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克制的觀看:觀鳥實踐中“人-鳥”物種邊界的互動

近30年來,中國城市觀鳥群體規(guī)模擴張迅速。20世紀90年代,國內經濟飛速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逐漸凸顯,公眾環(huán)保意識提高,由民間組織發(fā)起的環(huán)?;顒优d起,觀鳥活動得到積極支持(Walther & White,2

近30年來,中國城市觀鳥群體規(guī)模擴張迅速。20世紀90年代,國內經濟飛速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逐漸凸顯,公眾環(huán)保意識提高,由民間組織發(fā)起的環(huán)?;顒优d起,觀鳥活動得到積極支持(Walther & White,2018)。世紀之交,第一部涵蓋中國全部鳥種的鳥類圖鑒《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出版(約翰·馬敬能等,2000);兩年后,民間力量協(xié)同政府舉辦“首屆洞庭湖國際觀鳥大賽”,并創(chuàng)辦首個“中英雙語在線鳥類數據庫”,中國鳥類記錄中心誕生(聞丞等,2020)。本世紀初以來,觀鳥活動蓬勃發(fā)展。北京、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民間觀鳥活動普及到東中部省會城市,中國西部、南部觀鳥人群興起。在此背景下,探究城市居民為何觀鳥,關注觀鳥實踐中人與動物如何互動對于反思城市中人與動物的倫理關系、探尋城市中人與動物共同的生存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飛鳥”是2013年成立的觀鳥組織,其團隊成員主要為北京地區(qū)高校的觀鳥愛好者,現有在冊會員近300人,會員們活躍在鳥類觀察和保育理念宣傳一線,定期面向市民舉行導賞活動。研究團隊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宛平湖公園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進行多次參與式觀察,參加“飛鳥”組織的導賞活動,觀察他們觀賞鳥類和交流互動過程,了解其對觀鳥和鳥類生態(tài)的認識,并對觀鳥組織中7名有著2年以上觀鳥經驗的青年觀鳥者進行深度訪談,探究其對鳥類行為、人類與鳥類關系及觀鳥實踐中倫理準則的理解。

既有對于觀鳥現象的研究較少關注人鳥關系中的倫理問題,而多探討觀鳥對鳥類行為和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近20年來,多物種民族志和人與動物倫理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非人之物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越發(fā)受到人類學關注。在倫理聯(lián)系層面上,動物被視作與人類平等并具有獨立意識的本體存在,物種之間倫理邊界的生成、維持和浮動受到學界關注。

本研究旨在考察觀鳥實踐中人與鳥的物種邊界如何跨越并維系,借此探索當下中國城市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可能性。研究發(fā)現,觀鳥實踐中人-鳥的物種本體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性,物種邊界既可被跨越,亦被刻意強化和維系。觀鳥者跨越物種邊界對鳥類的理解通過“識別”鳥種而建立,同時經由對獵奇欲望的克制、日常生活中與鳥類偶遇而得到強調并維系。在遭遇養(yǎng)鳥之時,野生與馴化間的張力使人-鳥間的物種邊界愈發(fā)復雜。觀鳥實踐中,人鳥關系的特殊之處在于觀鳥者并未將鳥類行為進行擬人化理解,也未視其為環(huán)境客體,而是使其為與人類平等、具有獨立意識存在。這一特殊的倫理關系在觀鳥實踐的不同維度中呈現,在跨物種協(xié)商的實踐中生成、維持并浮動。

大斑啄木鳥;拍攝者:kiwi;拍攝地點:北京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時間:2022年10月30日。



一、識別:觀鳥實踐中鳥類本體的轉譯

觀鳥是個體借助望遠鏡、相機等設備,捕捉單只鳥的形體、叫聲等特征,以識別鳥種、記錄出沒時空并觀察其習性狀態(tài)的活動。通過“觀”的實踐,觀鳥者將鳥類從作為環(huán)境的無關客體營造為具有自主意識和獨立行動能力、人類共生的物種。在此過程中,觀鳥者世界的邊界得以擴展,對世界圖景的想象從以人類為中心延伸到鳥類世界,不同鳥種的生命線條匯入個體生活,呈現出不同物種生命狀態(tài)的交疊。

識別是一切觀鳥行為的前提,包含積累鳥類知識、捕捉、辨認、標記出沒時空等環(huán)節(jié)。多位資深觀鳥者均強調“認識”的基礎性作用?!耙欢ㄒJ識,不然我覺得你拍它也沒有意義,拍半天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保êY子哥,2022-11-19)觀鳥者在前去觀鳥之前會對某一地區(qū)特定時節(jié)出沒的鳥類進行初步了解?!皩W習一些基礎知識很重要,你在云南那些密林里面,可能就看到鳥的屁股,或者聽到叫聲,你得根據這些小的特征去判斷它是什么。我們暑假和一些不參加觀鳥的同學去新疆,那些同學就覺得你們這幫人‘視力’不太一樣(笑)?!保▕W羽,2022-12-01)觀鳥者依據鳥類特征與特定鳥種建立深程度的關系,使得處于曠野、野生而不被認知的物種被賦予意義。

為使“識別”的過程更加有效,專業(yè)設備必不可少,望遠鏡尤其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拔覀冸p筒手持是8倍,超過10倍的話手持就很不穩(wěn)定。單筒可以直接從20(倍)起跳,比較適合看水鳥,因為水鳥隔得比較遠也比較靜,它不像林鳥那么好動。像柳鶯啊或者山雀,這種喜歡蹦迪的林鳥就得用雙筒。它的機動性比較好,調節(jié)起來操作方便?!保êY子哥,2022-11-19)望遠鏡作為視力的延伸,極大增強了“觀”的可能性,使得技術手段在不同情境中能針對不同鳥類行動特征做出機動調整。此外,拍攝也是服務于識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相較于用眼觀察,相機能夠更客觀地記錄鳥類特征,便于觀鳥者事后對照圖冊和識別軟件識別。

在“捕捉”的基礎上,觀鳥者攜帶從自然環(huán)境中獲取的鳥類特征,結合觀鳥圖冊、網絡信息和小程序軟件定位鳥類名稱,獲知這一鳥種在中國境內的遷徙路線、生活習性及某一時節(jié)的出沒區(qū)域?!?月份一般是遷徙季,從10月開始、十一過就開始爆發(fā)。開始會有先頭部隊,然后慢慢聚集。因為鳥也會等,它會湊一團,湊齊一個種群、一個規(guī)模的群體才會走……新編的兩本單獨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一個是鸻鷸,一個是猛禽,這兩個也是難點。我之前去連云港找我朋友,看了一圈鸻鷸看得我頭真的很大,很難記住,因為它們太像了。圖冊上就是熟悉一下,認下特征。樂觀的話,可以從事更深度的研究,對它的境遇什么的都有更深度的了解?!保êY子哥,2022-11-19)觀鳥者與鳥類建立的關系是以鳥種群體為單位的。即使現實遭遇的鳥類是獨立的一只,觀鳥者對于這只鳥的想象依然依托于對應鳥種而展開的。

觀鳥者通過形成個人清單、標記不同鳥種的時空圖譜,建立起獨屬于個人的鳥類時空想象,以鳥種集群為單位形成個體的“私藏”。作為一名有著4年觀鳥經驗的資深“鳥人”,奧羽將觀鳥的實踐形容為“集郵”:“觀鳥類似于集郵或者搜集,是博物學性質的一個愛好。大家一般也會記錄整理自己的清單,一般來說可能在這個圈子里面你看鳥超過1000種,就很受人尊敬,大家都覺得你是個大佬?!保▕W羽,2022-12-01)集郵的意義并非僅在于積攢的快樂, 更意味著觀鳥者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地點與特定鳥種相遇,建立私人化的聯(lián)系。鳥類作為具有獨立意識、與人類平等的種群以此方式進入人類的生活世界,成為“復調”的存在——鳥類的生命存在形式作為人類形式之外的另一“聲調”與人類共在?!拔矣X得開始觀鳥就是獲得了一把通向自然劇場大門的鑰匙。為什么是自然劇場,就是因為自然界中這個物種的行為,它的多樣性,它的魅力。觀鳥不僅是記錄自己收集的物種數,也是對它行為、形態(tài)的一種觀察,能看到另外一種物種和人非常不一樣的物種的生命形式?!保ù筘S哥,2022-12-04)

識別是打開鳥類世界想象的鑰匙。在具備鳥類專業(yè)知識的之后,觀鳥者的日常生活發(fā)生了變化——鳥類遷徙的時序被編織進個人的日常節(jié)奏,人類世界引入了另一物種鮮活的生命體驗。大豐哥提及,當自己看到刮大風時,會想象百望山的猛禽是否會出現;在路邊看到流浪貓時,他會十分憂心是否會有鳥類因此喪失生命;早間見到擾流時,他感受到同一時空中的鳥類受到干擾棲息于林中不出沒。對于大學生來說,生活中經常出現鳥類的偶然闖入使其意識到自己與一群同樣聰明、有靈性的生物一同棲居在學校里?!傍B也會藏東西,他們也會在樹底下或者土里面去藏一些吃的,留著冬天吃。他們也會犯壞,像喜鵲,它做窩比較豪華,外面枝特別大,里面會用毛去填。它會特別賤。比如說你在遛著狗,他會過來叼狗的毛或者什么牛的毛,去給自己續(xù)窩去。外人看就賤兮兮的。很多烏鴉冬天會在樹上過夜。它也不是隨機選樹,就專門挑那些有空調外機的。包括下面有路燈的,它可以躲在路燈的上面,在背光的地方你看不到它、它可以看到你。有時候你走到樹下,舉起望遠鏡,你會發(fā)現整個樹的烏鴉都在觀察你?!保êY子哥,2022-11-19)

在通過識別讓鳥類進入個體的日常生活之后,觀鳥實踐的偶然性和鳥類活動的無法預測性使得生活中與鳥類的偶遇成為觀鳥者珍視的經歷?!拔铱吹揭粋€自然飛來的鳥,我就覺得好開心,我能遇到它是它在眷顧我。我記得就前一陣子北京飛羽去沙河培訓,好多人。大家走著走著就走散了。突然后面有一堆人叫著說——有天鵝!抬頭一看有五只小天鵝就朝北邊飛過去了?;貋碇笪易鰤舳紩舻?。觀鳥就是這樣,天上掉餡餅似的,那種不期而遇。不能抱什么指望去等待,而是等著突然降臨?!保ㄌ焯焖冢?022-11-20)觀鳥者所探尋之鳥并非時時刻刻可見,即使依靠可靠鳥訊追尋稀有鳥類也時常會撲空。尋鳥的隨機性呈現出觀鳥實踐中人類對鳥類物種獨立性的尊重。觀鳥者放低姿態(tài)——他們不向自然索取,而是等待“鳥的賞賜”;而鳥類不因人類探尋的行為而改變自身的行為實踐。觀鳥本身的隨機性昭示著人與鳥之間兩個平行的物種世界的在場,這一在場經由“觀”的祈求而讓觀鳥者意識到遭遇野生鳥類的難得機遇,使其生成感激與敬畏。日常生活中鳥類的闖入讓兩個物種的平行世界有所交疊,觀鳥者在生活世界中與鳥類互動而激發(fā)情感。“我之前救助過一對,它們每年都回一棵樹上,那個地方掉下來的小鳥我給它放回去了。后來第二年它回去的時候就變成了三只。這種事情就是一個很溫暖的過程?!保ㄍ鯅W,2022-12-01)如此兩個物種生命線條的相遇為觀鳥者帶來了豐富、細膩的情感體驗。這意味著在“偶遇”過程中,尋找鳥類時的不確定性所彰顯的物種邊界和日常生活中兩個物種平行世界的相逢共同構筑了觀鳥體驗,以此方式將鳥類的生命存在形式引入人類世界,擴展觀鳥者想象世界的方式。

由此,觀鳥者通過博物學的知識體系識別種類、標記時空范圍,標記這一種類的鳥在個體日常生活中的存在,與特定鳥種建立聯(lián)系。觀鳥者通過觀鳥打開“自然世界的大門”,意識到自己在觀察鳥的同時也成為被觀察者。觀鳥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既是在積累鳥種、識別對照,也是在日常情境中以“共生”的眼光觀察它們的習性,體察鳥的處境和情感。最終,在知曉何時何地、何種氣象條件下可能會出現什么鳥種,人類逐漸打開一個與鳥類共生的世界。

二、克制:觀鳥實踐中的人-鳥物種邊界的協(xié)商

觀鳥實踐中,人與鳥保持著各自獨立的物種邊界,觀鳥者通過“識別”將鳥類從環(huán)境背景轉換為與人類物種平等共生的存在,達成對鳥類習性的想象。這一部分,筆者將集中呈現觀鳥實踐中倫理邊界的協(xié)商——觀鳥者通過刻意強調人和鳥之間的物種差異,拉開與鳥類的接觸距離,在克制觀察欲望之時盡可能減小對鳥類的干擾。同時,觀鳥實踐中的倫理邊界存在著一個模糊地帶,觀鳥者因獵奇而接觸鳥類的欲望與避免干擾野生鳥類的倫理準則在具體情境中不斷協(xié)商,使得二者間的倫理張力愈發(fā)明顯。

飛鳥市民導賞活動,隊員參考鳥類折頁;拍攝者:kiwi;拍攝地點:北京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時間:2022年10月30日



(一)人-鳥物種邊界的刻意強化

觀鳥者遵循著一套倫理準則。這套準則的核心在于盡可能限制觀鳥群體的行為,以減少人類生活節(jié)奏對野生動物習性的干擾。倫理準則的存在刻意維系并強化著人與鳥間的物種邊界,以此激發(fā)觀鳥者對鳥類種群的尊重和保護。

在觀鳥者看來,部分拍鳥群體出于獲得照片的目的而不顧及其習性,甚至隨意引誘的行為是不尊重這一物種的表現,更嚴重時還會對鳥類造成傷害?!翱赡莛B(yǎng)鳥包括拍鳥,很多人拍鳥的時候可能會撒點米或者撒點面包蟲,把面包蟲用鐵絲拴在樹上,以前就經常有鳥會把那鐵絲給吞進去,然后就死掉了,或者說太多的人去圍觀他拍攝以后,鳥會受到過多的干擾。比如說繁殖季節(jié)拍養(yǎng)育小鳥的畫面,有可能一群人圍在那里,然后那只鳥可能就不要那個小鳥了?!保ù筘S哥,2022-12-04)在觀鳥者的講述中,因個人欲望而不顧鳥類的主體體驗是違背觀鳥倫理的表現,鳥類在其認知中僅為自然環(huán)境中的客體,構成拍攝畫面中的景物,與林中樹木花草無甚區(qū)別,更不必說尊重鳥類的感受。如若將鳥類視為客體而以人類中心主義的想法引誘、設置鐵絲,鳥類的生命會受到嚴重威脅。因此,觀鳥首要的原則在于將鳥類視為獨立于人類而平等存在的主體,不可因觀鳥者的主觀意愿而對其施加有明確擾動的人類行為、介入鳥類獨立于人類物種的習性,尤其是在其停留歇息、育雛之時,更應該明確保持人與鳥之間的物種邊界,如此才是踐行觀鳥的倫理道德、尊重保護鳥類。由此可見,觀鳥者的倫理實踐在將鳥類視為與人類平等的主體而刻意強調人與鳥的物種差別,以減少對鳥類生活的介入。

類似典型的違背觀鳥倫理的行為還包括夜間拍攝貓頭鷹時不顧鳥類主體感受而刻意做出干擾行為。這些行為既包括隨意公布貓頭鷹出沒的位置,也包括用腳踹樹、大聲吵鬧等為便于觀察拍攝而對鳥類生活的嚴重介入。在觀鳥者篩子哥看來,公布貓頭鷹的位置意味著違背觀鳥的道德準則,是人類對鳥類物種的侵擾。“這種鳥都是不能隨便公布位置的,這也是觀鳥的道德行為標準。它不同于別的鳥,它是夜行性的鳥,你如果白天去拍的話,很多人會踹樹啊或者什么的,讓他睜眼或者飛,因為他們都覺得貓頭鷹睜眼的時候很可愛。半夜話也會拿手電筒去照貓頭鷹,這很干擾它的習性。還有好多人喜歡拍育雛、喂小鳥,都是夜間,打著手電,很容易造成它棄巢,認為這個地兒不安全,就會跑?!保êY子哥,2022-11-19)觀鳥的倫理道德要求人們既視鳥類為區(qū)別于人類的物種,同時尊重其主體性,使其為與人類平等的存在,而非毫無知覺的客體,因而更需要以鳥類的習性狀態(tài)為先,意識到觀鳥和拍鳥行為本身是對鳥類正常習性的介入,進而有所克制,明確強調鳥和人有各自的生活、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強化物種邊界,進而盡可能降低對鳥類的人為影響。

多名觀鳥者都提及10月頤和園昆明湖發(fā)生的長尾鴨“圍捕”行動?!邦U和園10月份的時候來過一只長尾鴨,那個時候有很多人想去看,但是因為長尾鴨在湖里面,拍鳥的人想去拍近一點的,就坐船把鴨子包圍了,把它趕近一點。這些拍鳥大爺經常干。很多人把那個鳥包圍了,然后等它出來,慢慢收縮包圍圈,最后反正那個就被嚇死了。第一天發(fā)現的人沒有想到,第二天之后人越來越多,可能有50個人在草地里追它。這個事情在觀鳥圈子影響都很大?!保ǚ甯纾?022-12-02)此次“圍捕”行動在觀鳥群體中影響極大,諸多觀鳥愛好者均在微信、微博等平臺報道、轉發(fā),網絡評論大多是對只顧拍攝照片、不站在鳥類主位考慮而予以譴責,并呼吁以“保護鳥類”為出發(fā)點的觀鳥實踐。

以上種種在觀鳥者看來均屬于“非道德拍攝”,誘拍也屬于非道德拍攝的一種。觀鳥者認為誘拍違背了人與鳥之間的倫理規(guī)范。對誘拍的譴責和對觀鳥倫理準則的強調均強化了人與鳥作為兩個物種的邊界,以盡可能限制人類越過自身干擾另一物種的生存狀態(tài)。倫理邊界的刻意強化與擴大是視鳥類種群為與人類共生于城市、平等且具有獨立生存空間的物種。如若彼此獨立的生存空間被過分擾動,野生動物的習性就會發(fā)生改變?!跋窆珗@這種喂鴨的,吃進去對它沒有任何好處。如果投喂時間長了的話,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那個峨眉山的猴子。它分幾個階段,第一是怕,你去投喂了之后它不怕了。第二個階段變成乞食,它會乞求你給他食物。再往下演變就變成搶食了。一般野生動物的話是很怕人的,它不會說去主動接近人,一般主動的動物都比較有問題,可以當它被人喂過?!保êY子哥,2022-11-19)

人與鳥物種邊界的刻意強化旨在避免將鳥類種群視為客體、以人類欲望為中心而不考慮其的主體體驗,甚至對鳥類育種和生命安全構成威脅。觀鳥的核心倫理在于“讓野生動物怕人,而不是親近人”,強化物種間的距離,甚至將物種邊界營造為不可跨越的鴻溝,以使鳥類保持野生性、維持自身的遷徙時令與生存方式,對人類存有戒心,以尊重鳥類種群的獨立性。由此,觀鳥者踐行著“克制”的倫理準則——人與鳥之間隔著由肉眼和望遠鏡“觀看”而無法企及的空間距離,正是這一“觀”的目光在兩個種群間建立連接,使得鳥類得以進入人類世界,作為多元物種與人類共生;同時這一距離構成對物種邊界的強調、維系甚至營造物種間的鴻溝,使得人與鳥之間的本體保持各自的獨立性,促使觀鳥者在實踐中克制對鳥類的干擾,以維護鳥類的野生性。在“觀”這一特殊實踐拉開人-鳥的物種距離之時,觀鳥者得以將鳥類置于與人類平等的地位,站在鳥類的立場思考它們的命運?!八鼈冃枰钪鼈冋媸菫榱嘶钪钪?。它不像人有什么愛好之類的,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繁衍后代。人的體型在他們眼里是非??膳碌?,太大了。如果說在城市里邊生活的話,必須要考慮到鳥的習性特征,要避免做出干擾?!保ǚ甯纾?022-12-02)

(二)觀鳥實踐中的倫理協(xié)商

刻意強化并擴大人與鳥的物種距離之時,觀鳥行為給觀鳥者帶來的獵奇體驗使得個人在“觀”的滿足與克制對鳥類的干擾之間形成倫理張力,由此營造出一個模糊地帶——對于究竟何種程度才算是妨礙鳥類存在著諸多爭議。觀鳥實踐的倫理核心在于盡可能避免對鳥類造成人為影響,但在城市中鳥類遭遇的人為影響幾乎無法避免,而觀鳥實踐本身即是人類以鳥類為對象的實踐,因此影響的程度往往難以評估,并在具體情境中不斷調適。

最典型的莫過于觀鳥者對拍鳥者誘拍行為是否合宜的界定。誘拍時“誘”的尺度十分模糊。在篩子哥看來,“繁殖期的話,你是不能這么干的,平時的話可能人少也就默認了。像以食物誘拍,用面包蟲和用水,你也不好去區(qū)分。最極端的話,你放了一盆水也算是誘,但如果是你像大自然隨便哪個地方,比如下場雨都有可能有個水坑,那這個就比較模糊,就是你怎么去判定誘拍。面包蟲這種肯定是會被抵制的?!保êY子哥,2022-11-19)究竟何種程度才能被定義為“誘拍”因對鳥類造成的影響程度而不同。誘拍分為食物和聲音誘拍兩種。當用面包蟲等食物引誘鳥類出現在固定地點、對其原本習性和育雛行為造成明顯擾動,甚至威脅鳥類的生命安全、造成生理性傷害之時,誘拍行為受到明確抵制。而在其余時候,類似用水誘拍等模糊的行為隨處可見,在此意義上,人類行為與自然界中原本存有之物對鳥類造成的影響無法區(qū)分,人類對鳥類的行為是否足以達成干擾的標準亦難以明確衡量,因此倫理的邊界亦十分模糊。

倫理邊界的調適還體現為觀鳥實踐中什么行為會對鳥類造成影響,接近鳥類的事宜行為程度為何?!拔矣X得不管觀還是拍,盡量做到降低對他的打擾,保持安全距離。鳥有一個驚飛距離,它覺得你離得太近了就會飛,當它飛的時候你就不要再去追趕它了,這樣的話會對它有非常大的傷害。因為你人可能走兩步沒覺著累,但它飛好幾次的話,體力消耗很大,尤其是遷徙時候的鳥,它們本來就很累了,到這兒就是為了休息,如果你再去趕的話就非常容易死?!保▕W羽,2022-12-01)“驚飛距離”是觀鳥實踐中人類行為與鳥類行為之間形成的適宜空間,在此空間內,觀鳥者的行為被許可,達到不對鳥類造成過多影響的程度。這一距離在每一次觀鳥的情境中依據觀鳥者個人經驗而具體把控,無法給出確定的數據;同時也極易被打破,一旦逾越這一邊界鳥就會飛走,也意味著觀鳥者的行為已經對鳥類造成干擾,此時就應及時收斂,不再追尋,以盡可能降低傷害。由此可見,每一次觀鳥情境中觀鳥者都小心翼翼地保持著人與鳥之間的適宜邊界,這一邊界在特定情境中被把握,亦時時介于被打破的邊界,靠近鳥類盡可能詳細觀察的獵奇需求和成就感與是否擾動鳥類的倫理間形成一種張力,每一位觀鳥者對于“適度驚飛距離”的把握均不相同。

模糊而脆弱的適宜距離不僅體現為實際的空間距離,還體現為觀鳥者與鳥類的視覺接觸?!安灰ブ给B,盡量不要用你的目光直視鳥。鳥對這兩個特別敏感。你如果用眼睛一直盯著一個鳥,它馬上就會飛。我感覺到因為它要躲避它的天敵,天上有猛禽在盯著他們,你想100米上千米的距離的眼神,它們都能感覺到,更別說人這種十幾米的距離了。如果不懂的話,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你平時在家的話也可以觀察,你看到一只鳥,你用余光看和你用眼睛盯著它看是不一樣的,如果用眼盯著他,他很快就會飛了,非常敏感。一般接近的話要走之字形,不能直著過去,直接接近在它判定來說就屬于捕食者的姿態(tài)?!保êY子哥,2022-11-19)這使得觀鳥實踐中人與鳥之間的倫理邊界把控更為復雜。不僅需要在每一次具體情境中控制物理接觸的距離,還需要在眼神上有所克制,控制凝視鳥類的時間和頻率,以盡可能減小視覺接觸對鳥類造成的威脅。相較于物理空間距離,眼神的隱性距離更難把控,需要觀鳥者在具體情境中感知鳥類的狀態(tài),敏銳地捕捉鳥類對自身存在的態(tài)度是否時時發(fā)生變化,以維護觀鳥實踐中人、鳥空間微妙的和諧。

觀鳥實踐中存在著一個許可的范圍,允許觀鳥者的無意和不可避免的觀察行為對鳥類種群造成的干擾?!翱赡苡械镍B躲在草里面,你不能說為了看到它就把它趟出來,或者說趕一下它,這樣肯定是不行的。為了觀察一些輕微的影響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其實人進入自然的任何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就是在盡力去減少這種影響。我覺得有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說你要看到貓頭鷹只好用手電照,那一兩秒鐘或者幾秒鐘開手電我沒有什么問題,但你不能說一排人全拿著手電照得跟白天一樣。還有追逐鳥是不行的,但正常行進的過程中沿著路線不小心趟起來一個鳥,我覺得沒有什么問題,但趟起來之后不能一直追著它跑,那肯定不行?!保ǚ甯纾?022-12-02)觀鳥實質上是人類進入鳥類棲居生境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對鳥類造成影響,倫理原則的核心在于不能有意擾動他們,無意造成的影響可以被原諒,但必須及時意識到并盡可能有所彌補,不能再增大干擾程度。在滿足觀察鳥類的目標之后,觀鳥者必須及時收斂、有所克制,例如在觀察到貓頭鷹之后及時關掉手電,避免對貓頭鷹的夜間行為造成過多影響。

如此,對于觀鳥實踐中的倫理邊界,“適度”的把握極為微妙。何種程度是符合倫理道德而滿足觀察稀有鳥種拍攝的欲望,何種程度符合個人的最佳觀賞距離而不對鳥類造成較大干擾,是否以鳥類物種優(yōu)先而克制長時間目光接觸,或是認可無可避免的人類干擾存在,都需要每一位觀鳥者在具體情境中進行調試,對在彼時彼刻的情境中某一鳥種的狀態(tài)進行敏銳觀察和評估。觀鳥實踐中,人與鳥之間的物種邊界出于保護目的而明確強化,甚至擴大物種間無法逾越的鴻溝。與此同時,還存在著模糊而糾纏、無法明確衡量的空間。觀鳥之道在于避免干擾、避免馴化,以此尊重并視鳥類種群為與人類共生、平等存在的主體;同時,觀鳥之道亦存在著眾多難以把控的倫理張力,對鳥類種群的共情與滿足個人觀鳥興致的需求糾纏在一起,使得個體與鳥類種群互動時的人-鳥物種邊界愈加復雜。

三、遭遇“養(yǎng)鳥”:馴化與野生的道德張力

猛禽烏鴉天空戰(zhàn)斗吸引觀鳥者駐足;拍攝者:kiwi;拍攝地點:北京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時間:2022年10月30日



將觀鳥與養(yǎng)鳥進行比較,人與鳥的物種倫理張力愈發(fā)凸顯。生態(tài)觀鳥是指在不影響野生鳥類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人在自然環(huán)境中利用望遠鏡等專業(yè)設備觀察鳥類的活動。相較于此,養(yǎng)鳥則是一種人與鳥之間緊密互動的行為,例如草原游牧民族對鷹隼的馴化。

觀鳥者與養(yǎng)鳥者均涉及“觀”這一視覺活動,二者對“觀”的理解和實踐卻不同的。觀鳥者之“觀”保持著自然主義的態(tài)度,觀鳥結果為何都能被欣然接受;養(yǎng)鳥者則追求的鳥在場,將養(yǎng)鳥視作養(yǎng)育和陪伴的過程,由于鳥的生命遠比人類短暫,它們的一生往往一覽無余地展現在人類的眼前。由此,養(yǎng)鳥追求的是一種確定的觀察,人與鳥之間存在著親密關系,幾乎不存在生態(tài)距離,觀鳥則追求一種不確定的觀看體驗,人與鳥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生態(tài)距離。

觀鳥與養(yǎng)鳥的差別還體現在倫理維度。養(yǎng)鳥與觀鳥倫理的本質差別在于前者是馴化狀態(tài)下的占有,后者則是野生狀態(tài)下的保護。人類嘗試將鳥類馴服是以人類需求為中心的。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養(yǎng)鳥不僅出于賞玩和陪伴的目的,更重視的是為人提供文化和心理層面的意義與情感?!梆B(yǎng)鳥要是像養(yǎng)孩子一樣的情感投入,要與鳥進行互動。”(張同學,2022-11-20)而觀鳥者所秉持的是生態(tài)中心主體的觀點。他們具有較強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和責任感,認為野生鳥類處于自然狀態(tài)、不應被馴服。進一步而言,觀鳥行為對觀鳥者來說是一種“超越其他興趣的興趣”,他們會自覺地將觀鳥行動納入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宏大背景中而賦予特殊意義?!坝^鳥給我的生活加入了一個超越其他興趣的興趣,它對我來說可能比看電影、打游戲、打籃球什么的更有意思?!保ê邝?, 2022-11-13)觀鳥實踐不僅是興趣愛好,更在踐行生態(tài)知識和環(huán)保理念過程中具有了責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個人常常會產生“觀鳥者”與“養(yǎng)鳥者”的身份重疊。同時作為觀鳥者和養(yǎng)鳥者的人們會將已馴化的寵物鳥和野鳥區(qū)分對待——基于現實情感需求,寵物鳥被人工孵化和人工飼養(yǎng),已經成為人類文化中的一部分,此時鳥是“非人之人”,擁有人的部分習性;基于生態(tài)學知識,“野鳥”應該生活于原生自然環(huán)境中,是需要受到保護、避免人為介入的野生動物?!皩τ谝吧B類,還是不要讓它們帶有更多對人的情感因素,因為它們可能沒有辦法適應野外的環(huán)境?!保◤埻瑢W,2022-11-20)當“養(yǎng)鳥者”和“觀鳥者”兩種身份的重疊時,個人既有文化上的情感需求,又受制于面對野生鳥類時的倫理規(guī)范,呈現出的抽象的生態(tài)學知識與具體情感經驗之間的一致?!捌鋵嵨也⒉环磳︷B(yǎng)鳥的行為,但是可以去養(yǎng)那些人工繁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鳥類,不要去碰那些就是野外捕捉回來的鳥類?!保ê邝?, 2022-11-13)

在同為養(yǎng)鳥者和觀鳥者的人群在飼養(yǎng)馴化鳥類的需求與盡可能避免干擾野生鳥類的倫理間達成一致之時,觀鳥者在遭遇養(yǎng)鳥亦時常出現因雙重身份造成的倫理張力,其背后呈現出“文化”與“自然”的交織。首先,成為一個真正熱愛自然的觀鳥者需要經過雙重超越,不光要超越僅為人類需求服務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還要超越對鳥類的“單戀”,從生態(tài)的整體性進行理解。鳥類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互動是多樣態(tài)的,與植被、土壤、大氣等環(huán)境因素和其他物種持續(xù)作用。在“豆瓣”社區(qū)一篇名為《以后不想養(yǎng)鳥了》的帖子中,當養(yǎng)鳥者將鳥放置于自然情境下進行理解之時,情景的矛盾使其不想再養(yǎng)鳥。“大山深處,茂密林中,鳥兒的叫聲清脆悅耳,哪怕是麻雀的嘰嘰喳喳,也讓人心生愉悅。在家里只覺得它們吵鬧。以后不想養(yǎng)鳥了?!保L鯨,2022-10-30,來源于“豆瓣”)

在此意義上,營造一個人與鳥的“共生空間”是否可行?“實在空間”“無形空間”都提供了啟發(fā)。首先在“實在空間”層面,美國家庭經常會在后院的草坪上安置一些喂食器或者水槽,以供過路的野鳥休息和補充體力。這些裝置為覓食困難的野鳥提供了幫助,體現了良好的生態(tài)友好性。這同樣是一種觀鳥實踐,它打破了觀鳥與養(yǎng)鳥的生態(tài)界限,使人們的后院成為一個流動的觀鳥站,人們在家中便可以觀賞到不同種類的野鳥。這一實踐一定程度上彌合了裂隙、創(chuàng)造了共生的空間,人能夠在確定的個體場所欣賞到不確定的鳥類,展現了人與鳥的互惠互酬。

其次,在“無形空間”層面,在人類學的民族志文本提供了啟發(fā)。格爾茨在《文化的解釋》中所描述的巴厘島斗雞場也是男性氣質和聲望榮譽的競技場,斗雞游戲就是一種“深層游戲”,在斗雞游戲中,動物在其中扮演的是男性參與者的虛擬化身,他們將強烈的情感與意義投射到斗雞身上。在這種盛大的動物表演中,男性參與者的主體性在象征層面與斗雞達到了互通。人與斗雞雖然存在物理距離,但心理距離卻消失了,轉變?yōu)橐环N人與物“混融”的狀態(tài),若將斗雞類比成人類馴化的鳥類,人與鳥也可處于一個無形的共生空間。

四、結語

本文基于北京地區(qū)青年觀鳥群體的民族志考察,探究觀鳥實踐中人與鳥的物種邊界如何實現跨越和強化。研究發(fā)現,人-鳥物種邊界的跨越通過“識別”實現。所謂“識別”即是依托博物學知識、借助專業(yè)設備捕捉鳥類特征,對照鳥類圖冊獲知鳥種名稱。正因為觀鳥實踐中的“識別”,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存在的鳥類得以跨越物種邊界,成為與人類共同的生命存在。同時,人與鳥的物種邊界在觀鳥實踐中依靠克制獵奇欲望、遵循倫理規(guī)范得到強化與協(xié)商。觀鳥倫理的核心是拉開與鳥類的物種距離,將其視為野生的、獨立于人的生命體,使物種邊界得以維系與強化。此外,養(yǎng)鳥與觀鳥行為的差異是馴化狀態(tài)下的占有與野生狀態(tài)下的保護之間的差異,而個體的情感需求與生態(tài)學知識實際上是并行不悖的。

由此,觀鳥實踐中的人與鳥物種邊界既被跨越,又被維系和強化。人類學的多物種民族志中討論的人與動物、與自然的關系是雙向平等的,而非“環(huán)境決定論”或“文化決定論”層面的單向不對等關系。視角主義認為人與非人類都根據自己的視角理解現實世界,且視角可以轉換。在觀鳥實踐中,觀鳥者承認人與鳥的共性與差異,他們經由認知鳥的種類而得以想象鳥類的遷徙方式和生活習性,肯定鳥類存在的“人性”,并將鳥的行為與帶有文化意味的人的行為類比。在此過程中,人得以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將鳥類視為平等、具有獨立意識的物種存在,賦予鳥類以尊重,體察它們的生存境況。觀鳥者并未將動物完全當作人來看待,而是在多物種互動的關系中站在動物的角度反思人類的行為。

就當下而言,人與動物共創(chuàng)生活空間是可能的。其一,我們應該認識到人與動物之間是“平等互惠”的關系,不能只滿足人類自身需求,而忽視對動物及其棲息環(huán)境的影響。其二,人、動物與自然是一體的。人與物二分的觀點試圖向人們說明自然是一個完全有別于人的王國,動物應生活在完全排除人為因素的自然中。我們應重新審視這一觀點,不能因人與動物的差異進而將人類排除在自然之外,這樣人與動物才有共創(chuàng)生活空間的可能。


參考文獻:

Kulick D. 2017, “Human-animal communicatio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46(1): 357-378.

Watson G. P. L. 2010, “Multiple acts of birding: The education, ethics and ontology of bird watching in Ontario”. 

Walther B. & White A. 2018, “The emergence of birdwatching in China: history, demographics, activities, motiv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of Chinese birdwatchers.”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8, 1-13. 

王麗娜、 唐思詩、郭建斌, 2022, 自然可以成為媒介——基于保山市百花嶺村觀鳥實踐的田野研究. 新聞與寫作(08), 37-50.

聞丞、雷進宇、韋銘,2020,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0,昆明市朱雀鳥類研究所.

約翰·馬敬能、卡倫·菲力普斯等,2000,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湖南教育出版社,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