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又雙叒叕要申遺了。
經歷了江陵端午祭、暖炕“被韓國申遺”后,這次是為儒家書院申遺。
據《環(huán)球時報》報道,9座朝鮮王朝時期(1392年-1910年)儒家書院遺跡將代表韓國競爭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韓方計劃明年1月提交申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于2019年作出決定。
2015年,韓國就已經申請過讓儒家書院成為世界遺產,后又主動放棄。當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給韓方的回執(zhí)中說,韓國的儒家書院未能顯示出與中國及日本書院有顯著不同,且書院周邊不屬遺產范疇。
韓國儒家書院代表之一慶州玉山書院
聽說韓國把發(fā)端于中國的儒家書院申遺,就感覺怪怪的:為何韓國總要拿儒學來申遺,該不會最后真要把孔子變成韓國人吧?
其實,作為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儒家文化也早成為韓國基因里的一部分。
儒學自從傳入韓國,屢屢在政治、思想斗爭中成為對抗的先鋒。就連這次申遺的儒學書院,也隨著儒學地位的起落,也經過門庭冷落,又重新興旺起來。
以儒學為旗
早在西漢時期,儒學思想就已經輸入到了朝鮮半島。到公元372年,高句麗正式建立“太學”,主要教授儒教經典的“五經”。新羅統(tǒng)一三國后,更派遣大量留學生來唐求學,涌現出崔致遠等杰出學者。
儒學的影響力是從李氏朝鮮王朝開始強大的。在之前信奉佛教的高麗王朝末期,寺院經濟迅速膨脹,國家和農民的利益遭受很大的損害,倫理道德也遭到破壞。信奉儒學的文士作為革新派崛起,他們把儒學當做抵抗舊思想的旗幟和武器舉了出來,想以之取代佛教,重新收拾民心。
鄭道傳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370年,高麗王朝創(chuàng)立“成均館”,推行程朱性理之學,鄭道傳成為“成均博士”,每日在明倫堂講經論學,后官至“儀正郎”兼“成均太常博士”。
1374年,明朝這邊是朱元璋洪武七年,高麗王國發(fā)生政變,親元勢力與逃竄到漠北的元朝殘余勢力聯(lián)手,劫殺明朝使節(jié)。當執(zhí)政者要求鄭道傳迎接元朝使節(jié)時,鄭道傳表態(tài)說:“我當斬使首以來,不則縛送于明?!?/p>
其后,鄭道傳遭到了流放,后來被手握重權的李成桂納入幕府,為李氏朝鮮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1392年,在明朝的幫助下李成桂奪得政權,并向明稱臣。明太祖朱元璋欽定了“朝鮮”作為李氏政權的國號,這是“朝鮮”作為國號的開始。
鄭道傳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他參考中國典籍制度,制定了《朝鮮經國典》,還建議遷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大力推行“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國土地。在思想領域,鄭道傳積極推行儒學,大力扶持以成均館為中心的公立教育,每個郡縣都設立了鄉(xiāng)校,每個村落都有書堂,推行儒家教育。文廟祭祀更加頻繁,國王經常到文廟祭祀。1398年,國學成均館文廟落成,李成桂首開朝鮮國王親祭的先河。
儒學在朝鮮成為主流思想。李朝名臣徐居正嘗作詩云:“明皇若問三韓事,文物衣冠上國同”,朝鮮風俗也類似中國,“崇尚信義而篤儒術”、“衣冠制度悉同中國”。
鄭道傳
韓幣與儒學書院
眾所周知儒家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chuàng)立,發(fā)展于宋代。著名的書院有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等等。
中國的書院在明清時期系統(tǒng)地傳入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地區(qū)。朝鮮朝時期,民間開始有私立的書院,和公立的一樣,都進行著儒家教育。
書院在朝鮮大興,源于朝鮮時期的儒學大師李退溪。
李退溪(1501--1570),其學說以朱子學為宗,融通諸子性理學說,著有《朱子書節(jié)要》《圣學十圖》《四端七情論辯》等。
韓國紙幣上的大儒李退溪
李退溪晚年歸隱鄉(xiāng)里,于1561年創(chuàng)建了陶山書院。今天,千元韓幣上的正面圖案是李退溪的頭像,背面圖案則是陶山書院。大概就是從李退溪所處的時代,書院在韓國大量出現,形成書院文化,有白云洞書院、易東書院、屏山書院、虎溪書院、臨川書院、高山書院、西山書院等等。大量的書院使得理學在韓國不僅成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而且成為一種普通的信念。
儒學和學院的復興
到了近代,韓國政治動蕩不安時,基督教的傳入取代了儒家思想。在被日本統(tǒng)治的時期,天主教徒從1910年的7.35萬增加到1945年的18.36萬,新教徒也在增加了10萬人次。
儒家書院被逐漸冷落,甚至在1865年被正式取消。書院的衰落曾一度被認為是韓國文明開化的標志。
十多年前,金融危機肆虐,經濟快速增長的韓國迅速轉為經濟衰退,失業(yè)率飆升,自殺率也隨之上升,許多人認為,為追求現代化而犧牲傳統(tǒng)價值觀,實在是得不償失。而近年來爆出的一些丑聞,如校園暴力導致學生自殺,甚至軍營暴力導致士兵自殺,讓更多人認定,恢復儒學傳統(tǒng)非常有必要。
儒學又重新占了相當的比重,比如道德倫理層面,普遍存在前后輩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上下尊卑秩序的體現。形式感方面,儒家文化也依然活著。每年的農歷九月二十八,成均館都會舉行祭孔大典。
一度門庭冷落的書院重新興旺起來。以韓國歷史最悠久的私立儒學書院紹修書院為例,如今已達每年1.5萬人的學生規(guī)模。這里遠離大城市,學員需在這里按照傳統(tǒng)禮儀和生活方式住校3天,一切行為舉止都必須符合傳統(tǒng)禮儀,一些參加學習的孩子承認,因跪拜過多,膝蓋都有些疼痛。不過許多學員都表示,當用符合禮儀規(guī)矩的禮節(jié)向長輩致敬,并換得長輩贊賞時,他們會感到很滿意。
優(yōu)秀的文化無國界,但文化發(fā)源地有
韓國在歷史中屢屢得益于儒學,已將儒學視為自己文化板塊中的一部分,對于儒學方面的申遺也顯得格外積極。2015年,韓國成功地把儒學典籍申報為“世界記憶”。當時申報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中包括朱熹和呂祖謙合著的《近思錄》等中國儒家經典。
韓國方面辯稱申報的是在韓國刻的儒家經典木刻版,不是要把朱熹的著作據為己有。這聽起來與這次的書院申遺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韓國文化遺產廳官員日前表示,申遺的這些儒家書院和周邊景觀完美融合,展現出韓國書院特有的建筑樣貌和格局空間。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和傳播四海的普世價值。儒學作為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很強的共享性和適應性,所以能夠跨越國界,在韓國落地開花。但請不要忘了,文化的發(fā)源地是有國界的。
正如前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所說,既然儒家書院的源頭在中國,那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明成果去申請還是比較合理的。“但是這是中國的文化,被韓國先拿去申請,作為儒家書院的代表還是很遺憾。”
(據《環(huán)球時報》《揚州時報》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