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十一月,又稱“冬月、辜月、暢月、子月、建子”,此月最為重要的節(jié)日,是有著“亞歲”之稱的冬至。在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體系中,既是自然屬性的節(jié)氣,又具有社會屬性的節(jié)日,除去清明,便是冬至了。冬至,古時“四時八節(jié)”的最后一節(jié),俗稱“冬節(jié)”,亦有諸多稱法如“至日、南至、長至節(jié)、一陽節(jié)、賀冬節(jié)、亞歲”等。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作為中華時序系列上,陰陽轉(zhuǎn)換的關(guān)鍵節(jié)點,冬至無論是作為節(jié)氣還是節(jié)日,一直在民眾日常生活的調(diào)適、社會關(guān)系的重整、人神秩序的重塑上,發(fā)揮著禮俗互動的建構(gòu)作用。
一、黃鐘應律一陽升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日冬至”。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使用圭表觀測日影的方法,測定出了夏、冬二至。冬至日,太陽行至最南端,是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故稱“南至”或“長至”?!抖Y記?月令》載:“是月也,日短至。” 《尚書·堯典》中亦有“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的記述。
古人問天逐日,將春分稱作“日中”,將秋分稱作“宵中”;夏至稱為“日永”,冬至稱作“日短”。古老的夏代遺址山西陶寺觀象臺有12道觀測縫,從原址復制模型進行的模擬實測中,從第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冬至日,第1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第7個狹縫看到日出為春分、秋分,充分地證實了古人對天文氣象觀測的先進程度與準確性。
山西陶寺遺址 測影觀象
除了日圭觀影,古人還認為“氣始于冬至,周而復生,陰氣至此而極,陽氣從此回生”,正所謂“一陽來復”。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泵鞔貊恕墩饾砷L語·象緯》亦云:“冬至之日,一陽自地而升?!蹦敲垂湃耸且院畏N方式來感知“一陽來復,陽氣回升”的玄妙的呢?
宋代女詩人朱淑真有一首《冬至》詩,詩云:“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八神表日占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闭f的是冬至時節(jié),陽氣舒展,律當黃鐘,六管灰動,以音律占候觀氣的現(xiàn)象?!逗鬂h書·律歷志》更為具體地記述了“葭灰占律”的 “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涂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nèi)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nèi)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p>
“黃鐘應律”中的黃鐘,為中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聲調(diào)最為洪大。黃鐘律和冬至相應,時在十一月?!妒酚洝ぢ蓵吩唬骸包S鐘者,陽氣踵黃泉而出也”?!奥蓞巍被颉皹仿伞笔侵赣脕韰f(xié)調(diào)陰陽、校定音律的設備,近似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定音管,是將竹子制成十二根竹管,與十二個月份相對應,奇數(shù)的六根稱“律”,偶數(shù)的六根稱“呂”,奇數(shù)表示陽,偶數(shù)表示陰。
“六管飛葭”,則是指竹管中受氣鼓動飛出的葭灰;葭,即蘆葦。古人將長短次序不同的竹管依序排列插至土中,將蘆葦膜燒成灰,置入不同的律管,以此來候地氣。冬至子時,陽氣生發(fā),從第一根九寸長的竹管內(nèi)沖出,葭灰也隨之飛出,迸發(fā)出悅耳的聲響。古人形象地將抽象的“氣”轉(zhuǎn)化為樂律,以聲示形,大音希聲。此后,“黃鐘大呂” 用以形容音樂或文辭的莊嚴、正大、和諧與高妙。
《尚書·舜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比A夏為禮樂之邦,相傳早在黃帝時期,其樂官伶?zhèn)悇?chuàng)造了音律。《呂氏春秋·古樂》述:“昔黃帝令伶?zhèn)愖鳛槁?。伶?zhèn)愖源笙闹?,乃之阮喻之陰,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jié)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日黃鐘之宮,律呂之本。”
這個神話故事說的是黃帝派遣伶?zhèn)悘拇笙囊晕?,來到昆侖之陰,在一個叫作“嶰谷”的地方取來竹子,從中挑選皮厚且中孔均勻者,在兩個竹節(jié)處截斷,并根據(jù)竹筒的長短吹奏出不同的響聲。伶?zhèn)惞灿昧碎L短不同的12根竹筒,以黃鐘音為基音,參照鳳凰鳴叫的聲音定律;其中以鳳(雄性)鳴的不同音階確定了 “六律”,以凰(雌性)鳴的不同音階確定了“六呂”,此12個音階統(tǒng)稱為 “十二律”,也稱 “律呂”。
正如宋汪宗臣《水調(diào)歌頭·冬至》所云:“候應黃鐘動,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壓頭上,潛蟄地中雷。莫道希聲妙寂,嶰竹雄鳴合鳳,九寸律初裁?!?由音律的創(chuàng)制而產(chǎn)生的禮樂儀式、規(guī)章法度,對于華夏文明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古人以音律體現(xiàn)“氣動”,由此引發(fā)聽覺上的感知,將自然萬籟與身體的和頻共振緊密相聯(lián),將“一陽生,萬物生”這一抽象的哲學概念,轉(zhuǎn)換為可視化、可感知,這正是先民的智慧創(chuàng)造,更是東方哲思中的樸素自然觀與生命觀體現(xiàn)。
二、圜丘祭天祀祖禰
中國古代歷法曾以冬至為歲首。傳說黃帝命大橈作甲子,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以十一朔甲子日冬至為歷元,從而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歷法——《黃帝歷》,并以甲子年甲子月朔甲子日冬至為元日。漢武帝太初元年,由落下閎等人主創(chuàng)的《太初歷》,也是以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朔旦冬至為歷元。傳說黃帝于冬至日獲得來自太一神的“寶鼎神策”,《史記·孝武本紀》記“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故而,冬至自產(chǎn)生便是重要紀元節(jié)點。
宋《太平御覽·時序部》載:“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極,影極長。陰陽日月,萬物之始,律當黃鐘,其管最長,故有履長之慶?!?說的是,周朝將冬至作為歲首,又稱元旦,天子率百官舉行祭祀儀式,以祈佑國泰民安。又有《周禮?春官》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魅?!薄吨芏Y·春官·大司樂》:“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圜丘是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 “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薄独m(xù)資治通鑒》亦云:“辛巳,曰南至,祀天地于圜丘?!?/p>
冬至祭祀的最高神祇是北辰太一,其次為四靈四方、四季神和先神,祭祀的目的一是慶賀、迎接陽氣生命之神的再生,二是拔除各種潛在的災荒和瘟疫?;始壹漓攵Y儀,歷朝歷代沿襲,直至明清?!端问范Y志》載:“宋之祀天者凡四: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皆于圜丘或別立壇;季秋大饗明堂;惟冬至之郊,則三歲一舉,合祭天地焉。”《清稗類鈔》云:“每歲冬至,太常侍預先知照各街門,皇上親指圜丘,舉行郊天大祭。”如今北京的天壇公園,就曾為元、明、清三代的冬至郊祀的地點。
相對于皇家冬至祀天是強化身份和保證權(quán)力合法性的重要舉措,民間冬至祭祀祖禰,更具感念恩蔭庇后世的意味。漢崔寔《四民月令》曰:“冬至之日,薦黍羔,先薦玄冥以及祖禰,其進酒尊老及謁賀君師耆老,如正旦?!?宋以降,冬至祭祖更為隆重。吳自牧《夢粱錄》記冬至日“祭享宗禋,加于常節(jié)?!?明代田汝成《熙朝樂事》載:“冬至謂之亞歲,官府、民間各相慶賀,一如元日之儀。舂粢糕以祀先祖?!?《清嘉錄》云:“家無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間有懸掛祖先遺容者?!?上海《松江府志》亦記:“十一月冬至,治花糕,到羊豕,祀先。冬至祭祖菜肴豐盛,祭祖后合家吃冬至夜飯,飲冬分酒?!?/p>
南宋 馬遠 《詩經(jīng)豳風圖卷》局部 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
三、添線履長祈福壽
冬至節(jié)俗中,清晰可見一條從“求仙”到“祈壽”再到“敬老”主線,此習俗的形成多源于漢代方士造說的“黃帝于冬至日得道成仙”的故事?!皝啔q履長”成為至日“敬親孝親”的重要活動。漢代崔駟《冬至襪銘》就有“陽升于下,日永于天,長履景福,至千億年”的贊頌;三國曹植在其《冬至獻履襪頌表》中也表述道:“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 曹植“獻文履七緉,襪百副”于父曹操,在“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特殊日子里,大書特書“不勝感節(jié),情系幃幄”的心情。
皇室崇尚冬至“獻履襪”之儀,亦引生出長至日“添宮線”之舉。古代宮中繡女自冬至后每日便多繡一線,既帶有“增壽”的祝禱,也帶有日長勸勤的況味。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記》曰:“晉魏間,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長一線?!庇忠短齐s錄》云:“宮中以女功揆日之長短,冬至后,日晷漸長,比常日增一線之功。” 民間也有諺云“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后白晝漸長,冬至添線,與人添壽。
在諸多名家詩作中,亦可見冬至“添線”之習。如歐陽修《漁家傲》之“十一月新陽排壽宴,黃鐘應管添宮線” ;阮閱的《減字木蘭花·冬至》“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毛滂的《攤聲浣溪沙》:“日轉(zhuǎn)堂陰一線添,使君和氣作春妍”;韓淲的《浣溪沙·至日帶湖》:“爰日回春一線長”;程垓的《一剪梅·冬至》:“斗轉(zhuǎn)參橫一夜霜。玉律聲中,又報新陽。起來無緒賦行藏。只喜人間,一線添長?!?/p>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冬至“履長”的風俗從宮中深入民間?!短接[》云:“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襪于舅姑,踐長至之義也?!薄吨腥A古今注》亦記:“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倍寥?,家中媳婦要為公婆送上自己親手縫制的鞋襪,以示獻壽。后又與新年習俗相融合,成為到冬至要更換新襪,踐履祥云瑞氣,納新求福的一種風俗。如明代屠隆《縹緗對類》記載:“添線,并冬至。履長,冬至;履新,正旦。”冬至穿新的鞋襪,踩踏在日影上,納受陽氣,可以迎福除穢,透示出古人消災避厄,養(yǎng)生祈福的觀念。
冬至日,幼輩向長輩獻壽,長輩也為幼輩祈福,盡顯人倫之樂。 如唐楊炯句:“每獻歲發(fā)春,日南長至,群從子弟稱觴上壽者,動至數(shù)十百?!?又如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句:“去歲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爾愿爾貴,仍且壽命長。今年我江外,今日生一陽。憶爾不可見,祝爾傾一觴?!睆墓孟毕蜷L輩贈鞋襪演變?yōu)橘浶庇谏?,即為這種雙向情感交融的顯現(xiàn)。民間舅姑贈男孩鞋帽,多為虎形、狗形,繡上猛獸,而送給女孩的鞋帽多為鳳鳥花卉,以護生助長。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四、拜冬做節(jié)崇佳宴
民諺云“冬至大如年”,甚至有些地區(qū)冬至勝于新年,便有了“肥冬瘦年”的說法。北宋《東京夢華錄》載:“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祭祀先祖。官放關(guān)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武林舊事》亦載:“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并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遝于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云;岳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nèi),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jié)’?!?筆下所描繪的都城,官員休沐,店鋪罷市,民眾走親訪友,相互慶賀,飲酒賀年,一派歡樂祥和景象。
民間重拜冬,吳地尤甚。宋周遵道《豹隱紀談》記:“吳俗重冬至節(jié),曰:‘肥冬瘦年,互送節(jié)物?!鼻孱櫟摰摹肚寮武洝吩敿毜赜浭隽颂K州的冬至:“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 “節(jié)前一夕,俗稱‘冬至夜’,是夜,人家更迭燕飲,謂之‘節(jié)酒’。女嫁而歸寧在室者,至是必歸婚家。諸凡儀文,加于常節(jié),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諺?!鼻迦诵焓亢暝凇秺手兄裰υ~》中亦云:“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jié)紛紛衣帽鮮,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p>
“亞歲崇佳宴”,冬至宴饗成為節(jié)日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冬至聚宴,主客相邀,共享美酒佳肴和節(jié)令風物,以賀佳節(jié)。冬至美食,一是要吃餛飩,據(jù)傳此食俗早在唐代就已形成。敦煌文書P.3637杜友晉《新定書儀鏡》記載:“長至日,空[酒]餛飩,故勒馳屈,降趾為幸!”到了宋時餛飩已多達百種口味,《歲時廣記》述:“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馎飪’之說。”《武林舊事》更是記載了:“享先則以餛飩。貴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謂之‘百味餛飩’。”可見宋人冬至食俗之精美。
關(guān)于冬至吃“餛飩”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相傳出自塞外的渾氏、屯氏,故稱“餛飩”。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言餛飩是虜中渾氏、屯氏為之?!绷硪徽f與紀念開天辟地的盤古有關(guān),《燕京歲時記》述:“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冬至正是陰陽交替之日,借“渾沌”諧音,吃“餛飩”,似有打破混沌、開辟鴻蒙之意。此外,冬至為道教元始天尊的誕辰。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無之先,元氣之始,故名“元始”。道教認為,冬至是陰陽轉(zhuǎn)化的關(guān)鍵節(jié)氣,正是陰極陽升之始,借冬至吃餛飩之俗為元始天尊慶生。
清 徐揚 《姑蘇繁華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二是要吃湯團。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苯隙脸詼珗A更為普遍,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俗諺。湯團的前身可溯至一種稱作“餳彩珠”的食物。五代人馮贄《云仙散錄》引《金門歲節(jié)》云:“洛陽人家……冬至煎餳彩(或作‘綠’)珠,戴一陽巾。” “餳彩(綠)珠”或為一種圓形的油炸糖餡美食,“冬至團”即是類似于“餳彩珠”的一種美食。
《清嘉錄》記述蘇州地區(qū)風行冬至進粉團:“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蘆菔絲等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饋貽,名曰‘冬至團’?!鄙虾5貐^(qū)的冬至團以糯米粉制成,意味著“團圓”“圓滿”。清人秦榮光《上??h竹枝詞》云:“冬至花糕更粉團,冬分酒吃鬧鬧年。衣冠拜賀親朋后,肉塊堆盤夜祀先?!倍寥涨宄?,各家各戶開始磨粉制團,親人相聚品嘗新釀的甜白酒和花糕,并以肉塊壘于盤中祭祖,分贈親友互表祝福之意。
第三就是赤小豆。據(jù)傳冬至日熬制紅小豆粥可以驅(qū)鬼避瘟?!肚G楚歲時記》載:“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卑础肮补な嫌胁徊胖?。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背嘈《箍杀芪硫?qū)邪的功效,在不少道家醫(yī)書中均有記載,如《齊民要術(shù)》:“以麻子二七顆,赤小豆七枚,置井中,辟疫病,甚神驗。”又如東晉葛洪《肘后方》:“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碧迫藢O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也記有“避瘟疫方”:“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又以二七枚投井中?!钡兰疫€有“撒豆成兵”法術(shù),如《太上通玄靈應經(jīng)》所云:“若使豆子為兵者,用赤(小)豆一千枚。” 如上種種,足見冬至這一特殊時間節(jié)點所賦予食物豐富各異的文化義涵。
五、九九消寒待春回
“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shù)九”。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至九九為止,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為了平安度過漫漫長冬,帶有禱祝及娛樂意味的“九九消寒圖”便應運而生了。
“九九圖”冬至后八十一日的計日圖,其形制不一,有多種方式,其中梅花圖尤為閨閣中的女子所喜愛:“冬至后,貼梅花一枝于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正如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詩云:“試數(shù)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又有“淡墨空鉤寫一枝,消寒日日染脂。待看隆雪枝頭滿,便是春風入戶時。”將每日晨起梳妝佳人,與“由梅而杏、由冬而春”的季節(jié)轉(zhuǎn)換相聯(lián),生活也頓時輕暖明媚了起來。
填字法與消寒諺是另一種文字娛樂方式。清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記:“宣宗御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后雙鉤之,裝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這里的“管城”是筆之別稱,寓筆成春滿庭之意。古人細致地將八十一日的天氣情況以不同顏色記述,“晴為紅,陰為藍,雨為綠,風為黃,雪則為白。”饒有趣味地記述下生活點滴,將清寂的冬日裝點出色彩與生機,融融春日仿佛也在此間變得觸手可及。
“畫九、寫九”的消寒聯(lián),是更為高雅的文字游戲,在士族群體中是與燈謎、酒令、對子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雅興之舉。舊時文人逢九相聚,舉辦“九九消寒會”。他們著意于“九”之興,如“擇一九”日置酒會食,相約“九人”圍爐飲酒賦詩,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等等,間有吟詩、填詞、作賦。而“九體對聯(lián)”的方式,無疑增加了創(chuàng)作的難度。每聯(lián)須九字,每字須九劃,又須緊扣春意展開,如如上聯(lián)若為“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lián)則對為“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又有如上聯(lián)為“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下聯(lián)即“幽柏玲瓏濃蔭送秋殘”。每日于上下聯(lián)各填一筆,聯(lián)成春至。
對于兒童來說,童嬉消寒圖無異于一種寓教于樂的蒙學方式。通過工筆彩繪畫圖,可對幼童進行識字、辨物、知史等啟蒙教育。如消寒圖畫九子,每人各執(zhí)一玩具,共有燈、傘、車、花、鞭炮等九種,玩具上折有九個白紙方塊,猶如九扇遮蓋的窗戶,每日翻開一個,里面顯現(xiàn)出隱藏的花卉、人物等,待翻完九種玩具,也就出了九九。
武強木版年畫《九九消寒農(nóng)歷圖》清代版
楊柳青木版年畫《九九消寒圖》清代版
結(jié)語、冬至陽生春又來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天地有盈虛,往復成季節(jié)。從昭示著“冬至”的黃鐘律呂中,我們洞察了古人為陰陽消長、應時應候的智慧;在冬至“祭祖敬神、饋贈拜冬、履長孝親、尊師教長”的風俗中,我們體味到了人間問暖的溫情;在“數(shù)九消寒”的涂畫與“日添一線”的勞作中,我們感悟到的是珍惜光陰步履與善待生命每一刻的積極向上。曾作為中華時序開端的冬至,確實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冬至,以“時”為造化之本,基于天象與物候形成的歷法知識,成為東方哲學“陰陽”觀念的表征,是華夏禮樂法度的思想總結(jié),更蘊含著民族的時間記憶與浪漫想象。千百年來,冬至作為節(jié)日在不斷調(diào)適著歷法秩序、社會關(guān)系、民俗心理,并以豐富多樣的慶賀方式,承載起了民眾對于幸福、圓滿理想生活的厚重期許,正所謂“四序潛分,亞歲方迎,萬戶千門,歡笑共慶良辰?!?/p>
(作者:方云 上海工藝美術(shù)職業(yè)學院非遺理論創(chuàng)新基地 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