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一部爭奪圣地的戰(zhàn)爭史詩》,[英]丹·瓊斯著,譚琦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648頁,118.00元
雷德利·斯科特執(zhí)導,奧蘭多·布魯姆、伊娃·格林等主演的電影《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2005),為我們那一代觀眾呈現了恢弘磅礴的耶路撒冷戰(zhàn)爭場面和激情燃燒的亂世愛情故事。但是給我留下最難忘印象的卻是,最終當十字軍王國守將(Balian,奧蘭多飾)決定用冰冷城墻構筑的殘破城市換取普羅大眾的生命和自由時,他向薩拉丁發(fā)問:耶路撒冷究竟意味著什么?獲得偉大勝利的伊斯蘭君主斬釘截鐵而略帶不屑地回答說,“毫無價值”(Nothing),說罷便轉身離去。不過他走出幾步后又駐足回身,無比真摯且充滿虔誠地說:
“它是一切?!保‥verything)
《天國王朝》中,由敘利亞演員加?!ゑR蘇德(Ghassan Massoud)飾演的薩拉丁
心潮澎湃,久久難平!但又不敢說當時是否真的看懂了。作為一個長期研究亞洲東部戰(zhàn)爭史的“外行”,多年以來對十字軍題材作品的閱讀興趣卻從未衰減(甚至敢斗膽作講座),這不能不說是大學時代這部優(yōu)秀電影的深遠影響和潛移默化。
“甲骨文”最近翻譯出版的丹·瓊斯《十字軍》(Crusaders: The Epic History of the Wars for the Holy Lands,Penguin Books,2019)當然是我們熱切盼望的作品。而且,與讀過《金雀花王朝》(陸大鵬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和《圣殿騎士團》(陸大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的多數讀者一樣,我非常嘆服丹·瓊斯剪裁利用原始史料和研究成果以及處理復雜人物關系和長時段歷史演進的高超技藝。
那么,《十字軍》的歷史寫作,是如何呈現人物和故事呢?又呈現出什么樣的人物和故事呢?雖然稍顯不恰當,但我愿意嘗試用“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來比喻,稍作闡發(fā)。
不難發(fā)現,這是一部處處可見“人”(而不是制度、機構或政權等)的歷史作品。嚴格意義上的十字軍史,原本就已涉及數百年間歐洲和亞洲諸多國家一次又一次軍事運動的眾多人物,《十字軍史》在五百多頁篇幅里要講述清楚這一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史,必然要廣泛地敘及數以百計的歷史人物。不過,丹·瓊斯不是像其他書那樣簡單地一筆帶過,而是有意識地建立以人物群相為中心的敘述架構,這就是集中刻畫人物、塑造人物了,一般這樣的作品都有許多看點。
作者自己也坦陳心跡,整本書是由一系列描繪十字軍人物的章節(jié)組成,那些“被委以重任的”人組成了“全明星陣容”,從第一線的角度講述十字軍東征的故事。綜觀全書,這一點做得非常成功:幾個世紀以地中海東部爭奪圣地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十字軍運動本身太過于多姿多彩,精彩的歷史敘述和精細的歷史研究太容易淹沒其中具體的人,反之,凸顯人物的寫法在某種程度上倒有返璞歸真之意。我將其戲稱為類似中國史書“紀傳體”的寫法,因其仿若是一篇篇本紀、世家、列傳,居于敘述中心視角的是人物,進而匯聚成一部歷史。
可當作“本紀”“帝紀”來讀且著墨最多的,是基督教陣營的教皇、皇帝、國王和領主們。
首先是羅馬教廷的教皇(有時也在阿維尼翁),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至少可舉出最早鼓吹十字軍運動,號召收復圣地耶路撒冷的烏爾班二世,或是將十字軍矛頭對準法蘭西境內的基督教清潔派、波羅的海地區(qū)非基督徒、拜占庭東正教信徒,從而重新塑造了十字軍運動的英諾森三世等性格鮮明的非凡代表。
其次是拜占庭帝國和徒有虛名的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書中細致描摹了科穆寧王朝第一位向西方求援的阿萊克修斯一世,他的帝國局促于塞爾柱突厥人和西歐強鄰之間,不過這位希臘皇帝對天主教世界的態(tài)度仍充滿君王氣度;還有神圣羅馬帝國充滿個性的皇帝腓特烈二世·霍亨施陶芬,德意志、意大利北部和西西里乃至耶路撒冷王國都是他的治地,這位皇帝兵不血刃地從穆斯林手中贏回圣地,卻遭受了教廷無情的絕罰。
西歐基督教國王人數應屬最多,敘述力度也最大。不過,作者采取了詳略得當的處理方式。第一次十字軍的英雄人物特別是在黎凡特創(chuàng)建了十字軍拉丁國家的博希蒙德、鮑德溫、戈弗雷及其勇猛的征戰(zhàn)得到詳盡描繪;諸如“雙教之帝”萊昂、卡斯蒂利亞和加利西亞國王阿方索六世,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路易九世,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挪威國王西居爾等君主,也因其在十字軍運動整體版圖中的不同角色占據了較多篇幅。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馮·薩爾察在歐洲外交大棋局中的縱橫捭闔,以及威尼斯共和國總督恩里科·丹多洛作為權力掮客將十字軍命運玩弄于股掌之間——二人雖非君王,但地位崇高,記述他們的部分或許可類比為“世家”。
“帝紀”毋庸置疑還應該包括穆斯林國家法蒂瑪王朝、阿尤布王朝、塞爾柱帝國、馬穆魯克的哈里發(fā)或蘇丹們。像謝爾庫赫、薩拉丁、拜巴爾這樣的改變穆斯林世界格局的一代梟雄固然要保持著一定比重的敘述,而法蒂瑪王朝哈里發(fā)扎菲爾被他的男性情人阿拔斯謀殺并篡權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則篇幅短小,卻也相當傳神。不過,自東方席卷而來的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君主們,除了成吉思汗和旭烈兀有簡略交代,總體著墨相對較少,顯得不夠過癮。這也是丹·瓊斯未能免俗地主要取材于十字軍和西方天主教世界史料的必然結果——他對十字軍的定義就體現了這種偏西方的傾向:“在中世紀由基督徒領導,受教廷認可,針對被認為是基督和羅馬教會的敵人所發(fā)動的戰(zhàn)爭?!眱H以閱讀經驗而論,羅杰·克勞利在這一點上稍勝一籌,他對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戰(zhàn)爭雙方的資料都頗下功夫,不僅可參閱《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甲骨文”新譯羅杰·克勞利《詛咒之塔:阿卡之戰(zhàn)與十字軍運動的終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同樣顯示其對阿拉伯史料細致的批判性利用。
“本紀”“帝紀”之外,大批的貴族領主、王后公主、宗教修士、平民英雄則可以歸入“列傳”里。不再一一列舉了,這里僅以幾位在中世紀慘烈的戰(zhàn)爭中顯露頭角的魅力女性為例——拜占庭公主安娜·科穆寧娜,她在遠離政治中樞以后撰寫出歷史長卷《阿萊克修斯傳》;耶路撒冷國王的四個女兒,特別是繼襲為女王的梅麗桑德,在位期間大力建設圣地,眾多羅馬式教堂建筑群不僅讓朝圣的法蘭克人有似曾相識之感,其細微之處還表現出對拜占庭、拉丁、阿拉伯和敘利亞藝術主題的兼收并蓄;阿基坦的女公爵埃莉諾,先是嫁給更像修士而非國王的法王路易七世,并隨其參加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然而就連教皇的努力也沒有挽回他們失敗的婚姻,隨后迅速再嫁于諾曼底公爵即后來的英王亨利二世,生下包括“獅心王”理查和“失地王”約翰等眾多子嗣。丹·瓊斯還講到獅心王理查的妹妹瓊,她嫁給了西西里國王“好人”威廉二世,并在守寡后受到新王羅杰二世的欺凌,她跟隨兄長渡過地中海東征黎凡特,差一點兒成為哈里發(fā)的王后。
除卻眾多上層貴族,丹·瓊斯竭盡全力地找到了幾位引人注目的普通女性,這在中古男性為主的戰(zhàn)爭中顯得難能可貴。其中最令人贊嘆的可能是貝弗利的瑪格麗特,她在耶路撒冷朝圣時恰逢薩拉丁圍困圣城,于是她像一個男子一樣參加了守城的戰(zhàn)斗。城市陷落,她和成百上千的基督教女性一起被迫用金錢贖買自由,繼而又遭到俘虜被賣為奴,“鎖鏈被自己的淚水浸透生銹”。萬幸的是,她被來自提爾的一位剛生了兒子的富人買回釋放,用以積攢來世福德。如果不是她留下了關于自己故事的文字,那么她將和那些歷史無名者一樣悄無聲息地“隱入塵煙”。
當然,受內容和篇幅所限,《十字軍》不可能為更多普通的戰(zhàn)士和參戰(zhàn)的凡夫俗子們立傳,也不可能一一描繪戰(zhàn)爭中的歐亞各民族——拉丁人、諾曼人、維京人、羅斯人、柏柏爾人、希臘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等等,但是留心的讀者會發(fā)現作者每當這些角色登場時都盡量地會說上那么幾句介紹性的話。對于“邊緣”人群的關注,使其觀察和敘述的視野無疑更為宏闊了。
既然這本書如此著力于人物,那么會不會沖淡故事呢?或者說,《十字軍》如何解決描繪人物和鋪敘故事之間的固有矛盾呢?
答案是令人欣慰的?!妒周姟氛某蛘潞臀猜曂庥伞短鞌嗌癫谩贰短靽醭贰都诜w已成》三部二十七章組成,實際上繼承了作者從《金雀花王朝》到《圣殿騎士團》一以貫之的寫作風格,即按時間進程依次敘述歷史各階段大事的結構特點,其間則以人物串聯系列故事完成連續(xù)的敘事。不恰當地用中國史書的體裁打個比方,假若一方面重點塑造了十字軍史上的人物眾生百相堪比“紀傳體”,那么另一方面穩(wěn)扎穩(wěn)打地鋪陳歷史進展中大事件和精彩細節(jié)的故事則有些像“紀事本末”。
全書第一部《天斷神裁》,用略小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詳細敘述第一次十字軍即最具原初意義的十字軍運動之興起原因、行軍作戰(zhàn)經過、創(chuàng)建拉丁國家的情況等。第二部《天國王朝》和第三部《稼穡已成》篇幅大體相當?!短靽醭氛缒遣客娪八凳镜?,敘述范圍的下限是十字軍主力在哈丁角戰(zhàn)役后喪失殆盡,躊躇滿志的薩拉丁率領大軍攻克耶路撒冷,摧毀了黎凡特的全部拉丁國家。《稼穡已成》出自《圣經·啟示錄》,“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從“獅心王”理查收復阿卡重建十字軍王國,直到在蒙古人、馬穆魯克人、奧斯曼人在地中海東部崛興遞嬗的連環(huán)沖擊之下,真正意義上的圣地十字軍最終不復存在,十字軍運動偃旗息鼓。可見,《十字軍》是一部相當完整的通史。
然而,之所以戲稱其為“紀事本末”,正是因為全書的線索和核心關切并非始終聚焦在耶路撒冷,而是有更為廣闊視野,視角也不停變換,全書可以分解為一個一個單篇的“事件史”單元,這正是紀事本末的最大特點。譬如,伊比利亞針對穆斯林的收復失地運動、波羅的海地區(qū)迫使異教徒皈依天主教的運動、教皇主導的西歐各國向多元主義的西西里王國的軍事入侵等,都以具體的人物和歷史敘述安插在不同的章節(jié),它們組成了更廣泛意義上的十字軍運動。又如,作者盡可能地描繪利益攸關方穆斯林方面埃及、敘利亞和北非的分裂與斗爭,蒙古人自亞洲東部向亞洲中西部推進的連環(huán)效應等。由此,在十字軍這一大主題始終不變的前提下,我們陸續(xù)讀到的是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的故事,既前后賡續(xù)不斷,又彼此獨立成篇。
通過類似于“紀傳體”和“紀事本末”旨趣的筆法,中古歐亞這一延續(xù)數個世紀之久由一系列外交、斗爭、貿易、戰(zhàn)事、協(xié)議、對峙等構成的史詩級的戰(zhàn)爭史,見“人”見“事”,以起伏多變的歷史情節(jié)和目不暇接的歷史人物,呈現在各種口味的讀者面前。這樣一部作品無論是內容的完整性、豐富性還是趣味性方面都表現不俗,值得開卷。
在歷史鋪陳高超的技藝之外,作為一個讀史者,我們還會經由作者提供的歷史文本,在殘暴的戰(zhàn)爭面前悲天憫人。丹·瓊斯有三類描寫,有時甚至會引起生理不快,但最能發(fā)人深省。其一是戰(zhàn)爭場面之慘烈,這些往往是在攻城掠地之間,對雙方統(tǒng)帥和戰(zhàn)士壯烈犧牲的直接描繪,讓和平年代的我們不得不生出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對比之下深感和平值得倍加珍視。其二是屠城和劫掠之暴力,往往是勝利一方的刻意報復,施暴者常常打著某個正當的旗號,卻不加區(qū)別地燒殺搶掠,暴力無情,失控的暴力尤為恐怖,而這又確是歷史反復發(fā)生的真實。其三是宗教狂熱與信仰對立帶來的撕裂。作者多次以細節(jié)描寫城墻上的作戰(zhàn)雙方以粗鄙地侮辱對方信仰的方式進行心理戰(zhàn),這還只是人類文明沖突抑或政治沖突的眾多表象之一,甚至可以說,十字軍運動本身就是一部人類內部以唯一信仰的沖突為表現的多種利益沖突導致的自相殘殺,這才是更為沉痛的教訓。在這個意義上,閱讀十字軍戰(zhàn)爭史的啟示絲毫不亞于閱讀其他令人傷痛的人類群體自相殘害史(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
掩卷深思,正如作者通過對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和“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等一系列近在眼前的事例暗示的,十字軍所象征的人類社會的鴻溝遠未消失,不僅是同一社會內部的鴻溝,也包括不同文明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鴻溝,它們有一個共同點——人為制造,而非必然如此。然而,不管是自蒙古帝國以來歐亞非交通的大發(fā)展和近代資本主義興起以來的世界歷史一體化,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日益增強的全球化趨勢或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相當程度上的逆全球化趨向,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都越來越強了,只是世界歷史如今多了一些不確定性(葛兆光先生說我們要坐在歷史的門檻上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前路,我覺得很對。參閱《葛兆光:我們現在好像坐在了歷史門檻上》,《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9月11日)。
無論如何,人類自身命運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為一位歷史學人,借由這樣一本頗具啟迪的新書,最想寄予的期望是人們從戰(zhàn)爭中汲取血的教訓,痛定思痛,消除非理性的偏執(zhí)和對抗——唯愿地球的和平,與平凡的你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