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戴維·喬治·哈斯凱爾(David George Haskell)是美國南方大學教授、古根海姆研究員(Guggenheim Fellow),一直致力于生物及環(huán)境方面的研究,從事自然、科學寫作。喜愛自然作品的讀者對他的《看不見的森林》和《樹木之歌》一定不會陌生。細膩的觀察、專業(yè)的科學背景和娓娓道來的文風,使他的作品廣受大眾好評,榮獲多項自然和科學寫作大獎。
《荒野之聲:地球音樂的繁盛和寂滅》是他關于地球聲音圖景的新作。作者參與了為期數(shù)年的項目調(diào)查,帶著儀器在森林、海洋和城市間穿行,紀錄不同區(qū)域動物聲音的豐富度,這使他注意到不同環(huán)境對聲音的塑造。
與之前的作品相比,作者在本書中增加了對人和社會的關注。本文摘自該書的第五部分“物種減少、危機和不公正”中的“城市”一節(jié),描述和解釋了城市噪聲的社會影響。該書中文版由商務印書館2023年3月出版。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刊發(fā)。略有刪節(jié)。標題為編者所加。
《荒野之聲:地球音樂的繁盛和寂滅》書封
從哈萊姆區(qū)開往市中心的A線地鐵上,4名青少年在地鐵的咔嗒聲和刺耳的噪聲中高聲交談。其中有個孩子讓其他人小聲點,可是他們當面嘲笑她:“我們是紐約人,大聲喧嘩!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制造噪聲?!敝車臋C器應和著他們。我在哥倫布圓環(huán)(Columbus Circle,紐約市曼哈頓的一個地標,以克里斯托弗· 哥倫布命名,于1905年建成,坐落在百老匯、中央公園西大道、59 街和第八大道的交叉口,就在中央公園的西南側)出站時,用聲壓計看了一下,列車通過時,是98分貝。這個強度足以損害內(nèi)耳毛細胞。在這種環(huán)境逗留幾小時以上,就會造成永久性聽覺損傷。車輪、制動器和金屬車廂在高低起伏的軌道上高速顛簸的力量,使那些青少年的喧嘩相形見絀。
城市確實喧鬧,但城市聲景的特點不僅在于聲音響亮。很多熱帶和亞熱帶森林里,環(huán)境噪聲級別通常接近甚或超過70分貝。熱帶地區(qū)有些蟬跟地鐵一樣吵,音量高達100分貝。在田納西州,夏末螽斯的合唱能數(shù)小時穩(wěn)定持續(xù)在75分貝。城里人這時候去田納西州的鄉(xiāng)村,就會抱怨嘁喳的蟲聲吵得睡不著覺。通常說城市比鄉(xiāng)村“鬧騰”,實際情況卻顛倒過來。即便在繁華都市,一般的公寓或辦公室也比鄉(xiāng)村靜謐,噪聲通常在55到65分貝?!白匀弧笔前察o的,這種觀念只是出自對北方溫帶地區(qū)的期望和體驗。在日本、西歐或新英格蘭,森林確實比城市安靜得多。尤其一年中更冷的幾個月,昆蟲、青蛙和鳥類的鳴聲更輕柔,或干脆不出聲。同樣,極地地區(qū)和山區(qū)地帶在被風暴間歇期的平靜接管時,也會分外安寧。然而植物繁盛、動物多樣性程度高的地方,通常都很喧鬧。
城市噪聲與其他聲景最明顯的不同,在于其節(jié)奏和變幻莫測的性質(zhì)。我步行穿過曼哈頓中心區(qū),手里拿著聲壓計。在哥倫布圓環(huán)的南邊,工人們正在砸街道的混凝土路面。他們像外科醫(yī)生一樣,切開皮膚去觸摸下方的動脈和神經(jīng)。手提鉆就是他們的手術刀。我站在4米外的路邊,測量到噪聲級別為94分貝。施工隊伍5名成員只有2人佩戴了聽力防護裝置。一個小姑娘皺起眉頭,雙手捂住耳朵匆匆走過去。成年人一臉無畏地走過。往北一個街區(qū),一輛公共汽車正好開到與我齊平的位置,氣動剎車“嘁”的一聲,嚇得一只過馬路的比熊犬拼命拽著牽狗繩往前沖。往前兩個街區(qū),建筑工人們?nèi)酉聛硪欢汛罱_手架的金屬管。啪嗒聲打破了一兩位緩步行走的路人臉上的平靜,他們身體一震,隨后迅速扭頭走開。一輛救護車朝并排停放的小汽車拉響警笛。有人在耳邊叫喊,試圖趕上已經(jīng)穿過熙攘的車流走到大路對面的朋友。除了在街道封閉的車道上直接看到手提鉆,我完全無法預料這些聲音何時會出現(xiàn)。巨響給人造成壓力,有時還很痛苦。然而當聲景中的爆炸和撞擊似乎是隨機到來時,沉浸在其中同樣痛苦無比。那讓我感覺是在一片漆黑中穿行,不知何時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伸出來給我一巴掌,使勁搖撼我。
在不以人類為主導的地方,很少出現(xiàn)突然的巨響,否則通常會讓人大吃一驚。樹木砰然倒下,潛行的捕食者陡然現(xiàn)身,同伴被蜜蜂蜇傷發(fā)出痛苦的喊叫,每種聲音都讓我們腎上腺素飆升。而森林和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巨響,大多以更符合預期的方式到來,也不叫人痛苦。雨林中,犀鳥和金剛鸚鵡成雙成對從開闊的領地上空飛過,隨著它們靠近而后飛走,沙啞的叫聲總是漸起漸落。蟬和青蛙合唱的旋律也是逐漸高漲,逐漸消退,雖然偶爾聲勢極其浩大,聽著也不吃驚。巨浪的跌宕起伏富有規(guī)律,讓人覺得安心。就連雷聲的霹靂和轟鳴,通常也在預期之中。我們能看、聽和感覺到風暴襲來。極少有突如其來的晴空霹靂。人類在森林和草原環(huán)境演化出來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如今在城市里無所適從。我在曼哈頓周圍漫步一日,耳邊傳來的突發(fā)聲響,可能比我的祖先一輩子聽到的還多。
城市噪聲——人類活動引起的討厭的、不受控制的聲音——對我們的身心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jīng)廣為人知。無論是手提鉆等魔音貫耳的工具造成的直接損害,還是地鐵站、建筑工地或交通繁忙地段年復一年對內(nèi)耳毛細胞的磨損,噪聲過大都會導致聽力喪失。聽力喪失進而導致其他問題,包括喪失社會聯(lián)系,增大出事故和摔跤的概率。噪聲攻擊的不只是我們耳部的纖毛。無論飛機、卡車的聲音,還是家里傳來的咔嗒聲,當討厭的聲音傳入耳朵時,即使在熟睡中,我們也會血壓飆升。噪聲還會使睡眠破碎,加劇清醒時的壓力、怒氣和疲憊感。心臟和血管也備受煎熬。噪聲環(huán)境下,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增高,可能是長期處在過高的應激激素水平和血壓狀態(tài)下所致。城市噪聲也會擾亂血液中脂肪和糖分的含量水平。兒童尤其容易受到危害,因為噪聲會干擾認知發(fā)育。學校里學生長期處在飛機、汽車或火車噪聲中,會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出現(xiàn)記憶和閱讀障礙,影響測驗成績。實驗室用一批不幸的大鼠和小鼠做實驗,證實噪聲不僅會改變生理結構,還會損害大腦發(fā)育。聲音的本質(zhì)使其成為尤為棘手的痛苦之源。刺眼的光線,閉上眼或拉上簾子就能遮擋。難聞的氣味,關好門窗通常就能隔絕。刺耳的聲音卻不然,它在固體中穿行,無孔不入地進入總是張開著、總在傾聽的耳朵。
在西歐,這些影響已經(jīng)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歐洲環(huán)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預計,噪聲是造成疾病和新生兒死亡的第二大環(huán)境因素,每年造成1.2萬新生兒死亡和4.8萬起新增的心臟病病例,影響僅次于細顆粒物污染。據(jù)估計,西歐有650萬人因噪聲罹患慢性睡眠障礙,2200萬人——10人中就有1人——長期處于煩惱焦慮之中。其他地方很少如此精確地估算噪聲影響,但受噪聲折磨可能比歐洲更嚴重。以非洲城市為例,噪聲測量值通常超過歐洲城市的噪聲水平。按歐洲的數(shù)據(jù)來推算,雖然只是粗略估算,但也表明,在世界范圍內(nèi),城市噪聲很可能降低了數(shù)億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zhì)量,每年造成數(shù)十萬人死亡??傮w上,噪聲問題正在惡化,因為道路和天空日益繁忙,工業(yè)活動也擴大了規(guī)模。比如從1978年到2008年,航空運輸就翻了兩番,增長趨勢一直持續(xù)到新冠疫情暴發(fā)之前。
城市噪聲的重擔,并不是由所有人公平分攤的。城市噪聲污染是不公正的形式之一。然而我們也是一種熱愛家園聲景的生物。我們適應、忍受城市噪聲,有時候也將其作為文化和場所的標志、維系社區(qū)聲音氛圍的紐帶。因此,城市噪聲的悖論在于,它既使人疏遠,又讓人親近;它是傷害之源,也是歸屬感的來源。
我在西哈萊姆一位朋友轉租的房子里待了一個夏天,然后搬到東河對面布魯克林公園坡地區(qū)(Park Slope,紐約最宜居的社區(qū)之一,被譽為“紐約的比弗利山莊”)另一間公寓住了幾周。這間公寓窗外幾米遠處可沒有高速路。步行幾分鐘,就能到達展望公園200多公頃的林地、草坪和湖泊。兜售冰激凌的小車也不會整個下午停在公寓樓窗下。新社區(qū)的公交汽車運行得安靜而利落。過去20多年,我在紐約搭乘過數(shù)十條公交線,但在搬到公園坡之前,我從未見過一輛車??吭诼愤厱r只發(fā)出輕微的聲音,也不吐出黑煙,讓乘客享受到開啟Wi-Fi的輕快之旅。西哈萊姆社區(qū)以拉丁裔和有色人種為主,公園坡則大多為白人,家庭年收入中值比西哈萊姆多一倍。西哈萊姆80%以上房屋用于出租,相比之下,公園坡出租率剛過60%。城市噪聲危害在不同區(qū)域的分布,不僅形象地展示出城市規(guī)劃的歷史,也體現(xiàn)著當前的政策。紐約的高速路貫穿很多社區(qū),在鋪設時夷平或瓦解了很多少數(shù)族裔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區(qū),讓很多人流離失所。余下的居民則面臨更多的噪聲和空氣污染。主持紐約大部分規(guī)劃工作的羅伯特·摩西(Robert Moses)認為,這項建設一舉兩得,一方面連接了多數(shù)郊區(qū)白人社區(qū)和城市,另一方面搗毀了他所說的“猶太區(qū)”(ghettoe)和“貧民窟”(slum)。城市成為邊遠地區(qū)私家車的中轉中心。美國各地廣泛復制摩西的改建模式,90%的費用由聯(lián)邦政府城市高速公路項目承擔。到20世紀60年代末,由于大刀闊斧的高速路修建工程拆毀了大量的少數(shù)族裔社區(qū),保護運動者發(fā)起了反擊。他們的一個口號,就是“不要再讓白人的道路穿過有色人種的臥室”。
……
噪聲污染與紐約城其他形式的環(huán)境不公正交織在一起。老舊的柴油公交車不僅噪聲大,也向空氣中排放顆粒污染物。紐約75%的公交汽車站分布在有色人種社區(qū)。同樣,卡車和汽車交通、廢物轉運設施、工廠選址的絕大部分影響,也由這片區(qū)域承受。紐約的拉丁裔和非裔人口,平均吸入的交通工具顆粒污染物總量,近乎白人的兩倍。2018年,布魯克林區(qū)區(qū)長埃里克·亞當斯(Eric Adams)聯(lián)合其他民選官員,指出大多數(shù)污染性強的老舊公交汽車在低收入社區(qū)使用,是“無法接受,也不可忍受的”。紐約大都會交通管理局(Metropolitan Transit Authority,MTA)做出回應,加緊步伐逐步淘汰一些更老舊的公共汽車,并建議在2040年之前實現(xiàn)整個車隊的電氣化。這將清除空氣中的公交汽車噪聲和柴油機廢氣,但還要視財政撥款而定。MTA經(jīng)費預算的控制權并不在紐約市,而在紐約州。數(shù)十年來,紐約州抽走了紐約市用于公共交通建設的大量資金,包括用MTA的資金來救助陷入困境的滑雪勝地。紐約市低收入地區(qū)老舊公共汽車的咆哮和轟鳴,部分源于少數(shù)鄉(xiāng)野度假者(多數(shù)是白人)在雪場度過的快樂時光。這是20世紀美國毀掉城市來造福郊區(qū)和遠郊繁華地帶的一個非常有力的例證。2020年對世界各地城市生態(tài)全面的科學回顧發(fā)現(xiàn),城市生活的環(huán)境維度,如污染模式、樹木稀疏區(qū)域形成的熱島、接近健康水道的機會等,“主要受社會不平等、結構性種族主義和階級主義管控”。西哈萊姆區(qū)噪聲更多,而安靜的綠地面積更少,這種與公園坡對比鮮明的聲景,正是150多年來不公正的城市規(guī)劃造成的。
在紐約市,權力不平等在聲學方面的體現(xiàn),有時也會延伸到較富裕的社區(qū)。拆遷和建筑工業(yè)可以無視一切人群,只有最有權勢的居民除外。按規(guī)定,建筑施工只能在早上7點到下午6點之間進行。然而2018年,紐約市批準了6.7萬個不受時間限制的施工項目,比2012年的許可數(shù)量多出一倍還不止。如今每個放開限制的施工項目都完全不按章法行事,噪聲干擾一直延續(xù)到黎明前和深夜幾個小時。頒發(fā)許可證的收費,為紐約市的小金庫增添了2000多萬美元的收入。2019年紐約州花費在游說政府上的資金近3億美元,其中在房地產(chǎn)和建筑行業(yè)的花費位居第二,僅次于為爭取預算撥款支付的游說費。2016年紐約州審計長辦公室報告提到,從2010年到2015年,城市施工噪聲受到的投訴翻了一番還不止。然而,前去巡視建筑工地的檢查人員并未攜帶噪聲測量儀器,也幾乎從未予以懲罰。負責施行噪聲管理條例的市政府部門,未能從紛至沓來的投訴看出長期存在的問題。城里更高檔的區(qū)域,可能比其他社區(qū)更安靜,但就算這些地方,也無法避開噪聲的攻擊。人脈廣大的開發(fā)商一手遮天,不平等無處不在。一個城市的運行固然離不開建筑和翻新,但是當手提鉆和卡車毀掉了任何高效工作或休息睡眠的希望時,城市的最基本任務,即為人類提供宜居的棲居地,就宣告失敗了。
個人、活動家團體和當?shù)孛襁x官員紛紛發(fā)起抵制。西哈萊姆一個以社區(qū)為基礎的非營利組織“我們?yōu)榄h(huán)境正義而行動”(WE ACT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數(shù)十年來一直在為居民權利和福利努力爭取,要求妥善解決污水處理廠問題,要求將公交汽車站升級改造得更清潔、更安靜,向誘發(fā)哮喘的空氣污染的源頭開戰(zhàn),并提出城鎮(zhèn)地區(qū)熱量分布不平等問題。紐約市議會成員最近也提出多項議案,反對在常規(guī)時間外施工。如果議案通過,將能更有力地管制噪聲。個人亦可利用小額訴訟法庭來強制執(zhí)行城市不會施行的法規(guī)。
這些行動,都是基于長久以來為減少有害噪聲而做出的努力。1827年出生于紐約的發(fā)明家瑪麗·沃爾頓(Mary Walton)居住在曼哈頓一條高架鐵路線附近,由于不堪忍受噪聲,她于1881年發(fā)明了減少噪聲的鐵軌支撐物專利技術。紐約等城市均采納了這項發(fā)明。20世紀初,內(nèi)科醫(yī)生兼社會活動家朱莉婭·巴內(nèi)特·賴斯(Julia Barnett Rice)以醫(yī)院的名義請愿,成功限制了船舶和道路交通發(fā)出的噪聲,并最終推動聯(lián)邦通過第一條噪聲管制法案。20世紀頭幾十年,為了減少噪聲,馬拉的送奶車配備了橡膠輪子,馬蹄上也鑲著橡膠馬掌。現(xiàn)如今,城市上空充滿直升機和飛機的噪聲,四處傳來建筑工地的敲打,在這種背景下,早期的行為顯得古樸而典雅。1935年,紐約市長菲奧雷洛·拉瓜迪亞(Fiorello La Guardia)宣布11月要做到“夜間無噪聲”,號召市民發(fā)揚“協(xié)作、禮貌和睦鄰精神”,以減少喧囂。次年,紐約市施行噪聲法則。時隔85年,重讀法則所禁止的內(nèi)容,感覺正像是對當今街道的描述:音量過大的音樂、發(fā)動機、建筑施工、卡車卸貨、夜間狂歡、車載揚聲器,以及“(機動車)長時間按喇叭和無緣無故亂按喇叭”。
噪聲是我們對感官、社會和物理世界缺乏控制的一種形式。對此體會最深的,往往是貧困和邊緣人群。然而并非所有“噪聲”都是壞的,也并非所有人對城市噪聲的體驗都一般無二。差異根植于為社區(qū)認同和中產(chǎn)階級化(譯注:gentrification,也譯作紳士化、貴族化或縉紳化,指在社會發(fā)展中,一個舊區(qū)原本聚集低收入人士,重建后地價及租金上升,吸引較高收入人士遷入并取代原有低收入者)而做出的艱苦斗爭。家庭生活和商業(yè)生活往往溢出到街道上——在任何地方,只要家里地方小,夏天天氣熱,就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時候,說話聲、震天響的音樂、來往車輛,就會變成一個地方的決定性特征,一種家的標志。
然而“家”的聲學意義是有爭議的。當不同的期望碰撞時,沖突隨之而來。有時候,緊張關系源于緊湊的住宅區(qū)鄰里間不可避免的摩擦。聲音在木頭、玻璃和磚石中傳播,無孔不入地擠進窗戶的縫隙,聲波裹住了屋頂和每個角落。因此,鄰居家說話的聲音,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像在我們自己家一樣,攪動著我們內(nèi)耳的液體。這種親密關系干擾睡眠,白天也讓我們心煩意亂。聲音將我們拖進了其他人的生活,對此我們只能屈服,放棄對感官體驗的部分控制。固然,就算在林中抑或海岸,情況也是如此。但是在那些地方,我們內(nèi)心的焦慮消融了,也許是因為那些聲音來自我們所不熟悉的樹木、昆蟲、鳥類和沙灘上海水的語言。如果我們從中聽出咝咝作響的松針備受干旱煎熬的痛苦、蟬不可一世的狂妄自大、烏鴉抱團排外的咒罵,抑或海灘波浪醞釀著風暴的怒火,我們會不會在心里做多重分析和判斷,將這種撫慰人心的聲音復雜化呢?在城市中,我們對一切聲音的來源和意義了如指掌,鄰居能戳到我們的痛點,點燃我們的情緒。當我們認為這是鄰人不顧及我們感受的表現(xiàn)時,情緒就更甚了。比如,深夜播放低沉和擂鼓一般沉重的音樂:你把手貼在墻壁上感受一下那種震顫吧。天還沒亮,樓上公寓沒鋪地毯的木地板上,鞋底踩得啪嗒作響。樓道又傳來一聲戲劇化的喊聲。小孩們半夜在街角放煙花,接連10個晚上夜夜如此。一只耐力超凡的小狗,整個下午沖著鄰里街坊汪汪叫個不停。
鄰里關系正常的社區(qū),聲音跨越家庭界限通常無傷大雅。我們能容忍,通常還會享受社區(qū)的聲音。我們發(fā)一條短信,或是次日去跟鄰居聊兩句,問題就解決了。但要是社區(qū)鄰里關系不和諧,聲音就有可能使對抗升級。在一個人看來是本地文化中表達喜悅的方式,在其他人看來卻是討厭的噪聲。當這種分裂上升到種族、階級和貧富的層次時,對社區(qū)應有的聲音所持的不同期望,就會變成中產(chǎn)階級化的表征,同時也是促成中產(chǎn)階級化的原因。
我在西哈萊姆住的那間公寓,所在社區(qū)人口如今以拉丁裔為主。一到晚上,尤其周末,整個街道的生活就圍繞著小型手推車上的音響,或是手機揚聲器傳來的音樂。此起彼伏的節(jié)奏和旋律,是城市交通噪聲主要的伴奏。7月14日前后,街道中心燃起煙花,為音樂增添了爆炸性的裝飾效果。噼噼啪啪的回聲在高樓間逼仄的“峽谷”里回蕩,給煙花表演帶來縈繞不去的力量感。作為本社區(qū)的白人游客,我也是中產(chǎn)階級化進程的一部分,推高了房價,并鼓動人們將房產(chǎn)賣給白人。如果我撥打“311”,向市政府清算所投訴“噪聲”問題,就會直接叫來警察執(zhí)法隊,讓當?shù)厣鐓^(qū)承受不恰當?shù)奈幕?。我喜歡音樂,也并不想打電話投訴,但如果我確實那樣做了,即便作為一個客人和文化中的外來者,那種行為也是錯誤的。
社區(qū)其他白人住戶不會有我這樣的想法。隨著房價上升,白人搬遷進來。尤其在2015年之后,噪聲投訴數(shù)量猛增。老社區(qū)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活動,比如開著收音機,在人行道上拉開折疊桌玩多米諾骨牌,或是小孩們?nèi)挤艧熁?,對新搬來的白人住戶來說都不合時宜。因此很多白人寧可花高昂的租金去住翻新或重建的公寓樓。
同樣的動態(tài)流動也在其他城市上演,顯示出各地特有的階級和種族關系。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的白人住戶報警投訴非裔美國人的“二線大游行”(second line parades,新奧爾良舉辦的傳統(tǒng)銅管樂隊大游行儀式。各俱樂部的正式 樂隊走在前面,通常叫“主線”或“一線大游行”,業(yè)余樂隊的演出走在后面,叫作 “二線大游行”)和街頭派對。澳大利亞墨爾本新開發(fā)的住宅項目,引發(fā)了富裕住戶對長久以來現(xiàn)場音樂場地噪聲的不滿。這種分裂源于社會階層的劃分,而非種族對立。在倫敦的教堂街市場(Chapel Market),附近翻修過的公寓里新來的住戶抱怨市場上的買賣聲:“三個蘋果!”還有清晨手推車輪子的轱轆聲。在這些地方,社區(qū)的聲音并不曾改變,只是聽眾的愿望和要求改變了?!霸肼暋备兄闷鹣蛘对V的武器,起到了讓原住戶屈從于新來者的作用。在紐約市,當某個白人撥打“311”投訴有色人種制造的噪聲時,撥號者不會受到任何損失(公共記錄不會提到來電者的姓名),而被投訴者卻要面對一個通常充滿暴力和種族主義色彩的執(zhí)法機構。因此,我們判斷噪聲水平是否合適,以及在相應的判斷下,選擇如何去行動,都取決于我們是寬容還是不公正。房價驅動了中產(chǎn)階級化,而感官表達和期望方面的文化差異,也起到同樣的作用。
城市生活也教會我們,噪聲帶有性別色彩。將交通和工業(yè)噪聲引向有色人種社區(qū)的城市規(guī)劃,是由男性制定的。將噪聲延長到清晨和深夜的建筑公司,也由男性運營。經(jīng)過改造后在大街上像槍聲一般爆響的煙花和汽車消聲器,大多也由小伙子們引爆。坐在車里開著高音喇叭停在幾十戶公寓窗下,或是用噪聲最大的改造摩托車和汽車“轟炸”狹窄街巷的,也多是男性。城市噪聲通常充滿男性氣概。我們的文化鼓勵并容忍男性侵犯他人的感官邊界,卻積極地制止女性發(fā)聲。在這座城市的喧囂中,我們聽到的仍然是父權制的那一套,就像當年起草《圣經(jīng)》的人命令“女人默默學習服從一切”一樣。正是這種父權制,讓瑪麗·安·埃文斯(Mary Ann Evans)不得不化名男性(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出版她的作品,讓當代的“直男癌”患者勇氣十足,讓一名有“厭女癥”的總統(tǒng)告訴女記者“嗓門壓低點”,讓女性遠離管弦樂隊和指揮臺,并讓“搖滾名人堂”90%以上是男性的聲音,甚而直到今天,仍然在教育女孩子們緘默,相反卻夸贊饒舌的小伙兒們。每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聲音都揭示出基本的能量和關系。在城市,我們聽出人類種族、階層和性別的不平等。
對噪聲的反應也有性別色彩。數(shù)千年來,女性一直在引領城市減噪行動。尤其是在紐約城,從19世紀瑪麗·沃爾頓的工程設計,到20世紀早期朱莉亞·巴內(nèi)特·賴斯的成就,再到當代組織的運動和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女性顯著改善了城市的聲景。例如,“我們?yōu)榄h(huán)境正義而行動”組織由佩吉·謝潑德(Peggy Shepard)協(xié)同創(chuàng)立和領導,市議會法案則由市議會成員海倫·羅森塔爾(Helen Rosenthal)和卡莉娜·里維拉(Carlina Rivera)制定,這幾位都是女性。她們延續(xù)了自古以來女性力量塑造世間聲音的作用。從螽斯到青蛙,再到鳥類,很多物種的聲音在演化中變得繁復多樣,正是由雌性的審美選擇推動的。也正是母親的乳汁給了我們靈巧的喉部肌肉,進而讓人類開口說話,放聲歌唱。我們這個世界的聲音雖然是所有性別共同的產(chǎn)物,但是聲景中我們所贊嘆和所需要的東西,絕大多數(shù)歸功于雌性。動物聲音的多樣性,美妙的聲音表達,以及城市的聲學宜居性,大多要感謝雌性在生物演化和人類文化中的作用。
城市噪聲也會使環(huán)境對那些感覺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略有偏差的人很不友好。如今有很多餐廳極其喧鬧,哪怕輕度聽力損失的人,在一片混亂中也會分辨不清語音模式,無法正常交談。這些地方的噪聲,就好比大門口讓輪椅無法順利通行的高臺階。只不過在這里,“臺階”攔住的是那些耳朵異于常人的人。這些餐廳不僅將很多人拒之門外,餐廳工作人員也要每日承受足以損傷耳朵的噪聲水平。
一般精神狀態(tài)(Neurotypical,常稱為神經(jīng)典型者、神經(jīng)標準人、非自閉癥的人)、沒有焦慮紊亂癥的人,通常能在噪聲能量中應付裕如。而對自閉癥群體或長期與焦慮相伴的人而言,喧鬧聲通常帶來難以忍受的刺激。噪聲讓很多人無法參與城市生活,這種真實存在的障礙,并不比視覺障礙更隱蔽。一些人忍受不了城市噪聲,還有特權逃離城市。然而每一個在這種聲景下出生的小孩,每一個因工作和家庭原因與城市捆綁在一起的成年人,都只能被封鎖在這種痛苦——有時甚至是恐怖——之中。在城市的某些區(qū)域,噪聲是多數(shù)人對少數(shù)人的壓迫。