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難得紅顏已大師——與葛瑪麗有關(guān)的幾條漢文史料

十年前,在《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兩百零四期(2012年9月16日),我用筆名“觀音奴”發(fā)表過一篇《葛小姐的“碧墨秋波”——一條阿爾泰學的前朝八卦》

十年前,在《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兩百零四期(2012年9月16日),我用筆名“觀音奴”發(fā)表過一篇《葛小姐的“碧墨秋波”——一條阿爾泰學的前朝八卦》,介紹了盛成(1899-1996)在其回憶錄《舊世新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中以“葛小姐”之名稱呼的德國突厥學家葛瑪麗(Annemarie von Gabain, 1901-1993;圖一)的幾個生平片段。有關(guān)葛瑪麗的傳記材料一般都會提到,她于1931年到1932年之間曾到中國訪學,在國立北平圖書館(簡稱平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做過研究,只是來華和離華的具體月份和日期不詳?!秶⒈逼綀D書館讀書月刊》第1卷第6號(1932年3月10日)頁37刊有一則通訊《德國葛瑪麗女士來平研究》:

德國普魯士學術(shù)研究院近派該院研究員葛瑪麗女士(Dr. A. von Gabain)來華研究。女士精于回紇文,為德國W. Bang教授之高足,與之合著“Türkische Turfantexte”由該學士院出版。又女士之博士論文為陸賈《新語》之研究云。

從該號《讀書月刊》的出版月份和日期,可以大體推知她來平的具體時間。

圖一


據(jù)盛成回憶,葛瑪麗在平期間曾租住于伍連德(1879-1960)家,伍太太是德齡公主的妹妹福(容?)齡公主。這些回憶一看就有問題,至少伍夫人叫黃淑瓊,與那兩位前清女官沒有關(guān)系。葛瑪麗博士論文的題目是《帝王之鑒:陸賈〈新語〉》(Ein Fürstenspiegel: Das Sin-yü des Lu Kia, Tag der Promotion: 30.VII.1930),國圖藏有一冊(索書號C\PL2997\S44G11,條碼號3104963834;圖二、圖三,周運攝),內(nèi)有兩處批改(39頁腳注3,41頁腳注3;圖四、圖五,周運攝),與葛瑪麗的墨跡比照,應(yīng)該是她的字。國圖還藏有另一位德國女性漢學家本哈第(Anna Bernhardi, 1868-1944)的論文《陶淵明的生平與詩歌》(Tau Jüan-ming[365-428]. Leben und Dichtungen, Berlin, 1912)的簽贈抽印本(索書號C\PL3277\G3B52,條碼號3104970359;圖六)。本哈第還是德國最早研究西夏學的學者之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在華期間,葛瑪麗在突厥學方面主要做了三項開拓性的工作。一是整理袁復禮(1893-1987)在西北考察時所購、后又售與平館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簡稱《慈恩傳》,即玄奘傳)回鶻文譯本殘葉。二是譯釋黃文弼(1893-1966)于1928年在迪化(今烏魯木齊)手拓的回鶻文碑銘。三為整理平館所藏“畏吾兒寫經(jīng)殘卷”。第三件東西,袁同禮(1895-1965)曾請陳寅?。?890-1969)看過,但陳回信說只知是回文(回紇文、回鶻文)佛經(jīng),因經(jīng)書已被割裂,裝裱時又有錯亂,“殊未易知其為何經(jīng)也”(《陳寅恪集·書信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6月第1版,第5頁)。

葛瑪麗回國時,據(jù)說曾將平館所藏回鶻文《慈恩傳》借走。馮家昇(1904-1970)在《回鶻文寫本“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研究報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考古學??繁N第一號,1953年6月中國科學院出版)中說:“一九三二年,格瑪麗(葛瑪麗)由北京圖書館把所藏的這一部分借走,七七事變前,北京圖書館直接去信催還,又間接通過法西斯替的德大使館催索,格瑪麗皆置之不理??箲?zhàn)初期,又曾設(shè)法追索,仍無結(jié)果。直到一九四六年,經(jīng)過種種困難,這一件流落異邦的重要文物才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原刊前面所冠的“本書內(nèi)容提要”說得更難聽:“1932年納粹德國人設(shè)詞騙走柏林……”不僅把借書說成“設(shè)詞騙走”,更直接罵葛瑪麗是“納粹德國人”。但是,等到這篇《研究報告》收進《馮家昇論著輯粹》(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時,“又間接通過法西斯替的德大使館催索,格瑪麗皆置之不理”這兩句話已被刪去,含有那句“納粹德國人設(shè)詞騙走柏林”的內(nèi)容提要自然更不會收入了。

回鶻文《慈恩傳》回國時,在1947年1月11日天津版《大公報》第7版“圖書周刊”副刊第2期“學術(shù)界消息”欄,以及1947年1月14日上海版《大公報》第11版“圖書周刊”第2期“學術(shù)界消息”欄,曾發(fā)表《北平圖書館回紇文經(jīng)典由德運平》進行報道:

國立北平圖書館舊藏回紇文寫本經(jīng)典,內(nèi)載玄奘法師列傳,一九三六年曾由德國普魯士學院商借運至柏林研究,由該院研究員von Gabain女士,根據(jù)此項資料,完成著述二種。但因道遠,迄未歸還,歐戰(zhàn)發(fā)生,該經(jīng)典是否完整,中外學術(shù)界頗為關(guān)懷。

去年夏間,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氏訪問柏林,獲悉該經(jīng)典依然無恙,乃由普魯士學院委托英國軍用機運至倫敦,復由英國皇家學院航運來華,交該館點收。珠還合浦,可稱藝林盛事云。

此消息復由浙江省立圖書館編印《圖書展望》季刊復刊第3期(1947年4月30日)全文轉(zhuǎn)載。袁同禮訪問柏林的“去年夏間”,應(yīng)指他1946年7月的德國之行。與馮家昇《研究報告》所說不同,這篇消息認為借書的是德國普魯士學院(即柏林的普魯士科學院,Die Preuss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讀書月刊》作“普魯士學術(shù)研究院”)而非葛瑪麗(她只是研究者),而且借書的時間是1936年而非1932年,更沒有提到借書不還和不理催索等事。因“圖書周刊”副刊即為平館所辦,發(fā)布消息的時間又早,其權(quán)威性似乎高于馮家昇所說。如果不是印刷有誤的話,兩種時間到底孰是孰非,實有重新研究的必要。葛瑪麗“根據(jù)此項資料,完成著述二種”,應(yīng)指刊于《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的《回鶻文譯本〈慈恩傳〉之一:卷五殘葉》(Die Uigurische übersetzung der Biographie Hüen-tsangs I. Bruchstücke des 5. Kapitels. Sitzungsbericht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osophisch-historische Klasse. 1935. VII)和《回鶻文譯本〈慈恩傳〉中的書信》(Briefe der uigurischen Hüen-tsang-Biographie. Sitzungsbericht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osophisch-historische Klasse. 1938. XXIX)。筆者十多年前曾于西單橫二條的中國書店以十元購得收有后一種論文的《會議報告》(圖七、圖八、圖九),并于近年又從日本購得彼土名家使用過的兩種論文抽印本的復制本。其實只有發(fā)表于1938年的第二篇論文才刊布了平館藏本中很小一部分的殘葉,1935年的論文只是提到平館藏本而已。葛瑪麗或普魯士學院從平館借走的回鶻文文書似不止《慈恩傳》一種。馮家昇在《研究報告》中還說:“北京圖書館另藏一小包回鶻文寫經(jīng),計大小共二十五頁,一九三二年格瑪麗借走,一九四六年交還。”從馮家昇對這包寫經(jīng)的頁數(shù)(二十五頁)和內(nèi)容的描述來看,應(yīng)該就是陳寅恪看過的回鶻文佛經(jīng)。后來有學者重新研究過這包寫經(jīng)。

圖七


圖八


圖九


葛瑪麗返德后,與老師邦額(Willi Bang, 1869-1934)繼續(xù)合出《突厥語吐魯番文獻》(Türkische Turfantexte)。此一系列自1929年到邦額去世的1934年共出六種,奠定了她在突厥學上的學術(shù)地位。從1935年到1937年,葛瑪麗赴土耳其訪學,期間曾在安卡拉大學擔任其新建漢學系的訪問教授。葛瑪麗赴土的具體月份和日期不詳。由于王重民(1903-1975)于1935年8月3日至14日到柏林訪書期間還見過她(王重民《柏林訪書記》,《國聞周報》第12卷第42期,1935年10月28日),估計其赴土之行還在此后。在1936年4月1日出版的《外交月報》第8卷第4期(土耳其研究專號)65-68頁上,刊有一篇葛瑪麗寫的《在土耳其的漢學研究》(圖十、圖十一、圖十二、圖十三)。此文主旨在于強調(diào)古代漢語及其文獻(尤其漢語佛典)對解讀古代突厥語文獻和研究突厥人歷史的重要性,后人所編葛氏論著目錄均失收。葛文后面附有王鐘賢英與何杏芝寫的一篇《介紹本文作者》(68-69頁,圖十三、圖十四),值得轉(zhuǎn)錄:

葛瑪麗女士生于一九〇一年,德國之羅特林根(Lothringen),世為軍門望族。一九二〇年開始涉及漢學。適當時柏林大學對于此科與以最好的機會。有專門學者六人分掌講席。海泥斯(Haenisch)任基本科目,佛蘭克(Franke)任歷史大綱與歷史哲學思想,許勒(Schüler)任實習與會話。至于亞洲語文詳論,及其文化現(xiàn)象相互的關(guān)系,則由美勒(F. W. K. Müller)講授。女士受此適當?shù)奶找?,故能于一九二七年提出《陸賈新語帝王鑒》論文,得博士學位。  

在女士求學時期,曾從事一特殊問題的研究,至今猶在繼續(xù)中。此即存于柏林科學會,源自中古初期的中亞西亞回紇文寫本,為研究者極有希望之活動范圍。女士在班革(W. Bang)指導之下,曾研究土耳其比較語言學,即將土國現(xiàn)今各地之鄉(xiāng)音而追源其最古的方式。此外由中國歷史與佛學書本的準備中,推考土國如何吸收中國的文化,以及如何依照自有的特性發(fā)生變異等的土國最古文獻,曾消費不少的精力與時間。且因興趣與同情的鼓勵,曾經(jīng)遠渡來華,作修學旅行。今則暫留土京,除稍習該國語文,以便為土耳其學之補助外,下兩星期便當接受安格拉大學的漢文講座開始教授矣。女士之計劃,以后仍擬返到柏林,繼續(xù)“吐魯番”本文之研究。女士韶齡飽學,前月來土京,經(jīng)中央研究院王靜如先生介紹于芃生,由芃生而識鳳山,朝夕過從,相互參證,實為學術(shù)研究上難得之良友。聞《外交月報》發(fā)行特刊,欣然允撰此文,亦特刊之一異彩也。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四


何杏芝不知為何人,王鐘賢英是中國駐土耳其使館參贊(參事)王芃生(1893-1946)的夫人。從文中可知,葛瑪麗結(jié)識王芃生是因為王靜如(1903-1990)的介紹。1936年2月,許世英(1873-1964)出任駐日大使,電召熟悉日本情況的王芃生為參贊,王遂離土于當年4月抵達東京的駐日使館。所以在這一年4月1日出版的《外交月報》上會有王寫的兩首《贈別葛瑪麗博士詩》(69頁,見上圖十四):

近事蜩唐古事疑?海天漂泊覓真知,欣傳青鳥來今雨,難得紅顏已大師!韋黻從新發(fā)煥彩(女士精回紇文),閼氏(曷氏)聊與廢胭脂(予斥習鑿齒說女士亦贊成),相期晨夕共參證,一電飛來悵別離!

暫喜相逢忽報歸,此情無限惜分飛!行看古史存疑少,只恐今生再會稀!漢學憑君傳哈烈(元人呼小亞細亞為哈烈),仙蹤何處覓支機?鉤沉索隱期來日,碩學韶齡世所希。

由于葛瑪麗可能是在1935年8月以后才到的土耳其(《介紹本文作者》提到葛瑪麗“前月來土京”,可惜不知“前月”為何月),到王芃生于1936年2月被電召離土赴日(這就是王詩里說的“一電飛來悵別離”),兩人從相識到切磋學術(shù),時間最多不過半年,所以王才會在詩里說“暫喜相逢忽報歸”。王認識葛的時候,葛還不滿三十五歲,卻已精通古代突厥語,在突厥學方面發(fā)表重要論著多種,自然他會有“難得紅顏已大師”“碩學韶齡世所?!钡母锌?。

在王芃生離開土耳其后的1937年9月,還是史學青年的宮崎市定(1901-1995)獨自旅行西亞途經(jīng)安卡拉時,留下了接受羽田亨(1882-1955)建議前去參訪葛瑪麗而不遇的記錄(宮崎市定《菩薩蠻記》,《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上卷,張學鋒、馬云超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298頁;《宮崎市定アジア史論考》,上卷·概説編,朝日新聞社,1976年1月31日第1版,333頁;圖十五,周運據(jù)國圖藏本攝):

下山之后前往新城區(qū),找到了安卡拉大學,看是否能尋訪古維吾爾語學者葛瑪麗女士(按:原文作“古代ウイグル語學者のガバイン女史”)。新學期似乎還沒有開始,校部的值班員把我?guī)У搅松赃h的文學院。打聽之后得知女士為出席學術(shù)會議已于前一天出發(fā)去了伊斯坦布爾,正好與我擦肩而過。其實雖然見了面也沒有什么特別想說的話,只是研究室的主任教授羽田亨博士曾說過,若是到了土耳其可以去拜訪一下,因而順便前來,不過聽說女士不在,還是覺得很遺憾。

圖十五


由宮崎市定的記述可知,葛瑪麗于1937年9月還在土耳其,尚未返回德國。

葛瑪麗從土返德后,于1941年出版《古代突厥語語法》(Alttürkische Grammatik),作為申請教授資格的論文。此書經(jīng)過再版(1950)、三版(1974),內(nèi)容益臻美備。耿世民(1929-2012)在1950年代讀到再版的此書后,曾將其全部譯出供自己學習時參考,后來又參考第三版對舊譯稿做修訂將其出版(馮加班:《古代突厥語語法》,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不過在耿譯出版之前,劉照雄(1932-)已經(jīng)根據(jù)1974年的第3版譯出過其中的《文字學》一章(Schriftlehre,耿譯作“文字篇”,就是講述古突厥語字母和發(fā)音的部分),刊于內(nèi)部發(fā)行的《阿爾泰語文學論文選譯(續(xù)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秘書處編,1982年,97-130頁)。此譯還有一種抽印單行本(圖十六),但無出版信息。

譯者劉照雄當時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的副研究員(1980年評定),主要研究蒙古語,兼治突厥語和阿爾泰學。我從網(wǎng)上買到過他的一些檔案材料,內(nèi)有他于1979年9月填寫(打字油?。┑摹吨袊鐣茖W院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員定職升職評定表》(附《工作匯報》),以及于1986年2月填寫(打字油?。┑摹秾I(yè)職務(wù)聘任申報表》,知其曾于1957年下半年在沈陽的中國科學院干部學校(出國人員外語訓練班)學習德語,然后于1958年根據(jù)中德科學院互換科研人員的協(xié)定,在通過外語考核后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東德)柏林洪葆德大學(即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的民族學研究所(一作民族研究所)進修。在德期間,劉照雄進修了民族學的基礎(chǔ)理論,并訪問過德國少數(shù)民族索爾本族(Sorben)居住的地區(qū)。他接受所長也是導師的佩契教授的指導,擬開展民族語言和民族學的綜合研究。原計劃進修兩到三年,完成博士論文,但是在一年后就遵照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的指示提前回國。劉照雄就讀的民族學研究所應(yīng)該就是Institut für V?lkerkunde und Deutsche Volkskunde,其導師佩契顯即兼擅語言學和民族學的女性學者Gertrud P?tsch(1910-1994),她當時正是該所的所長(Direktorin)。在兩表的“外文程度”一欄中,以及《工作匯報》的“外語能力”一條下,分別填寫“德語一般會話及筆譯,英、俄語閱讀、筆譯”,“德文會話、閱讀,英文、俄文閱讀”,以及“德語初具一般會話及閱讀能力并能翻譯專業(yè)著作,英語、俄語能閱讀和翻譯專業(yè)著作”。由以上經(jīng)歷可知,劉有留德的經(jīng)驗,是懂得一些德語的,所以才能翻譯葛瑪麗的書。在《工作匯報》中,劉照雄對翻譯葛瑪麗書的過程還有更為詳細的說明:“一九七八年上半年著手翻譯葛瑪麗著《古突厥語語法》一書,已譯出全書的四分之一(近十來萬字),并將原書《文字學》部分(約二萬字)清稿??勺鳛樽g文樣稿交領(lǐng)導或出版部門審閱。如決定出版,本年內(nèi)可將全書譯完。”(圖十七)可惜當時已經(jīng)譯就的十來萬字,現(xiàn)在只能看到約兩萬字(劉照雄于1981年12月8日填寫的《一九八一年個人研究成果登記表》中的《內(nèi)部印刷或完稿待印的著譯和資料》一欄和填寫日期不詳?shù)摹兑痪虐硕陚€人內(nèi)部刊印的科研成果統(tǒng)計表》在述及《文字學》的字數(shù)時分別寫作三萬字和兩萬五千字)。

圖十六


圖十七


1982年8月30日,葛瑪麗應(yīng)中國突厥學會會長包爾漢(1894-1989;1929年留學德國時曾在柏林的普魯士科學院見過葛瑪麗)的邀請抵達北京,進行為期三周的訪學活動。此時距離她上次來京,已經(jīng)過去整整五十年。中國突厥語研究會(北京)編印的《突厥語研究通訊》第6期(1982年6月)和第7期(1982年10月,圖十八)曾刊出《西德突厥學家葛瑪麗教授將來華訪問》《西德突厥學家馮·加班教授訪華》(編輯組供稿,目錄頁題作《西德突厥學家馮·加班教授來我國訪問》)和《馮·加班教授簡介》(耿世民1982年7月撰于波恩)等文對此事做過報道。葛瑪麗在華的行程如下:

8月31日 

上午 會見包爾漢

下午 參觀北京圖書館

晚間 包爾漢宴請

9月1日

上午 向中國突厥學會在京理事及有關(guān)民族語文工作者介紹烏拉爾阿爾泰學會的活動情況,同時介紹對新疆出土的古代文獻的研究情況,會后與中央民族學院研究《瑪納斯》的柯爾克孜族學者見面

下午 做學術(shù)報告《回鶻繪畫藝術(shù)與中國》

9月2日

上午 赴民族所,與該所及北大、社科院歷史所和民院等單位從事中亞史或新疆史研究的學者就回鶻史問題進行座談

下午 與上述單位及中央美術(shù)學院從事藝術(shù)史、宗教藝術(shù)研究的的學者座談

9月3日

上午 中國突厥語研究會介紹該會的活動情況,會后游覽中山公園

下午 在民院民族語文系做學術(shù)報告《中亞中世紀以來的突厥文獻》

晚間 賽福鼎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接見

9月4日-17日

訪問烏魯木齊、吐魯番和敦煌

9月6日 在烏魯木齊做學術(shù)報告《中世紀以來的中亞突厥文獻》

9月7日 在同地做學術(shù)報告《國際烏拉爾-阿爾泰學會的活動情況》

9月9日 在同地做學術(shù)報告《回鶻壁畫藝術(shù)中的漢族影響》

9月18日 返回北京,辭別包爾漢后回國

圖十八


葛瑪麗在烏魯木齊做的三篇報告,漢譯文刊于《突厥語研究通訊》第9期(1983年3月,圖十九;從這期開始,《通訊》由油印改為鉛印),分別是《中世紀以來中亞的突厥文獻》(圖二十)、《回鶻繪畫》(圖二十一;以上兩文為社科院民族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劉興武譯)和《烏拉爾—阿爾泰學會的科學研究活動》(圖二十二;中央民族學院李增祥譯,同院魏萃一校)。特別有趣的是,在程適良與阿不都熱合曼合編的《烏孜別克語簡志》(民族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142頁)里,葛瑪麗做學術(shù)報告的情景竟然被用作了烏孜別克語的例句(“在科學報告會上,各位學者以極大的敬意凝視著葛瑪麗教授”)。

社科院民族所語言室編的不定期內(nèi)部參考讀物《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也刊布過與葛瑪麗有關(guān)的三篇譯文,分別是第2集(1983年11月)中許浩福翻譯的《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的代詞詞干》(155-160頁;圖二十三,譯自俄語論文Mestoimennye osnovy v sovremennom ujgurskom jazyke, Sovetskaja tjurkologija[《蘇聯(lián)突厥學》], No.3, 1976, pp.25-30),第7集(1986年6月)中王秀珍編譯的《聯(lián)邦德國著名語言學家葛瑪麗教授簡介》(148-155頁;圖二十四,文前腳注:“本材料由葛瑪麗教授親自提供”),以及第9集(1987年12月)中王秀珍翻譯的《突厥語特點》(49-61頁;圖二十五,翻自Charakteristik der Türksprachen, Turkologie, 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 5:1:1, Erstausgabe[初版], Leiden: E. J. Brill, 1963, pp.1-26;Leiden/K?ln: E. J. Brill, Nachdruck mit Erg?nzungen[增訂再版], 1982, pp.3-26)。譯者許浩福和王秀珍在1980年代初分別是民族所的助理研究員和實習研究員。

圖十九


圖二十


圖二十一


圖二十二


圖二十三


圖二十四


圖二十五


劉照雄在他填寫的《一九八一年個人研究成果登記表》中的《內(nèi)部印刷或完稿待印的著譯和資料》一欄曾說“輔導王秀珍同志合譯的《喀爾喀蒙古語語法》一書已完成”,“正文部分約15萬字,加附錄約20萬字”,“請求送所,爭取安排出版”,在1984年12月1日填寫的《主要研究成果登記表》的“主要論(譯)著目錄”中也說過“《喀爾喀蒙古語語法》,20萬(譯自德文版),輔導王秀珍一起翻譯。書稿83年已交社科出版社”。他和王秀珍合譯的這部德文版《喀爾喀蒙古語語法》就是鮑培(Nikolaus Poppe, 1897-1991)的Khalkha-Mongolische Grammatik(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 1951)。但據(jù)他在《專業(yè)職務(wù)聘任申報表》(1986年2月)中所附譯著目錄中說:“波普著《喀爾喀—蒙古語語法》譯自1951年德文版;輔導王秀珍合譯。83年由社科出版社發(fā)排;85年承印廠只排出一部分,后將譯稿散失?,F(xiàn)又補全譯稿,另外安排印廠排印?!保▓D二十六)但此譯稿后來似未見出版,只有導言刊布于《阿爾泰語文學論文選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中國民族語言學術(shù)討論會秘書處編,1980年,116-127頁)。

圖二十六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