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這個美國非裔作家寫了本書,教孩子如何面對種族問題

《在世界與我之間》中,黑人作家科茨通過與兒子通信集的方式,試著回答困擾美國幾個世紀的種族問題。

編者按:2015年出版的《在世界與我之間》獲得了當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該書作者塔納西斯·科茨供職于《大西洋月刊》,是近年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非裔作家?!对谑澜缗c我之間》中,黑人作家科茨通過與兒子通信集的方式,試著回答困擾美國幾個世紀的種族問題。

《在世界與我之間》中文版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7月23日,《在世界與我之間》譯者于霄和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鄭戈就本書和美國種族問題做了討論,本文根據(jù)鄭戈教授現(xiàn)場發(fā)言整理編輯。

這個美國非裔作家寫了本書,教孩子如何面對種族問題

講座現(xiàn)場,左起:于霄、鄭戈

把一個黑人在美國生活可能面對的危險告訴孩子

我曾經(jīng)在北美待了很長時間,我知道種族問題或者說黑人問題,它在美國是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

很多人會舉奧巴馬做例子,說你看,黑人在美國也可以做總統(tǒng),他們可能認為種族問題在美國已經(jīng)不成為一個問題了,特別是學習法律的人,他們往往會用《憲法》、用平等權這些來說事,說如果被歧視了,你可以去法院起訴。

就我本人在北美生活幾年的經(jīng)驗而言,我覺得如果不理解種族問題,基本上就很難理解美國。很多去過美國的朋友都會知道,他們走到街上看到有黑人過來,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天然的恐懼感,那為什么會這樣?如果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就會了解到,其實黑人在美國的生活狀態(tài)并不是那么理想,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令人害怕,他是有他背后更深層的社會原因。

看了《在世界與我之間》的書稿以后,我覺得它對我所關心的這一類問題是給出了一個很好的解答。雖然它并不是一本學術性質(zhì)的書,它沒有注釋,也沒有做很多經(jīng)驗研究,它完全是從自己的個人體驗出發(fā),它是一部文學作品。但恰恰是這種敘事性的文學作品,反而使我們可以擺脫一些抽象的概念,真真切切地看到黑人,特別是作為一個黑人父親,他在美國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你首先不能徹底美化真實的世界。我們教育孩子往往喜歡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告訴他們一些比較美好的東西,但是一旦他們走到社會上,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爸爸媽媽告訴我的世界和我自己所經(jīng)歷的世界并不一樣。這就不是一種特別好的教育方式。

在這本書里,科茨把一個黑人在美國生活所可能面對的各種危險、各種不公,開誠布公地告訴孩子,他完全不掩飾這些。他給自己的兒子講了很多故事,比如他說,你爸爸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有一位好朋友,他叫做普林斯·瓊斯,他本人非常優(yōu)秀,出生在一個醫(yī)生家庭,從小到大成績都非常好。有一天他開著車去看自己的女朋友,后面有一個警察跟蹤了他很遠很遠,從一個城市跟蹤到另外一個城市,在普林斯下車要走到他女朋友家的時候,大概還有50米就到了,后面跟蹤他的這個警察就下來開槍把他打死。科茨通過這樣的故事來告訴這個孩子,哪怕你表現(xiàn)得再好,你再優(yōu)秀,你也可能僅僅因為自己是個黑人就面臨著比別的孩子多得多的危險。他就通過這樣的故事,把整個世界的真實圖景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

為什么需要了解一下美國的刑事司法制度

黑人往往會用暴力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知道,在家庭范圍之外,整個社會對黑人會更加殘酷。另外,他還講到一點,在上學的時候,從家走到學校這一段距離,是充滿危險的,所以他每天上完學回到家都非常慶幸,在心里說我活著回來了。因為他所生活的黑人街區(qū)充滿了各種暴力。

這個美國非裔作家寫了本書,教孩子如何面對種族問題

科茨

科茨在這本書里揭示出了兩個面向。一方面,美國的主流社會比較排斥黑人,導致他們在社會階層里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比較小。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一個群體長期被系統(tǒng)化地排斥,當然他們就比較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為他們進入不了主流社會。另外一方面,也不能否認白人對黑人的暴力也是極為常見的,比如說除了普林斯這一個案以外,本書所舉的大多數(shù)例子都是白人對黑人所實施的暴力。

從另一個層面看,黑人犯罪問題、黑人暴力問題是不是被夸大了?這個倒是很有可能。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國是世界監(jiān)獄人口最多的國家,美國成年人當中有相當高比例的人都在監(jiān)獄,美國的監(jiān)獄人口也占全世界監(jiān)獄人口的非常大比例。

美國人為什么把這么多人都關進監(jiān)獄呢?而且在監(jiān)獄里面,黑人人口占相當多的比例,大概占30%到40%,而黑人人口在美國總?cè)丝诘谋壤赡苤挥?0%左右。這些很粗略的數(shù)據(jù)可以幫助大家理解,其實黑人在美國是很容易進監(jiān)獄的。

在《正義的慈悲》這本書里,作者史蒂文森專門舉了一些無辜的黑人被投入監(jiān)獄的情況。當然,他作為一個黑人可能有偏袒黑人的可能。但這些例子里可以幫助大家了解美國的刑事司法制度。美國的刑事司法制度和中國的有很大的區(qū)別,和這本書有關的有以下兩點:

一是陪審團問題,定罪是由陪審團來定。比如說,一個黑人被懷疑有罪,當他面對以白人為主的陪審團時,他被定罪的可能性非常高。

還有一點是辯訴交易。在我們國家有個法律原則,“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我們一般認為只有當事實很清楚的時候,檢察院才可以提出起訴,而法院也只有在百分之百認定了事實的情況下才可能去判刑。這種理解本身就是錯的,從我們學法律的人看來,任何真相都是不可能百分之百還原,只有拿證據(jù)來說話,只有當證據(jù)達到了一定的確定性的時候,才可以起訴,才可以判刑。

但在美國,有個很有意思的制度叫做辯訴交易,也就是說,檢察官會去跟嫌疑人或嫌疑人的律師去談判,說我們有一點證據(jù),這種證據(jù)并不多,可以起訴,然后法院也可能會判這個人犯搶劫罪。我們的證據(jù)并不充分,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特別的證據(jù)才來跟你談判。在這個時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黑人小伙子,他沒有任何犯罪前科,他也知道自己沒有搶劫,但是他會做這樣一種衡量,也就是說一旦他站在陪審團前面,這個陪審團里,十二個人里有九個都是白人,他們很可能面對一點點證據(jù)就會判他有罪。大家再設想一下,一旦他被判定有罪,他可能入獄十二年,而這個檢察官給他的價碼是,只要你認罪,我們就只要求判一年的刑。但這時候,他還會想到,比如說他的某個親戚、某個朋友曾經(jīng)面臨類似的情況,然后因為沒有接受辯訴交易,被判了非常重的罪,這個時候他就會選擇認罪,雖然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沒有干那件事。

大家稍微了解下美國的刑事司法制度之后,就會了解為什么那么多黑人在監(jiān)獄里,因為白人如果面臨同樣的情況,他就更有底氣,他如果真的沒有犯罪的話,他就說我完全不接受辯訴交易,因為他知道當他站在陪審團前面的時候,大部分陪審員是白人,基本上會設身處地地從白人的立場去考慮。

這個美國非裔作家寫了本書,教孩子如何面對種族問題

《在世界與我之間》

關于種族歧視和社會歧視問題

種族歧視有沒有被擴大化?我想回答的是,不但沒有被擴大化,反而被縮小化了,因為在美國,在政治正確的范圍里,大家其實看不到歧視,而且所有的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比如說《紐約時報》之類的,它從來不會說美國的種族歧視有多么嚴重。如果你在美國生活,特別是在比較好的大學過一種學院化的生活,大家都會告訴你,美國沒有什么種族歧視問題,或者至少說種族歧視問題已經(jīng)被解決了。

《在世界與我之間》這本書的功能恰恰是重新喚醒這個議題,告訴大家,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種族問題其實是非常嚴重的,并不像主流媒體所宣揚的那樣已經(jīng)得到了解決。

美國在內(nèi)戰(zhàn)后廢除了奴隸制,但是,從那個時候到真正實現(xiàn)種族間的平等,其實又經(jīng)過了上百年的時間。1954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作出了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的判決,在此之前,白人和黑人在所有的公共設施上面都是要區(qū)隔開來的。比如說,公共汽車專門有白人區(qū)和黑人區(qū),黑人如果坐到白人區(qū)是不可以的;在公立學校里,專門區(qū)分了黑人學校和白人學校。在布朗案之前,有一種說法,“隔離但平等”,也就是說,這就是平等,只不過是把你們隔離起來,因為一旦兩種人被放到同一個空間,他們就會有沖突。

在布朗案之后,還有個非常重要的進展,即所謂的“糾偏行動”(affirmative action),什么叫做糾偏行動呢?糾偏行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律或政策,它要求美國所有的公立學校、公共機構(包括政府)都必須招收一定名額的黑人。在平等競爭的條件下,如果他們達不到要求,公立學校就直接按照比較低的標準去招生。美國有一些非常好的公立大學,像密歇根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它們都有義務去招收一定比例的黑人。如果完全看考試成績,可能只能招5%的黑人,但是州立大學可能必須要招7%到8%的黑人,這時它就會大大降低自己的招生標準。

糾偏行動政策聽起來非常好,但是它實際上造成了另一種社會歧視。我們在討論歧視的時候,談到法律或政府層面的歧視,要承認美國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它完全排除了這種歧視。但是,對人的生活影響更大的其實是社會歧視,糾偏行動實際上導致美國主流社會對黑人的歧視更嚴重了。別人會覺得你們是被政府照顧的一群人,比如說,一個白人,明明分數(shù)比黑人高,結果他申請沒成功,黑人成功了,這個時候他就會非常不服氣。在美國也有這樣的案例,叫做反向歧視。所以說,解決像社會不公這樣的問題,僅僅靠法律是不行的,因為人是生活在社會當中的,周圍人的評價對他的影響其實超過了法律評價對他的影響。

認識到不美好,但依然積極生活

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黑人是出生在一個比較貧困的家庭,這樣一代一代地往前追溯,就會發(fā)現(xiàn)他爺爺?shù)臓敔斁秃芨F,沒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到了今天他們依然如此。在美國,壓倒性多數(shù)的好學校是私立學校。可以看到,讀私立學校的黑人屈指可數(shù)。黑人孩子一般都是上各個州的公立學校,白人精英看到公立學校有那么多黑人,就越來越傾向于不讓自己的孩子去讀公立學校。這就導致現(xiàn)在美國的情況是,公立學校,特別是大城市中心地帶的公立學校,黑人或拉美裔學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公立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越來越差,私立學校的比較優(yōu)勢越來越強。

如果我們綜合考慮整個社會圖景的話,就不能片面化地說,黑人在美國的“高考”中表現(xiàn)差,我們要去思考,他表現(xiàn)差的原因在哪里?我們最后就會發(fā)現(xiàn),他可能從上小學開始就一直在比較差的學校讀書,這就不是個人智商高不高、努不努力的問題了,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在世界與我之間》其實是一本“碎夢”的書。科茨要打碎的是什么夢呢?就是美國夢。

科茨說這個美國夢是騙人的,他并不奢望通過一個人的努力可以改變整個社會環(huán)境。如前所述,改變法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因為只要有一個領導人,比如說像林肯這樣的總統(tǒng),他愿意去改變就可以了。但是,法律改變以后,人心改變不了,如果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不改變自己以前的行為模式,其實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因此,科茨就以非常個人化的經(jīng)驗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作家,他的整個體驗都是非常個人化的。但是如果大家將心比心的話,我相信,人同此心。科茨的這種敘事性描述,打動人心之處就在于:我誰也不想改變,我也不想去改變這個社會制度,因為這是改變不了的,我只從我自己做起。他所講述的完全是個人的經(jīng)歷,你看,我即使在這么惡劣的環(huán)境下,小時候都不知道能不能活過每一天,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還是掙扎著出來了,而且我也沒有成為一個販毒者,我只是憑借自己的才能,甚至大學都沒有畢業(yè)。(他上了大學,沒有拿到畢業(yè)證書就跑了。)

科茨通過自己的故事表明,只要一個人他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干,能夠在一個非常險惡的環(huán)境里面沒有喪失自己做人的一些底線,更重要的是,在一個非常惡劣的環(huán)境里面,你還要生活得快樂,這樣就可以了。他給自己的兒子所灌輸?shù)钠鋵嵤沁@樣一種思想:你要認識這個社會的不美好,要面對這種殘酷性,還要積極向上地快樂生活。(文/鄭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