朝初年,蒙古、西域的地理已經了如指掌。從成吉思汗西征,到元朝與蒙古四大汗國形成,亞歐大陸已連成一體,元朝與西域之的交通往來已相當頻繁。永樂帝難道還不知道,如要從戰(zhàn)略上牽制或包抄蒙古,西域(今新疆和中亞)才是關鍵,何必舍近求遠,繞那么大的圈子?離蒙古越來越遠,根本沾不了邊。
明朝當然要考慮制約、防范蒙古,所以在永樂之前的洪武二十九年(一三九六年)已經派陳誠往西域撒里畏兀兒(今青海省西北),建安定衛(wèi)、曲先衛(wèi)、阿端衛(wèi)。永樂十一年(一四一三年),詔令中官李達護送帖木兒國王沙哈魯派遣的使者回國,隨行人員中有典書記陳誠,回國后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進呈御覽。永樂十四年,陳誠護送哈烈、撒馬兒罕、俺都淮等國朝貢使臣回國。永樂十六年,陳誠護送哈烈沙哈魯、撒馬爾罕兀魯伯派遣的朝貢使阿爾都沙回國。如果永樂帝真要為了對付蒙古而實施什么外交甚至軍事戰(zhàn)略,已經有足夠的機會。
而且在鄭和前三次下西洋采取的有限的軍事行動,都是針對沿途或當地的敵對勢力,從未離岸深入。從第四次開始,已經沒有任何軍事行動。
那么鄭和究竟為什么下西洋呢?這要從永樂帝朱棣奪取政權后的形勢分析。
洪武三十一年(一三九八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將帝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元年(一三九九年)七月,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舉兵“靖難”,至四年六月兵臨京師(今南京),建文帝于宮中自焚,朱棣入城即位。盡管朱棣順利奪取政權,但如何取得合法性成了最大的難題。因此,他立即以利誘和威逼手段爭取建文帝的重臣、文學博士方孝孺的合作,條件就是為他起草登極詔書,企圖將自己的篡奪行為解釋為周公在兄長周武王死后輔佐侄兒成王。方孝孺嚴辭拒絕,被滅十族(九族加朋友弟子)。接著朱棣宣布革除建文年號,稱洪武三十五年,取消了建文帝的合法性。以明年為永樂元年,表明自己直接繼承太祖皇帝。永樂九年下詔重修《太祖實錄》,據吳晗考證,這次和以后的重修,目的都是為了篡改有關史料,證明太祖皇帝生前早已屬意于這位四皇子,因而取代建文帝完全合法。
朱棣
盡管朱棣在這方面不遺余力,顯然收效有限。如永樂元年曾下令“禁褻瀆帝王之詞曲”,限五日送官燒毀,“敢有收藏者,全家殺了”。這些詞曲褻瀆的對象如系歷代帝王,大可不必在即位伊始就如此厲禁。朱元璋時實行嚴刑峻法,不大可能再有褻瀆他的詞曲流傳,最大的可能就是民間因同情建文帝而流傳的褻瀆了朱棣的詞曲。朱棣的內心始終是空虛的,恐懼的,因為天下人都知道建文帝合法繼承皇位又被他以武力推翻的過程。盡管他可以銷毀證據,篡改史實,但這三年多的歷史空白是無法填補的。
歷代帝王往往通過發(fā)現“祥瑞”,編造圖讖,證明自己“天命所歸”。但這主要用以起事開國,或篡奪之前,而朱棣是事后彌補,即使能騙后人,卻騙不了當世人。所以他不得不乞靈于另一途徑,制造梯航畢集,重譯貢獻,萬國來朝的盛況,向天下臣民證明自己才是膺天運,繼大統(tǒng)的真命天子。這才是朱棣派鄭和率領史無前例的龐大船隊、二萬多士兵,“多赍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的目的。
果然,鄭和的船隊返回時,“諸國使者隨(鄭)和朝見”,還帶回大批各國的“貢品”,盡管提供的“回賜”遠高于這些物品的市價。有的國還專門派遣使者,如永樂五年,滿剌加使者來朝。六年,浡泥(今文萊)國王麻那惹加那攜家屬、陪臣一百五十多人來朝,兩月后病逝于南京。但這絲毫不減弱擴大“萬國來朝”影響的效果。國王一行在福建登陸后,一路受到沿途州縣隆重接待,到南京后皇帝多次賜宴,死后以王禮葬于安德門石子崗,并尋找入中國籍的西南夷人為國王守墓,每年春秋兩季由專人祭掃。永樂九年,滿剌加國王拜里米蘇剌率妻子、陪臣等五百四十多人來朝。永樂十五年蘇祿國(今菲律賓西南)東王、西王、峒王攜家眷、官員共三百四十多人來朝,從福建泉州登岸后,沿途受到隆重接待,又派專使在應天府(南京)宴請接風,又陪同北上,到北京后朱棣親自款待。使團留京近一月,三王辭歸,又派專人護送。至德州時東王病歿,建陵隆重安葬。
鄭和帶回來的“貢品”中如果有見于古籍記載的“瑞獸”,或者中國從未見過的珍禽異獸,其作用更非同尋常。如永樂十七年鄭和第五次遠航返回,帶回的貢品中就有阿丹國所貢麒麟,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所貢花福鹿(長頸鹿),足證圣天子的聲威無遠弗屆,也證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一向聲教不及的遠人才會貢獻如此珍貴的瑞獸?;始耶嫀煼蠲L圖記載,文武百官觀賞后恭呈頌揚詩文。
這些活動直接和間接的影響遍及明朝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間對朱棣的負面影響,增強了政權的合法性,也使朱棣得到自我陶醉。正因為如此,鄭和的船隊才會一次又一次出發(fā),并且越駛越遠,直到東非。
這也證明了鄭和的船隊曾經到達南極洲、美洲的所謂新發(fā)現純屬無稽之談。既然鄭和遠航的目的是號召和組織“萬國來朝”,是為了擴展大明的聲威,他的目的地自然是有人有國的地方,實際上他正是循著阿拉伯人已經開辟的航路和積累的知識,由近及遠,一個國一個國地拓展的。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去一個事先一無所知或已經知道沒有人的地方,或者遠涉重洋去發(fā)現新大陸。這與以探尋新航路、殖民地、土地、資源、人口為目的的西方殖民者、探險家、航海家是完全不同的。
鄭和航海圖
由于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在宣德年間就被全部銷毀,這樣的推測已經找不到直接的文獻根據,但還是可以找到直接的證據。
宣德六年(一四三一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出發(fā)時,分別在瀏河天妃宮(在今江蘇太倉市濟河鎮(zhèn)東北)和長樂天妃行宮(在今福建福州市長樂區(qū)西)立了《通番事跡碑》和《天妃靈應之記碑》。前者立在當地天妃行宮的墻壁中,無湮沒無存。但在明人錢谷所輯《吳都文粹續(xù)集》卷二十八《道觀》中錄有碑文。后者至今保存在長樂區(qū)的吳航小學內,碑文內容與《吳都文粹續(xù)集》所錄大同小異。摘錄相關內容如下: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以北,固遠矣,而程途可計。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奉琮執(zhí)贄,重譯來朝?;噬霞纹渲艺\,命和等統(tǒng)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余艘,賚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里國、柯枝國,抵于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于煙霞縹渺之間,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
一、永樂三年,統(tǒng)領舟師,至古里等國。時??荜愖媪x,聚眾三佛齊國劫掠番商,亦來犯我舟師,即有神兵陰助,一鼓而殄滅之,至五年回。
一、永樂五年,統(tǒng)領舟師,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羅等國,王各以珍寶珍禽異獸貢獻,至七年回還。
一、永樂七年,統(tǒng)領舟師,往前各國,道經錫蘭山國,其王亞烈苦柰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賴神顯應知覺,遂生擒其王,于九年歸獻。尋蒙恩宥,俾歸本國。
一、永樂十一年,統(tǒng)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其蘇門答剌國有偽王蘇斡剌,寇侵本國。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遺使赴闕陳訴,就率官兵剿捕。賴神默助,生擒偽王,至十三年歸獻。是年滿剌加王親率妻子朝貢。
一、永樂十五年,統(tǒng)領舟師往西域。其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犳、大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花福祿,并獅子。卜剌哇國進千里駱駝并駝雞。爪哇、古里國進麋里羔獸。若乃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陸之偉寶,莫不爭先呈獻,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賚捧金葉表文朝貢。
一、永樂十九年,統(tǒng)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國使臣久侍京師者,悉還本國。其各國王益修職貢,視前有加。
一、宣德六年,仍統(tǒng)舟師,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
由于碑文是向天妃呈報并感激、祈求庇佑的,自然不敢編造,所以除了有些用詞難免夸張外,其余內容都應屬實??梢娤挛餮蟮闹饕康氖恰靶禄徇h人”,特別是第五次下西洋,取得“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陸之偉寶,莫不爭先呈獻”的成就,導致“或遣王男,或遣王叔、子弟賚捧金葉表文進貢”,這才是永樂帝所求。當然,碑文不會也不可能點破永樂帝的最終目的——增強、穩(wěn)定他的政治合法性。
而碑文記錄下西洋途中的軍事行動時,都強調其被動性,事非得已,并都是適可而止,對敵外分子寬大處理,完全看不到對“耀兵”的渲染。
這些都使我對自己“鄭和為什么下西洋”的推斷更有把握。
(本文摘自《葛劍雄寫史——中國歷史的二十個片斷》,上海書店出版社,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