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芬堡是一座位于德國慕尼黑的巴洛克式宮殿,是巴伐利亞歷代王侯的夏宮。1716年,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受到了中國風裝飾藝術的洗禮,聘請宮廷建筑家在寧芬堡公園興建了一處中國行宮。
從13世紀至19世紀,中國風持續(xù)刮到歐洲并產生了種種漣漪?!吨袊L:13世紀到19世紀中國對歐洲藝術的影響》日前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杜炫刃侣劇に囆g評論》(www.thepaper.cn)經授權刊發(fā)書中介紹“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與德意志”的章節(jié)。
馬丁·恩格爾布雷希特,《中國風》,銅版插圖,約1728年恩格爾布雷希特設計的許多中國風圖案也源于這本書。在這幅插圖中,他把人物放置在類似鏡子的框架內,周邊則配上了許多中國人物擺件和瓶花。
漆藝和漆器室
中式漆器在17世紀晚期已經在德國普遍使用。拉登堡公國公主,即后來的巴登伯爵夫人西比拉·奧古斯塔和許多當時的德意志王公一樣,是一位東方藝術的追崇者和贊助人。她的府?。ń窠菘藠W斯特羅夫境內)中就設有漆器室,其建造時間要稍微早于1694年,但這座建筑并沒有保存至今。盡管如此,伯爵夫人的東方珍寶部分被遷移至今天的拉斯塔特宮的數個廳室內,從中可以一窺當時的遺韻。拉斯塔特宮是今天德國唯一一處仍然保持18世紀早期原始風貌的貴族宮殿。伯爵夫人的收藏既有遠東進口的瓷器,也有德意志梅森地區(qū)生產的仿中式瓷器,還訂制了許多中式禮服。1729年1月11日,伯爵夫人舉辦了豪華的中國式宴會,這一盛況被繪制成畫,于1730年在奧格斯堡出版。
早在1688年,西比拉·奧古斯塔公主年僅13歲,便在當時剛出版不久的斯托克和帕克的《論漆》一書中對漆料制作配方做了筆記。書中所寫的漆料研制技術應該來自尼德蘭地區(qū),而公主小時候曾到安特衛(wèi)普和阿姆斯特丹等地游歷。尼德蘭地區(qū)的漆器工藝在17世紀早期就已成型。比利時的示巴是漆藝出產重鎮(zhèn),藝術家杰拉德·達格利就在此地出生并學會了制漆技藝。1686年,他前往柏林為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效勞,之后被任命為漆器廠主管,該工廠是當時德意志最具影響力的中式漆器生產基地。達格利得到了“宮廷漆藝大師”的殊榮,蜚聲德意志,使得他在各地都能承接到比較重要的藝術項目,包括在多塞爾多夫的普法爾茨選帝侯宮廷中。達格利同時也和萊布尼茨是多年的近友。
達格利制作的漆器都是堪稱大師級的藝術品,其表面光滑如鏡,質感幾乎完美復制了那些東方漆器中的上乘佳作,再加上取材于中國和日本精巧細致的紋飾,使得這些作品美輪美奐。特別是他制作的以白色為底、彩色圖樣點綴的漆器,從東方瓷器上得到了啟發(fā),夏洛滕堡宮中所珍藏的完成于1710年的羽管鍵琴便是這類工藝的代表作[圖108]。達格利的技藝也遠播法國,而他的弟弟雅克便在法國設業(yè)。1747年,巴黎最負盛名的漆藝大師羅伯特·馬丁和他的兒子前往柏林為腓特烈大帝效力。他們在1755年參與了無憂宮花室的建設。此外,法國工匠塞巴斯蒂安·舍瓦利耶于1766年搬遷至波茨坦開設工作室。[圖109]
杰拉德·達格利,羽管鍵琴,約1700年,柏林夏洛滕堡宮殿杰拉德·達格利主要從事東方風格圖案裝飾設計,這架羽管鍵琴上的圖案便出自其手。這種白底彩色人物圖案顯然源于康熙五彩瓷。17世紀中后期有許多中國制造專門針對歐洲市場的外銷五彩瓷。
中國神仙塑像,德國,18世紀,意大利拉科尼基,基亞萊古董行這件塑像是木制彩繪,部分鎏金,極有可能是在德意志地區(qū)制作的。其風格并非直接照搬中國神仙塑像,而是基于歐洲的中國風設計。
奧古斯都二世決定在德累斯頓開設漆器生產工廠。這位德意志選帝侯非常喜歡馬丁·施內爾制作的漆器。施內爾于1703年在柏林的達格利手下工作。1710年,施內爾搬遷至德累斯頓,而在此之前當地的漆器制作幾乎為海因里?!ぬ┦┏瑝艛?。施內爾為包括奧古斯都二世在內的德意志的貴族們制作了許多漆器,當時貴族們對中國和日本文化的興趣達到了頂峰。施內爾早年在薩克森地區(qū)主要從事瓷器裝飾繪畫,當時梅森地區(qū)的瓷器工廠正開始生產此類瓷器。
1719年,施內爾為德累斯頓的荷蘭宮殿制作裝飾品,耗時兩年,可惜現(xiàn)在沒有保存下來。幸運的是,他參與建設的華沙維拉諾宮殿中的中國居室至今尚存,是波蘭著名的歷史名跡。維拉諾宮殿是由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興建的,后來又屢次擴建。1730年到1733年間,這所宮殿為奧古斯都二世所有,他當時兼任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從德累斯頓的宮廷派遣了許多藝術家去華沙參與波蘭王宮整修。施內爾也于1730年11月前往波蘭,兩年后華沙維拉諾宮殿中的中國居室建設完成。這座金碧輝煌的漆器室最為絕妙的設計便是那些使用金色的砂金石制作的平板裝飾畫。這些繪畫從日本傳統(tǒng)的蒔繪(泥金畫)藝術中汲取了養(yǎng)分,上面裝飾有描金淺浮雕的中國人物和龍紋[圖110]。
馬丁·施內爾,漆器室,1732年,波蘭華沙維拉諾宮殿這間漆器室位于華沙維拉諾宮殿,是馬丁·施內爾的代表作。這位漆器藝術家在德累斯頓受到奧古斯都二世的雇傭。這間漆器室充分展示了施內爾高超的漆畫造詣,特別是他對日本泥金畫的研究。
歐洲漆器室的興建源于荷蘭和丹麥,不久這股風潮便在德意志地區(qū)遍地開花、碩果累累。
奧拉寧堡城堡內的漆畫是杰拉德·達格利的絕佳之作,1694年克里斯托夫·皮茨勒對此曾有著墨。1705年選帝侯佛朗茨為他班堡的新宮殿內訂制了一組漆制裝飾平板,這些配有巴洛克風格邊框的裝飾品就受到了奧拉寧堡城堡內的漆畫影響。路德維希堡漆器室內的裝飾墻面的漆畫在風格上少了一些莊嚴的氣息,這反映了早期法國洛可可風對中國風的影響。這些漆畫制作于1714年至1722年,是為符騰堡公爵埃伯哈德四世·路德維希所做。約翰·森格爾在波舍利式木板內飾上繪制了東方紋飾。這些木板的周圍則是放置瓷器的架子。
到了1716年,曾在法國居住過數年的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受到了中國風裝飾藝術的洗禮,聘請宮廷建筑家約瑟夫·艾夫納在寧芬堡(Nymphenburg)公園興建了一處中國行宮。1722年,西比拉·奧古斯塔得到了這處中國行宮的設計圖紙,依此在拉施塔特(Rastatt)興建了一處類似的建筑。寧芬堡的寶塔宮殿(Pagodenburg,這一詞語被用來指代充滿異域風味的行樂宮殿)的內部采用了融合中西多種風格的裝飾藝術。這座宮殿的外部采用了歐洲古典建筑風格,乍看之下和異域風情毫不沾邊,然而建筑內部采用了艾夫納的設計,大量使用了中國的樣式,并且擺放了進口的中國物品。宮殿樓上兩間房間內的漆板也許是由巴伐利亞的工匠制作的。位于慕尼黑巴伐利亞王宮書房內墻的裝飾布帛是這位選帝侯早年追崇中國風的最佳例證。這些刺繡布帛畫(約1700年)極其珍貴,上面的圖案大多取材于紐霍夫、達佩爾和蒙塔努斯的版畫。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兒子,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在寧芬堡興建了第二處行宮—阿瑪里恩堡(Amalienburg)。這座行宮由佛朗索瓦·屈維利耶設計,他是《多用途裝飾用書》的作者。屈維利耶創(chuàng)作出了當時最為美輪美奐的中國風作品,他使用儒雅的青花瓷色調作為內飾的主題色彩。在寧芬堡的王宮正殿內,屈維利耶還使用了從中國進口的款彩漆制木版畫裝飾了一處廳堂。1735年,他在布呂爾的法爾肯拉斯特獵趣園的第一層建筑中也設計了一間類似的中國室,使用了兩塊中國屏風作為墻飾,并配以鏤雕的金邊框。在歐洲其他貴族官邸中也采用了類似的設計,特別是在巴黎。巴伐利亞的王室成員克萊門斯·奧古斯特是獵趣園的主人,他熱衷追求遠東風情,特別是中國風。畫家約瑟夫·維維安曾為他繪制過一幅肖像,現(xiàn)在仍懸掛在獵趣園的中式廳堂內。在畫中,克萊門斯·奧古斯特身穿異域風情的衣服,右手持中國的瓷器茶盞。1750年,他在布呂爾公園內興建了一處中國居室(ChinesischenHaus)。這處建筑被收錄在當時出版的銅版畫圖錄中,從中可以看出,這一建筑的風格與18世紀中期的法式建筑非常類似。
《中國風:13世紀到19世紀中國對歐洲藝術的影響》[意]佛朗切斯科·莫瑞納著 龔之允 錢丹譯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2
1736年,根據腓特烈大帝姐姐威廉明妮的意愿,巴伐利亞拜羅伊特的隱居宮開始添設日本居室和中國風的鏡廳。腓特烈大帝親自把兩塊從遠東進口的木板漆畫送給了這位他最敬重的姐姐。她所居住的宮殿,內墻和天花板就是根據這兩塊漆畫的樣式做的裝飾。整個日本居室富麗堂皇,使用了鏤空浮雕,以鍍金綠色砂金石為底,這很明顯受到了描金漆畫的影響[圖111]。在天花板上描繪了一位中國皇后,這顯然是威廉明妮的扮裝肖像,端坐于配有歐式華蓋的王座之上。這位巴伐利亞王后是啟蒙思想的忠實崇拜者,而伏爾泰是啟蒙思想的領軍者,正是他把中國推崇為理性治國的典范,因此威廉明妮對中國風的推崇也與啟蒙運動有關。在她所建的修道院,還設有采用中國風裝飾風格的鏡廳。這處廳堂的獨特之處在于使用了中式的不對稱構建法,鏡子的形狀和大小都以不規(guī)則的方式擺放在墻上。在18世紀的歐洲,這樣的裝飾被認為代表了中國的審美標準。
日本居室,約1736年,巴伐利亞拜羅伊特隱居宮威廉明妮是腓特烈大帝最喜歡的姐姐,也是中國文化的推崇者。她下令修建了這間日本居室,而室內的兩屏描金漆畫是弟弟送給她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