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吳國的先王:在說謊與不說謊之間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越王勾踐。一提起勾踐,大家就會想到他臥薪嘗膽、復(fù)仇吳國的故事,他也因此成為刻苦自勵、艱苦奮斗的象征。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越王勾踐。一提起勾踐,大家就會想到他臥薪嘗膽、復(fù)仇吳國的故事,他也因此成為刻苦自勵、艱苦奮斗的象征。很多人也佩服伍子胥,他可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給人留下不惜性命、直言進(jìn)諫的印象。但是,如果我們認(rèn)真品讀《吳越春秋》,就會發(fā)現(xiàn)勾踐和伍子胥形象的崩塌:他們成了兩個說謊大師——在趙曄的筆下,勾踐和伍子胥是靠一路說謊才獲得成功的。事實上,說謊的又何止是他倆!從創(chuàng)立吳國的太伯到篡位謀反的闔閭,從身居高位的范蠡到甘作綠葉的漁父,在吳越爭霸的過程中幾乎人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說謊。他們?yōu)槭裁匆f謊?他們怎樣說謊?趙曄對說謊濃墨重彩的描寫又體現(xiàn)了他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換一種角度解讀吳越爭霸,多一種視角理解這段歷史!

也許有人會說,將勾踐和夫差的合而為一多少有點牽強(qiáng)。但事實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很多看似相反的角色,的的確確是共存的。例如奴仆和君王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在勾踐身上獲得了統(tǒng)一:當(dāng)勾踐說謊之時,他向夫差展現(xiàn)的是奴仆的身份,但是對于那些越國的臣子來說,勾踐依然是他們的越王。那么,不會說謊的夫差到底有沒有說謊的基因呢?吳國的先王們用自己的選擇告訴我們,夫差身上絕對可能同時具有說謊和不說謊兩種遺傳因子。

古公和太伯:說謊的先王們

在《吳越春秋》的第一章《吳太伯傳》中,趙曄告訴我們吳國之所以建國,就是由于其創(chuàng)始人太伯的說謊,而太伯的說謊則源于其父親古公的掩飾。換言之,沒有說謊就沒有吳國。趙曄說:

古公三子,長曰太伯,次曰仲雍,雍一名吳仲,少曰季歷。季歷娶妻太任氏,生子昌。昌有圣瑞。古公知昌圣,欲傳國以及昌,曰:“興王業(yè)者,其在昌乎?”因更名曰季歷。太伯、仲雍望風(fēng)知指,曰:“歷者,適也?!敝殴試安9殴?,二人托名采藥于衡山,遂之荊蠻。斷發(fā)文身,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古公卒,太伯、仲雍歸,赴喪畢,還荊蠻。國民君而事之,自號為勾吳……荊蠻義之。

這的的確確像是一個傳說,但顯然是一個精心雕琢過的傳說,處處充滿了說謊的痕跡。首先是古公并沒有直接對兒子們說自己要把王位傳給誰,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其次,太伯和仲雍對父親的掩飾做了相應(yīng)的回應(yīng),在父親生病之時找了借口遠(yuǎn)赴荊蠻——采藥之說毫無疑問稱得上是一個謊言。最后,太伯和仲雍在荊蠻還用“斷發(fā)文身”來掩飾自己的身份,“示不可用”表明他們其實是“可用”的,但是要給當(dāng)?shù)厝丝雌饋怼安豢捎谩钡臉幼?,這當(dāng)然也屬于一種偽裝。

趙曄的敘述清楚地告訴我們,吳國的創(chuàng)建就是靠的謊言——當(dāng)然,我們可以說這是善意的謊言。那么,為什么古公、太伯父子都不愿意直接交流,而是喜歡用說謊來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呢?作為讀者,我們看到古公有三個兒子而偏愛小兒子時,很自然地會覺得他是一個偏心的父親;然而,看到古公是在為興王業(yè)而作此打算,又會理解他身為君王所做出的選擇。很顯然,對于古公來說,父親和君王這兩個角色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沖突。作為君王,他想要把王位傳給未來的圣王;而作為父親,他應(yīng)該對兒子們一視同仁。因此,作為父親的古公不能夠直接告訴太伯和仲雍他心中所想。為了在兩個角色中保持平衡,古公不得不掩飾真實的想法,由此而獲得了后世的贊賞。最終周朝和吳國的建立成為了其說謊的最好回報。

同樣,太伯和仲雍也既是兒子、兄長與臣子。作為兒子,他們應(yīng)該在父親面前盡孝;作為兄長,他們應(yīng)該和兄弟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而作為臣子,他們應(yīng)該優(yōu)先考慮君王的事業(y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他們直接告訴古公自己愿意把王位讓給季歷,就會將自己的父親和弟弟置于尷尬的境地;如果他們坦率地說自己前往荊蠻只是為了讓賢,那么也會背上不孝的惡名。因此,他們選擇假托為病重的父親采藥而遠(yuǎn)走,既保持了孝,又不影響忠,可謂是完美地解決了角色之間的沖突。尤其是在古公去世后,太伯和仲雍返回了岐山參加葬禮,之后再赴荊蠻,更是表明他們希望在兒子、兄長與臣子之間做到平衡。作為兒子當(dāng)然要不遠(yuǎn)萬里參加父親的喪禮,但是如果從此就留在岐山,那么也會對新的君王、他們的兄弟季歷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壓力。因此他們才獲得了世人的肯定?!扒G蠻義之”這一總結(jié)非常重要,“義”表明他們的說謊得到了世人的正面評價——也讓我們想到了孟子所謂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適”,而“荊蠻”則表示出于這一目的的說謊被社會所廣泛接受,即使蠻夷也不例外。

更值得注意的是,太伯和仲雍在成功解決原有角色沖突的情況下,獲得了新的角色。在荊蠻之地,太伯和仲雍原本是客。當(dāng)?shù)氐囊磺辛?xí)俗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而如果他們不融入于其中則很可能無法適應(yīng)和生存。因此,他們通過斷發(fā)文身來掩飾自己的身份,希望以“假”荊蠻的身份而不引起當(dāng)?shù)厝说淖⒁?,并最終成為真正的荊蠻。在這一過程中,說謊令他們的身份由假變真。在成為真正的荊蠻之人后,太伯又被擁立成為了吳國的君王。因此,說謊最終使他們完成了從客人到主人的轉(zhuǎn)變,獲得了全新的身份。這意味著說謊在隱藏身份的同時,不但會真正地使想要隱藏的身份消失,而且會使原本虛假的身份成真。從這個意義來說,趙曄的敘述讓我們想起了法國哲學(xué)家德里達(dá)的名言,“說真話只是在重復(fù)過去,而說謊才可以創(chuàng)造未來。”不過趙曄告訴我們,說謊不但可以創(chuàng)造未來,而且可以創(chuàng)造“真實”。

古公、太伯和仲雍之間的配合可以說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父子相隱”?!案缸酉嚯[”是《論語》中最著名的關(guān)于謊言的對話?!蹲勇贰菲f: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p>

這是一個有趣的畫面,簡單來說,就是葉公和孔子對直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葉公認(rèn)為當(dāng)父親偷羊時,兒子向失主證明父親的行為,這樣才是“直”;而孔子則認(rèn)為在這樣的情況下,父子互相隱瞞不說實話才是“直”的體現(xiàn)。歷代學(xué)者對此有各種不同的解讀,而對于我們來說,這首先是一個角色沖突的問題,也是一個角色輕重的問題。當(dāng)社會上的角色和家庭中的角色有沖突時,首先考慮的應(yīng)該是如何扮演好家庭中的角色。

同樣,為了盡可能地避免角色的沖突,扮演好父親和兒子的角色,古公、太伯和仲雍選擇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關(guān)于社會角色的定位與沖突,孔子與孟子都有所闡述。“正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表明不同的社會角色應(yīng)該有相應(yīng)的社會責(zé)任與義務(wù)。而孟子則以舜為例,深入地探討了這些角色沖突所造成的問題。在《孟子·盡心上》中,弟子桃應(yīng)問孟子:“舜是天子,皋陶是掌管法律的士,如果舜的父親瞽叟殺了人,會怎么辦?”很顯然,舜的天子角色與兒子角色產(chǎn)生了沖突。孟子認(rèn)為舜首先要對“殺人”的問題做出抉擇——舜說:“執(zhí)之而已矣。”根據(jù)漢人趙岐的解釋,舜的意思是皋陶該抓就抓。桃應(yīng)接著問:“那樣的話,舜難道不會阻止嗎?”言外之意是,自己的父親被抓,作為孝子的舜難道不應(yīng)該有所行動嗎?孟子說:“舜怎么能夠阻止呢,對皋陶來說那可是職責(zé)所受?!碧覒?yīng)又接著問:“那接下來舜又會怎么做呢?”看著舜被置于兩難之境,孟子給出了最終的答案:“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fù)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痹诿献涌磥?,大孝榮父,比天下更為重要;而太伯和仲雍的選擇也符合這一原則。對他們來說,遵從父親的決定遠(yuǎn)比王位本身更重要,即使父親并沒有親口對他們說出他的要求和想法。

可以說,說謊是吳國的傳統(tǒng),甚至可以說是立國之本。想來夫差也不會不知道祖上的故事,因此他的血液中也流淌著說謊的本能。那么,為何夫差又會有有話直說的習(xí)慣呢?如果說沒有說謊就沒有吳國,那么不是有話直說的話,也可能就沒有夫差的王位。他能夠當(dāng)上吳王,或多或少是由于其曾祖壽夢的有話直說。

壽夢:有話就要直說

當(dāng)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臨終之前,所遇到的情況與其先祖古公非常相似。壽夢有四個兒子:“長曰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由于幼子季札賢能的緣故,壽夢想要立他為太子,并且向兒子們直接說了他的想法。季札辭讓說:“禮有舊制,奈何廢前王之禮,而行父子之私乎?”于是壽夢對諸樊下令說:“我欲傳國及札,爾無忘寡人之言?!敝T樊回答說:“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廢長立少,王之道興。今欲授國于札,臣誠耕于野?!眽蹓暨€是不放心,繼續(xù)叮囑說:“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國以次及于季札?!敝T樊再次回答說:“敢不如命?”

壽夢去世后,他的遺愿并沒有被實現(xiàn)。壽夢反復(fù)叮囑諸樊要把王位讓給弟弟季札,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季札堅決拒絕即位。季札的拒絕間接造成了吳國最后的內(nèi)亂。諸樊在不得不繼承王位,臨死前將王位傳給了余祭,余祭同樣把王位傳給了余昧,但是余昧死后季札仍然不愿意為王,于是余昧之子成為了吳王僚,引發(fā)了諸樊之子公子光的不滿。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幫助下刺殺了吳王僚,遂成為吳王闔閭,闔閭將自己的王位傳給了夫差,最終導(dǎo)致了吳國在夫差手中被滅??梢哉f,沒有壽夢的直截了當(dāng)就沒有夫差的即位,而吳國最后一系列混亂的源頭來自于壽夢對于太子的選擇。

和他的先祖古公相比,壽夢的有話直說明顯使他沒有處理好父親和君王之間的角色沖突。壽夢和古公的對比是顯而易見的。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直接表達(dá)自己的意愿,結(jié)果卻受到了季札的拒絕。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壽夢也許是一個負(fù)責(zé)的君王,但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作為父親,壽夢既沒有做到對兒子一視同仁,更沒有能夠信任他的兒子。只有在季札面前,他才保持著父親的形象。季札的回答清楚地指明了壽夢的問題——為了父子之私而廢先王之禮。他反復(fù)地叮囑諸樊不要忘記自己的命令,這表明他對長子缺乏應(yīng)有的信任。諸樊在回答也以“臣”自稱,表明在他眼中,壽夢的角色是君王而不是父親。相反,古公雖然想要把王位傳給幼子,卻依然勉力維護(hù)著自己作為父親的角色,沒有表示出對太伯、仲雍的不信任。因此,古公的選擇贏得了廣泛的贊譽,而壽夢的選擇則帶來了災(zāi)難。

更重要的是,壽夢的直接交流方式也扼殺了四個兒子處理好角色沖突的可能性。事實上,季札對壽夢的回答已經(jīng)超出了一個兒子應(yīng)有的分寸,他的話更像是一位臣子的進(jìn)諫。同樣,長子諸樊所極力做好的也是“臣”這一角色。有趣的是,在孟子看來,對舜來說,更為重要的角色是“子”而非君王,而壽夢的兒子們顯然主動放棄了這一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諸樊等人還有一個角色——兄弟。太伯和仲雍通過說謊,巧妙地解決了作為兄長可能給兄弟季歷帶來的麻煩。相反,諸樊只能直接將王位讓給季札,這給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造成了微妙的影響,為后來的兄弟鬩墻埋下了伏筆。

壽夢為何會忘記祖先古公的榜樣呢?用其愛子季札的話來說,壽夢此舉“廢前王之禮”,不符合“舊制”。乍一聽季札所說的舊制也許是把王位傳給長子,但諸樊的回答卻暗示“廢長立少”才是他們祖先古公傳下來的舊制,因此壽夢傳給季札并沒有廢前王之禮,季札所反對的并不是父親的廢長立少之舉。那么,當(dāng)季札在說舊制時,是否暗示包括謊言在內(nèi)的委婉表達(dá)方是吳國的悠久傳統(tǒng)呢?敢廢前王之禮的壽夢,也許覺得自己已經(jīng)把所有的角色都扮演得非常完美,不再需要像古公那樣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的想法。于是覺得沒必要對別人說謊的壽夢其實陷入了對自己說謊的窘境。

當(dāng)我們說壽夢對自己說謊言時,并不是在說他覺得有話直說是符合道德之舉。有學(xué)者指出,道德上的假仁假義更多是出于從眾的情緒,而不是自欺。如果說道德是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那么在壽夢看來,他作出與先人古公不同的決定,絕不是為了符合道德,而是為了挑戰(zhàn)舊有的習(xí)俗。因此,當(dāng)我們說壽夢在自欺時,說的是他自以為有能力擺脫舊俗。這才是壽夢最大的誤判。

闔閭與夫差:學(xué)哪位先王

在吳國最后兩位國王闔閭和夫差這一對父子身上,可以說正好分別體現(xiàn)了古公和壽夢的區(qū)別。闔閭擅長說謊,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公和太伯之風(fēng);而夫差則多少有些與壽夢相似,他一反父親的風(fēng)格,喜歡有話就直接說。從這一點來看,夫差是對父親闔閭的徹底反動,也是為了反對父親的“舊制”。他對伍子胥的質(zhì)疑,也可以歸結(jié)為這一點——伍子胥是父親的舊臣。夫差和闔閭之間對比的強(qiáng)烈程度和壽夢和古公之間的對比可謂不相上下。

然而,闔閭和夫差又與先王們不盡相同。和兩位先王相比,闔閭的說謊具有更大的爭議性。在奪取王位之前,闔閭和伍子胥合謀刺殺當(dāng)時的吳王僚;在奪取王位以后,他設(shè)下圈套,在鬧市中舞鶴,騙得看熱鬧的百姓不知不覺地跟著舞鶴之人到了滕玉的墓地中,突然關(guān)門讓他們?yōu)樽约核廊サ呐畠弘衽阍?。也許闔閭在說謊這一點上繼承了舊制,但是無論對自己的敵人還是臣民,都沒有保持太伯所堅持的“義”,他的說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

相反,夫差則不但自己不說謊,而且還會相信敵人的話,對勾踐懷有惻隱之心??墒?,壽夢卻是一個連自己長子諸樊都不信任之人,可以說,夫差在自欺上比壽夢走得更遠(yuǎn)。他一直告訴自己具有統(tǒng)治越國的實力,完全忘記了自己“競爭者”的角色,因而他的相信別人可以說是極度自欺的產(chǎn)物。

于是,趙曄的敘述留給我們多種的對比:壽夢與古公的對比,闔閭與夫差的對比,闔閭與古公的對比以及夫差與壽夢的對比。每一種對比都非常強(qiáng)烈。在這些吳國的君王之中,也許只有最初的太伯才算得上完美。太伯的子孫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不足,以至于讓人覺得如果將他們的優(yōu)點揉雜在一起,方能組成一個十全十美的君王。因此,壽夢試圖改變舊制而不成功,闔閭和夫差各自效顰而不自知,是否標(biāo)志著趙曄的一種態(tài)度:治理天下的答案,要從先王的說謊中去尋找。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