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qū)“亞洲織品展”近日迎來換展,展覽精選院藏各區(qū)域織品菁華,呈現(xiàn)亞洲多元文化??椘贩椧恢笔侨藗冏非竺篮蒙钆c品味的具體表現(xiàn),自古以來,染織工藝受到地理環(huán)境、社會經(jīng)濟、貿(mào)易交流、民情風俗等不同影響,呈現(xiàn)出豐富多元的面貌。
亞洲幅員遼闊,織品文化多元:印尼的繪染棉布是17世紀歐洲居家裝飾中時髦的舶來品,價格不菲;“伊卡”是東南亞織品最珍貴的品類,各地均有織造;蘇扎尼則是中亞地區(qū)一種結(jié)合刺繡與拼布的特殊技法,常為新娘婚慶時的主要嫁妝,迄今亦受歐美時尚設(shè)計師的青睞。
據(jù)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的資料,此次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焦點展件”全面分析經(jīng)典織品的特色,進一步詮釋它的文化意涵;“認識織品”從纖維材料、織染技法、裝飾紋樣、服飾剪裁等方面解構(gòu)織品染織工藝,讓織品賞析更淺顯易懂;“區(qū)域風情”介紹包括南亞、東南亞、中亞、東亞等各地精湛的織品服飾,期待能體驗不同地域風格的文化櫥窗;“婚慶盛裝”透過亞洲各地結(jié)婚禮服的展示,理解服飾背后的禮俗文化,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焦點展件
印度以產(chǎn)棉著稱,自古以來即掌握棉織品繪染的關(guān)鍵技術(shù),擁有圖案設(shè)計的能力,可為各地消費者客制化喜愛的紋樣。17世紀印度繪染棉布透過東印度公司外銷歐洲,棉織品才出現(xiàn)在歐洲的居家裝飾,營造異國情調(diào)的居家氛圍,是彼時時髦的舶來品,價格不菲,也是時尚的象征。
18世紀晚期 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 印度 科羅曼多海岸
18世紀印度科羅曼多海岸盛產(chǎn)手工繪染布(kalamkari),上圖作品是當時暢銷歐洲的繪染棉布,尺幅巨大,稱palampore,帕棱布,主要用途為寢具或掛飾。布幅中央為一株立于土丘的植物,中心樹干交相盤曲,棲息著各式鳥鵲飛禽,底紋滿布花卉植物圖案,象征生命之樹的繁衍與創(chuàng)造。
“生命之樹”一詞,源自希伯來文,描述通往神的路徑,或神創(chuàng)造宇宙的方式,盛行于西亞古文化,隨著波斯與蒙兀兒文化的傳播輾轉(zhuǎn)傳至印度。
16世紀前歐洲人穿著以麻、毛為主要材料,由于棉花不存在于歐洲人的生活中,棉花與羊毛同樣作為服裝的材料,人們便想像它是介于動物與植物間的異質(zhì)混和體。早期的棉花圖像,描繪高大的樹干上,長出豐潤的綿羊,足見歐洲人對于棉花的好奇與想像。
認識織品
什么是織品?它們又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這一單元從材料、技法、剪裁、紋飾等面向,重新認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織品。
19-20世紀初 佩斯利紋毛織披肩 印度/喀什米爾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羊毛柔軟,纖維間緊扣,具保溫效果,吸濕性及透氣性功能佳。本件毛織披肩,緯向斜紋的織造結(jié)構(gòu),布幅主體以菱格為框,內(nèi)飾單株花卉,兩端裝飾連續(xù)佩斯利紋(paisley)??κ裁谞柕貐^(qū)自古以來以專擅羊毛織物制作著稱,高超的織造技巧與精湛的刺繡工藝,再輔以設(shè)計洗練的佩斯利紋,19世紀時受到歐洲上流社會喜愛,最廣為人知的狂熱者是拿破侖與其妻約瑟芬皇后,遺產(chǎn)清單中有高達50件羊毛披肩。
20世紀初 紅地獅戲球紋桌帷 印尼/爪哇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這件作品上段飾寶瓶,圖案中央繪有五頭祥獅戲球,間飾佛教法器、吉祥圖案,四角以瑞鶴為飾??椘返膱D案與構(gòu)圖是否讓您聯(lián)想到祭祖供桌的刺繡桌裙呢?這類以蠟染制作的桌?。╰okwi),是居住于東南亞的華人喜慶儀式使用的織品,作為圍在供桌前的布幔,喪儀則使用藍色。東南亞的華人多源自中國東南沿海福建、廣東,移居印尼時,仍會保留原鄉(xiāng)的祭祀習俗,蠟染桌帷反映了華人生活融入印尼本土文化的歷程,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有趣案例。
18-19世紀 黃地花卉紋伊卡長袍 烏茲別克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作品在亮黃底上裝飾量體碩大的紅花,構(gòu)圖前衛(wèi)大膽、配色鮮明,以當代設(shè)計眼光看來,仍是極富創(chuàng)意、頗具個性的設(shè)計。
烏茲別克長袍內(nèi)襯多采用俄羅斯的工業(yè)印花布,暗紅地上飾佩斯利、花卉、吊燈、格柵門結(jié)組而成的大型華麗圖案。俄羅斯印花布技術(shù)來自歐洲,若再往前溯及歐洲印花布的源頭,實則為18世紀起歐洲因應印度繪染布的傾銷,開始模仿印度繪染布自行生產(chǎn)制造。透過此件作品,我們不僅看見印染技術(shù)的演進,其背后所呈現(xiàn)的亦是歐亞貿(mào)易文化交流的果實。
19世紀 黑天與牧牛女刺繡掛飾 印度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作品為黑天祭典儀式使用的織品,黑天為毗濕奴的化身,藍黑膚色為其特征。神話中,黑天從小由牧牛人家庭收養(yǎng),長相俊俏、多才多藝,每當黑天在樹下吹起悠揚的笛聲時,眾多牧牛女便尋聲而來,伴著樂聲與之共舞,上述場景是繪畫、織品中經(jīng)典的藝術(shù)主題。
仔細觀看織品下段的第一行列,牧牛女于芭蕉樹叢間,演奏樂器、嬉戲。圖像上牧牛女們通常以鏡像方式分列于樹木兩側(cè),較為常見的樹種是團花樹(kadamba tree)與芭蕉樹。第二行列左二的牧牛人正在吹笛演奏,雖無深色皮膚特征,但就吹笛者形象,應是暗示其為黑天。
相傳黑天出生時,曾被預言會殺死母親的兄長–剛沙王,在其誕生后,母親為保護祂,便將其送養(yǎng)至牧牛人家庭以掩飾身分。黑天被發(fā)現(xiàn)真實身份后,唯恐被殺的剛沙王,便派女妖佯裝成養(yǎng)母,親喂具毒性的母奶。黑天為毗濕奴的化身具有神性,并未因此死亡。但體內(nèi)的毒素致身體發(fā)黑,因此藍黑色的皮膚為其圖像上的特征。
在黑天與牧牛女的故事中,黑天通常為藍黑色皮膚,正在吹笛,但有時僅展現(xiàn)吹笛形象,未強調(diào)皮膚顏色。晚期的圖像以樹木代表黑天,構(gòu)圖上僅呈現(xiàn)樹下鏡像成列的女子圖式。
區(qū)域風情
亞洲幅員遼闊,織品文化多元,這一單元以南亞、東南亞、中亞、東亞等區(qū)域,精選各地織品服飾,呈現(xiàn)不同區(qū)域的穿衣文化風格。
南亞
“伊卡”是亞洲代表織物,源自于馬來語“ikat”,制作方式是先將紗線分段染色后再織出圖案,各地均有不同的稱呼,日本稱“絣織”(kasuri),中亞則稱為“艾德萊斯綢”(atlas)。印度古吉拉特以經(jīng)緯雙向絲質(zhì)伊卡聞名于世,當?shù)胤Q“帕托拉”(patola),織造過程形成參差的紋樣邊緣為其主要特色,效果類似當代流行的8位元(8-bit)數(shù)位藝術(shù)。
印度東南部的科羅曼多海岸,以生產(chǎn)手工筆繪染棉布名聞遐邇,稱“chintz”。17世紀起印度繪染棉布與帕托拉均為重要的貿(mào)易商品,大量外銷至東南亞,由于珍稀價昂,為當?shù)赝跏遗c上層階層所珍視,成為具有禮儀意涵,世代傳承的織物。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紅地多彩經(jīng)緯向伊卡紗麗 印度/古吉拉特/帕坦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幅紗麗為經(jīng)緯雙向絲質(zhì)伊卡,當?shù)胤Q為帕托拉(patola),以經(jīng)、緯絲線依圖案設(shè)計先分段扎染后再進行織造,制作程序繁瑣費工,是工業(yè)生產(chǎn)無法取代的精致手工織品。作品以菱形為框,內(nèi)填大象、花卉、紅色、綠色鸚鵡、跳舞女孩作為主紋飾,這類織品稱“大象鸚鵡”紋帕托拉。因制作動物紋樣較幾何圖案更為困難,染紗和織造兩個工序都需精密計算,才能產(chǎn)生清晰圖案,是帕托拉織品中價格不菲的精品,通常為印度北部古吉拉特婆羅門社群所使用,較少外銷至東南亞。
東南亞
東南亞,位居東西交會之處,季風吹拂捎來新的文化風潮,透過商旅貨販、宗教傳播、使節(jié)往返,激蕩出歐亞物質(zhì)文化、技術(shù)、觀念的交流,歷經(jīng)歲時的交融與變異,反映在本土織物上,獨樹一格。
“伊卡”(ikat)、“蠟染”(batik)、“扎染”(tritik / tie-dye)等織品,字源皆為馬來語,迄今已進入英語體系,足證東南亞在織品制作、消費與貿(mào)易的重要性。其中“伊卡”(ikat)是東南亞織品最珍貴的品類,各地均有織造。但因宗教信仰體系的殊異,從裝飾元素上,可反映出區(qū)域特色。柬埔寨受印度教、佛教文化的薰陶,伊卡織品多使用于以寺院為中心的宗教儀式,紋飾主題描繪宗教場景或故事;印尼從15世紀起受伊斯蘭信仰影響,伊卡織品多以幾何、花卉為紋飾。
20世紀初期 柬埔寨伊卡粗染掛飾 柬埔寨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為緯向伊卡絲織品,上段以亭閣為飾,特色為屋頂逐層漸縮,象征須彌山,為眾神的居所,宇宙的中心。屋頂尾部以神蛇那伽(naga)裝飾,更顯建筑氣派非凡;下段則以長形多彩儀式旗幡為飾。從旗幡與亭閣的紋飾組合,推測亭閣應是喪儀使用的火葬亭。因柬埔寨人篤信佛教,人們認為透過火葬儀式,可使往生者擺脫世俗的煩憂,順利轉(zhuǎn)生來世。本幅作品應是于喪儀懸掛,作為儀式用布。
20世紀 螺鈿木鞋 印度 20世紀初期 柬埔寨伊卡粗染掛飾 柬埔寨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木鞋稱帕杜卡(paduka),源自梵文pada,有腳之意。帕杜卡是印度古老的鞋類,為僧人的鞋履,穿著時以拇趾與腳食趾夾住木栓行走。矮跟的鞋子,可避免地面潮濕與灰塵,也方便進入寺廟快速穿脫。
帕杜卡普遍流行于南亞、東南亞,十六世紀西方圖像上爪哇荷印混血女性所穿著的即是此類的木鞋,而一般爪哇人在中西文獻的記載中多是裸足。
早期制鞋較少選用牛皮材質(zhì),因印度人將牛視為神圣動物,以木頭、象牙、駱駝皮革制作居多。這件作品以螺鈿裝飾,增添華麗感,應為貴族穿著。
帕杜卡與《羅摩衍那》(Ramayana)史詩的主角羅摩(Rama)相關(guān),羅摩流放森林14年時,其后母之子請求羅摩賜予其帕杜卡,作為代管王位的象征。在宗教繪畫上也常見羅摩與黑天(Krishna)穿著帕杜卡。
中亞
烏茲別克位處中西貿(mào)易樞紐與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以突厥民族為主體,于13至14世紀間,開始逐漸接受伊斯蘭文化。居民傳統(tǒng)生活型態(tài)多為游牧,常將草原綠洲的色彩應用于織品。艾德萊絲綢(atlas)是以伊卡方法制作的織品,顏色鮮明、圖案大膽為其特色。蘇扎尼(suzani)是中亞地區(qū)一種結(jié)合刺繡與拼布的特殊技法,常為新娘婚慶時的主要嫁妝。上述兩者圖案設(shè)計具共通性,紋樣量體碩大,色彩對比強烈,充滿著熱情的生命力,體現(xiàn)中亞草原游牧民族的審美意識。迄今亦受歐美時尚設(shè)計師的青睞,成為當代時裝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
19世紀 法蒂瑪之手紋長袍 烏茲別克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長袍主紋飾為紅色大花搭配黃色新月,色彩對比鮮明艷麗,淺綠的掌型圖案滿布底紋,稱“法蒂瑪之手”。法蒂瑪為先知穆罕默德之女,穆斯林常以其右掌作為裝飾性圖案,作為趨吉避禍的象征符號。
東亞
“絣織”是日本對“伊卡”織物的稱呼,日文為“kasuri”。一般認為技法起源于印度,透過商貿(mào)活動從東南亞經(jīng)琉球傳至日本,于江戶中期廣泛生產(chǎn)。各地使用的材質(zhì)略有不同,琉球絣織以麻與芭蕉纖維為主,日本本島則以棉布絣織較為常見。
18世紀江戶幕府頒布禁奢令,加上棉織產(chǎn)業(yè)興起與藍染貿(mào)易蓬勃發(fā)展,使藍色絣織和服廣為流行,在深藍色的面料上織出白色顯花小紋,成為彼時低調(diào)奢華的樣式,從浮世繪人物穿著便可窺見此時的風尚潮流。
19世紀末期 藍地幾何紋絣織風衣(合羽) 日本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作品以段染后的棉線交織出格紋、菱形、雙線的素樸設(shè)計,在江戶時代是常見的樣式。這類斗篷形風衣又稱“坊主合羽”,是源自桃山時代葡萄牙傳教士穿著的風衣,江戶時期成為男子旅行的外出服飾。
婚慶盛裝
傳統(tǒng)越南婚禮受中國周禮影響,但隨時代更迭已簡化,目前僅保留納采、納征、迎親三個禮制。在婚嫁儀式中,越南人多穿著傳統(tǒng)婚服,男性著長袍,女性穿著奧黛(áo dài),布料以天然絲綢為主。上繡龍鳳、鶴紋、牡丹、喜字等吉祥圖案,顏色多選擇喜氣的紅色與純潔的白色。受西方文化影響,現(xiàn)在的新世代會在結(jié)婚儀式時選擇穿著西裝、西式白紗。
婚慶的結(jié)婚禮俗用品中,不可或缺的是檳榔與酒。在越南傳統(tǒng)文化,檳榔代表始終不渝,家庭和樂;而米酒象征祝愿新婚夫婦永浴愛河。
19世紀 綠地多彩花卉紋蘇扎尼掛飾 烏茲別克 展期:第一檔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中亞烏茲別克的特色刺繡織品,稱蘇扎尼(suzani),是結(jié)合刺繡與拼布的特殊技法。女性自幼便與家中女性長輩學習刺繡,成婚前新娘需準備自己的嫁妝,以刺繡制作裝飾居家生活的掛飾、地墊、祈禱墊或被套等,作為贈予夫家的婚嫁贈禮。
本件作品以嫩綠色鋪底棉為底,上繡碩大的黃色、紅色、白色平面圖案式花朵,用色大膽活潑,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春意盎然的視覺效果。掛飾中間描繪清真寺的壁龕輪廓,有可能為祈禱儀式時所使用的掛飾或祈禱墊。
(本文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相關(guān)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