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5日,上海迎來這一年的初雪。
皚皚白雪,在中國文化與書畫中一直有著獨有的地位與審美。莊子筆下有與冰雪相關的天際真人“姑射仙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則是唐代柳宗元的詩境,“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是明代張岱筆下的西湖之雪。
面對一片冰清晶瑩的世界,古代文人從來不會忘記伏案捉筆,“澎湃新聞”整理的即是中國古代繪畫中從寒巖積雪到關陜飛雪,從溪山暮雪到太行雪霽,尺幅之間,無不記錄了一段段雪中佳致與一個冰清玉潔的家園。
傳 唐人 畫雪景 軸
傳 唐人 畫雪景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早期山水為人物畫的背景,僅是山水,尚不足獨立成畫。幾經(jīng)演變,至唐時,已漸趨成熟獨立之境。有擅繪青綠山水的李思訓、水墨山水王維等大家出現(xiàn)。
唐人 畫雪景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一座山一座山的描繪,大多形成三角形,有平正古拙的感覺。設色主要填染了石青、石綠,山石以鉤勒紋路表現(xiàn),尚未有皴紋的使用,畫法與李思訓青綠山水一派相近。
(傳)五代南唐 巨然 雪圖 軸
(傳)五代南唐 巨然 雪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雪覆滿大地,峽谷中半露寺宇,背后崇山高起,山勢雄偉。溪橋山道之間,行旅三人,冒風雪而行。以墨烘染法,畫出水天,反襯出雪白,大地空曠,枯樹搖舞,倍覺一派襲人寒意。畫上無作者款印,詩塘上有明代書畫家及鑒賞家董其昌題,鑒定為活動于十世紀南唐至北宋初的江南畫家巨然所作。近代學者研究,可能是宋徽宗朝一位學李成的畫家馮覲的作品,也有認為是元代畫家所作。
(傳)宋 范寬 雪山蕭寺圖 軸
(傳)宋 范寬 雪山蕭寺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林巒積雪,萬木具凋,寒氣逼人。小徑蜿蜒,幽谷深邃處寺宇森列。幅中枯樹偃仰稀疏,樹干矗立,堅硬如鐵,枝丫四出,挺如劍戟,畫法至為蒼古。雖然詩塘王鐸的題跋稱此畫出自范寬之手,然本幅無款印,筆墨亦與范氏不類,應為后人所為。
范寬(十至十一世紀),陜西華原人。本名中正,字仲立。性寬厚有大度,時人稱為范寬。山水師李成、荊浩,但自立新法,為北宋初年的山水畫大家。
宋 趙佶 雪江歸棹圖卷
宋 趙佶 雪江歸棹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畫幅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雪江歸棹(音照)圖” 五字,左下角鈐“宣和殿制”印并“天下一人”畫押。
這是一幅描繪冬日雪景的山水畫。畫面起首遠山平緩,進入中段以后,山勢漸漸高聳,轉(zhuǎn)而趨于平緩,整幅畫面富有高低錯落的節(jié)奏感,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時時變換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長卷繪畫的特點和魅力。全卷用筆細勁,筆法流暢,意境肅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時期畫院的藝術(shù)水平。
宋 許道寧 畫雪景 軸
宋 許道寧 畫雪景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許道寧 畫雪景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許道寧 畫雪景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許道寧(約公元十一世紀),北宋河間人。初市藥于都門,畫山水以聚觀者,習氣頗深。中年盡變舊學,行筆簡易,林木硬勁,自成一家。崇山峻嶺,峰巒積雪,百木具凋,蒼松挺立。雪江中,漁夫披簑垂釣,溪畔上,三人圍爐飲酒。通幅以墨渲染水天,更覺陰冷蕭瑟。
宋 燕肅 寒巖積雪 軸
宋 燕肅 寒巖積雪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燕肅(991—1040年),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穆之,一字仲穆。北宋真宗朝第進士,歷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以禮部尚書致仕,故人稱燕龍圖。文學治行,縉紳推之,尤喜畫山水寒林。 雪巖寒江,村屋數(shù)間,一人持杖行于孤橋。全幅皴筆甚少,以水墨遍染江天,頗得蕭瑟寒冷之意。本幅無作者款印,幅上姚氏簽題標為“宋燕穆之寒巖積雪圖”。
宋 馬遠 雪灘雙鷺 軸
宋 馬遠 雪灘雙鷺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雪崖枯樹,蘆竹寒汀,三只白鷺聚集在坡石之下,另一只則站在溪畔,都作寒冷瑟縮的樣子。畫家用濃淡的墨色來渲染樹、石、天色、遠山和蘆草,白鷺和積雪則用留白的手法處理,黑白對比,展現(xiàn)出冬季清冷寂靜的寒意。畫家用方硬的筆法、濃重的焦墨來畫樹石的輪廓線,再用“斧劈”皴法畫出石塊明暗凹凸的變化,筆筆蒼勁。枝條向下斜伸,瘦硬的像屈鐵一般,是馬遠畫作的一大特色。邊角式的構(gòu)圖利用虛曠的背景,造成空間的延伸,將前面的實景襯托得更為醒目了。畫幅右下角還見“馬遠”名款。
馬遠,字欽山,先世河中(今山西永濟市)人。祖父時隨著宋室南遷,徙居于錢塘,曾于光宗、寧宗兩朝為畫院待詔。善畫山水、人物、花鳥,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
宋人 雪山行旅 軸
宋人 雪山行旅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寒山雪積,村肆沿溪而設,長橋跨岸,旅人、牛、馬絡繹于途,木筏順流結(jié)集,一派趕集景致。遠景幽壑,樓臺掩映,寒鴉成陣,匝繞盤旋,通幅于熱鬧中不失雪天陰寒之氣息。屋宇、舟車、拱橋,具以界筆出之,線條略呈釘頭鼠尾,有別于傳統(tǒng)界畫。近景人物,五官、表情歷歷可辨,愈遠則愈簡,屋宇、林木亦然,深合近大遠小之理。
宋人 溪山暮雪 軸
宋人 溪山暮雪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白雪覆蓋溪岸與山峰,群鴉翔集欲歸巢,江天一片寒冬之意。溪山之間,仍見綠樹叢叢寒林不多,應是江南冬日之景象。 從構(gòu)景來看,本幅仍具“主山立于畫面中央”的遺風,但已脫去山石充實的北宋風格,全幅虛空處幾占有二分之一,顯露出南宋山水的風味。在表現(xiàn)樹石上,繼承李唐之影響,但畫樹與斧劈皴的技法趨于精巧細致,與馬夏派傾向粗獷簡逸相異其趣。 本幅描繪景物,細致生動而且寫實,若將之分割數(shù)個方塊來看,正如南宋之山水冊頁。可惜無畫家名款,目前尚難斷定是哪位畫院名家之作。
元 劉貫道 積雪圖 軸
元 劉貫道 積雪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江山積雪,山影崷崒,其上干霄。江畔一舟,沖寒遠至。全圖構(gòu)局雄偉,用筆潑辣而迅疾,畫枯木寒枝,采取郭熙蟹爪枝的表現(xiàn)技法,筆力雄健。本幅舊傳為劉貫道作,然畫風已入明際。 劉貫道(約活動于公元一二七九至一三五六年間),河北定縣人。字仲賢。善道釋人物,山水宗郭熙。
元 方從義 山陰云雪 軸
元 方從義 山陰云雪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方從義(約公元十四世紀),江西貴溪人。字無隅,號方壺。據(jù)說,他是上清宮的道士,品格高潔,擅長于山水畫,對詩文、古隸及章草都有很深的造詣。 這幅畫的構(gòu)圖相當簡單,僅劃一股煙嵐橫于山峰與林木間。墨色的運用很有變化,樹石、云煙、峰巒都被賦予不同的表現(xiàn)和質(zhì)感。筆中飽含著水分,云煙像是隨著水分在浮升幻動。這幅畫的畫面雖然不大,卻表現(xiàn)出耐人尋味的墨韻。
元 朱德潤 雪溪歸棹 軸
元 朱德潤 雪溪歸棹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朱德潤,睢陽人,落籍于吳,遷居昆山。生于至元三十一(1294)年,卒于至正二十五(1365)年。字澤民,山水學郭熙,筆墨秀潤,景致清雅。
元 曹知白 群峰雪霽 軸
元 曹知白 群峰雪霽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年),華亭(今上海)人。字又玄,一字貞素,號云西。擅長山水畫,屬于郭熙一派。 峰巒滿罩白雪,圓渾厚重。山脊上枯樹寒林挺立,江面空闊,舟船行旅都已絕跡,呈現(xiàn)出荒寒靜寂的感覺,筆墨則有著疏朗淡雅的韻味。據(jù)幅上黃公望的題識,曹氏作此畫時七十九歲,而黃氏年已八十二歲。
元人 太行雪霽圖 軸
元人 太行雪霽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群行旅或騎驢或牽騾、駱駝,在險峻的太行山徑趕路,饒有北國風情。路旁枯樹,山石上的白雪都令人想起冬日的嚴寒。縮頸彎腰及以袖口掩鼻的人物,更以生動的表情形容出隆冬的凄苦。
元人 太行雪霽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太行雪霽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的山石構(gòu)景雄奇,用筆勁利。前者承繼北宋范寬一派的遺緒;后者則有南宋馬夏的影響。
明 戴進 雪景山水 軸
明 戴進 雪景山水 軸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延續(xù)了北宋李成、郭熙等人創(chuàng)立的“雪景寒林”以及“行旅”的主題,布景險峻,構(gòu)圖緊密。用筆粗獷縱逸,筆法多變,皴擦點染不拘形式,筆劃具有強烈的動感,山形皆有動勢,表現(xiàn)了北國山林風雪凜冽的豪邁氣勢。
明 吳偉 寒山積雪 軸
明 吳偉 寒山積雪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偉(公元一四五九至一五○八年),湖北武昌人。字士英,號魯夫,又號小仙。幼年孤貧,流落到江蘇常熟,被進士錢昕所收養(yǎng),后來漸以善畫而聞名,并為宮廷作畫。擅繪人物、山水。
明 吳偉 寒山積雪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片銀白的寒雪,輝映在慘淡的天空。溪旁,一人帶著童子正要過橋,畏寒縮瑟的樣子,描寫得栩栩如生。全幅以大筆揮灑而成,有粗率豪邁的感覺,但筆法的運行卻粗細有致。
明 沈周 畫雪景 軸
明 沈周 畫雪景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1427—1509年),江蘇長洲人。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為人寬厚有大度,能詩文,工書法,又善山水,并兼工墨畫花果、翎毛等。畫史上被譽為明代四大畫家之一。
明 沈周 畫雪景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沈周 畫雪景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雪景,大地一片白茫茫。士人渡橋探梅,仆從持傘隨行,對山巖穴中,飛泉激瀉。前景平闊,一望無遺,后方高峰突起,曲徑通幽。畫法用筆勁挺,沈周六十歲左右作品,大抵如此。
明 文徵明 雪滿群峰 軸
明 文徵明 雪滿群峰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年)江蘇長洲人。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亦字征仲,別號停云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并佳,畫師沈周,為明四大家之一。性謹飭,尤工精細小幅。粗壯之筆,偶一為之,故世所重者為粗文細沈。
明 文徵明 雪滿群峰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作群峰堆雪,溪橋籬舍,一紅衣人蹇驢踏雪而歸。筆意拙厚,用墨設色,簡遠雅淡,極得清冷秀雋之致。
明 唐寅 函關雪霽 軸
明 唐寅 函關雪霽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1470—1523年),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子畏,又字伯虎,號六如。天賦多才,賦性疏朗,狂逸不羈。弘治十一年,中南京鄉(xiāng)試解元。畫師周臣,而有出藍之譽。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精,為明四大家之一。
明 唐寅 函關雪霽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積雪巖關,旅人驅(qū)車而行。全幀大抵以斧劈皴皴寫,勁利瀟灑,間雜披麻、長皴等,皴法變化多端。此圖雖無年款,但據(jù)其畫風,疑為唐氏三十八歲左右之作。
明 董其昌 關山雪霽圖 卷
明 董其昌 關山雪霽圖 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據(jù)作者自識可知,這是觀五代著名山水畫家關仝所繪《關山雪霽》圖后的臨古之作。其實這幅臨作并非雪景,只是采用關仝的畫法而成。此圖以平遠和深遠相結(jié)合的構(gòu)圖在一小卷內(nèi)畫連綿無際的山巒林壑,景物擁塞,然墨氣鮮潤,用筆蒼勁生拙,物象歷歷分明,達到了密而不塞的藝術(shù)效果。作品筆墨蒼渾深厚,又有饒富疏秀之致,兼具絢爛與平淡的旨趣,這便是董其昌欲觸關仝繪畫之機,遂為擬之的畫意,其實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平淡天真的具體表現(xiàn),因而他才自詡這幅佳作為“永日無俗子面目”。
明 陸治 雪窗見易圖 軸
明 陸治 雪窗見易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陸治是明代中期蘇州地區(qū)的書畫家,生于蘇州包山梅梁里,也在蘇州地區(qū)成長。年輕時陸治便喜愛書畫,從自學臨摹入手,后來得到文徵明的指引,逐步深入,對元代倪瓚、王蒙的畫法漸有心得。五十歲左右,陸治隱居支硎山,園藝工作之余,靜心作畫,終于進一步畫出屬于自己的格調(diào)。 陸治不但擅長山水、花鳥畫,也能作詩文,有詩文集《陸包山遺稿》流傳下來,他的才華可以從這幅雪景探知一二。此時陸治二十九歲,尚在多方面學習的階段,一層層向上積疊的山脈,參考文征明的構(gòu)圖方式;綿密的筆法,則與王蒙的用筆較為接近。他用赭墨輕染山石,又用花青點染林木,色調(diào)清雅,將寒冬時節(jié)學子讀書的情景,烘托出寧謐的感覺。
明 周文靖 雪夜訪戴 軸
明 周文靖 雪夜訪戴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周文靖(公元十五世紀),福建閩縣(莆田)人。山水學夏圭、吳鎮(zhèn),蒼潤精密,筆力古健,醞釀墨色,各臻其妙。宣德間以陰陽訓術(shù)征入仁智殿,御試“枯木寒鴉”第一,授命為大庾縣典史,歷官掌禮儀的鴻臚寺序班。
明 周文靖 雪夜訪戴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周文靖 雪夜訪戴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周文靖 雪夜訪戴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東晉名士王徽之夜里夢醒,見月色皎潔興致突生,遂趨船造訪好友戴逵。然抵達之后,又打消念頭而折回,或曰:“乘興而來,盡興而返。”為明代歷史人物故事畫之佳例。此幅構(gòu)圖繼承南宋馬、夏特色,卻較之概括簡約,而其瀟灑放逸之筆法,則近似元人風格。
明 藍瑛 溪山雪霽 軸
明 藍瑛 溪山雪霽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藍瑛 溪山雪霽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藍瑛(1585—1644年八十尚在)。錢塘人,字田叔,號蝶叟,晚號石頭陀。善畫山水、人物、花鳥,蘭石尤絕。藍瑛山水,早年醉心子久,浸久而用筆愈重,傅彩愈濃,后人遂歸入浙派。本幅天啟三年(1623年)作,時方三十九歲,正當盛年,故筆墨精整,設色明麗,而習氣未深,是藍氏傳世之佳作。
清 高鳳翰 雪景山水圖 軸
清 高鳳翰 雪景山水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自題七言詩一首,款署:“南村居士題畫為研村大弟留玩。”鈐“鳳”、“翰”朱文聯(lián)珠印、“西園居士”白文印。本幅右下自題:“雍正三年乙巳七月十有六日制?!?鈐“西”、“園”朱文聯(lián)珠印。雍正三年(1725年),高鳳翰43歲。
圖繪山中雪霽之景。平岡山丘,層層深遠,銀裝素裹,蕭肅寧靜,岡巒上綠松、叢竹在凜凜寒風中卻生意盎然,畫面充滿生機。畫家以濃墨染絹地烘托雪景;樹木畫法工細,敷染清雅;構(gòu)圖注意景物大小、疏密、虛實的變化。
清 華嵒 天山積雪圖 軸
清 華嵒 天山積雪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華嵒的人物畫造型極具特色,以表現(xiàn)人物鮮明的個性和內(nèi)在的神韻取勝?!短焐椒e雪圖》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
邊塞行旅是華嵒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題材之一。本圖畫唐人遠行邊塞詩意。圖中,天山腳下,一個身披大紅斗篷、藏掖寶劍的單身旅客,牽一匹雙峰老駝,艱難地緩行于冰雪之中。天色灰暗,四野空曠,道路漫漫,白雪皚皚。一只孤雁橫掠空中,旅者和老駝舉首仰望,此情此景似引起了游子的萬千思緒。畫中情景交融,意境含蓄。畫面構(gòu)圖狹長,造成天高地迥的視覺效果,以襯托人物孤寂的內(nèi)心世界。設色雅致,色彩之間的搭配,冷暖色調(diào)的對比,都十分考究。人物、老駝的形象塑造在寫實的基礎上恰當?shù)剡\用夸張手法,人物前傾的動勢,老駝富于人情味的表情,都使得主題更為突出。作品展現(xiàn)了畫家獨特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出眾的繪畫才能。
畫中自識:“天山積雪。乙亥春,新羅山人寫于講聲書舍,時年七十有四。”下鈐“華巖”,右下角鈐“空塵詩畫”印。
清 蕭晨 豐年瑞雪 軸
清 蕭晨 豐年瑞雪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蕭晨,生卒年不詳。字靈曦,號中素,江蘇揚州人。山水、人物,師法唐宋,畫雪推名手。其人物設色妍雅,衣紋清勁流走。善詩賦,隱梓人中,人以工役之,往役受值,待以詩人,則行朋友之禮。地凍天寒,一片瑞雪照豐年。溪岸叢竹人家,雪壓垂柳。木橋橫江,二人緩緩行來,一持傘,一戴帽披蓑,皆弓身前進,不甚瑟縮,顯見濃濃寒意。
近現(xiàn)代 傅抱石 雪山行旅圖橫幅
近現(xiàn)代 傅抱石 雪山行旅圖橫幅 故宮博物院藏
雪山占據(jù)了畫面的大部分空間,其輪廓用數(shù)筆勾畫,山勢的變化則由大塊面的、濃淡相間的墨色體現(xiàn)出來。山腳下,隱約顯出被積雪覆蓋的一片屋頂,一位文士正拄著手杖蹣跚而來,身后童仆挑著包袱步步緊跟。遠方以淡墨烘染的陰霾天氣,寂靜無聲的千山萬壑,加之銀白色的冰雪世界,使得畫面滲透著侵人的寒氣。
此圖為傅抱石夫人羅時慧捐獻。
(本文據(jù)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相關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