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太郎博士覆印語文資料提要》卷首的照片(1996.3)
一
波多野太郎(1912-2003),日本神奈川人,自號湘南老人、江南詞客。他在日本中國學界以訓詁??敝畬W成名,在中國小說戲曲及俗文學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所著有《中國小說戲曲詞匯研究辭典索引篇》《關漢卿現(xiàn)存雜劇研究》《粵劇管窺》《近三十年京劇研究文獻精要書目》等。
他少年時在湘南中學學習,從十七歲開始就對乾嘉學派、戴段二王的考據學心向往之。1930年考取大東文化大學,本科三年、高等科三年、研究科兩年,期間受小柳司氣太教授(1870-1940)影響,開始關于《老子》學的研究。1937年畢業(yè),先后在東北大學和大東文化大學任教,于1941年春完成《〈老子〉王注校正》初稿。1949年受聘于橫濱市立大學,1953年升為教授,一直工作到1977年退休,被該校授予名譽教授稱號。他的主要著述,大多是在《橫濱市立大學紀要》上以特輯形式出版的。退休之后,又受聘于東洋大學等私立大學,也在早稻田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等校兼課,并指導研究生。直到年過古稀,才放下教鞭,但依然筆耕不輟,多有撰述。
1956年,廣島大學斯波六郎教授認為波多野太郎的《〈老子〉王注之校勘學的研究》從王弼注的??比胧盅芯俊独献印?,頗多創(chuàng)見,堪稱巨著,遂提請學校授予文學博士學位。是年3月,波多野太郎前往廣島接受了此項榮譽。那時日本采用的是“論文博士”方式,用遞交代表作來申請授予博士學位。這代表作通常必須是對一個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并且得到前輩學者首肯,才能據以授予學位。例如久保天隨以《中國戲曲研究》(東京弘道館,1928)獲博士學位,八木澤元以《明代劇作家研究》(東京講談社,1959)獲得博士學位,都是同一方式。前幾年水谷誠教授以《〈廣韻〉研究》獲得博士學位,據說他是最后一位“論文博士”,因為日本現(xiàn)已改用美制,與中國的做法基本相同。
在中國語學方面,波多野太郎著有《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1963-1972);編集出版了《白話虛詞研究資料叢刊》(1980)、《中國語學資料叢刊》五輯(1984)等,后者共六十一卷,二十冊,其中頗多珍稀之什,有些雖是清代所出,卻極有研究價值,特別是那些關于中國各地方言、俚語、諺語的書,和地方戲曲關系密切,對漢語和俗文學研究幫助很大。
1979年,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在整理庫存時,發(fā)現(xiàn)1937年以前錄制的五千多張中國戲曲、曲藝、器樂、聲樂的原盤唱片,邀請波多野太郎作整理,他據以編成《中國傳統(tǒng)音樂集成》五集,并在說明書序文中詳述發(fā)現(xiàn)、鑒別、編選的全過程。
波多野太郎以訓詁學研究起家,而畢生的投入,實以俗文學研究居多,他從諸子學到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學,這個跨度頗大的學術轉向,與他的思想經歷及在中國的交游有關,也體現(xiàn)了戰(zhàn)后日本中國學的變化。他在1980年被推舉為日本中國語學會會長(1980-1982),同時也是中國學會的理事與評論員。1980年代之后,中國戲曲小說及都市藝能與田野考察等方面研究,在日本學術界獲得顯著進展,應是與他及同道的倡導支持有著內在聯(lián)系。
當時學界注重出身,強調學脈,而波多野先生則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多年中,著意獎掖后進,為那些非“名校出身”的年輕學者執(zhí)言,令許多后學心存感念。這是我從那些后來成為名家的學者那里親耳聽聞的。
二
波多野先生對中國充滿熱情,熱烈歡迎新中國的誕生。他與中國學者有廣泛的交流,一面是介紹中國學者的最新成果,另一面則是將自己的新作寄贈同行學者,以文會友。
1962年,他隨日中友好協(xié)會第五次代表團訪問中國。“文革”期間,中日交流中斷,他便赴香港研究粵劇,通過田野考察,結合其獨到的思考,寫成《粵劇管窺》(1971),被學者稱為是“從宏觀上研究粵劇淵源與藝術特征最精辟的論文”。
他對粵地文藝抱有極大興趣,多次赴港,在香港、澳門等地購買了大量的本地唱本,撰有《道情彈詞木魚書》《木魚龍舟南音粵謳粵曲》《木魚與南音——中國民間音樂文學研究》等文章。其中對廣東木魚書的專題研究用力最勤,從形制與音樂上辨析了木魚、南音、龍舟歌這幾種流傳于廣東的說唱藝術之間的特點與關系。這些文章基本呈現(xiàn)了粵方言區(qū)的曲藝發(fā)展史,對當時日本學界來說實乃開風氣之先。
他的工作影響了許多后學,如日本學者田仲一成、歐洲漢學家伊維德等,后來也多次在香港做過對粵劇、潮劇的“田野調查”。稻葉明子、金文京等則承其后緒,完成了《木魚書目錄:廣東說唱文學研究》(1995)。
他的《粵劇管窺》,后經王季思先生安排譯成中文,刊于《學術研究》(1979.5),曾引起中國粵劇界與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1979年,經語言學家呂叔湘和中國駐日大使館參贊陳抗的安排,波多野太郎再度訪問中國,是改革開放后最早來華訪問的海外學者之一。他在成都與王利器先生會面,對《古本戲曲叢刊》的后續(xù)出版表示了極大關注;在揚州與任二北先生會面,談及敦煌歌辭諸問題。
1980年4月,波多野太郎拜會杭州大學的蔣禮鴻、徐朔方兩位先生,住在杭大招待所。他與蔣先生在六十年代初就頻有交往,互贈著作,曾撰文介紹蔣著《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激賞云:“由于本書的出版,古典戲曲研究,已不再是緩緩長夜之路,而是又點燃了一盞明燈,使民間文學遺產的積極發(fā)掘,變得容易起來”,“裨益中外學者很大”。與徐先生的交往,則緣于戲曲小說研究。
當時蔣、徐所居均為二居室,在樓上樓下,遂聯(lián)合款待他。因徐家人少,房間稍寬,故設宴在徐家。徐先生特地讓大兒子禮揚去買了一套景德鎮(zhèn)陶瓷餐具,用來替代家里簡陋的碗盞,此后才開始用了盤碟。徐家的主菜是由十七歲的長子做的金銀蹄髈,主料是金華火腿;蔣家則由兒媳做了一盤西湖醋魚,亦是杭州的名菜。這是兩家第一次招待外國學者,所以令小輩印象深刻。然而我那時還只是杭大中文系二年級的學生,對此毫無所知。上述細節(jié)都來自于禮揚和蔣遂兩位的文章。禮揚說:“兩家合謀設宴,這也是前所未有。要知道那時食品供應尚不充分,弄頓好吃的實在不易?!?/p>
與徐朔方(右)、蔣禮鴻(后)兩位先生合影(轉自蔣遂文章)
在1980年代,波多野太郎先后五次率領研究生、青年學者來中國,在上海、杭州、蘇州、南京、揚州等處實地考察。在上海,他得到了趙景深先生的熱情接待,并登門拜訪了說唱研究名家譚正璧、陳汝衡等諸位先生;在南京,則見到了錢南揚先生。期間觀摩演出,有昆劇、京劇、越劇等,也聽評話、彈詞、大鼓等曲藝。中國學者對他的工作印象深刻。
三
我是在跟隨王季思先生學習之后,才開始對波多野太郎先生有所了解的。王先生比波多野年長六歲,他們的友誼從1950年代就開始了。
波多野太郎對廣州有一份特別的愛,他弱冠時曾來嶺南大學學習宋詞,后來對設在嶺南大學舊址上的中山大學也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通過閱讀王先生的《西廂記校注》而建立了聯(lián)系,多有書信往還。
1959年3月20日,王季思先生在《羊城晚報》發(fā)表《答和鹽谷節(jié)山老人》,提及“近得波多野太郎教授來書,言老人硬朗如常,有時來臨舍下,議論紛發(fā)”。說明在收到原東京大學教授鹽谷溫的信件的同時,也收到了波多野的信函。
同年9月1日,波多野有信致王先生,先生作按語后,連原信一并刊于9月24日的《羊城晚報》。
12月初,王先生又接波多野信,內附有其十月初慶祝我國建國十周年的文章剪報,文末云:“東海、珠江,一水相通。我在這里打開綠蕪書屋的窗子,就像看見你在珠江南岸的研究室一樣。希望早日恢復兩國邦交,在落英滿地的長堤上,共舉友誼之杯?!蓖跸壬喓?,“意甚可感”,遂賦《清平樂》一首寄之,題云《寄題波多野太郎教授綠蕪書屋》:
綠蕪書屋。想象人如玉。一夜飛廉去滕六。幾處冰山濯濯。 何年踏浪相看。一尊同罄清歡。簾卷櫻花似海,東風吹盡馀寒。
此詞隨后發(fā)表在12月11日的《羊城晚報》。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簽訂,王先生作詩四首,寄日本友人波多野太郎教授、田中謙二教授。其三曰:
京門邂逅失交期,十載秋風系夢思。
遙祝綠蕪人健好,踏波應有再來時。
“附記”云:“十數年前波多野太郎教授率日本文化代表團訪問中國,曾約相見,因事延誤未果。綠蕪書屋,波多野太郎教授書齋名?!薄耙蚴卵诱`未果”,大約指的是波多野1962年的中國之行,當時王先生正在北京參與編撰《中國文學史》。
心有靈犀,波多野先生也有羽書來至。王先生記曰:“喜得波多野太郎教授來書,賦此答之?!彼x《念奴嬌》詞如下:
東來青鳥,銜彩霞一朵,翩然欲下。喚起殷勤雙白鴿,天半翻飛相迓。富士冰消,昆侖雪化,萬里秋如畫。和平友好,歡聲響徹東亞。
還期南國春深,蓬萊客到,映日花爭發(fā)。十億人民手攜手,不許強梁稱霸。一水盈盈,千帆隱隱,歷史傳佳話。舉杯遙祝,江南詞客瀟灑。
1980年8月5日,波多野太郎于橫濱作《讀〈嶺南逸史〉》寄贈,王先生請吳錦潤老師翻譯成中文,推薦發(fā)表于《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王先生又獲波多野贈予清末京話小說《小額》,此書國內已失傳,1983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第一輯)收錄此書,即據王先生提供資料影印。
1985年元月下旬,波多野太郎寫了一篇題為《我所難以忘懷的人》的文章,說南國廣州有他“深深的懷念”,在中山大學校園里,“住著玉輪軒主人王季思先生,是我所難以忘懷的人”,其有關著述,“成了我分析中國小說戲曲的指南針。長期以來,先生不僅親自評價我的論著,還大力加以介紹翻譯。我還常常收到他寄來的詩詞”。
波多野本當參加1984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文心雕龍》研討會,手續(xù)都已經完備,卻因做小手術休養(yǎng)而未能成行。王季思先生參加了這次會議,其發(fā)言后來登在《光明日報》的“文學遺產”專版。在與日本學者交談時,王先生專門詢問了波多野的情況,并賦詩以贈,末四句曰:“一水牽衣帶,三山系夢思。綠蕪人健否,遙與寄聲詩?!彼圆ǘ嘁疤梢赃@篇熱情洋溢的文章回應。
波多野先生對中國學者友朋,從來都是滿懷熱情,深切關心。“文革”中神州一片凋零,1972年,他在一篇序文中寫道:“傅氏惜華已經仙逝矣,馬氏彥祥在哪兒?關教授德棟也好嗎?海闊山遙,真的無法問問,危腸斷矣!”
1996年春,他在給中國友人的信中說:“據聞日前粵王教授起仙游,年前揚任氏半塘、滬徐氏扶明、越蔣氏禮鴻、燕吳氏曉鈴前后捐館,悲哉!樂天詩云‘耳里頻聞故人死,眼前唯覺少年多’,真然?!弊掷镎Z間,無不真情流露。他這種深沉的關切,奔放的熱情,在含蓄內斂的日本學者中,也是不多見的。
四
由于我研究生考的是日語,考入中山大學之后,王季思先生就把波多野先生寄贈的《中國文學史研究——小說戲曲論考》借給我看,讓我對這位日本漢學家的工作有了最初的了解。
這部書是1974年由東京櫻楓社出版的,精裝,有函套,在1976年就有了第二次印刷,這在學術著作中十分難得。書里收錄了二十二篇論文。我主要通讀了其中有關戲曲的內容,很是佩服他對《竇娥冤》《漢宮秋》《秋胡戲妻》等劇本的分析,邏輯十分縝密。不過,我有種感覺,他對主題思想、作品內容的分析,與中國大陸1950年代以來的研究路徑十分相似。這讓我意識到,中國學界的研究模式,對戰(zhàn)后日本的中國學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波多野先生是有意學習中國同行的方式而又有所調整。例如,他對關漢卿劇作的解讀,既可以看到中國方面1958年將其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時諸名家所撰一系列文章的影響,又可以看到他摒棄了一些過于強調階級、對立的觀點,而盡量從符合人性物情的角度出發(fā)做出解釋。
2001年春,我赴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做訪問研究,為期一年。我首先想到要拜望的前輩學者,就是波多野先生。一是因為系王先生的故交,又是嶺大舊雨,早已覺得分外親切;二是之前讀過他的論集,我正著手編?!蹲拥軙罚怖昧怂某晒?。因了這些因緣,所以十分期待拜見。
波多野先生是子弟書研究的大家,他把日本公私收藏的子弟書文本匯集起來,題為《子弟書集 第一輯坿提要校記》影印出版。第一集(1975)收錄日本公私所藏的六十種書,共九十五個版本;第二集(1989)收了一篇《子弟書〈滾樓〉提要 附〈憶真妃〉》。此外,他根據德國嵇穆教授、早稻田大學澤田瑞穗教授等人的藏本,撰寫了《滿漢合璧子弟書尋夫曲校證》,又根據自藏本撰寫了《景印子弟書滿漢兼螃蟹段兒坿解題識語校釋》和續(xù)編“再補提要補遺”及“三補提要再補”?!皾M漢兼”是滿文旁附漢語,一行滿文,一行漢文,兩相對照,形式獨特,又稱作“滿漢合璧”,他校證的這幾種也是現(xiàn)存子弟書中僅有的滿漢兼文本。
他的這些著述,對我編校著錄子弟書幫助很大。后來我根據他的影印本,按圖索驥,重新核查、復制了他所依據的原始資料,用于???。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看到了日本中國學的某些變化。例如他所記來自“日中學院”的藏本,后來我在東洋文化研究所的倉石文庫里找到了。說明他引用的時候,倉石武四郎(1897-1975)主辦的“日中學院”尚在,倉石把自己的藏書作為學校的公共資源使用。后來學院解散,倉石去世后,藏書售歸他曾經工作的東洋文化研究所。
2008年,我去德國訪書,專程到科隆大學拜訪嵇穆教授,未值。當時他已退休多時,但研究室仍保留著,里面有許多滿文書籍。我入室參觀,但未見其原本。后來請他的弟子幫忙,想據其所藏子弟書原本重新影印,卻因為積書成堆,教授年事已高,最終未果。
至于波多野先生自己所藏,木魚書、彈詞和寶卷等曲本和小說,分別于1992年售予、1999年寄贈給筑波大學(我的學生陳妙丹去神奈川訪學時,曾做過調查)?!稘M漢兼螃蟹段兒》等子弟書珍本則轉讓給了早稻田大學。2001年底,恰值早大的演劇博物館將這些子弟書原件和澤田瑞穗先生舊藏的幾種明代寶卷一起展出,并做了一次小型研討活動,請復旦的黃霖教授和俄羅斯的李福清院士作了報告,因此我看到了原書。
五
創(chuàng)價大學在東京都八王子市,離波多野先生居住的橫濱不遠。我先與他通了電話,聽聲音感覺他仍十分健朗。后來又寫信給他,表達拜望的意愿。近日檢索文檔,發(fā)現(xiàn)有兩封信的底稿尚存。
第一封是這樣的:
尊敬的波多野太郎教授:
您好!
我是中山大學的黃仕忠。前番曾與您電話聯(lián)絡,希望有機會去拜訪您。
我是王季思教授的博士研究生,1989年畢業(yè)以后留校任教,主要從事戲曲史與戲曲文獻的研究。近年來稍多關注清代子弟書和俗曲的情況,并擬作《子弟書全集》的編集整理。
本年度我根據中山大學與創(chuàng)價大學之間的協(xié)議,作為交換教員,來到八王子市的創(chuàng)價大學工作一年。我的計劃是利用這一年時間,盡可能訪查一些古代漢籍,特別是戲曲和俗曲資料。目前我已經在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文庫、早稻田大學等作了訪查,同時查對了內閣文庫、靜嘉堂文庫、京都大學、東北大學、天理大學、蓬左文庫等處的漢籍書目,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藏本為中國所未存或稀見;在查看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以往未受注意的稀有傳本,可以糾正以往的訛傳以及著錄中的錯誤。將來擬撰一部《日本所藏中國戲曲綜錄》,為學者利用這些文獻時提供方便。近來的主要工作,仍是查看東京大學所藏漢籍。在看書時為了方便,我也在東大附近臨時借宿。
素仰 先生在戲曲和子弟書方面的研究,此前也曾拜讀過您的《中國文學研究》和《子弟書集》(第一集),甚望在這方面得到您的指教。如果近期您仍常到東京的話,我希望能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一晤,聆聽 先生教誨……
所署時間是“2001-7-30”。其時正值酷暑,先生回信說,夏日炎熱,待到9月秋涼,就在東京見面吧。我們便約在9月2日在東京的內山書店相見。
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有淵源,位于神保町。這里是東京有名的古舊書店一條街。我按約定時間進到書店時,波多野先生已經在里面挑完了書,仍戀戀不舍地望著書架上的書籍,我就以書架為背景給他拍了兩張照片。當時也轉發(fā)給朋友,不意后來電腦更新,居然怎么也找不出這兩張照片了。在網絡上搜索內山書店,看到網友上傳的一張照片,《徒然草》的幾種版本十分眼熟,似乎這陳列二十年依然未變。
先生邀我在隔壁一間自助飲室小坐,我們各自要了一瓶可樂,就開始聊天。我重點請他介紹日本所藏珍稀戲曲,因為我們計劃編《全明戲曲》,有好多種版本藏于日本,需要尋訪復制,當然也期待找到更多的日本尚存的珍稀版本。他聽了之后,思索了一下,說山口大學藏的一部明版《白梅記》,他之前也告訴過中國學者,這是存于日本的孤本,好像沒有被著錄過。白梅,也叫鹽梅,我想起師兄康保成教授剛剛影印出版了一部日本藏孤本《鹽梅記》,這才意識到此項工作后面,也有著日本學者的勞績。
我介紹了自己在日本四個月中各處訪曲的進展,談到編纂“日藏中國戲曲綜錄”的計劃,他很感興趣,對我勉勵有加,客氣地將我的工作比作1930年代初孫楷第先生在東京訪查所存的中國通俗小說,認為這部目錄若能完成,也將具有同樣的意義,所以十分期待。
先生是年已經九十歲,精神矍鑠,戴一頂布帽,穿一身布衫,身子瘦削,卻是剛毅有力。他從書店出來時提了一個藍灰色帆布提袋,我提出幫他拎著,他沒有拒絕?!砸仍儐査囊庖?,是因為在這之前,年入古稀的池田溫先生專程帶我去東洋文化研究所看書,路上我要幫他提包,他卻非常用力地收了回去,所以我知道有些老先生不喜歡被別人這樣照顧?!胧謪s是一沉,那包差點脫落在地,原來里面裝的是兩部木夾板包裹的古書,足有十多斤重。我本以為他的家人會陪同過來,見面時才知道他是獨自一人從橫濱坐電車來的。
我們聊了大半個小時,我怕先生疲勞,于是道別。我們一起從神保町坐地鐵到目黑,然后轉車,只不過他向東,我往西。看著他踽踽獨行的背影,仿佛一個時代正在遠去,我心中不免有些悲涼。
六
2002年春天,我結束在日本的訪問,回到中國。次年元旦過后一段時間,收到了波多野先生給我的明信片。在祝福的同時,他還關切地詢問目錄編纂的進展。我保存的第二封信,應是對此的回信,內容如下:
尊敬的波多野太郎先生臺鑒:
值此新年來臨之際,恭祝身體康健、諸事勝意!
去年在東京得聆佳音,甚覺榮幸。歸國時匆匆,惜未能面辭。后又得信問候,令晚輩感動?;貒螅蛎τ陔s事,疏于聯(lián)絡。想必近來您都安好。
我目前正在修訂“日本所藏中國戲曲綜錄”,較之前稿,增加了收藏單位的索書編號,間附考訂及部分善本之序跋、解題。此事希望年內能夠完稿。屆時定當請 先生指正。
在此項工作期間,我看到了一些在中國本土不易見到的戲曲文本,例如東洋文化研究所的雙紅堂文庫以及京都大學、天理大學、大谷大學、內閣文庫等均有若干珍本戲曲值得介紹。我在去年曾寫了一篇《日本所藏善本戲曲經眼錄》,選十種戲曲,作了簡單介紹。茲附于后,并請教正。對于這些珍本戲曲,我很想把它們影印出來,以便于學者之交流研究,也可以補《古本戲曲叢刊》之不足。此事若能完成,無論對日中之間的文化學術交流,還是對中國戲曲研究,都具有深遠意義。
目前,我的這一設想,得到了中國學術界的肯定,在出版資助方面,我已經獲得了一些進展。下面的工作,是需要取得日本有關收藏單位的許可,并拍攝影印用膠片。唯不知日本一般收藏單位對此類影印出版之事,是否持贊成態(tài)度,或者說有什么特別要求。如果他們愿意共同來做此事,則幸甚。此事正在聯(lián)絡之中。
……
所署時間是“2003年1月15日星期三”。我想請波多野先生為我的《綜錄》寫一個短序,卻沒有得到回音。后來才知道,本年正月,先生已因腳痛而不良于行,東京的古舊書店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姿了。12月7日這天,先生遽歸道山,他的時代就此戛然終止。
2004年,《綜錄》初稿完成,我請?zhí)镏僖怀上壬鷮懥诵颍珪杏行﹥热萆行韬藢ν晟?,我又先后四次赴日本作短期調查,到2010年才告出版。我們的《子弟書全集》與《新編子弟書總目》,則是2012年出版的。而影印日藏珍稀戲曲文獻一事,承蒙金文京、大木康、橋本秀美、岡崎由美等學者的幫助,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分輯影印出版,從2006年出第一種,到2019年出第四種,前后歷時近二十年,尚有一輯,仍在編排之中。至于波多野先生十分關心的《古本戲曲叢刊》余下諸集,在新世紀已經通過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努力全部出版了,我本人也有幸在編集過程中提出了一些意見與建議,并十分感念鄭振鐸先生的遠大目光,吳曉鈴等先生的持續(xù)努力,吳書蔭等先生的后續(xù)主持,因為這為未來的戲曲研究奠定了基礎,也無負于許多前輩學者的殷切期待。
在推進這些工作的過程中,我每每想到波多野先生,一直想要寫一篇文章來表達我的感謝與紀念。近日天朗氣清,憶念舊事,忽有所感,遂參閱有關資料,寫下這篇文字。
【說明】本文參考了《王季思全集》、清水茂《文學博士波多野太郎先生略歷論著》、蔣星煜《波多野太郎及其中國戲曲研究》(《河北學刊》1997.3)、陳妙丹《波多野太郎及其漢學研究》(《國際漢學》2021.2)等;陳艷林、沈珍妮等同學幫助查核提供了資料,謹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