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外灘邊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這爿剃頭店和小辰光一樣哎”“這只三五牌臺鐘老早我屋里也有額”“照片上的房子就是那里,郵政大樓”……

“這爿剃頭店和小辰光一樣哎”“這只三五牌臺鐘老早我屋里也有額”“照片上的房子就是那里,郵政大樓”……

上海蘇州河畔“劃船俱樂部游泳池舊址”被一個巨大的鏡面裝置覆蓋,其上鋪陳著1949年以來解放日報社記者拍攝的有關上海生活的照片。游覽、途經或散步至此的市民多會駐足、回憶過往。

近日,“上海屋檐下——解放日報城市舊改影像志”在外灘源圓明園路步行街、協(xié)進大樓和劃船俱樂部戶外游泳池區(qū)域舉行。在現(xiàn)實的風景中,觀看發(fā)生于此的故事,或是更為確切的“沉浸展”。

展覽《上海屋檐下》劃船俱樂部戶外游泳池區(qū)域展場


從南蘇州路走往圓明園路,能看到祖孫三代在散步中憶當年、周邊遛狗的居民、一身運動裝備飛馳而過的運動達人、打扮考究在街上反復拍攝的博主、咖啡店露天座上曬著太陽的年輕人……他們的多元多樣與這條街上的老建筑構成一種特別的城市述說。

在此,一張“上海屋檐下”的照片吸引不少人停下腳步。照片中的一家人圍著一盞點亮的燈,露出稀奇且幸福的笑容。那是“1956年2月8日,七寶鎮(zhèn)老宅角農民陳德根家有了電燈,工人共為全鎮(zhèn)農民裝上了1500多盞”。

圓明園路步行街展區(qū)。


據(jù)悉,此次展出的圖片來自《解放日報》歷代攝影記者的拍攝,屬于新聞攝影的范疇。相比其他攝影門類,新聞攝影以攝影技術為手段,對新近發(fā)生、發(fā)現(xiàn)的事實的報道,一般都附有簡短的文字說明,以介紹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和過程等。這也就是緣何此次展出的照片并無名稱,卻有精確到時間點的新聞性。由此記錄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群像,以及時代之中,個人的微小故事。

城市史與個人史交織

在照片前踱步,1962年初秋,曹楊新村嚴重積水,托兒所的阿姨用小船、木盆送小朋友回家。照片中阿姨高卷褲管趟在水中,船上的工作人員,撐著長篙待渡。1963年冬日,陜南新村里弄工作人員冒著嚴寒巡視檢查。冬日的寒氣彌漫在霧色之中,寬敞的里弄、家中透出亮堂的燈火,讓人想到如今的“陜南邨”依舊帶著上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獨有的考究,淡黃的水泥外墻與紅色的壁柱之間浸潤著文化的氣息。

圓明園路步行街展區(qū),“曹楊新村以木盆送小朋友回家”邊是“陜南新村里弄工作人員冒著嚴寒巡視檢查”。


轉到背面,2013年,捐款100萬給華師大中文系的百歲學者徐中玉的照片讓人停駐。照片中的徐中玉先生一頭白發(fā)、手搖鵝毛扇,和藹、睿智、精神矍鑠,他身邊一摞摞疊起的書冊、大抵詮釋著“著作等身”的含義。除了做學問的書本外,他家中的陳設簡樸整潔,甚至透著一股陳舊的痕跡,但就是這樣一位先生,捐出百萬用于教育。2019年徐中玉先生作古,享年105歲。但照片作為記憶,記錄了他的樸素與慷慨。

另一張大照片拍攝了順昌路上的和平美發(fā)廳,因為建國東路的舊改,這間營業(yè)近80年的理發(fā)店已于2021年9月16日正式閉店。和平美發(fā)廳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原汁原味”地保持著30多年前的樣子,除了格調和布局外,店里上了年紀的“剃頭師傅”也是上個世紀的調調。按“和平美發(fā)廳”的圖說所寫:“門口玻璃是那個貼著蘇菲·瑪索的照片,‘蘇菲·瑪索曾在我們這里拍過廣告,電影《紐約紐約》也在這里取景?!腊l(fā)廳王老板說?!?/p>

和平美發(fā)廳被明星和名人關注,一定程度上是把它當作異域風光。但斑駁脫落的墻面、吱呀作響的椅子、各種老物件老招貼……這里面封存著的,也是上海市民最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一去不返的舊日時光。

這也是展覽中新聞攝影中所封存的。澎湃新聞記者在展覽現(xiàn)場遇見一位出生于1950年代的先生,他名叫陳遠東??戳诉@些照片,他感到親切,不少圖像都是曾經的經歷。他從1958年開始住在距離外灘不遠的江西中路福州路路口的一棟老公寓里,外灘一帶一直是他的生活和活動區(qū)域,當日他和夫人遛彎偶遇了展覽。

陳遠東(中)作為導覽員講述外灘建筑的歷史。(受訪者供圖)


陳遠東的父親當年是“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畢業(yè)的,參加了解放上海最為艱苦的劉行戰(zhàn)役,后進入上海軍管會工作。“我小學就在這里,很多同學就住在圓明園路上,游泳就在劃船俱樂部游泳池,當時還有橫渡黃浦江,在游泳池中不觸地游一個小時才符合橫渡的要求?!标愡h東說。

在展覽中,他印象最深的一張照片是蘇州河上的船?!拔覀冃r候蘇州河上都是‘篷篷船’,蘇州河的水特別臭,我有同學曾經就住在河濱大樓,一開窗就一股味道,他忍無可忍搬走了?,F(xiàn)在的蘇州河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還有一張‘三五牌臺鐘’的照片,我們當時結婚講究‘三機一響’,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想要一張三五牌臺鐘的票子,需要在單位排幾年隊。比較之下,如今生活水平和過去不能比了?!?/p>

提及蘇州河,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陸元敏。作為攝影師的他在1990年代初以樸素的影像重述了蘇州河,他的講述中帶著對時間和命運的領會。此次展覽中,《解放日報》的老記者們記錄1961年的蘇州河,照片的拍攝地也許是河濱大樓或郵電大樓,鏡頭以高視點定格下了春耕時節(jié)的河上百舸爭流運送糞肥到田間,其氣味可想而知。而乍浦路橋、外白渡橋后的浦東則是一片“爛泥地”。

1961年3月23日,蘇州河上繁忙的積肥送肥


在生活的變化中,回首來時之路

走過展覽,看到的是一個個逝去的時代。1960年代,南市老城區(qū)里打掃衛(wèi)生、盧灣復興里小農場養(yǎng)鴨子、過年給孩子穿新鞋、忙碌的公共電話間;1970年代,改善衛(wèi)生條件、愛國衛(wèi)生運動大檢查;1980年代,市民搬入新村公房……

1960年代,南市老城區(qū)里打掃衛(wèi)生(右)、盧灣復興里小農場養(yǎng)鴨子(左)。


1992年一張老畫家朱屺瞻在家中接待靜安區(qū)副區(qū)長的照片讓人影響深刻。過去對朱屺瞻的印象多來自于新加坡攝影藝術家蔡斯民在1980年代的拍攝,蔡斯民鏡頭中的朱屺瞻或畫畫或擺弄菖蒲總帶著一絲世外高人的氣息。但此次展覽的照片中,朱屺瞻更像是生活在上海老房子中的普通老人,體會著“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入世哲學。

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照片中斑駁的墻面、需要側身而過的走道透露著些許陳舊的氣息,卻也是最為真切的上海人家。

當時間來到2020年,一張攝于虹口區(qū)山壽里一個9.8平的亭子間的照片,透著上海人的精致與艱辛。照片中67歲的李金鳳與兒子同住在逼仄的亭子間,門邊的小貓、天花板上晾著的衣服、家里的陳設講述她的生活故事。

照片拍攝于2020年6月2日,圖片說明中寫道,“4日,北外灘山壽里舊改正式生效。20年前搬來這里的李金鳳,燒飯做菜時會有老鼠從腳上跳過去,下雨要把面盆都拿出來接水……”

2022年11月山壽里弄堂口(非展覽照片)


山壽里距離展覽所在的外灘很近,翻過外白渡橋,步行不久便可看到。如今的山壽里早已完成了動遷,大門緊閉,曾經居住在這里的人各自走入了新的生活?!吧綁劾铩笔墙陙砩虾Ef改的一個縮影。隨著城市更新腳步的加快,2022年7月,上海最后一個成片二級以下舊改地塊——黃浦區(qū)建國東路67街坊(東塊)、68街坊舊改生效,在舊有居民遷出以后,如何保有歷史的痕跡和城市的肌理將是城市規(guī)劃者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名,借一軒以記三代之遺跡,睹物懷人,悼亡念存,敘事娓娓而談。展覽《上海屋檐下》似乎喚起了一場關于上海人的集體記憶。然而,生活在城市中,可以存放幾代人生活痕跡和記憶的地方越來越少,城市滾滾向前,這些新聞照片記錄下了來時之路。

協(xié)進大樓展覽現(xiàn)場


注:展覽于外灘源圓明園路步行街、協(xié)進大樓和劃船俱樂部戶外游泳池區(qū)域舉行,將持續(xù)至11月14日。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